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综述(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综述(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综述(7篇)

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然后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在阅读中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利用一切阅读资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语文阅读;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缺乏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走入社会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重要体现[1]。本文详述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主要指的是学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解决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能力[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涉及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涉及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仅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维的开发和发展为其未来的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主动参与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激发思维、发挥潜能,才能通过发挥主体性作用而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积极互动,比如,阅读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文章题目猜测文章内容,然后通过互动、交流,找出那些大家最为认可的表述,再在阅读基础上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如若不正确,讨论问题所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在阅读中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质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予以答复,肯定其积极的部分,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培养其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质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段课文,让学生通过质疑,思考该段的结构是否合理,在文中的位置是否恰当,段落中词汇选择是否准确到位,有没有更好的词语可以选择,要是这篇文章让自己写,可能会怎样安排等等,通过质疑,学生们可以快速地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在阅读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造性思维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方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可以利用一切材料进行积极的想象,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增加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拓展,可以以口头交流的模式在班级内交流,也可以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各自的想象拓展进行比照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想象,拓展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和想象习惯。比如,在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写出孔乙己腿折了之后的生活,为《孔乙己》写续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总结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再联系现实社会,想象一下,有哪些人和孔乙己比较相似,要是想改变命运,他们应该做出什么改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孔乙己》一文的表层和深层内容,更能够联系现实思考问题,也能帮助他们思考怎么样成为一个积极有用的人,而且学生也从中学到了知识,训练了技能,还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利用一切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一切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来自于课本,更多的是来自于互联网,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互联网文章,就所读到的内容表达看法,以读后感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或者以口头转述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其所获得的信息。学生在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三、结语

追求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办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者:胡斌 单位: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戴日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2):102-103.

[2]唐一彪.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J].新视角,2009(6):56-58.

[3]安胜存.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造思维[J].文理导航(上旬),2009(增刊1):72-73.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点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应对现在的学生和社会的特点,我们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我们做出了很大的探究,力图改变和解决阅读缺乏的情况,更加认真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是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是通常在我们的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忽视阅读教学这一项,导致我们的学生丧失了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在读书的时候也没有极大的耐心。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旧是以教师为主导,一般性的学生都不敢向老师提问,所以就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的这种习惯性问题,久而久之,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其阅读技巧方面有所提高,但是内向的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则更加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就造成了二者的极端分化。教师的这种权威意识和权威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部分是教给孩子方法,另一部分则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就造成了教师方面的问题。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的积极性本身就不高,再遇到一个满堂灌的老师,则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丧失了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将自己的真正理解融入其中,而只是一昧的听老师的讲解,没有形成自己本身的阅读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文本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不接受不学习就会产生阅读教学接受方面的障碍。

(三)教材方面的问题

教材在制定的过程中,总是有一定的培养目标依据的,但是我们这种培养目标主观上来说是科学的针对学生所设置的,但是对学生主体来说,有的课文对于学生引不起情感共鸣,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方面的联系不紧密,没有更好的协调,教材所起到的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就会造成在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点方法

小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各有不同,针对我们上述提出的现状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在现代的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和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方面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新的理念,以学生的“读”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做好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专心致志的阅读,且有自己的见解,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的教师要更多的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手中的教科书或者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时候不用强加到学生的身上,教师不用给出唯一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理解要给与充分的认同。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在阅读进行中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师要扮演好这个角色,搭起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我们的教材,引起情感共鸣。

(二)学生方面的方法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的达到目的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想,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专心阅读,对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巨大的帮助。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本身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向老师请教,学生作为教学和阅读的主体,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自己的阅读观。

(三)教材方面的方法

教材在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教材与学生还有生活相联系,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工作,同时根据我们的教材,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力图将课程上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同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的同时,努力建设具有开放性的灵活的语文课程,小学的语文更加需要生动性,学习语文的方式也能运用到其他的课程当中,这样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实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同时,教材要适合我们的学生,选择哪个版本的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不论怎样,都时从学生的角度来出发进行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和教材有一定的关系,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结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当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好教师的辅助角色,以及在其他的软件,硬件方面都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的阅读教学开展的才最好,纵观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前景是很大的,对于未来学生的全面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可观的。

作者:全国臣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双胜小学

参考文献:

[1]任丽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

[2]崔秀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1.(5).

[3]董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

[4]杨荣.浅析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7,(38).

[5]刘玉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层次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6]顾海涛.说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J].学周刊,2013,(10).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

摘要: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文章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意义出发,论述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型创新的方向,并着重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要求和内容。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而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已经难以满足这项要求。为此,教师要致力于寻求一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路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科学有效的阅读课型设计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阅读难”这一长久困扰初中学生的教学难题,也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各科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进行阅读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大有裨益。除此之外,语文阅读课型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的要求。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对于阅读课型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阅读教学要从课文内容向课外内容逐渐拓展;第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第三,阅读教学要突出教师指导与引导的作用;第四,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与知识、情感与思维的共同发展;第五,阅读教学要求突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要求

(一)结合实际

阅读课型创新应当立足于课本上的阅读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阅读课程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方面进行创新,摆脱一贯采取的“诵读—划分段落—理解内容—升华情感—总结”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理解的能力。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丰富阅读课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突出重点

在传统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一般采用分析型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课堂内容,没有体现出阅读课程的价值,没有突出阅读课型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达到文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求教师为学生把握思维方向,并点拨思路技巧。

(三)创新课型模式

对阅读课型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在课型模式上进行创新。创新的阅读课型模式包括:第一,探究课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导读课型。教师介绍背景、点拨难点,学生自主阅读名著选段,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为目的。第三,回讲课型。教师讲授阅读内容,学生独立回讲,教师点拨指正,让学生获得锻炼表达与理解的能力。第四,表演课型。教师编写剧本,学生通过排练剧本来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中人物。第五,欣赏课型。通过鉴赏文章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内容

(一)小说教学

新课标对小说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整体上感知小说作品的内容,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课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与总结。在小说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表演课型,教师将小说排成剧本,让学生通过演绎小说里的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二)散文教学

散文的题材广泛,注重情感表达,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背诵课文、总结抒发的情感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散文中作者表达的主观情感,最终让学生失去对散文学习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结合散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欣赏课型与探究课型结合的模式,在鉴赏散文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抒发主观情感的,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属于较难理解的阅读内容,学生不具备自主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文言文工具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在教师完成讲授课程的基础上采取回讲课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回讲阅读内容。回讲课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回讲。这样的教学流程,既需要教师发挥主讲的作用,还要其在学生回讲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课型创新,需要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各项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新课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教师有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作者:林荣桂 单位:漳浦县古雷港中学

参考文献:

[1]宋平.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课型的创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9):13-14.

[2]王小庆.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阅读课型的创新设计[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6):85.

第四篇: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自读自悟、合作共读到“听说读写”用读,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以读促学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自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进行问题预设,并美其名曰“备教材”,然后在课堂上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用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路去阅读,觉得这样才放心,才是一节完整严谨的课。其实,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对问题答案的寻求中,而削弱了对文本的阅读和体验,束缚了学生的心灵,丧失了对作品内涵的领悟,也不能针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在一班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结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寻找答案上,匆匆在文中找到答案了事,缺乏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赏析,于是整节课在冷冰冰的知识传授中结束。在二班,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堂上没提任何问题,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进行感悟和思考,结果学生不仅注意到了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及其变化的原因,甚至通过对直抒胸臆、引用数据等句子的品读赏析,他们还深切地感受并理解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和充足的阅读时间,使他们在自读中感悟、质疑、思考,在这一阶段储备了充足的知识能量之后,合作探究自然水到渠成。

二、共读——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张扬个性发言

通过第一阶段的自读自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第二阶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谈所受到的启发和教育。在这一阶段,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开口,使学生有表达的意愿与习惯。张扬个性,放飞心灵,从而使思想得到启迪。这时老师既要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细心聆听学生的阅读感受,更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水平有高有低,对文本的理解层次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引,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老师针对不同的文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阅读诗歌,就启发学生从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中描绘的意象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方面来谈,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阅读科技作品,就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汪曾祺的《夏天的昆虫》时,在学生品味了作者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后,老师提问:本文作者在短短的一篇课文中写了四种动物,而且都活灵活现,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①是因为作者观察认真细致;②是本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蝈蝈”“蝉”“蜻蜓”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是源于作者对昆虫的喜爱。然后追问: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①生动传神的语言。对蝈蝈、蝉、蜻蜓、刀螂充满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②文白相杂。将典雅雍容的书面语与平实自然的口语熔于一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体会到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四两拨千斤的指引点拨,会带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直至抵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用读——读写有机结合,让学生文采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发现读写有机地结合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因为阅读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写作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例如在《夏天的昆虫》教学中,在了解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的外形、品种及生活习性并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后,顺势指出:大自然妙趣横生,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感受,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并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说,阅读与作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遵循阅读的自然规律,领悟和贯彻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倡导对话教学,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交流、互动、创新中让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作者:高士忠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中学

第五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竹影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从获奖课例《竹影》的教学设计入手,分别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的前后比较、教学思路框架和课堂练习的设计三方面,谈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语言积累的引领,以期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法;语言积累;阅读有效教学《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8课,作者丰子恺。笔者曾指导教师代表辽宁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课堂教学大赛”,在众多初高中课堂教学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此教学设计曾历经反复修改,其中蕴含的教学设计智慧重拾于此,与诸君分享。

一、从教学目标的修改看目标的有效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初稿

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3.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设计定稿

1.能读准、会写“撇、蘸、惬意、参差不齐”等字词,会解释、会用“惬意、参差不齐”;2.通过预习,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其他有价值研讨的问题;3.能在默读文章后,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4.能说出文中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所采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并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5.通过品读和诵读,喜欢文中描绘的美,能说出生活中处处有美的感悟。

(三)定稿的进步之处

最初的目标设计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目标,目标的陈述是笼统的、模糊的,很不具体,很难观察、检测的。定稿的教学目标,其优势在于:其一,陈述的主体是学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其二,教学目标的陈述,选择明确、具体、适度、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和程度副词,如“能读准、能提出、能说出”等,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很具体。其三,目标中所体现的教学内容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味”。其四,三维目标自然组合,层次清晰。这样的目标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教学实施才能有效。

二、从教学思路看“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本课教学思路的主要环节是:预习———朗读、默读———复述、概括———学生提出问题、全班讨论问题———练习,此思路主要采用了“问题教学法”。由此我们回溯曾经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语文教学大师的课例。如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思路: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一节课)———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启发学生逐步讨论解决(两节课)———布置练习题。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讨论式教学步骤与此也是极其相似,其教学思路是:预习———报告与讨论———练习,其中的报告多数是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交流解答。再向前追溯,教育家孔子的《论语》中一共有117个问题,其中只有1个问题是孔子提出的,有7个是弟子互问的,有109个是孔子的弟子问先生的。“问题教学法”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能有效地改变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局面,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阅读中必须有“疑”,也一定会有“疑”。有“疑”,才能进入阅读。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既然是最高准则,理当追求和实践。[1]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从总体教学思路上来说确是一节好课。具体实施时,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布置预习,由学生随意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实施中对文章内容及形式的分析均由这些问题牵动。其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者是在课前迅速加以整理后,选择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体现文本特点、直指教学目标的多个问题,加以归类,然后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诸环节,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当然,较之前面所例举的语文教育大家的教例,本课中学生提问、问题梳理、全班讨论环节尚属于半开放状态的设计,这样的设计相对而言更适合青年教师,在课堂生成方面更容易驾驭。总之,本节课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相对而言,更利于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2]的要求。

三、从课堂练习看学生语言积累的引领

当代语文教育领军人物余映潮老师在很多场合强调:积累丰富的课是好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的“积累”包含知识性积累、语言性积累、技能性积累、情感性积累、思维性积累等,其中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积累。所谓语言积累,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习得更多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学会品味、欣赏、揣摩、感悟精彩的语言。[3]其一,本节课在归类解决学生提出的赏析语言类问题时,采用pk赛的形式,由学生继续发现、共同探究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段。课堂中,在教师的示范引领和品味欣赏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发现与欣赏越来越深入,实现了预设与生成同样精彩。例如,学生在欣赏“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一句中所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时,教师及时启发提问:为什么把人比作青蛙?并顺势引导比较:若换成“好像一只木桩,向我们移动过来”,区别在哪里?有学生很快回答:黑影像青蛙,是独特的比喻,“青蛙”“跳”符合儿童的特点,一蹦一跳地走,鲜活地写出华明由远及近连蹦带跳走过来的可爱的样子。其它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等比喻句也归类至此,一同讨论。学生即得出

结论:

喻体的选择要准确、生动、符合语境。再如,“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一句,在学生能够欣赏出:这是从孩子的视角透过竹叶看月光,一个“切”字非常传神,写出了光随叶动的美丽夜色。教师及时引导:若把“切”字换成“晃”字好不好?“把”字主动句换成被动句,区别在哪里?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在“增、删、调、换”的语言置换比较中,学生对言语的深度品析逐渐达成,思维更加深入。在轻松、开放的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走向丰富,透过言语形式的欣赏,了解了儿童游戏中的艺术内蕴,了解了艺术的产生,获得了文字和艺术审美的双重感受。其二,教者在最后环节安排背诵环节,给学生时间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老舍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教者启发学生说:作者用艺术美的眼光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这么好的语言我们要将它化为己有。学生当场背下多个句段的占绝大多数。学生读书了,欣赏了,背下了,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语文课的味就足了。一节课如果以一词、一句、一段来计算,学生三年的收获一定不菲。自然成诵的名家名篇多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语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这是阅读教学的主旨,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作者:齐雅萍 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德俊.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

[3]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4.

第六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语文学科是学生开展各科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亦是语文学科学习的中心环节,尤其是学生到了中高年级,阅读量不断增加,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且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小学高年级,如果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则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和读写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就是从语文开始,小学语文又属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以及写作习惯的基础,其中阅读习惯又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进行有效并且适当的教学尤为重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对其进行引导式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以及写作的能力。

一、由情绪来写读后感

读后感通常是在阅读一本书籍或者是一篇文章之后,内心与文章或者书籍讲述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和兴趣,促使学生将内心所想写下,通过写作来抒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内心情绪的变化以及对书籍或者文章的理解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可跟随书籍或者文章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来生成自身的感受和变化,即情由心生。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或者书籍之后,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提升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的《七律•长征》这篇七言律诗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采用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试读。随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该篇律诗进行阅读,教师可提醒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将自己认为属于好词好句的诗句画下横线或者记录在笔记本中,可将自己对该句的理解和感想写在句子下方。在学生自行阅读完毕之后,语文教师再对律诗中的重点句子以及相关词汇做出正确的解释,随后再对律诗写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的讲解和分析。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对律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流传的诗句进行赏析。在仔细分析这首七言律诗之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对该篇律诗的看法。随后,语文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阅读积累以及对《长征》的理解,写下对这篇律诗的读后感,书写的内容可以为在学习这首律诗之后的感想、学习到什么以及文章对自身的影响等。因为红军的艰苦奋斗以及不服输的精神,才让我们过上今天安定的生活,而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也会接触到相关内容的文章或者是书籍,语文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将自己日常的积累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写作,从而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二、由自身品味写日记

每天生活所见所闻的记录,简称为日记。而日记能够写什么就是小学生每天都会面临重大的问题。有质量的日记不是将一日三餐做好详细的记录,也不是依靠学生的想象力来进行编造,而是需要学生在自身感情以及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应的记录。因此,通过阅读的感受和体验来促成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将读写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来将生活中有营养的见闻进行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手段。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去感受语文、体验语文、学习语文以及理解语文,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将读写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同时也是学生对语文阅读相应的实践体会。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一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阅读,对于文章中使用的挣扎、抖动以及跳跃等形容鱼儿上钩的动词可进行进一步讲解。在课程结束之后,语文教师可布置一个周末作业,就是和爸爸去钓鱼。学生可以在学习文章之后带着对钓鱼的兴趣和热情,和父亲一同亲身感受钓鱼的乐趣以及在钓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关的感受。在亲身感受钓鱼之后,将在文章中的感受和亲身体验的感受和想法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阅读文章到实际生活体验再到以日记形式将其进行记录,在一定程度能够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由此可知,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三、由相同处寻找不同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学生只会读书,并且只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不知道深入进行了解,并且不知道合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导致学生不能够实现完整的学习过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式读写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思考中进行改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文章的表达方法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转变的难度并不大,对其进行新意改写也是对读写结合的一项创意探究。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有一段内容是对春节食物以及燃放炮竹进行描写,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兴趣。而由于学生所在的地方春节的习俗均存在较大的不同。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家乡春节的食物以及放炮竹的习惯,根据课文的形式来进行改写。不同的学生,其思想都会存在不同之处,每个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在让学生学习内容相近的文章之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以及其身边的事物来对文章进行改写,抒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相应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能力。

四、由借鉴来体会创新

想要实现读写的有效融合,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通过文章的本质,来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精妙。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仔细且深入的赏析,通过借鉴来体会创新,从而对文章的好词好句进行合理的模仿。模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处于相对基础的地位,与此同时,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模仿就是通过美文或者是佳句,寻找出作者采用的格式和写作的方法,从而对其进行模仿写作。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文章时,文章中主要是描写鲁迅先生对作者生活产生的良好影响,文章中处处用词细腻,并且表达出作者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敬爱的人进行描写。其中,与文章不同的方面就是,学生描写的对象需要健在的人,并且需要将学生所尊敬的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仔细写出来,对其进行相对细致地描写。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对周边的人和物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从文章阅读进展到联想再进入写作,从而能够有效实现读写结合。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生理变化进行周密的考虑,正确并且合理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实践以及自主学习。语文阅读时写作的基本条件,而写作是阅读的有效应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章积累之后,教师可合理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升其写作的能力。

作者:张青华 单位:山东省青岛枣山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凤.浅谈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2).

[2]李艳霞.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06).

[3]李慧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1,(05).

[4]顾巧英.小学高段“说写联动”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语文教学,2011,(10).

[5]张守前.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5,(28).

第七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延伸

【摘要】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的如何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之外,还需要在文本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创造力。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拓展延伸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阅读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受到了社会的期待。由于阅读教学具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使得学生能够结合本文内容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文本延伸需要遵循的的原则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并不相同,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文内内容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限制的延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1从文本出发,不能脱离文本

教师在对阅读文本进行延伸拓展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本文本身,一定不能为了延伸而延伸[1]。如果可以,则在文本本身的基础上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和内容,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则不要进行无用的延伸,延伸的内容太深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难以受到理想的效果。

1.2找准延伸时机进行延伸

尽管阅读教学并没有对延伸的时机做具体要求,语文教师在延伸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臆断进行延伸,但是并不意味所有文本都需要延伸[2]。有些文本本来就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再延伸则没有必要,有些文本在延伸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能够能接受和消化。

2.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拓展延伸的实践策略

2.1课前延伸

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去收集即将要将的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并对作者进行适当的的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继续收集的兴趣,所以课前的合理延伸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3]。比如,在即将讲解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作者鲁迅的背景知识以及当时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对文章背景知识的收集和了解,对于鲁迅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还了解到了鲁迅当时创作该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这样一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对文中的句子进行体会,感受到鲁迅当时创作时的个人情感,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2.2课中延伸

通常而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困难或者难点。而现有的文本内容可能很难对学生的理解起到实质性帮助,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点拨,使得学生无师自通。教师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延伸材料驱产生自己的理解,最好能够让学生做到和之前没有延伸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对比学习之后学生将会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在讲解到《孔乙己》的时候,可以尝试向学生讲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比如《呐喊》《孔乙己》《祥林嫂》等,这些作品与《孔乙己》的产生年代及表达思想非常相似,通过对鲁迅其他作品的点拨,学生能够从中领悟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从而使得课堂效率更高。

2.3课后延伸

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代表知识学习的结束,有些文章在课堂上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让学生明白,尤其是比较深奥又精彩的部分,仅仅凭借课上的时间是很难以真正理解的,这也是文章的“神来之笔”。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领略它,去感受它,从本意或者上下文的连贯关系去推敲它。比如,鲁迅的《故乡》在讲解完之后,文章中出现这么一句: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其中,“终于”二字用的非常巧妙,但是文章却没有作进一步说明。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想象,把这个“空白”补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本文知识,有些时候仅仅靠文本知识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作者:蒋春梅 单位:新沂市八一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尹利军.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52(050:116-118.

[2]赵桂荣.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03):169-170.

[3]张丹丹.不可忽略的插曲与终曲——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