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综述(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活动是最重要的,作为孩子的起步阶段,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固,对于以后的学习就会是很大的挑战。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阅读的含义,通过小学语文阅读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现阶段我们需要抓的重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教师重点抓的内容。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之下,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也做了新的调整,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是现阶段需要抓住的重点问题。在现行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一克服,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快提高。
1.小学阅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1单一的教学模式。现阶段教学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往往通过灌输式的教育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对于老师讲解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主动性较差,往往更依靠老师的讲解,忽略主动学习。
1.2相关教材较少。对于适合学生的阅读教材一般只是课本,相对应的课外教材较少。虽然以课本作为教材使用比较专业与权威,但是课本上的内容大多是固有的模式,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与学生的实际脱轨。老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如果只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则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进而对语文阅读产生厌烦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实例分析现阶段的阅读培训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相关知识,以下是三个具体的阅读实例,进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1引入小故事,让学生参与其中。对于一些固定的语法,小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但是对于小故事的引入,学生往往能够产生很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被动语态,这一时态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引入相关的小故事,在故事中反复讲述被动语态,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模拟小故事中的情节,深化被动语态。这样学生对于阅读理解中的一部分知识就能更好地掌握,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自主学习,自己组织语言。阅读的来源是写作,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写作,掌握写作的相关思路,进而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有利于提高写作素养、文学素质。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将平时生活中的细节与课堂相联系,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故事。充分明白阅读的来源是生活,进而对阅读产生兴趣。
2.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每一个人对阅读中的同一句话都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一些阅读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剖析文本,引导学生合作思考。学习的重要目的是理论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这种小组讨论模式可以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强化小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3.1以理论为导向。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摒弃这些阅读的固有理论知识,在授课时要以此为原型,讲解阅读知识。通过对阅读文种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某一类型的阅读材料,做到批量学习、批量消化,并且不容易遗忘。
3.2培养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条件,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尽量选用快乐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故事、小组的方式,将阅读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阅读的乐趣。
3.3互相合作识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结成小组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阅读的内容一起学习,利用每一个人的思维,形成思维碰撞,最后寻找出最好的、最适合的思考方法。
4.结语
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来说,单纯依靠老师对知识的灌输,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创新阅读方法,争取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另外,小学阅读教学关乎整个学生生涯的语文学习,这个阶段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和家长都不容忽视,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作者:马琴 单位: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红崖小学
参考文献:
[1]郑国民.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学科教育,2003(4):1-5,10.
[2]王永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2):103.
[3]周雪娟.小议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4(34):55-56.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渐加强。语文阅读作为鉴赏类的教学,在培育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阅读教学中审美的内涵及把握,以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的特点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
1.阅读教学中审美的内涵及把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小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钻研阅读材料,不断发现材料中美的存在,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意境。由此带领学生发现、体验文中美的存在,体会文中的情感特点,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把握美的同时,应该注意将文章材料中的美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在提高学生发现文章美、分析文章美的同时,培养学生无时无刻不发现生活中的美及把握生活中的美的能力。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挖掘、发现文中的美,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美,在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的特点
2.1人文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文章材料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文中的描述手法、书写技巧及情感体验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同时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同步发展。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知识。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特点和思想观念,引起情感的共鸣,加强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2.2愉悦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文章材料的教导、分析,获得材料知识及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感知、思维和体验都获得愉悦、快乐的感受。阅读审美的构建,在一定基础上体现着语文内容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的建议
3.1创设丰富的情境对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对话,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情境对话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对文章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情景对话模式,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作品,让学生零距离地体会作者的生活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学生自主地发现文中能打动心灵的部分,通过阅读与文章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加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3.2充分利用语言文字感受小学语文阅读的意境美
对一篇阅读材料的学习,首先需要分析的是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句型表达。在分析文章结构、句型结构、表现手法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表达的语言美。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美。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不同。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应该找准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章整体的感情基调,找准文章的文眼、字眼和诗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美、情境美。教师在阅读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材料,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学生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将文中内容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3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美
通过阅读感受文章的美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语言能力和语感,而且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包括两种形式,即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自读。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教师阅读声调的变化、语速的快慢、教师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变化,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学习朗读文章的技巧。学生的自读即学生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阅读。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水平,同时也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章情感的体验。
4.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构建,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感受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及情感美,引导学生将文中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在理解阅读材料之后巧妙地与日常生活结合,设计丰富的情境对话,促进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充分利用文章的语言文字,在体验文字优美的同时,抓住文章的字眼、文眼,更好地体验文章的情绪情感;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充分把握小学语文阅读三点建议,才能更好地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者:程占明 单位:庄浪县赵墩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晓民.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略谈[J].亚太教育,2015(04).
[2]庄海珍.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新课程导学,2016.
[3]王水河.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J].考试周刊,2016.
[4]吕元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8).
[5]雷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怎样带动学生们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有效地获得阅读的乐趣,学习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质量,是现代化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阅读教学应该以阅读为本,并且要以悟性为核心,以练习为基础,有效结合“读、悟、练”。
一、以读为本
从小学开始,我们的阅读模式是朗诵,因此,初级的阅读能力就是朗诵。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核心在于口、耳、心、眼一起使用,亲切的体会在不经意的时候,阅读的内容要与思想共同成为自身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的时候,必须要做到融会贯通才可以受用终生。换句话说,在语文的学习中合理地运用朗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非常关注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在课文理解方面的能力,要求他们在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语气、节奏的把握,要带有感情的阅读。首先,要求学生们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读音要标准。其次,阅读要流利,阅读时要连贯自然,对词句的阅读要清晰。再次,是要带有感情的阅读,在读音准确、阅读速度适中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阅读语气,特别是对人物的对话进行角色区分。例如,在《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文中有一句内容:“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读出惊奇的感觉,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读出了骄傲的感觉,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具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二、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有所领悟,就是指将阅读和思维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在阅读及表达方面的能力,所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推敲形成的,有启示教育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核心语句的学习,引导学生们通过朗读,潜移默化地收到教育和影响。例如:在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在雨雾中欢笑。”在阅读此句时,学生们可以通过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情景联想,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书面描述联想到美景画面,学生们对其进行描述:沙沙沙,沙沙沙,春雨轻轻地下,山蒙蒙,树也蒙蒙,杨梅树醒了,它伸伸腰,笑容满面拌擞精神,咕咚、咕咚,多甜美啊!你看它那贪婪的样子,像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吸得多欢啊!那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它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那些嫩叶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啊”!这种联想是非常优美的,学生们通过朗诵感受到了景色的美丽,语言的优美。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们回到课文的学习中,一方面,可通过朗读让学生对杨梅树产生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课文的语言与文字也能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读进去”和“读出来”是读书的基本原则,“读进去”指的就是必须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读出来”就是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例如《火烧云》一文中的:“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感悟,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对巧妙使用字词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些同学觉得“红”字用得好,也有同学认为是“火”字,还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烧”字用得最好。学生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烧”字能表现出颜色艳丽之感,并且能呈现不断变化的火烧云的动态;“烧”字使我们感受到天空中云自西向东的移动。通过自主阅读和主动领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得到提高,保证学生多元化个性的展现。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象进行阅读,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想象力和自己的切实体验,对人类文化精华、人文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文章所展现的美好体验。
三、有效阅读
教师应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给学生,使学生能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在阅读中培养和积累学生的语感,进而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再以《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阅读第4至6自然段时,这三段使用相同的构段手法,因此可有效统一读思、读说和读写:首先,教师应进行引读。等会天空中有什么出现?学生对相关文段进行阅读(以下用“生读”表示)。是什么样的,接着如何变化?突然又有什么出现,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如何变化?接着又来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再如何变化?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家发现了什么?激发学生总结规律,接着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天空中还会产生什么样子?请你发挥想象力,写几句话。①天空里出现或来了什么?②是什么样子的?③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叶圣陶先生曾强调例子就是语文教材。经过实践可知,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引读后了解文本要义,指导学生寻找课文结构的规律,学习写作手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有机统一读思、读说和读写,进而为本单元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作者:叶彩凤 单位:庄浪县南湖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挖掘小学生语文学习潜能。教师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感受阅读魅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激情;阅读魅力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美文中咀嚼其意,掌握文章是怎样构段谋篇的,体会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写人记事文章的妙笔之处,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的,落实语用目标,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感受阅读魅力,为小学生打开通往文学殿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阅读情境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有一定色彩、以形象为主的具体场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自主体验,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充分发展,让阅读教学充满乐趣、情趣、智趣和语趣。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有趣、参与度高的阅读平台,提高阅读速度,增大阅读数量,引领学生主动阅读,激发探究热情,享受阅读乐趣。
1.1问题导入,兴趣盎然。导入是小学阅读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语文知识的热情。学生积极阅读课文,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短时间内和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用问题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找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满足阅读需要。在问题的引导下自愿探究、感悟文本。教师要把课前宝贵五分钟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快乐阅读,让学生脑动、口动和手动,在讨论中计入新课学习。例如:教学《信任》一课时,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下“信任”两个字,然后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从文题中能看出什么?让同学们自由回答。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直奔教学目标,对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分享了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新课探究做了良好的铺垫。
1.2运用课件,寓教于乐。多媒体课件色彩艳丽、动静结合,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乌申斯基曾说:“孩子们是以形状、色彩、声音思考问题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式去思考,那就是逼迫他们失去兴趣和天性。”音频与视频改变了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形式,把枯燥的阅读教学课堂形象化。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抽象的事理,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境界架起了桥梁。兴趣是小学生主动阅读、创造性学习的摇篮,更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催化剂。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北师大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播放如下视频:凛冽的北风呼呼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上、树上、房子上都白了,好一片洁白的世界啊。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小声议论着:雪好大呀!这时伴随着《小雪花》的乐曲,一群不怕冷的小动物姗姗而来。小鸡叽叽地叫着,好像在说:“雪后的世界真美呀!”小狗也不甘落后,“汪汪”地叫着,它们在各自领地中挥毫泼墨。小鸭和小马这一对好朋友在商量着怎样作画呢?它们想在雪地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阅读内驱力。现在请大家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读文,分享小画家们的快乐吧。通过课件演示辅助课堂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无声无息地沁入学生的心田,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提高阅读效率。
2.树立探究意识,感受阅读魅力
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小学生亲历阅读的探究过程,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鼓励学生把满腔热情投入到自主阅读活动中,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品味遣词造句的深刻内涵。感受阅读魅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2.1实验操作,践行探究。实验操作是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形成的标志。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进行探究,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勇于实践。仔细品味句子含义,准确解读课文。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模拟,用直观再现的方式展现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焕发课堂活力,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大铁牛捞起来的,教师让学生充分读文,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掌握打捞方法。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模拟课文中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进行探究性实验操作,再现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场景。通过实验,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实验过程,主动索取知识,发现阅读的意义,凸显自主探究的作用,提高阅读效率。
2.2情境表演,拓展探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带着对课文的理解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的语言及各种感官触摸品味文本,体验文本。在表演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教育、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拓展探究思路。例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心揣摩、品词赏句,读懂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教师鼓励学生谈谈对母爱的理解,你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呢?学生说为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感恩。教师趁机给学生布置一次实践作业,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头。拓展了学习内容,受到了家长的好评。交流作业时,学生广开言论,说出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一定要好好学习、孝敬父母。让学生认真倾听,运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勤思多问。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把学生表达的情感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小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研读课本、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高培婷 单位:泉州市见龙亭小学
参考文献:
[1]赵根定.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11(11).
[2]王要飞.从审美的视角反思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08).
第五篇: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
摘要: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学工作者不光要使学生加大阅读量以提高词汇积累和阅读语感,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首先陈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拓展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师生互动不佳等多种问题,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以实现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交融和共同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策略
一、扩展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扩大词汇量
小学语文教学包含词汇认读的内容,认识词汇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词汇的学习给以后的阅读和写作创造了基础。汉语博大精深,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发音和意思,若想准确地理解某一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就必须学习更多书本外的内容,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实践经验表明,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识读的词汇,同时掌握更多句型和表达。因为相对于死记硬背的语法等教学方式,小学生往往对故事更感兴趣,能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扩大识字量。
2、深化情感
语文教学不光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一门语言,还要通过语言教学这一过程来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感悟为人处事的道理,掌握认清事物本来面目的方法,以便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到原本自身的生活环境中难以了解到的知识,比如通过对一些风景描写类文章的阅读,能够让学生感悟到更多生活中的美景,发现身边的美,提高审美欣赏能力。可以说,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其情感感受和表达等多方面都会有提高。
3、提高写作水平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谋篇布局,在文章的构思、结构和写作技巧方面有诸多不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章的阅读,能够了解到更多写作技巧方面的知识,同时扩展阅读还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当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能够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写作也将更加自然流畅。
二、当前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1、教学不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学时间受到了严格限制,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完成一篇文章的精读,因此大部分教师只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准备教案,将作者介绍和中心思想等内容归纳出来,构建出标准答案的框架,以节省教学时间。这样的做法将使得学生一味地追逐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自身对文章的兴趣,丧失了阅读欣赏的乐趣,课堂气氛降低,学生思维受到严重限制。
2、教学模式陈旧
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结合,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四方面能力的普遍提高。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于扩展阅读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扩展阅读等同于读这一个部分,殊不知扩展阅读不光要求学生读会课本,还要能够将文中的内容表达出来,将文章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3、师生互动环节不佳
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但不是绝对正确的一方。在进行扩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亮点和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学生难以注意到的方面,但这并不是说教师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每个人具有自身独特的经历,读同一篇文章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互相分享,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一味地强加到学生身上。
三、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参与度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始终是阅读的主体,只有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情感认知有了提高,扩展阅读教学才会有意义。就目前而言,教师很有必要提高学生在扩展阅读中的参与度,以归还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认识个人间存在的差异,不用标准答案约束学生的思维,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营造轻松活泼的阅读学习氛围。
2、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了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显著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比如阳光读书会,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场地或环境进行阅读,还可以建立班级漂流书屋,让学生获取阅读资料的渠道增多。
3、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个体间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习惯,采用不同的阅读习惯在不同个体身上发挥的效益也有所不同。教师不需要一味追逐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同样的阅读习惯,要帮助学生寻找和培养起自己的阅读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边读边记笔记,而有的学生喜欢在阅读全完后写一点感想,教师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作者:冯明臣 单位:山东省金乡县兴隆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徐婷婷.对李吉林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粗浅认识[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8)
第六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微课运用
摘要:
当前,如何基于对话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教学资源,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就关于对话理念下微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浅谈。
关键词:
对话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微课;合理运用
一、对话理念的含义
语文是学生接触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感受我国语言文字魅力的一门课程。阅读是学生与文字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而微课的运用可以突出对话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对话的乐趣,开发学生潜能。
二、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微课的优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新科技产品的研发促进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微课设备的出现将我国的教育事业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小学语文是学生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的一门课程,而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语文至关重要,所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之一。对话理念则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真实的或是虚幻的事物进行对话。真实的包括教师、学生,虚幻的则是文章作者、主人公。而学生在完成阅读的情况下与其进行对话,既可以满足学生思想的洗礼,又可以在交谈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想法,丰富自身的情感。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搜集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这样可以让学生多方位地接触不同的事物,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话理念下的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微课的运用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依旧采取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方法缺乏新意,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微课设备的出现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设备。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中秋节的晚上》一文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课文,感受中秋节的气息,然后与学生讨论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眼中的中秋节。与同学进行对话,同时也是与课文进行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此外,利用微课设备,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浪花》一文时,就可以利用微课设备为学生播放浪花的图片,让学生喜爱上浪花,并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与课本及人物之间的对话。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锻炼学生想象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好的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学生对新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鲜的阅读内容。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黄山松》一文时,首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相关内容,激起学生学习植物知识的兴趣,然后利用微课设备为学生提供有关黄山松的介绍,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进其他植物介绍,对有关植物描写的文章做一定的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激起学生想要了解的冲动。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与植物进行对话,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等,使学生建立自己的爱心。另外,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在描写黄山松的过程中那种敬佩的情感,并由此想象黄山松在风中屹立不倒的样子,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突出语文对话的特点,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
语文就是与文字进行沟通,学生通过与文字对话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文字传达出的内涵。所以,与语文进行对话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朗诵的要点,然后为学生讲解《天上的街市》的内涵与中心思想。接着利用微课设备为学生播放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与诗句进行对话,感受作者情感,并对自身的感情进行过滤,除去一些消极、悲观的感情因素,对生活与学习充满信心。此外,教师需要在学生与文字进行对话的同时加入其中,与学生一起交流郭沫若诗歌的特点,与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感受学生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对话效率,并根据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小学生对新事物会产生极强的好奇心,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利用微课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在与文字进行对话的同时,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状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者:高鑫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裴晓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
[2]韩姝敏.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3]张林.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中华少年,2016,(14)
第七篇:小学阅读教学情感代入研究
摘要: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未全面形成,对于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代入还无法良好的自行深入体会,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地带领学生感受文中的情感。本文以《敦煌壁画》为例,分析在阅读实践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地实现情感的代入。
关键词:
阅读教学;情感代入;情境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人文素质的提升。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阅读教学是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代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人与物的态度,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保证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深入感受文中的情感。本文以《敦煌壁画》为例,分析小学阅读教学的情感代入策略。
一、引导预习,奠定教学的情感基础
语文教学往往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从而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的内容,其实教师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作用更是重要。小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往往抓不住重点,而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有效预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敦煌壁画》的教学重点要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并且从中感受我国古代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的伟大才艺与坚强的意志。因此,在让大家预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们感受这种情感。在本节课预习的时候,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敦煌壁画的资料让大家去熟悉,其中还有张大千临摩的相关资料等。同时还提前让大家自已去搜集与敦煌壁画相关的资料,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提前讨厌大家所知道的敦煌。有些同学还把自已随爸爸妈妈一块去敦煌旅游的资料提供出来,给大家讲自已在敦煌的所见所闻,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大家的资料非常多,而且亲历的人在讲述的时候,自带了感情色彩,还有人讲了自已从电视剧、动画片里看到的关于张大千临摩敦煌壁画的场景细节。通过引导预习,小组讨论,大家初步奠定了教学的情感基础。
二、文本分析,从字里行间分析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科不像其它学科一样拥有其固定的材料,它所拥有的只有文法、修辞。课文的文本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描绘的意境,都是通过文本来实现,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在简单的字里行间,传达着复杂的感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自身与思维、思想、情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想要成功地代入情感,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文本,带领学生们去分析文本,感受作者的行文措辞,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的同时,深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意境。从语言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语言的精彩,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来表达自已内心的情感。在《敦煌壁画》这篇课文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华丽的语言来描写敦煌,也没有用过于煽情的手法来描写张大千的临摩,他选择了用一种沉稳的情感基调,站在一个理性的高度,用平实的语言却表达出了恢宏的情感与气势,这些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翩翩起舞”“了无皴擦”“璀璨夺目”等词汇所表达的意义以及用在此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分析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作者运用的手法和达到的效果。通过分析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不少行文的手法和技巧,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在朴实的行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三、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情感
文字往往不只是为了陈述某一个事实,在陈述的过程中,往往代表着某种情感,同时,文字还可以去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归结文章的思想感情驾轻就熟,但是要去深入剖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体会文章中的意境却非易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办法给带领学生去体会那种意境,在目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新型教学工具应用到教学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来实现意境的设定。《敦煌壁画》的意境有情感设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将他的个人情感融汇其中,描绘出一个丰富的意境空间。小学生的领悟能力尚且不足,对于有些意境空间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不能深刻领悟,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设法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在这样的教学中便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了。在《敦煌壁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们自主了解了一些敦煌壁画的知识、带领学生们分析了课文的文本之后,通过情境创设的手法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敦煌文化,感受张大千临摩壁画的精神。首先从网上下载诸多相关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制作成一个小小的flash,将这些图片轮番出现在大屏幕上,并配合着《大漠敦煌》等感情丰富、沉厚的音乐,让学生先在音乐的烘托下,跟着大屏幕的图片切换,系统地去感受敦煌所承载神圣。然后再深入到历史与艺术的层面,利用从网上下载来的关于敦煌文化的音频,以图、文、音频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敦煌的过去,了解敦煌所传承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魅力,从一尊尊壁画中感受古老中国的艺术沉淀。接下来,播放截取的《敦煌》纪录片片段,在记录片中,将敦煌的文化更为形象、直观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们看,将张大千做画时的各种艰苦在视频中呈现出来,让学生们切实地感受这种精神。音乐、图片、视频、文字以及声情并茂的解说烘托出了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们很快将情感代入到其中。
四、小结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化感知能力都还处于逐步提升的阶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巧妙地借助于多种教学活动,逐步深入地让学生领悟文中的文化内涵与丰富情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实现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
作者:林玉秀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中行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9:203-204.
[3]田本娜.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学术月刊,2008,01:81-84.
[4]拾景玉.小学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4:65-68
第八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探讨
摘要: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出发,探究文本细读的教学过程,并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策略,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1.细读字句
字句是文本的基础,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文本阅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文本单位入手,沉入到字句之中,细细地咀嚼,以体味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观潮》文本细读中,教师先选取其中一段描写: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然后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潮水的情境,这种镜头推进式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而学生通过对文本中“隆隆的响声”“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修饰词的描写,在回答问题时也领会了钱塘江潮水由远及近的磅礴气势。
2.体会情境
阅读教学不能只用理性去理解内容、剖析人物,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感性融入文本,并通过情境再现,体验文中所蕴含情感。例如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对古诗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其对于江南的特殊情感,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题目中“忆”的含义;然后教师利用示范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导读中以优美的导言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到一种对江南的向往的情感之中,进而形成渴望了解诗词含义和诗人情感的意愿;最后,教师利用教学课件激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即教师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极具画面感的句子进行配乐朗读,同时让学生描绘所想象的画面,而这样的细读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比较品读
相同的情感由于作者心境或者描写地点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文本细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语言的情调、质感和品位,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多角度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中的“送别诗”时,可以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放在一起讲解,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全诗的主旨,它利用“孤”“远”“尽”“唯见”等词语营造一种友人渐渐远去,而自己只能遥望的孤独之感,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种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与《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种为友人前路担忧的真挚情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离别诗的主要特点。
4.重视留白
好的作品并不会将所有的情感都用语言铺排出来,而是要留有一定的空白,保证读者能够在这一空间内发挥合理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可以极大地丰富文本的内在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文本的这种留白,并让学生通过对留白的体会,来理解作者“意犹未尽”的目的,例如在《夜莺的歌声》的文本细读中,教师先通过内容分析,向学生讲解了“小夜莺”是如何利用哨子声将敌人引入包围圈,并配合游击队消灭敌人的过程;然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对最后一段进行细读,即“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并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补充夜莺机智对敌的空白,并理解作者对夜莺的歌声产生的情感。
5.联系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还原文本情感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应该结合文本的实际,来体会文章的意蕴,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段描写父亲和伯父救助车夫的文字: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教师在讲解这段文字时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伯父当时什么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这样做,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而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深入地了解文本的社会背景,同时在鲁迅先生的身份和他救助车夫这一举动的矛盾中,来体会鲁迅先生身上的那种悲悯的情怀。
6.细读结构
每个文本在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着作者在表达上的意图。例如《桥》整篇文章在结构上,作者先利用“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样的语言描绘山洪爆发的紧急情况,然后将全村的人集中到了独木桥之前,而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并“凶得像只豹子”一样怒斥小伙子,可是到后来在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却又让小伙子先走,在两人都淹没在山洪中时,我们感到无限惋惜,但是最后我们却发现,老汉与小伙子竟然是父子关系,那最开始老汉怒斥小伙子排到后面,以及最后又让小伙子先走的这种矛盾的举动不仅包含了一个党员的责任,还包含了深沉的父爱,而这样的文章结构让我们在幡然醒悟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本的情感。
二、结论
总之,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其对于提高文本价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通过细读字句、体会情境、比较品读、联系生活、细读结构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
作者:邓宇佳 单位:盐边县共和乡中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柳军聚.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5,17:50.
[2]李广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管窥[J].才智,2015,26:216.
[3]龙伟光.“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29
第九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研究
案例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感受语文的魅力,在语文学习中提升阅读能力,因此语文和阅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分的统一体。学生通过在语文学习中获取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了解资讯认知世界的能力。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本文中笔者将针对在《三顾茅庐》这一课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案例描述
一、阅读失去兴趣
笔者所用的教材版本是苏教版,在教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这一课时,笔者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对阅读失去兴趣,小学生并不喜欢阅读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课文,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学生似乎都心不在焉。同时,笔者也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白话版的著作,但是去图书馆借阅进行阅读的学生寥寥无几。
1、阅读教学模式滞后
同时,笔者要指出的另外一点就是,小学语文教师目前采取的阅读教学的主流模式,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为了《三顾茅庐》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借阅了学校资深语文教师的教案,同时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教案。笔者发现大多数教案仍然采用过去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灌输为主,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唱主角,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阅读方法不科学
在《三顾茅庐》这一课的阅读阶段,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阅读方法上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一开始就一字不落的精读文章,而有些学生则一开始就直接去读结尾。有些同学在阅读中不够仔细,从而在精读过后,还是分不清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些同学则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从而将时间全都浪费在查字典的过程中,从而不能及时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二、案例分析
1、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时代背景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整个传统媒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纸质媒体整体遭受电子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严重挑战,整个社会在慢慢地抛弃纸质媒体、抛弃传统阅读。因此在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下,在信息时代出生的小学生们自然无法对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兴趣,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阅读的重视,进而影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这是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的社会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正真地喜欢上阅读,将阅读当成一种享受和愉悦的体验。在《三顾茅庐》这一课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新颖化轻松化。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三国故事的影片,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在观看完影片后,学生会想亲自去文字中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情节。这样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对于促进教师开展阅读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2、对于教师教学模式的落伍,笔者认为与教师的保守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社会日新月异、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以前唯知识论的态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学采用传统的固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使阅读教学无法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这种以说教为主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造成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的主观原因。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说教和灌输知识上,而这一教学模式早就不适应如今的教学现实。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大胆的进行创新和实践,多变更教学模式,以防止学生出现审美疲劳,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头脑风暴教学模式等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敢于尝试新方法,敢于引进新模式,从而使枯燥的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三顾茅庐》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在小组成员之间分段朗读课文,并且小组内互相进行点评,让学生自己评价他们是否读出了人物的个性和情节的跌宕起伏。阅读后,小组内讨论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总结出刘关张三人的人物特点,以及刘备最后成功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然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在全部小组结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3、学生在阅读中还存在着阅读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这是由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所共同造成的。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没有对阅读方法进行系统地详细地讲解,从而造成学生在阅读时不知道阅读方法的存在,凭自己的感觉去阅读,从而发展成为野路子的阅读方法。其次,教师教授了相关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是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这就造成学生在阅读时找不到主轴,分不清主次,本末倒置,浪费时间。阅读是一项技术活,当不采用阅读方法或者阅读方法不正确时,就像小鹿迷路了一样开始乱撞,因此阅读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在《三顾茅庐》这一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略读—精读—跳读”的阅读思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略读大概掌握《三顾茅庐》这一课的故事梗概,在精读中去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通过跳读解决课后的相关问题。
三、案例反思
通过笔者对《三顾茅庐》这一教学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笔者找出了学生不喜欢阅读排斥阅读的一些原因,同时也发现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地改善小学语文阅读,就要双管齐下,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改善,已达到相应的改善效果。
作者:宋立臣 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复兴小学
第十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摘要: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据此,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既要重视知识的灌输,又要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转变教师观念是关键;把握儿童心理为切入点;课堂教学是主阵地;结合偶发事件不容错过。
关键词:
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据此,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的渗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观念是关键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先驱,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情感教育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知识的储备,更应该在“教知”的基础上“育情”。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文质兼美,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也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结合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进行思考,不断反思总结,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精巧地融情感教育内容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首先,语文教师要努力发掘教材中名篇佳作中所含的真情实感,去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上的涟漪。另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正处于丰富情感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授知解惑而忽视情感的作用,是不具备吸引力和说服力的,也达不成预定的教学三维目标。因为道理、知识只有通过情感的内部驱动,才能转化为符合规范的外部行动。
二、把握儿童心理为切入点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讲明道理的同时育好情的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小学生,掌握他们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他们的特征寓情感教育与阅读教学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活泼、好动、心灵纯净、思维开阔、求知欲强烈。在教学时融入情感教育,具体、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景是最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方式。如:我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备课的过程中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小学生理解要下雨的时候为什么燕子飞得低?小鱼游出水面?蚂蚁要排着队搬东西?所以,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好动活泼、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通过角色扮演、男女生比赛读课文的设计,让一年级学生在在学习伙伴的帮助下,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较轻松地感受到了文本中包含的深刻现象的联系,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们纷纷意识到许多动物的行为在下雨前会有不同平常的变化,这是与雨前气候情况相关联的。本次阅读教学活动,达成了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的奥秘,激发起了他们继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1、分析语言美,培养真善美。
大教育家墨子曾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的优美生动的语句,可以塑造小学生纯净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但特别需要我们教师去带领孩子们分析推敲、研究悟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得到情感的升华。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文中对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有生动的描写。比如文中描写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排比句、比喻句的运用,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水美。课前,我搜集桂林山水的有关资料,制成了多媒体课件。在欣赏后,我又配上音乐,指导学生多层次地朗读,让学生读出文中语言的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通过……,我想到了……”学生的发言,领略到了语言中所包含的大自然的美,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从中学生也产生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语文阅读教学,以美的语言感染人,学生心灵真、善、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培养。
2、创设课堂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如:讲授《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片土地的纯洁、美丽与脆弱。在讲读文本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读中感悟,同时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外,还补充了西雅图这座城市的图文资料,学生在直观图片、拓展资料中感悟到了这片土地上的水、空气、动物等都是神圣的。课文的结束,又将文本延伸到现代生活中,通过下课布置让学生自己搜集人类污染环境、破坏动植物的事例,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教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四、结合偶发事件不容错过
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事时有发生,那就是——偶发事件。出现了怎么办?放任不管吗?当然不是,教师应及时恰当地利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次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雷锋是谁?你了解他的哪些事迹?”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声说道:“雷锋是一个国民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位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话题转到读书的好处上来,又请喜爱阅读的同学介绍了雷锋的事迹。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书是知识的源泉,应该多读好书,从书中获取知识,增长见闻。那位同学也表示以后要多阅读,以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培养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小学生具有良好健康的道德情感,以便使他们能勇敢地迈向未来。所以说,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段翠平 单位: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