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文阅读教学解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语文阅读教学解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内语文阅读教学解析(10篇)

第一篇: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阅读是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关键要素。笔者主要从尊重学生体验与展开拓展延伸教学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措施。以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

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有效融合,实现综合性阅读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而促使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层次化和灵活性。

一、初读课本,尊重学生体验

初中学生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偏爱优秀语文阅读作品。同时,语文阅读作品可以架起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因为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丰富,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探究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不同性格的学生对阅读作品的反映是多样化的。但是他们对于阅读作品的体验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挖掘作品内涵。由此可见,学生的探究意识较为浅薄,还只是体现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方面,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还没有上升至理性台阶的高度。如果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述方面,那么在展开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学习时,将会失去方向。学生在进行语文写作练习时,也会单纯进行语言描述,忽略了写作内容的内涵和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此作为增强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木兰诗这一课程时,应充分留足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浏览文章,并谈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其目的是在尊重学生阅读意向和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学生在浏览文章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比如:花木兰是小脚女子吗?花木兰替父从军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呢?她哪来的好身手?面对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应有针对性展开回答。主要简述南北朝时期的妇女是不需要裹脚的,并就势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比如《三寸金莲》。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裹脚知识,又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教学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达到扩宽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目的。

二、再读课文,培养质疑精神

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现代化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流,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以及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将逐步摆脱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让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老王》这一课程时,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论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不同学生的思考和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从记叙文特点角度入手、有的谈论老王人物性格特征、有的谈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从文中悟出的道理等。其次,教师应询问学生哪个问题最值得思考,帮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点是老王的性格特征分析以及语言风格。明确重难点知识点之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讨论老王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尤其是文中描述老王去世前给作者送鸡蛋、香油的语段,让学生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特征,体会人物的美好品德等。

三、展开拓展延伸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会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内容适当展开科学有效的拓展延伸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创设具体教学情景和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发生相应的转变。比如,教师在讲解台阶这一课程时,可以选取相关文章展开对比教学。如黄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方式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苦和伟大。再比如教师在讲解背影这一课程时,可以选取父亲的信这篇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文章描述方式的差异性、记叙线索的差异性,并充分发挥思维展开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切感受父亲的爱、父爱的深沉以及父亲的伟大。这是一种有效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思想情感以及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四、结语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文章内涵剖析,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阅读作品的内涵分析和人物性格特点,并有针对性选取与阅读教材相关的作品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点,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内涵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者:王淑杰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学校后勤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2]李淑琴.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2014(12).

[3]杨艳辉.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才智,2009(7).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具有非明晰性的知识体系,加之阅读内容的多义性,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不理想,而成为历次教改中都会被批判和改革的对象。而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历次教改中,又均存在着一定的阅读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偏差。过分强调对文本的有效利用,使得阅读教学更偏向于标准性和工具性,这就必然遮蔽了阅读本身所需要重视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其在教学结果上也就必然达不到对人本身的教育作用。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地规定了,学科教学目标应该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立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充分感受文章中的人文情怀,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对阅读兴趣的培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新课程进程中,阅读教学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不再把小学教材当作教育的唯一工具,可以通过运用包括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在课堂上达到更好的师生互动。课程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启迪并激发其的潜力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拓展知识,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只有这样方可在新课改中不至于落伍,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几点思考。

一、深挖教材,巧设问题情境

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小学生都是有很强求知欲的,他们渴望知识、渴望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但有一些问题却是他们自己不能解决,这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新契机,而这些问题使小学生去追求真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正可以以此为机会,对问题精心设计,吸引学生兴趣,解其惑也,但这应该是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在《晏子使楚》这一课上,第一篇读文章,先了解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内容,理顺文章的思路。再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了解晏子是怎样应对楚王的,并把晏子的话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从中体会晏子的凛然正气和爱国情怀,并交流“晏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最后,通过准确、简洁的语言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观点转换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二、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从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不能急于告诉学生问题答案的结果和结论,甚至问题的推论过程以及研究方法。只有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才能锻炼他们,让他人独立思考问题,才能锻炼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才能不依赖他人,使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钻研问题的能力,钻研问题的精神,只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才能使他们向着创新方向迈进。不仅在课堂上,对阅读知识的学习,我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不该把主阵地放在课堂上,在课下,在宿舍,甚至在食堂,任何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影响到他们的地方。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恒心,每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才,都必须努力奋斗,必须有耐力有恒心,做事持之以恒。可以说,对耐力与毅力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创新能力无法绕过的前提条件。最后,我们应该利用好阅读素材,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影响学生。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不缺少的就是名人故事,这些名人的光辉事迹完全可以影响学生,使他们向伟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克服困难的创新能力。总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让我们的学生增强认识,我们则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去培养,那么我们的学生如何不段提高。

三、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学要以发挥小学生的潜能为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不只是授之以渔,还要支之以烹,如果只是教就背离了阅读的初衷,小学生的潜能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挖掘。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小学生的潜能,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学生喜欢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学科。教师讲课要善于利用教学课本,以直观的示范去引导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让学生充分自我挖掘自己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相信他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一定行,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四、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优化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极大地提高阅读兴趣。教师上课时幽默风趣学生自然喜欢,自然就对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感兴趣,自然就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成绩自然就会很好。教师热情饱满,学生也会有饱满的热情,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风趣幽默,自然会使学生印象深刻,甚至于多年后还津津乐道。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动作,甚至对于在课堂上每句话的音调及抑扬顿挫,都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包装。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课上是严师,课下是他们的益友。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并乐于在课下去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要让小学生每一天盼着你来,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这就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课外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所有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语文阅读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进行主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思考,才能真正把这门课学好。因此,努力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让学生把课堂上听到的、学到的用到实践当中,多组织和阅读相关的活动,如阅读竞赛、讲故事比赛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3.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设备都很先进,每一个学校都有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设备,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很好的手段。原子阅读这部分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所媒体的画图功能,把阅读的难点部分用动画的形式画出来,这样既直观,又深刻。效果自然会好。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是很难教授的知识点,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语文阅读,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利用一切利于学生的手段去激发启迪学生,更好的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成为一名适应时展的合格教师。

作者:李迪 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美林小学

参考文献:

[1]包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J].甘肃教育,1998,(09).

[2]陈林静.“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反对与坚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3]杨玲.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4]金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三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摘要

语文课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学课堂又是课改实施的重要场所,所以对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尝试需要遵从课改精神,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教学,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调动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

处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须将重点放在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上,为其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改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鼓励学生去探究,勤于动手实践,更要培养他们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从而能够促进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阅读在语文能力中非常重要,是学习语文能力和使用语文能力的集合体,所以需要在教学中注意重点加强。而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景、情感、榜样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这是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一、加强对课文的阅读和背诵,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拓展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成果,让小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文学知识。但是这些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揠苗助长不是拓展阅读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实施一切创新性的拓展阅读教学之前,还是需要先考虑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基础,能够在有所积累的基础上来丰富自己。而教材则是非常好的资源库,里面有很多优秀的阅读资源,对其的理解和背诵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实施拓展阅读奠定基础。小学生的拓展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教材要求的篇章背诵下来,不但能够积累写作手法,还能够积累词汇,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即便是课文背诵,也应该采用一些趣味的手段。例如每堂课都有十分钟的抢答比赛,是对前面重点片段的记忆,然后通过计分等形式,给更多的学生表现的机会,也将此作为促进学生学习背诵的一剂“良方”。除了背诵之外,还要注意对阅读内容的积累。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而阅读积累更是关键。因此可以从语文教材入手,从简单地记录和分析背诵内容开始,逐渐提升积累素材的能力。在课堂中多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或者是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理解文章情感的能力,并且体现在自己的语言组织之中,培养通过阅读学习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提升与他人的交流能力,体现拓展阅读的教学意义之一。

二、创造个性化拓展阅读环境,重视阅读的当堂训练

阅读需要阅读环境,不仅仅指环境的安静或者是文学氛围,还有学生阅读的心境。小学生天性好动,不容易受控制。因此,更要让他们自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能够长时间更集中于阅读内容之上。这也是发展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更关乎拓展阅读教学的成败。创造个性化的阅读环境,实施有针对性的拓展阅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然后根据他们的喜好来选定书籍。例如有的小学生比较喜欢看小说和故事,就可以从这些小说中寻找天文或是地理的内容,告诉他们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就必须同时拓展这些方面的内容。这样他们阅读面会越来越广,而且阅读能力也能逐渐提高。其实通过教学也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喜欢低难度的阅读,会去看一些比较有趣的图画书,要比单纯看文字容易很多。但是这样的阅读爱好无法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更阻碍了拓展阅读的进行。可以从一些文字内容较多的书籍中,截取一段比较有意思的故事,然后吸引学生的兴趣,告诉他们“预知后事如何”,需要自己去读书。或者是将这些比较长的书籍分成几部分,分批次给学生阅读学习。从而逐渐刺激他们对文字的敏感性,进而提升到对阅读的兴趣。另外,当堂的阅读训练也是很重要的。老师要注意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地自己在课堂上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总结。将课文教学语言组织地更有代入感,从而能调动学生情绪,全神贯注听讲,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中,实现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课文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多问一下他们的意见,是否存在阅读问题,并做好课堂进度的调整,只有理清弄明,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步步提高。

三、采用多媒体展开拓展阅读,丰富阅读背景和文学形象

教育要与时俱进,自然也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之上。如今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而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结合是有很神奇的力量的。多媒体能丰富阅读背景,老师可以借此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实在传统的阅读课教学中,有的学生反应比较慢,或者是缺乏对阅读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彻底理解其中的意思,只是被表面的复杂和字词的交叉所下到了。若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难的词语和比较抽象的话。而且多媒体的形象性能够掩盖语言的苦涩,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在学习中感到新鲜和好奇,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拓展阅读课堂中,老师要善于利于多媒体,通过电脑和多媒体的功能让阅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为小学生提供更加真切的阅读体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小学生在阅读方面能力欠缺,需要外在的一些辅助来帮助理解。否则可能会惧怕阅读,这样就更难以培养他们阅读的主动性了。多媒体所展示的材料具有多样性,能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思维,还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得阅读体验,让阅读感觉更加立体化。对于拓展阅读的内容,要加入和之前阅读内容的联系,通过多媒体会更加方便。而且一些图片式的材料被放大清楚,也更容易阅读教学的进行。

四、设置小学生阅读角,自主丰富完善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拓展教材内容,阅读与教材主题相关的书籍。另一方面则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扩充知识层次。因此拓展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也是课下老师需要监督实施的任务。在班级内设置阅读角,老师可以先提供一些阅读书籍,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摆放到上面,并且写好推荐理由。可能推荐理由比较稚嫩,一般为“因为它比较有趣”“我的身边有类似的故事”“我喜欢里面的小虎”。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逐渐引导或者是给学生提供推荐模板,比如“它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我认为什么”,再加入一些自由发挥的内容,这样能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积累自己所思,更是会成为很好的写作材料。老师可以定期选择一本阅读量较高的书籍,然后在班内以此为主题,展开阅读讨论。从而加深对这本书籍的理解,也借此为拓展阅读的内容之一。借用学生自己的力量来完善阅读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一个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也容易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阅读思维。如果出现书籍的损坏行为,要借用这个机会,进行爱护书籍的品德教育。毕竟拓展阅读教学除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培养之外,还有对阅读品德的熏陶,这也是很关键的。

总之,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除了以丰富教学内容为目的之外,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培养阅读爱好,同时也激发创新思维。

作者:龙素霞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银子山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5,(07).

[2]冯惠.关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俪人,2015,(21).

[3]朱亚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

[4]高冬花.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J].读写算,2015,(27)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

运用网络环境,使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两方面同步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优化。笔者通过对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中职语文网络化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行中职语文阅读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世纪。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战略。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目前已形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新生物。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全新网络化的教育也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阅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的普及改变着传统阅读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思维方式。

一、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1)中职学生阅读水平下降:中职学校生源“量”减“质”降。多年以来,职业教育在中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在许多人的眼中,就读高中才有机会考上普通高校甚至名牌高校,这样的学生才脸上有光;就读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不得不作出最后的选择,导致中职生有自卑感及社会地位低下。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扩大普通高中规模,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有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越来越难。为了多招生,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将录取分数降之又降,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语文水平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成绩越来越差,语文阅读水平不断下降。

(2)中职学生阅读量不足。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一般分布在县城或大、中城市里,为了方便联系,家长都给学生配有手机,有的甚至购买苹果等价格不菲的名牌手机。教室、学生宿舍等校园里都有wifi信号,随时可以手机上网。学校的电教室里配有电脑、电视机,晚自习对外开放,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来此看电视、上网,因为从电脑、电视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刺激,更加有吸引力。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课外阅读名著等读物越来越少。中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足,必然导致阅读效果的下降。

(3)中职学校对阅读不重视:大多数中职学校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语文课更处于无足轻重的境地,一周的阅读教学由原来的4节减到2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的理解和吸收。

2.原因

(1)社会对职校生有认识偏差。长期以来,人们把中等职业学校看成是“三差生",中职生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挫伤。

(2)中职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招生,学生的录取是无门槛的,有的是参加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有的是没参加中考就来的,还有的是初中刚读几个月的,更有甚者是已在社会上混了几年,混不下去又返校的。学校的生源数量是有所增加了,但学生的素质和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大多数同学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大多数同学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尤其是语文课枯燥乏味,阅读教学越来越形式化,成绩越来越差。

(3)传统语文教学基本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模式无新意,教学方法单一,传统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因无“乐队总指挥”,各吹各的调,各拉各的弦。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不单单在课堂上,课外获得各类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果课堂上还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引领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文本,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

二、中职语文网络化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当中,只有教师、学生、文本简单组合而成,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将知识以自己的思维形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规定”当中去学习,课堂气氛死板而单调,学生的学习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网络环境下,有了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把文本内容和多媒体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丰富的画面通过对他们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和碰撞,他们的思维就灵动起来了,教材被多媒体化之后,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得到的信息量会更大,形象生动了,学生会更加更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有了电脑之后,学生预习更方便了,他们乐于上网查资料,然后课上教师引导他们交换资源,组织他们合作学习,学习模式得到了优化。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阔性和平等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发展了个性,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体现了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

三、中职语文阅读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利用网络资源,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主题)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代,比如“孟母断织教子”,说的就是孟子厌学归来,孟母割断了自己辛勤织成的丝绢,在孟子的惊恐中,母亲晓之以理:“子之废学,若吾断丝织矣。”这正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在情境教学的有效指导下学生更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得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多媒体和文本融合就集合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集成了大容量信息,同时具有形式多样、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例如,在学习《科学家美文两篇》时,教师通过Flash动画、音频等媒介用几幅人类破坏地球或大自然的画导入,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非常有代入感,学生一下子被吸引,画面对于他们心理的冲击使得他们震惊,通过交流,他们表示保护环境一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而上升到保护地球,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通过这样的主题教学,学生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感受更加深刻,他们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通过Flash动画、音频等媒介,水到渠成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参与需要。

2.利用网络优势,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内容

网络环境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一般呈现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学习的环境,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查找、筛选有效信息→自主探索,研究问题→成果交流,总结提高→迁移应用。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更加快捷方便,范围也更加广,教师在网络上获得丰富的知识,能浏览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丰富,使得课堂上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也能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获得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课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抓好学生语文素养。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课后的作业应该是课堂的延伸,比如可以针对文章进行一些小课题的研究,这样即使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对文本的拓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让课程呈现多元发展。在这个三阶段教学中,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感悟、探求新旧知的联系,从而产生意义的建构,达到语文教学的三基训练。

四、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网络的信息量大,良莠不齐。中职的学生“三观”远没有形成,他们独自面对网络丰富的信息,抵抗诱惑的能力一定有限,海量的信息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有的学生把网络搜索、网络阅读仅当作娱乐消遣,这样的情况无疑令人担忧。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引领学生学会正确网络阅读的方法,学会筛淘不健康的信息,教学他们学会鉴赏,提高他们心灵的免疫力,把网络真正当作学习的工具。

结束语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互联网,创设教学情景,优化了课堂教学,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我们的教学确实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教无定法,我们应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以往教学中使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和运用,以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彭旭军 单位:广西百色市平果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孙芳芳.《立足语文学科特点,正确认识使用多媒体》[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孙春娟.《任务单导学模式下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3]吴永梅.《网络环境下中职生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06期

第五篇:逆向思维下语文阅读教学运用

摘要:

阅读教学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思维过程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积累正确有效的思维方法。其中逆向思维是阅读教学训练的一个重点部分,教师要设计好情境,倡导学生质疑,在阅读教学训练中,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正确运用方法、思之有度,并能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当中。

关键词:

阅读教学;逆向思维;方法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出不同他人的看法。[1]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想遨游在思维的天地间。做到“识正误、辨是非、求真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水平”。[1]

一、逆向思维着重在创新

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而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直接授予学生思维结果。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呆板和低效。随着课改进程的深入开展,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造成了以下弊病:“第一,养成学生不动脑筋,漫不经心的习惯;第二,养成学生依赖的习惯。”[2]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些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求同外,还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教学上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学生养成于“人云亦云”习惯,不习惯提出自己看法,对于别人的不同见解,既不敢也不想反驳,即使自己有新奇的观点。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来思考,形成创新思维、创立新形象。语文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突破常规,突破前人的框架。换个角度思考,就能形成异于他人的观点,逐渐地学生就能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如教学阅读课《我的叔叔于勒》一般从正面入手来分析课文,抓住我的父母对于勒叔叔的不同的称呼、语言、动作、态度等细节描写,以及“一波三折”的情节,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金钱关系,这是顺向思维;如果从反面“切入”,也可找出我的父母对于勒的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主要线索,剖析生活中某类人物极端势力的嘴脸,透视某些人丑陋的灵魂。这是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逆向思维的适时引导

逆向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比如,在总结课文时可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不但能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进入一个新的认识天地。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积极思考、乐于探求创新的良好习惯。如教了《孙权劝学》之后,可引导学生:本文的主旨是读书有利于人的发展完善。这个主题是积极地使人奋发向上的。同学们除了感受到作品主题之外,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呢?引导学生想到修养、产品包装、广告等市场营销之类。如能有所发现,那一定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大多跃跃欲试。有的说:“第一次吕蒙推辞说忙,没空学习,实际上是不想学太懒了。后来在孙权的进一步劝导下,又对比孙权的学识和事务忙,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学习终有所成,连鲁肃也夸奖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与其结成好友。从这可看出随着学识修养的提高,朋友的层次也提高了。”有的说:“知识也是一种包装,随着吕蒙知识的提高,孙权就委以更大的重任,他的官职也越来越高了。委以更多的信任,产生更大的价值。”有的说:“人的学识修养就像产品的精美的包装一样,修养越高,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听了这些深刻的见解,大加赞赏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生活,写一篇读后感。这样既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质量。语文材料中可供逆向思维训练的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善于抛出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多元思考。这种多元化思维训练,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提高和发展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批判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诸如此类的训练,有时由于时间关系,可启而不发,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继续思考,待下节课交流。故平时可在上课中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三、正确运用,思之有度

逆向思维就是对传统的、普遍的、通常的认识和观点表示出相反的意见和看法。但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和当时一定条件相联系的,是受一定的“度”的制约,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理。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个方向前进了一小步,真理便会变化错误。”[3]因此“把握准这个“度”再作“翻案文章”,就会有的放矢,范围明确,程度适当,该肯定多少就肯定多少,该否定到什么程度就否定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失之偏颇,言过其实”[6]比如成语“知足常乐”,若是指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长时间觉得满足。指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名利地位的欲望要适可而止,那当然是警世箴言。然而在个人学习、工作上,若是知足常乐那是不思进取,将会被社会所淘汰,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干劲。若扩展到国家、社会,那恐怕就不适用了,若国家、整个社会全体成员一旦在物质生活上满足,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经济倒退也可能。只有积极进取,这样整个社会才会进步、发展。所以,对“知足常乐”要辩证地分析,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把握一定的“度”,才能全面、深刻地认清实际状况。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对学生逆向思维训练也要把握好“度”,要联系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总之,进行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要适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拓展性观察,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自然界的关切态度和探索精神,人们的思维也就越来越活跃,就能提出新而不奇,异而不谬,出人意料而又在意料之中的见解。

作者:朱文莉 单位:尤溪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朝辉.浅谈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EB/OL].[2005-03-18]

[2]吕淑湘.语文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弗拉基米尔•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冯克诚.实用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第六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实践

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用最有效的提问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学生;教师;文本

语文阅读能开拓人类更丰富的精神领域,语文教学是引领思维的实践过程,怎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和语文教学课堂中有效提问有着紧密的关系。笔者在自身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有效提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调动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当今的教育改革,更侧重于学生素质化教育,在课堂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说,去练,去思考,去设疑,去解惑,进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问题的引导,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使他们学会创造和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提供新鲜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提问之所以称为“有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不仅能使得课堂教学按计划有序进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不断的问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有效的提问中可以发现学习中的疑难点,发现自身学习中的短板,可以打开受局限的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更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有效提问,不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教的能力。

(三)启发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王荣生教授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中在对中外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和研究后指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例文”和“用件”侧重于通过语文学习获取语文相关知识,但是“定篇”和“样本”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进行了分段,制定了分段目标与内容,在第四学段,也就是7~9年级的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到“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有意义的结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心得”等要求,这都要求学生学会思考,走入自己内心,走向文本深处。“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学生应重点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2]。这种对经典作品权威解说出的“丰厚内涵”,可以通过教材的注释、助读、课后练习题来体现,同时也需要在课堂中通过有效提问来引导学生逐渐走入深处。作为“样本”的材料要注重典型性,学生阅读这些特定文本,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要形成自己习惯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揣摩和发现。学生可以凭借以往学习经验建构语文知识,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时更应该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发现知识的支持者和帮助者,那么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恰好最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四)相机引导,拓宽阅读思路

不同年龄层面、不同人生阅历的人阅读相同的文章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引领者,不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更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一些结合背景、结合作者人生经历的有效提问,可以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站在不一样的高度和立场重新获取新的知识。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目标错位,为问而问

有些中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吐露了他们的心声:“老师教我们阅读的方式很死板,他的课听和不听是一样的,我们很厌烦!”从这些话语中,可知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被误导,被压制,与语文教学课堂肯定有一定的关系。在我们所熟悉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支撑起来的。但有的教师的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这些过于浅显、过于细致、过于拖沓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碎片,教师的碎碎“问”与学生的碎碎“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感悟、思索、朗读和赏析。更有时候教师的问只是一种表演,或者有时候问仅仅只是在惩罚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割裂了课堂的完整性,降低了问的有效性。

(二)问题过于笼统,学生无从回答

现在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但往往又出现了类似于“你对文章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你认为作者想表达什么”之类笼统的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具有开放性,思维活跃,但是正是因为太过于宽泛,缺乏明确的导向性,导致学生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回答,要么泛泛而谈,夸夸其谈,要么根本不知道从何着手,支支吾吾蒙混过关。

(三)缺乏变化和新意,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具有多变性,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的上课内容,不同的上课形式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特点,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问就要随着不同情况而发生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或者是“请你谈谈你的感想”之类每篇文章都能应付的问题。如果仅以这几个问题来应对课堂的变化,那磨灭的就是学生阅读的兴趣了。

(四)缺乏启发性,难以发挥引导思维的作用

学生阅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阅读中缺乏自主的问题意识;学生零碎式阅读明显,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而没有整体意识。这些都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语文课堂中预设很重要,但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问,缺少了启发性,只看重预设,而忽略了生成,这样问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效,不仅牢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因此要注重课堂生成,它是教学机智的体现。首先可以紧跟学生阅读体验,真正走进学生所需的阅读层面;其次可以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一)有效问题的设计

1.从标题中设问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3]由此可知,课外阅读能力与课内阅读能力息息相关,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的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意义重大的。文章的标题很多时候就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的,本身就已经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可以从标题中提炼出有效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伟大的悲剧》,关键字眼在“伟大”与“悲”两个词,这个标题就是主问题设计的最好切入口。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斯科特的南极之旅‘伟大’在哪里?‘悲壮’在哪里?”让学生跳出个人得失的局限,深入思考南极探险在人类史上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有益于培养学生勇敢执着追求理想的品质。这种纲领性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就要善于抓住标题中教学点,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这种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很多课文的标题可以是语文教师设计有效问题的主要抓手,善于发现这样的教学契机,真正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地有效学习。

2.从关键处设问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特别是散文类作品,更多时候是为了抒发作者独特的感悟和情怀,所以在文章中总会出现一些能表明作者心志的语句,而这些语言正是教学中设计有效提问的关键。例如《安塞腰鼓》,其中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了3次。那这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可以分析第一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舞姿!分析第二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鼓声!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茂腾腾、朴实、元气淋漓、奇伟磅礴……他们属于—————黄土高原!分析第三个“好一个”,好在那一群人。这样一个问题串起了全文,先是了解安塞腰鼓的舞姿和声音,然后再到后生,再到养育了后生的黄土地,然后再结合背景了解作者的情怀。再例如《行道树》的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根据这一中心句,可以设计问题:“神圣的事业指什么?痛苦是什么?深沉又是什么?”一句一问一点揭全篇,直接解决文章的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找出这样的关键句子,不仅仅是教师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依据,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3.从疑难处设问

作为教师不是教给学生他们已知的内容,而是要解决他们所不知道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总能借助他们手头有的资料,借助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也会碰到一些疑难处,而这些疑难处正是提炼出有效问题的关键。例如《使至塞上》一课,结合课文注释能了解到此诗写于诗人任监察御史出使时,是一首塞外诗,但这首塞外诗和平日所学的塞外诗又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主要在于情感变化,教师可以围绕情感变化来设计问题:“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否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充分朗读诗歌,能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历程,从“凄然—豁然—释然—奋然”,再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背景资料的穿插介绍,以及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情感主线。再如《夏感》一文写的就是“我”对夏天的不一样的感觉,而“我”的情感究竟又是什么呢?这样的疑问就是教学的契机。上课之前先展示郁达夫对散文的看法,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接着教师向学生阐明“一粒沙”和“半瓣花”里看到“世界”和“人情”,花和沙是“物”,表达的是“我”看到的世界、“我”的内心、“我”的感情。这个“物”可以是事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人物。这“我”是“我”看到的世界,“我”心中的情感。设计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是散文,文中写了哪些和沙、和花一样的事物景物,又想表达作者看到的怎样的世界和怎样的内心情感呢?”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善于发现教学中的疑难处,这是一种教学智慧,而将这样的疑难点以问的形式在课堂中抛出,必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课堂精彩不断。

4.从学生的表现中设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跟随学生的思维变化提炼问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秋天的怀念》一课,笔者是这样做的:先直接导入后先出示了史铁生的资料,学生了解了史铁生所取得的成就,体会出史铁生就是一个身残志坚、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学生对材料和文本中史铁生的区别有疑问,针对学生这样的表现,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文章你又读出了怎样的史铁生?从两者的对比中,你认为他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再通过阅读,主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并采用批注方式通读全文后可以明确当时史铁生的状态,以及他的母亲对他的人生改变起到的关键作用,更好理解了“怀念”的含义。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过程,《散步》一文先从简单的题目开始,让学生将题目“散步”这个词语进行扩写,概括成完整的话,即加入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很简单,但简单之处必有奇,可以设计问题:“这是一篇简单平淡的文章,但真的就这么平淡吗?再读文章,你从平淡中还发现了什么?”深入阅读文本,平中见美。不仅仅是景美,人更美:美在“我”的孝顺,有责任感;美在妻子的贤惠,善良;美在儿子的聪明活泼,可爱天真,有好奇心,听话懂事;美在母亲的慈祥,体贴人,求全忍让,有涵养。这样的家,有千千万万,有这样美满的家组成的国,就是繁荣昌盛的国家。平中见情,母子情、夫妻情和父子情、祖孙情。平中见真,孝顺父母、抚养幼子是中年人承担的责任。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有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把握学情,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有效问题,一定能带动学生整体性阅读,从而对课文产生整体感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宁鸿彬两位老师都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主问题就是有效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进行文本的解读,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割裂文本,能真正进行整体的有效阅读。

(二)有效提问的推行策略

有效提问,能在语文课堂中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在很多课堂中并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就能完全打开学生思路,总会遇到某些障碍,这时候该如何推进;或者当设计好的有效主问题需要推上一个更新的层次的时候,该用什么有效方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问题的实施,应有值得探讨并有行之有效策略。

1.适当、适时的资料补充可以有效推进对问题的分析

分析文章除了以文讲文之外,还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章,那就需要有一定的资料补充。笔者从赵群筠老师的《背影》一课就颇受启发,该文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深沉的父爱。赵老师通过有效提问,再加上理性加感性深情并茂的讲解分析,让学生理解了厚重的父爱。在课堂上,赵老师出示了资料———民国时月台的高度一般是1.8米,据记载朱自清父亲的身高是1.68米。因为课本中有一幅插图,看起来父亲在攀爬月台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吃力,而这个数据一出示,马上让学生更明白了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体会到了几个动词的力量,更加理解了父爱的深沉。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辅助资料,但资料的选择还是需要审慎对待的,所选择的资料必然是要对有效问题起到推进作用的。

2.朗读设计可以有效推进对问题的分析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很多时候朗读教学设计能在课堂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安塞腰鼓》要突出“好一个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结合这样的问题设计朗读,突出重点,设计多形式的朗读,对理解最主要的问题能有良好的启发效果。在理解到安塞腰鼓舞姿的时候,男女生配合朗读,突出节奏之快。在分析到鼓声的时候,重点突出“隆隆”,3个“隆隆”渐渐直达心间。学生的朗读,读得到位,通过朗读了解了内涵,明确了隐含在文中的含义。后一段中“隆隆隆隆”,渐重,逐步加强内心情感的抒发学生放开朗读,声音响亮,开始在朗读中感受到了颇具西北特色的粗犷豪放。在课堂里有男女配合朗读,有唱和式朗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也引领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有效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难度大的文章就显得有梯度。朗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正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能有效带动问题的分析。再如在《使至塞上》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主要问题。如:单车———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中孤独的不多的随从的队伍。读“单—车—”(延长),无奈自嘲。征蓬—飘飞———想象眼神随着飘飞的蓬草而飞。读“征蓬—”(延长),想到自己的无依无靠。归雁———抬头—想象看到雁群北归,而“我”却又归向何处—音随雁走而消。如果读到颔联时要你加一个叹词,可以加入“唉”。朗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心境豁然开朗,加感叹词,可以加入“啊”,再进行分析朗读,可以对有效问题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可以有效推进对问题的分析

问题的推进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符合学生阅读的习惯,符合学生思维的过程,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样问题的推进才能更行之有效。《王几何》一课所设计的主要问题:“王老师的课为什么能让我们觉得‘痛快’?为什么能让我们读者印象深刻?”王老师的风趣幽默,说话富有表现力,把几何课变成了美术课,一言不发一分钟,哑笑两分钟,体形上很特别,那“挤”字很富有表现力……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理解描写方法的运用对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层面。第二层问题,对于突出人物形象还有什么方法?让学生理解侧面描写对凸显人物形象的重要性。第三个层面,还有什么方法?新的方法,“撞色”—反差之美。王老师胖与行动迅速;哑笑和金属般的声音;幽默风趣和严谨认真;笑闹的课堂和鸦雀无声———形成强烈的反差,凸显人物形象。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拓展到未接触的知识,这是阅读的延伸,这也正是真正有效的问题。有梯度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有步步发现的惊喜,充分发挥了有效问题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

1.实事求是,明确得失

学生在课堂上作出回答,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如果能针对教师提问有效回答,那更需要及时鼓励,鼓励是学生获得肯定的一种赞美。但也有时候学生没有准确理解问题的要求,回答起来与答案失之毫厘,亦可能离题万里,或者可能文不对题,也有可能太独出心裁,这时都需要教师有一种明确的态度,或者再以追问的形式引导,以启发的形式继续让学生思考,要给学生正面的引导,而不仅仅只是因为回答就肯定学生所给的观点,这样会给学生造成错觉,问题也就缺乏意义了。

2.肯定优点,正面鼓励

当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会让教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课堂中师生之间精彩对话的结果,也会让教师跳出固有思维的局限,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文本,又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那这时对学生的回答就需要及时鼓励,及时肯定,及时予以高度评价。由此可知,有效提问是提升课堂品质的重要方法。

3.真情关怀,循循善诱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文本不熟悉,甚至读不通畅,特别是对于文本内容较丰富,较长的文章,学生甚至不知道文本讲的什么。这时不要吝啬课堂的时间,而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这不仅是让他们去体验感悟,而且也是让他们熟悉文本,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堂中的问并不一定都能有学生及时回答,当出现冷场时,教师不要太心急,一旦有学生举手,教师便急不可待地让学生回答。这时教师更需要耐心,及时调整问的方式,问的方向,态度更要诚恳平和,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的思考更具体,更全面,将语言组织得更到位,而不是用我们的碎碎问代替答。更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发现亮点,及时引导,及时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回答的关注。

4.点评到位,长善救失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可能都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为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缺失的地方,肯定精彩,发现错误,也就是说教师自身要有非常充分的准备,自己心里有数了才能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才能纠正学生的失误,才能对症下药。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源与核心,阅读教学中的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汇聚学生的阅读思考,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延伸学生的阅读深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纠偏,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作者:王敏 单位:青田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22.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4.

[3]袁敏.超越课堂,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天地[J].江西教育,2011(33):54.

第七篇: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分析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的阅读教学注重小学生语文能力以及思想感情领悟能力的培养,而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方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理解,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放式教学;有效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由于自身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当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局限部分,将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优势彻底地展现出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小学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将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提高,下文通过开放性于都教学方法中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探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在实践当中的有效运用。

一、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环境

语文这门学科本身而言就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因为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多数在实践当中就有着广泛的运用,所以将一门源于实践的学科搬到课堂上来所获得的效果自然不会太理想,而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多是由三个部门组成“老师领读———学生自读———反复熟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缺失,在对语文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口是心非,并且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是以课堂的教学方式实现的,小学生处于一个知识接收的黄金阶段,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着充分的好奇感,特别是对于语文课文当中的知识本身是愿意学习的,但是基于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开始厌倦这门学科,所以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教学环境的选择,将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引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符合自身兴趣的前提下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对“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通常教师对于课文当中对爬山虎生长过程以及生长姿态描写的段落,会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而学生在阅读时只能仅仅凭着自己脑海中少许的印象对这篇课文进行理解,并不能真正的体会到爬山虎这种植物中所赋予的精神价值,所以教师应当将教学环境进行改善,将这篇课文的学习带到实践中来。比如,这篇课文中的阅读段落:“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一段正是对爬山虎的姿态进行描写,爬山虎这种植物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教师在让学生阅读之前先让学生对于实际的景物进行参观,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段问题的理解与记忆加深,阅读的效果也更加地明显。

二、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学生对于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大多还仅仅局限在表象的范围内,而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只是将其记忆而已,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意义。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教学时,千万不能把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的范围之内,随着学生学习范畴的增加,对于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是,如果两篇同样意义的课文,教师却用不同的语句来进行表达,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误解,学生也会对自己所理解的中心思想产生怀疑,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理解并没有错误,但是由于教师的讲解方法的变化而导致学生理解的错误,在对两篇精神意义差不多的文章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练习教学,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小学语文当中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民英雄的事迹进行描述,让学生们在了解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革命前辈的无私奉献,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而对于这篇课文,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们对在战斗中的描述进行阅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如这篇课文中的描写段落:“啊!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一段落正是对的英勇行为进行深度的描写,而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也可以将其他类似的文章进行练习教学,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同样是对革命先烈的英勇献身精神进行描述,其中对于人物行为的描写与《》这篇文章非常的类似:“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两篇课文中描写方法非常的类似,并且所表达的意义也是相同的,最主要的是其教学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所以将其进行联合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而学生在对知识点进行理解的过程当中“眼睛”的理解永远比“耳朵”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景物描写的课文来说,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阅读教学是通常可以通过实际景物的欣赏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或者是远离实际生活的事物描述课文的教学中,就没有办法让学生进行实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层出不穷,多媒体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运用多媒体将那些远离学生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强学生对其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里面对于圆明园从前的景观特色有着着重的描写:“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欣赏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八国联军对圆明园的烧毁,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见识到圆明园昔日的繁荣,只能在断壁残垣间对其进行缅怀。而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圆明园复员后的景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并且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漫无目的的讨论,而是根据教学知识的需求,不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方式,开放式的教学并不等于辩论赛,而是在教学中摸索出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方式,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运用还是教学方式的渗透,都是开放性教学方法的一种。

作者:张学山 张学国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新桥唐庄小学

参考文献:

[1]谭菲.开放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导报,2014,(10):51.

[2]李小刚.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法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171.

[3]李振合.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z1):463.

第八篇: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来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列举了教学计划落实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以及提升学生阅读成绩的教学关键,以为学生营造出健康高效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1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操

语文教育中比较重点的部分是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这也是开展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部分,生活情操的培养是其中难度比较大的部分,需要通过教学引导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初中生心理波动比较大,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宣泄的空间,但在阅读能力提升方面,要更多的从专业情感培养角度来进行,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对文章中的情感进行领悟。生活情操丰富的同学在进行文章阅读时能够体会到更多的感情,并对阅读技巧的掌握也有很大帮助,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能够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同时将情感融入到阅读中,可以根据作者创作的情感变化来对阅读语调做出调整,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生活情操还是个人情感,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语言教育要求。

1.2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成绩

语文科目成绩不仅仅体现在笔答部分,其中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进步,掌握礼节,陶冶个人情操。阅读教学可以帮助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成绩,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只有笔试与阅读能力都得到提升,学生对语文课文以及技巧的掌握才可以得到进步。同时技巧也是需要不断锻炼的,阅读文章需要学生在反应能力与情感分析能力上都有明显提升。阅读能力培养期间,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都会有很明显的进步,通过阅读能力来促进语文的整体成绩进步,对初中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够帮助节省大量的时间,不会对初中生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

2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建议

2.1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但效率低,同时在学习成绩提升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初中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发生这样的问题,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将难以开展。对于这样的问题,在所进行的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对语文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通过这种教学理念学生的兴趣会有明显提升。实现兴趣培养目标可以通过趣味性课堂活动来进行,根据小组划分的形式来进行阅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形成竞争环境,有助于学生成绩提升,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小组之间加强交流,所存在的阅读障碍问题也能被及时改正。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其结果并不是相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开展的教学计划,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确定,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阅读中,使得文章阅读更具有生命力,这也是常规语文教学中所难以实现的。教师要对初中生做出鼓励,并对学生的思考方向做出正确引导,而不是强硬的干预,配合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积极的投入到语文知识学习中,在学习成绩与阅读能力上都会有更明显的进步提升。

2.3创新阅读教学计划

新课改环境下所开展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从创新角度来进行课堂结构的设计,总结传统教学经验,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进步提升。对于学习期间比较常见的学生情感模糊现象,可以通过文章中个别段落的举例分析来解决,在接下来的学习计划中,学生也能够模拟老师的这种情感分析形式,对文章进行全面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阅读也更具有感情、生命力。创新教学计划还体现在课堂结构的重新组合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习惯角度出发,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全面提升。创新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体部分,学生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的与教师沟通,不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3结语

除以上论述之外,在阅读课课堂授课中,如果教师的讲解入行云流水,这样学生必然昏昏欲睡,在此刻,教师又训斥学生,又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更加压抑,学生战战兢兢,盼望着赶紧下课,教师也无心进行讲课。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灵活变通,把课文讲的有条有理,波荡起伏,这样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话题或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谢丽梅 单位:江西省信丰县铁石口中学

参考文献:

[1]申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曲阜师范大学,2014(04).

[2]唐建刚.新课改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初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第九篇: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会学生书本中的知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内,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语文是小学重点教学内容,文中就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展开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基础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备创新能力往往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加分。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语文教学的教学地位也随之提高。

二、基础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着较高的教学定位,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世界,拓展思维空间并不断提升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行为,阅读教学就是将这种个体化的过程变成集体中的对话和思考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和核心的教学环节。在基础语文教学中,包含着写作、口语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的。现在基础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阅读教学是小学生提高文字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字的读音、形式和含义,从而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从而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在文字和词语的重新组合和运用的过程,也可以被视为小学生进行语言创新的过程;其二,阅读教学可以不断扩展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借助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很多他们没有见过和听说过的事情,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阅读教学是基础语文展开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善良、美好、向上的品质和精神。

三、基础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新课标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的尊重这几点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第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地做好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带入到阅读的氛围和情节中,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辨别和思考,继而提出疑问,这也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前文提到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有限,经常会对其中的一些情节产生疑问,但是有很多学生并不敢主动地说出这种疑问,久而久之,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其失去探究意识。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询问学生是否对某些地方不够理解,对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细致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意识。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育理念和模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并适当调整自己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好地配合学生。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他们有更多机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所得到的知识。第三,在展开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工作,深入地分析阅读教学内容,巧妙的设定一些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展开《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并提出了疑问:同学们,这么多的方法都行不通,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称象的重量呢?此时有些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大部分学生做沉思状,并没有什么主意。教师:同学们,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究竟怎么称象呢?看看咱们文中的主人公用了什么方法,然后你们告诉教师好吗?学生很快投入到了阅读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尝试将阅读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等方式结合起来,将书本中的文字转变为更加生动的影音和图像,这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联系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创新和行为也会影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进一步激发自己对事物进行创新的兴趣和热情。第四,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积极的学习阅读教学的新经验和新方法。在生活中积累自己的阅读量,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并适当地为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的读物和书籍,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更多新奇的事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使学生对阅读保持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胡洁 单位:临沂第四实验小学银河校区

参考文献:

[1]王洪香.基础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读与写(下旬),2011,08(04).

[2]王明海.探索基础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书文摘,2016(13).

[3]钟秋芳.在基础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1(24).

[4]赵双茹.基础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26).

[5]于海龙.在基础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58).

第十篇: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生本教育研究

摘要: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学科,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的基础语文课堂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基础语文阅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基础语文教师除了教学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在这一新的教学环境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即生本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选择性阅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式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出发。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的基础语文课堂教育,解析生本教育的理念以及在小学阅读中的应用。

关键词:

基础语文;阅读;生本教育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行动跟着教师走,缺乏能动性,由此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传统的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围绕几篇文章进行反复的理解,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低。新的生本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与教师配合,学生与学生合作,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师在注重抓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状况的把握和检查,将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生本教育的整体分析

第一,内涵。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生本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霸占课堂,让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会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而学生就变成了完全的倾听者,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进行自主的思考,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生本理念的提出是将学生拉到课堂中来,与教师进行配合教学,与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主场,也是学生自由发挥的主场,让学生自主构建适合他们的互动课堂。第二,生本理念的教学模式构建。生本教育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本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的讲解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同时教师要带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来,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生本教育理念并不把教育局限于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强调把教育深入实践教学中,深刻体会教育的含义。

三、生本教育在语文阅读课堂的应用

第一,教师要将阅读摆在重要的位置上。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学生通过对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的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解析,学生在理解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寻找快乐,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第二,综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能力也是一样,不是分析几篇文章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课堂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去图书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让学生去书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实现了生本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正确的引导。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学生走很多弯路,会消耗学生的耐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方式进行高效率的学习。第四,坚持“以生为本”。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进行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检验,发现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将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第五,课堂上帮助学生多角度学习。在阅读课上,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一进行解答,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将简单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阅读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身的价值,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第六,进行探究式教学。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有着绝对的权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绝对地服从讲解,即使教师出现什么错误,学生也不敢质疑。生本理念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大家可以在课上进行探究式学习,最后得到正确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生本教育观念的提出在根本上解决了教师是绝对权威的弊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定地位,扩大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时,在阅读课堂教育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施生本教育时要充分意识到其中的利弊,趋利避害。生本教育以生本教育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改造,提高了阅读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是教育改革下成功的表现。

作者:魏效娜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玲娓.生本教育理念下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侯春光.生本教育理念下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06).

[3]姜文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03).

[4]杨鑫.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