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在中学阶段,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增强学生潜在语感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可忽视,应该更加积极地培养每一位中学生的阅读技巧,促进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本文从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寻找撬动点,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与学;有效结合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效地解决语文学习问题的关键,不过目前很多学校对阅读教学重视不足,对语文阅读课往往束之高阁,无法利用教学相长的方式改变当前语文学习的死板模式。因此,本文从“教”与“学”的角度加以论证,将两者有效融合到初中语文阅读中。
一、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分析
1.语文教师之过
首先,对阅读教学的严重忽视。我国教育体系的问题是,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和老师便开始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应试考试制度的影响下,一些语文老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变化而转变教学观念。表现为,在语文课堂中,对于教材的传授十分刻板,强调字、词、句、中心意思的过度解读,课余时间,则会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书面作业,但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这种过于强调教材教学、忽略阅读重要性的做法,并不可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兴趣教学的要求。此外,由于课堂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主,很多工龄较长的老师自恃对课本多年教学的经验,备课并不充分,将精力主要放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上,这种不合理的课堂设计安排,不利于学生阅读学习的展开。与此同时,甚至有些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空洞乏味,使得教材上好的文学作品,也让学生兴趣逐渐丧失,不能在课堂上展开对阅读的学习。其次,老师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老师要对文章的解读、课堂之上的提问、对学生有效提问等均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但实际上,一些中学语文教师显然并不具备这种阅读素质,反映在课堂上,老师对教材的讲解过于浅显,且对学生指导较少,对于学生的提问回答略显敷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其评价仅以对错反馈,并不能指出其实质问题,这影响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2.学生之过
首先,侧重考试,缺乏兴趣。与语文教学问题相对应的是,学生在应试考试的影响下,往往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和结果,在课堂上过多地沉浸于对文章中心意思、字词句的把握上苦下工夫,但对于阅读却基本上没有用心,也没有多少兴趣,缺少对文章的赏析和领悟。比如,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会选择背诵重点语句,但忽略了对诗歌、对文章的欣赏,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这是严重的背离。对阅读的长期缺失,使得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均不会主动阅读,与同学和老师也鲜少沟通,课堂学习十分被动,这些已经阻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其次,应试背景下课业繁重。受中考压力,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会过多地侧重于如何快速提高语文成绩,因此课下会布置繁重的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对业余时间的严重挤占,即便是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老师及家长也会用满满当当的补习班充斥学生仅有的课余时间。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阅读“教”与“学”有效结合
1.教学互动的实现:
设定流畅的教学计划要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效,需要“教”与“学”有效结合。两者的互动,首先要做到设定一个合理的、有效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然后贯彻执行。具体流程是,语文老师备课需要充分,对文章中的精彩之处吃透,并能列出一个详细的课上重点授课计划,以此保障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和了解。这个环节,在当前语文课堂上十分缺乏,老师备课、学生预习的缺失,使得课堂上随意发挥的成分较多,而且因为对课文的不了解,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直接切入到文章大意的了解中,丢失了阅读和欣赏的重要环节,即便是老师给予了自由阅读时间,学生往往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提前备课,列好文章的学习计划,课堂上逐一为同学着重提出,从而使得自由阅读时间能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避免盲目性。
2.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作式、沟通式学习方式颇受推崇。在阅读教学中,这一点要重点突出,语文老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更要使得学生之间保持积极交流的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鼓励学生之间三五成组,以小组为单位,随时对课堂上的阅读内容、课下阅读进行交流。这种小组模式,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进行平均分配,但必须按照就近原则,否则不利于实际操作;其次,在语文老师教授完教材之后,随后及时开展学生间的讨论,避免耽搁,有利于强化教学;再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保证在小组中每一位学生均有发言机会,避免落单,同时,要选出一个小组长,将组内成员的交流成果随时记录,形成一个头脑风暴式的阅读体会总结;最后,是讨论的结果评定阶段,老师通过对小组讨论的观察、对小组长提交的总结进行打分,或者也可以交由小组之间互相评定打分,这也是不同小组的思想碰撞阶段。类似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阅读课堂,对于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裨益。同时,也可以引进情景式阅读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在虚拟的情境中切身体会所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
三、教与学有效结合下如何提升阅读教学水平
1.提高对阅读的重视度
阅读课的设置,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水平提升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品鉴,来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更要从中学习作者是如何构思、如何丰富人物形象、如何抒发情感等,因此阅读对于语文课来讲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充分利用阅读课,而不是挪为他用,对于学生,同样需要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提高阅读兴趣
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要加强对语文教材的充分利用,因为教材是教育部经过严格筛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录用,因此对学生阅读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也是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提高阅读兴趣,要首先从教材现有资源入手,开拓学生的阅读思维,逐渐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所在。
3.增加课外阅读量
不仅要对教材上的文章进行有效运用,更要加强课外阅读,使得课外与课内阅读有效结合。教师需要不断为学生提供好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也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竞赛活动,设置奖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要多涉猎,对课外阅读做好随笔,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同学请教,也要制订一个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积极参加到课外阅读兴趣小组中。
4.阅读评测方式的优化
对阅读成果的评价,语文教师应该保持公正、鼓励的态度,对于阅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热烈程度进行加分,不必太过于苛求结果,而对于最终的分值要有鼓励的态度,因为学生毕竟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基础稍差者进行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课外阅读,不必太过于严格,要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安排。对于学生而言,要享受阅读过程中的喜悦,而不是过多地看中成绩。
结语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课的重中之重,通过“教”与“学”两者的有效结合,实现语文教师所规划的语文教学目标,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促使兴趣不断积累,从而保证学生参与其中,教学相长,促进语文阅读水平的迅速提高。
作者:彭丽 单位:昆山市费俊龙中学
参考文献:
[1]巨瑞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丰建霞.语文阅读教学课例分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3]于漪.语文教育微思考,核心问题:撬动语文阅读教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第二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摘要:
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直接关系着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培养善于质疑习惯,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优化语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批判性习惯;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切实提升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批判性思维
学生是未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文学的创新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的前提是对已知的批判”[1]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语文学习单一思维,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升,更影响到学生语文思维的完善,“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2]教师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路径。
1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
良好的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因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首先,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目前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薄弱,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不敢在课堂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由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决定的,传统课堂中,教师高高在上,拥有课堂的绝对话语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必须要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教师要从课堂权威中走出来,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消除阅读课堂的严肃感,使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其次,营造良好的思辨氛围。实践表明,大多数人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思辨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营造思辨氛围,最有效的手段是“制造”思辨氛围。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激起学生之间的讨论;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援引批判性资源营造思辨氛围。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文章都是经典的美文,很多人对这些文章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营造阅读氛围,激起学生的讨论,在不同的观点中培养批判性意识。
2培养质疑习惯,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
习惯成自然,这充分说明习惯对人的影响力巨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深化课堂改革,敢于创新,优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是课后作业,都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在预习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常规性预习,还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基于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为课堂质疑创造资源;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时间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质疑与释疑。首先在小组内进行质疑,将质疑交由小组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思维碰撞。在此基础上,要将小组形成的疑惑进行全班范围内讨论,扩大学生思维碰撞的范围,使阅读课堂充满批判的味道;课后作业中,教师还要善于设计批判性问题,将质疑进一步深化,使批判向纵深方向推进,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
3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批判性习惯
问题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提问是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推进课堂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接受知识的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提问方式。首先,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将批判性思维渗透在提问中,使提问本身就体现出批判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得到不断的强化;其次,要抓好提问的时机。目前教师的提问过多过散,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预设与课堂观察,能够有效把握文章可能出现批判的内容点,及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教师在课堂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学生思想碰撞之时,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讨论,通过提问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学习的习惯。
4多元文本解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技能,在初中阅读中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需要借助语文阅读的载体,即阅读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思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教师要善于改变传统文本解读思维,单一的文本解读或者基于经验主义的文本解读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需要。教师要基于文本,对文本进行多维度、多元化解读。首先,教师要重视基于不同学生的文本解读,不同学习个性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本身就是一个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阅读实践,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情感点进行多元化解读,因为一篇文章蕴含的情感往往是丰富多元的;第三,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争议点进行解读,基于不同视角的文本解读,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教师要抓住既有的文本解读争议,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与语文学习思维的形成,语文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探索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路径,切实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吴希元 单位: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刘红.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3,(26):23
[2]陆锦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2,(31):68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分析
【摘要】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要想获得提升首先需要对这一教学内容加强重视,情境创设是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加入情境创设手段可以帮助阅读教学获得进步。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加的理解语文教学的内涵,具备更强的语感,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去进行情境的创设,起到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阅读教学的开展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具备充沛的情感与生动的语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情感表达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具备感染力,使得学生产生同样的情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对那些本来对教学充满的好奇的学生来说也无异于是一种打击,从而教学会更加的枯燥乏味,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受到阻碍。教师提高教学热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包含的爱国之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另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学生情感的调动主要也是通过语言去完成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提升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得学生能够在语言中领会到知识的内涵,语言是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语言的凝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积淀及高尚的人格
要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使得情境创设更加符合教学需求,那么教师还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广泛涉猎文学书籍[1]。在熟悉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文学储备,那么阅读教学肯定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引申出去,比如相关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所期待。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教师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改变自身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比如对学生主体地位及教师角色转变等问题。同时高尚的人格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通过阅读教学不经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更应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具备高尚的品格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对学生的潜在情感进行激发。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与音乐渲染法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很多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走进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创设教学情境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教师根据阅读教学内容的不同去进行教案的设计,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出来,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文章与学生的认知比较偏离,教学中学生不容易完全的理解,需要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你在哪里》这一诗歌的教学中,学生在自身阅历上存在局限,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人民悼念总理的视频资料,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景象与人民哀痛的情感,然后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进行课文的朗读,这样能够很快的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渲染的方法去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比如《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中,为了渲染月圆之夜思乡的感情,可以播放《思乡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等音乐,让学生在这种适合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2、课本剧表演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对学生学习起到感化与激励作用,其中课本剧的编演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学生去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然后进行角色的扮演,将人物的语言与行为进行融合,去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样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人物的行为、心理动态有一个更加真实的体验,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其写作能力及口头表达力,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比如在《皇帝的新装》阅读教学中,将文章中“皇帝游行”一节改编为短剧表演出来,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民众及裁缝、小孩等角色,表演结束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理解皇帝的爱慕虚荣以及群臣的阿谀奉承等文章思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情境创设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地去探究学习方法,情境教学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渐普遍,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应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时,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目标及特点去进行情境设置,使得阅读教学能够达到更加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娟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代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渤海大学,2014.
[2]赵吟杏.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D].苏州大学,2007.
第四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延伸分析
摘要:
顾名思义文本延伸就是将文本作为重要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的解读来丰富文本的内容,拓宽文本的空间,尤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延伸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水平以及文学鉴赏能力,本文结合初中阅读教学的特点,就如何实现文本教学的延伸进行了相关的探究,促使学生有效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含义;方法
“文本延伸”是通过文本这一媒介,在有效解读文本内涵的基础上,拓宽解读的空间,丰富文本的外延,旨在从文本作者的不同角度来对作品进行有效引申和发挥,促使文本的思想价值更加丰富多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延伸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延伸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评价。
1文本延伸的具体含义
从字面的意思来说,“文本”就是文件所依托的本子,或者说就是文件,但从初中语文教学来看,“文本”可以认为是学生所学习的课本或者教材。通过对教材的解读,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教材内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判断,对语言多角度理解,使广大学生充分掌握语言的魅力,感受教材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水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文本延伸的概念是十分陌生的,教师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本身来进行,教材中有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不会从多角度对教材进行延伸学习,从而导致中学生的阅读知识面狭窄,文学视野不够开阔,对文本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为中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使语文教学的空间更加开阔,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文本延伸具有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的时候,要勇于从一定的局限中跳跃出来,不单单是为解读文本而学习,而是以文本为中心,展开进一步的阐释,让文本更具有多彩性和创造性,既不能一味地脱离为本,随意延伸,又不能机械地教学,没有延伸,而是在离中有合,离中看见创新,实现延伸的创造价值。为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圆心,对作家介绍、文章题材、写作手法、结构特点、语言艺术等多方面进行延伸学习,不但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要增强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从而有效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桎梏,丰富学生文学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延伸”的策略
2.1延伸故事,阐述观点:
对文本故事的延伸,一般适用于议论性散文,对于议论性散文来说,观点明确,语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散文所论述的观点,对人物事迹进行延伸,进而印证观点的内涵,深化主题,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查找相关的事例,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散文以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找出散文中对你启发最大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感受。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深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恢复的故事;商纣王耽于享乐,居功自傲,荒淫无道,终至亡国的例子,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延伸,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也列举了欧阳修、范仲淹、贝多芬等人的成功事迹,他们都是经受了种种磨难后才成名的,从他们经历论证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
2.2延伸背景,减低阅读的难度:
对写作背景进行延伸,主要是指在学习新课的时候,首先对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和文章有关的知识背景有所了解,为更好地理解文本奠定基础。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分为:一类介绍作者的背景资料,比如有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经历等;二是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会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减低阅读的难度。
2.3对同一类主题内容进行延伸,比较理解:
改编后的语文教材融入很多经典名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对文章的内容理解透彻,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文章结构、情感表达准确把握,并与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形成一个系统的阅读主题。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因为,从近些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默写的考察,因此,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同类主题的诗句进行归类,形成一个识记网络,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写景的诗句、思乡是诗句、友情的诗句进行归类,另外,还可以按照一年四季进行归类,也可以按照自然生物进行归类等,通过比较归类,使识记的诗句形成网络,运用时信手拈来,在归纳的过程中,还能吸收古典诗词的精髓,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2.4延伸赏析性文章,深刻理解文本内涵:
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延伸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简介、历史典故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也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交流。但是和这些延伸内容所不同的就是与文章相关的赏析性文章,这类文章和老师备课时作参考用的文章差不多,如果老师进行转述会淡化它的色彩,因此,老师要把这些文章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深刻理解文本内涵。
总之,文本延伸可增强学生文本体验,训练思维品质,实现有效阅读。教师应把握好文本延伸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文章的资源,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王丽丽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周晓妍.立足文本有效拓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策略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9):8.
[2]姜素霞.拓展延伸道法自然———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拓展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6(1):79.
[3]韩惠.巧用教材适度拓展———例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拓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9):235.
[4]李梅.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2(10):17.
[5]唐宗海.因“本”拓展方有效———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拓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2(6):17-18.
第五篇:小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写作水平提高
摘要:
初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己学习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成为学生应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以下几点浅显的探讨。
1培养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提出“作者在第一段中说百草园在是乐园,那就该记忆深刻,可作者却说‘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如果说捕鸟是是对景物描写的补充,是在突出百草园的趣味,那么长妈妈讲故事还有必要写吗?”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由独角演员变为时常指点一下的导演,学生也由无精打采的观众变为尽显风采的演员,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教会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最后一课》在宣布散学的部分阅读后。学生提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听见钟声、号声,脸色惨白?文中的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两个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为什么写完字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做手势?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教会学生质疑,再逐个解决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慢慢地增强了自信心。养成思考的习惯,随之,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也就产生了。
3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以导学案的形式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这篇课文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我感受最深的是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也就是父亲的浓浓深情。”“我理解了父亲打我和我挨打之事。”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15分钟后把你的学习心得阐述给大家听。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4读中感悟,进行自主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安塞腰鼓》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生动、最感人、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他说我觉得这段话写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壮阔和火烈。还有位同学读到: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段话突出了安塞腰鼓的巨大威力。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能力也随之增强。
5自读感悟,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教师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己学习的学习习惯。
作者:袁炜伟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蒙古营小学
参考文献
[1]祖琴.让语文回归自然———以《荷塘月色》为例探讨阅读教学的必要性[J].语文建设.2016(06)
[2]雷沛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之我见[J].西江教育论丛.2005(03)
[3]魏晓斌.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革新.2009(05)
[4]黄爱明.初中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索[J].教育革新.2010(08)
[5]王忠.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策略[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6]张兴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教育革新.2006(03)
第六篇:初中语文课堂对话型阅读教学模式
摘要: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较难的点就是语文的阅读教学,这一点也是在起到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方面起着很重要的影响的。文章就阅读教学方面从对话交流的内涵和背景依据说起,主要分析论述了对话式阅读的相关方法和方式。
关键词:
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阅读教学
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课程规范的结论显示,阅读方式就是语文教材和老师还有学生之间形成的对话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这两者之间的完美转换也是要由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来完成。加入对话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和有意义,本文中对于初中语文的对话型阅读教学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期望能对以后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水准能够提升能有一些借鉴的作用。
1概述对话型的教学
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初中语文当中的阅读教学就要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需要在教材的文章和教学的方式上进一步的改变和革新,而对话型的阅读教学就是一种更加科学也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也是被更多的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认同的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是科学的自由的民主的,老师和同学互相之间要信任对方并且尊重对方,这样才能经过语言思想和感情之间的有效地沟通交流,从而达到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目标,例如,老师在教授李白的诗词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对李白都很熟悉,指导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伟大的诗人,那大家知道为什么他和酒之间有什么趣事吗?这样老师可以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们可以再阅读学习中能够各抒己见,有话可说。对话型阅读教学的特点就是民主性和体验性还有和谐型等等,民主性就是指学生们的每个发言老师都应该公平以待,体验性就是指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有充分的空间来自主阅读,和谐型则是指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好的学习气氛友好融洽。
2阅读教学方式
2.1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在对话阅读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能不能融洽相处是对于教学活动能不能的顺利的展开与进行得关键问题,所以在老师和同学对学习的内容都进行了一些了解之后,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分析,一起纠正错误都是特备需要的。老师应该用欣赏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自己独特的意见和理解,并且认同学生表述他的意见,要对学生的部分错误意见有耐心的感受,在进行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再有,当学生对老师发表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时,老师应该真挚的对学生进行回应,这样不光可以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对话的有效性能够提高真诚是重要的条件。而在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老师的稳重老练,用一些肢体语言和眼神的交流来把握对话的规律节奏,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加默契,总而建立融洽的对话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让老师和同学能够一起进步。
2.2学生和课本之间的对话:
在初中的教育阶段,在社会经验上,认知能力上,思维角度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表现,所以在对语文教材上的内容的了解和分析上相对于老师的见解必然会有一些差异。所以学生要有充足的阅读空间还要有充分的自主思考分析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依照自己的特别的视角来和课本内容进行亲密的对话。学生在独自的思考和阅读的过程中,会着重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字生词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且抄录一些美好的句子,领悟文章的要义,对文章表现出的感情和表达的道理进行理解和感悟。在此同时也会对某些内容产生疑问,有疑问就会主动寻求答案来解除疑问。
2.3老师和课本的对话:
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备课就是和文本进行对话的重要表现,老师对文本上进行阅读和自己的理解就表现出了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学经验还有知识的储备都充分的利用起来,要专注的体会文章的意思,并且和文章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把文章里面所表现出的道理和现实的问题融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最后在备课本上把讲课的步骤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备课不仅仅是老师感性理解教材也是理性认识现实的表现,结合学生的特征使得课本文章更有开放包容性。
2.4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交流:
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就是在对话中一点点产生疑问然后在解释它的过程,很多正确完善的新想法就是在学生们产生新想法然后在交流对话的时候进行碰撞所产生的。因此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比赛来增进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们没有沟通问题就可以更自在的对彼此的思想进行交换,让学生自己去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交流的能力、
2.5反思重构:
在语文的对话型阅读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自我对话都是存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自我对话能够习惯化,理性化,自觉化。老师的自我对话除了在备课时的自己本身的思考外,还在于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用自我反省的眼光看待自己,在内心拷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否正确?如果错了该怎样弥补?我是否得到了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的自我对话和自我反省可以很好的增进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是在学习中对自己的反思,安慰还有鼓励以及对于老师讲授的思考,在阅读中的思考等等。就比如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更深的感受文章的深意,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感同身受的理解而且结合到自己生活中。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本质得到升华,产生全新的自己。
3重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步骤
初中语文应用对话型阅读的教学方式的开展有三个步骤,第一,老师设立的对话情景应该融洽和谐,使之形成良好的对话氛围。更要平等和民主的进行,因为这样的教学情景才能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让学生真正的加入到其中来。还有老师和同学之间交流对话的有效性也很重要。第二,老师要对阅读话题设置的更加丰富,让学生的对话更加热情。要选取具有生活性跳跃性开放性等等特点的良好的话题内容,围绕这个话题内容展开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活动。结合教材的内容让这个话题活动的进行具有教育意义。第三,老师能够聆听学生的想法,并且尊重学生的想法,能够让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更加融洽。还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阅读,这样能够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总之,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是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只要掌握好对话型教学的精髓,就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对自己的工作不停的总结分析,不断的完善对话型阅读教育的体系。
作者:涂红儿 单位:江西省南昌县向塘二中
参考文献
[1]肖文静.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谢雪川.“对话型”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实施初探[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9):14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