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阅读教学误区归类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阅读被认为是引导学生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学会审美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当中,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上。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作用,不少教师仍存在不少的认识误区。在此,笔者就对阅读教学当中的误区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滥用分组讨论,华而不实
分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分组讨论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考和创新性的火花。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气氛好象很活跃。教师宣布讨论停止时,讨论声也戛然而止。但是,在讨论结果的展示环节,站到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做汇报的却总是固定的那几个人,绝大部分学生只不过是在看别人表演,多数人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讨论过程当中。分组讨论是不是有效?我们可以从三个指标来进行粗略的判断,一是小组的人员分配是否合理,二是学生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三是问题设置是否合理。只有分组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各小组的成员,使各小组做到“实力相当”,并使学生在深思熟虑之后再与他人讨论,才能收到实效。否则,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教师就已经关闭了讨论的“大门”,学生必然不能有深入的思考,自然无法对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另外,问题的设置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讲究讨论的价值,使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重视分组讨论,但并不意味着讨论越多越好,而应该强调“精”和“深”,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就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肯定其积极表现,及时点拨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教师讲授过多,喧宾夺主
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是依靠学生在课外阅读当中的积累。但能不能把课外阅读拿到课内来进行呢?不行,因为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允许。如果我们强行将课外阅读拿到课堂上来完成,面对过多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得不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则积重难返,难以理解其中的真谛。于是乎,不少教师又回到了传统教学的老路上,枯燥无味的讲授充斥着语文阅读课堂,甚至难以发现讲读课与自读课之间有何区别。在备课时,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设计各种问题,学生则循着教师铺好的道路,亦步亦趋。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可以费些力气解决简单的问题,但一见到较难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教师只能越俎代疱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听的份,毫无主体地位可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所完成的也只是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所谓的“精讲精练”只不过是让学生像容器一样装满各种各样的知识而已。
3.盲目训练,本末倒置
由于多数学生缺乏主体感悟,而教师又施之以越俎代疱的讲授方法,“精讲”和“多练”自然就会如影随形。也就是说,在这种特殊情景下,教师必须通过多练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多练来弥补学生自读所形成的细节知识的不足和基本能力的欠缺。于是乎,形式各样的阅读篇目、源源不断的测试题被教师们视若珍宝,被学生们当成了阅读学习的主食。从初衷来看,阅读测试题的编写实质是上想通过测试来诊断学生阅读能力的不足,将其作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途径,但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文本阅读,无法通过广泛的阅读来积累感悟。也就是说,这时的阅读训练已经变质成了纯粹的技术性训练,一切都以答题为最终目的,学生难以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这种阅读教学没有文本阅读训练作为基础,完全是技法训练和题海战术,违背了以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的初衷,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表明,只有经过充分的文本阅读体验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阅读方法之间才能实现充分的互动和真实的合作,学生才能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共识。那么如何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呢?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教师必须体会到合作的主旨
此轮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使学生由以往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为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在新的学习过程当中,合作是最重要的环节。而要让学生合作,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合作。必须承认,我们的教师多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存在一定的缺失。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无疑是培养教师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最为有效的策略。
2.教学之前必须精心准备
探究式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教学准备就要解决诸如如何提出问题、学生参与哪些活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活动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经历成功与失败、总结教学经验的成长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又会成为教师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经验的基础。
3.分组讨论必须深入本质
讨论之前必须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问题的设计必须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所有的讨论就会停留在表面,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科学引导和激励性评价必不可少
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学生,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必不可少。在分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对于小组内的角色分工、组织展开、记录汇报等都应该加以指导,并通过科学的评价来使分组合作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作者:刘伟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门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