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文本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阅读教学文本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阅读教学文本思考

文本细读是二十世纪上半期英美主流文学理论流派“新批评派”最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二十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二战之后,大量退伍兵入读大学,学生规模空前。新的教育形势需要新的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上切实具体地教会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成了美国大学最重要的文学教学方式。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基于“文本细读”的课堂教学的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是耶鲁大学教授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编写的《理解诗歌》和《理解小说》。这些教材在三四十年代出版,直到现在还被广泛使用,影响深远。改革开放后,“文本细读”对我们国家的文学批评和大学课堂的文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原来只用“社会批评”来研究和教学的局面,加深了我们对文学本身的理解。这是一种被证实了的非常实用的文学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借鉴它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观念和方法,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书面语的学习来说,就是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材就是精心编选出的一部连贯成系统的文本集合;“文本细读”,指的是在课程教学中抓住教材文本,对其做出有效的细读。它的要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对教材做出深入、细致的阅读和理解。“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和任务。二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课文做出有效的解读。要切实地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字、词、句的理解出发,最终达到对课文各种意味和意义的理解。下面是从笔者在实际尝试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具体的细读方法。

一、抓住文本的主体意旨

文本细读首先要从文本的意图和构成文本的基本要素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文本的主体意旨,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是培养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重要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握主旨的能力,即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标题,每段的首句或文本的结尾以及文本的关键词。下面细说一下从标题入手。文章题目往往与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已经说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体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大致推测出文本的内容,较快地进入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为深层次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新春赏梅》。“新春”指出了时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天气渐暖,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色即将出现。这景色当然让人心情快乐。新春,指的是春天刚刚开始,冬天还没有远去,但是温暖已经触手可及,因此特别让人兴奋:幸福就要来临的时刻是最令人激动的。“赏梅”中“赏”是看的意思。表示“看”的词语有很多,如观察、浏览、参观……为什么用“赏”而不用“观”或“看”呢?这里的“赏”与“看”“观”有很大区别:“看”“观”重在突出视觉感官,而“赏”则带有“带着美好的心情去看,去细细地品味”的意思;“赏”不仅突出了视觉感官,还突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梅”指梅花,梅花开在冬季,开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它洁白如雪,代表着坚贞不屈;它火红如霞,象征着热情似火,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精神的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情绪感染力和叙事推动力。梅花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因为赏的是梅花,所以本文表达出作者对梅花和其所代表的品质的赞赏。“新春赏梅”,有时间,有动作行为,有对象,我们可由此知道它的文体——这是一篇写景或状物的记叙文。通过对文章标题的细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赏花,不仅是欣赏花的外表,更是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作者赏花,也寄托着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因此,读懂了标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了作者的思想和内心。

二、抓住文本的重要细节

文本细读的原则之二,是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对具体细节的领会相结合。只有理解文本整体,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领会文本的具体细节;只有准确理解文本的具体细节,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整体主旨。重要细节是一篇文章中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描写环境最精彩的部分。让学生注意细节描写也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方法之一。一篇课文中的关键细节都是通过一些特别的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来让学生领会细节。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感悟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比如六年级下册《洗脸》一课中的“蘸”字。文中讲战士们蘸着女演员用过的水擦脸,透过这个“蘸”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边防哨所何等缺水;再联系全文,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面容黝黑、嘴唇开裂的小战士,小心翼翼地蘸一点别人用过的水擦脸的场景。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可哨所里的战士们却用一盆干干净净的水列队请女演员洗脸,这是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无私的爱,这场景震撼人心,令人感动。记得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抓住这个“蘸”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情感随着文本升华;在升华之后,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尾处人称的变化,一个“你”字,让文章由第三人称的叙述变成了第二人称的叙述:为什么要这样变?这样变有什么好处?我们在习作中哪些情况下也能这样变?最后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模仿课文练笔……这就是文章字词背后所蕴含的无限的教学契机,教师在课前细读文本、读透文本,才能发掘、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又如二年级的《月亮姑娘》一文,月亮出现时写道:“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晚风凉凉的,她扯了一片云儿披在身上。”一个“扯”字突出了月亮的可爱,我们仿佛看到月亮也长了手和脚,她就是一个刚出生的娃娃,她也怕冷,也害羞,也要穿衣服。这也为后文写月亮换衣服(月亮的变化)埋下了伏笔。我们对这样的文本要读出童趣,再把这种童趣带给孩子们,让他们眼中的月亮也富有人性的色彩,让他们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同时感受文本的美。

三、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文本细读的原则之三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思路,包括基本的叙事逻辑、描写方式和秩序以及整个文章的组织方式等。这可以从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开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它是持续性的学习,贯穿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而不是单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完成的。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它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整体而言,起码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几种要素。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先要快速浏览一遍,对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教学的思路了。其次,要意识到文章的数量无限,但文章的结构模式有限。有一些最基本的结构模式是被反复用到的,或单独使用,或与别的结构模式结合使用。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握一些基本的结构模式,然后将其贯彻在阅读和习作教学中。比如《精彩的大象表演》是篇典型的“总—分”结构的文章,这一结构突出了大象表演的精彩。我们在让学生感受大象表演精彩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学会“总—分”结构模式,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再如《读碑》《刘邓大军渡黄河》中的插叙:理解为什么要插叙,插叙部分对文章的作用,这些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点。

四、关注超文本的构成要素

文本细读还要注意一些超文本的构成要素,比如标点符号,以及一些排版格式,如新诗的分行之类。文本的构成除了语言文字,还有标点符号,二者构成了我们教学的内容。如果缺少标点符号的支撑,文本就没有了色彩、温度和生机,标点符号对语境的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文本解读中,我们却很少将目光聚焦到那些“小不点”上。其实,作为书面语言的独立分支,标点不仅有断句停顿之功,还有传情达意之效。而充分运用语境,对标点符号的作用加以强化,亦能对标点符号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短篇小说。文中有这样一段:“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省略号和问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明她紧张、矛盾、不安的内心,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对标点符号的关注有时会让课堂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文本细读”这个核心理念。要结合学生实际,在每篇文章中落实一两个训练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仅得言,还要得法,更要得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孟敏 单位:湖南省宜章县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