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艺术策略(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阅读教学艺术策略(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阅读教学艺术策略(10篇)

第一篇:体验性小学阅读教学运用

一、多角度体验,催开表达之花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情感的生发点,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体验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思想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体验的乐趣。

1.创设情境,在想象体验中乐于表达。

体验学习是一种情境性学习,“体验的情境愈独特,愈真实,愈能引发人深刻的体验,乃至高峰体验”。关注学生体验的教学,必然要重视创设能引发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圆圆的沙粒》时,笔者抓住文中的省略号,为学生架设想象体验的舞台,让学生学着“沙粒”的样子进行议论,帮“沙粒”把话说完:想象在几十年漫长的岁月中,“沙粒”和他的同伴们各自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当“沙粒”变成珍珠后,“沙粒”的同伴们又会议论些什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体会圆圆的“沙粒”为了变成珍珠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既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涵,有效地掌握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乐于表达。

2.朗读感悟,在对话体验中有效表达。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空,让学生在读中与编者、作者、文本进行充分的心灵交流和对话,切实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方法。以《大禹治水》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一句为例。笔者先引导学生从对“人走路全靠脚跟支撑,脚跟烂了,还能走路吗”的理解入手,想象禹坚持拄着棍子走路的情形与疼痛,进而引导学生感悟“长年、都、只好”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同时通过引读,让学生读出“文中之意,意中之妙”。这样,一个“无畏”的英雄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心中,而文本准确运用词语的特点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联系生活,在情趣体验中运用表达。

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诠释、体验人性的真、善、美。如《冰灯》一课,在学习“父亲打磨冰块的艰难”这一段时,对“打磨”一词,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角色体验,想象自己就是那位父亲,做一做磨灯的过程。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个句子时,笔者及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从冰箱里拿出速冻的东西的经历,想一想自己当时的感觉,从而体会父亲熬夜忍冻做冰的那份艰辛。再出示句式:天太冷,%%%%%%,我%%%%%%,%%%%%%。此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说出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可谓精彩纷呈。可见,这种体验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它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表达。

二、多形式表达,唱响体验之歌

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精心创设各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情境,既可以聚合大量的信息,成为知识建构的源泉,又能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1.在补白拓展中想象表达,丰富体验。

合理的想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在教学中,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想象,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能较好地让学生表现自我,避免了阅读时的游离状态,实现了文本与阅读者的深层信息交流,释放自我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情怀,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教学《一枚金币》一课,笔者抓住空白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钱的艰辛,设身处地地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天刚蒙蒙亮时,儿子在%%%%%%;烈日炎炎下,儿子在%%%%%%;倾盆大雨中,儿子在%%%%%%;夜深人静时,儿子在%%%%%%。”这样,学生展开想象,品味语言,进一步体会“儿子”劳动的艰辛与“受不了”的心情,更明确了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所以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在仿写训练中个性表达,自主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等。如教学《太阳的话》,在学生仿创过程中,笔者先让他们积累一系列词组,例如,金黄的(%%%%%%)、满身的(%%%%%%)、林间的(%%%%%%)……接着引导学生仿说词组,既巩固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而后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表达形式,再让学生动笔仿写第二小节诗句。上述环节完成之后,笔者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用“你”称呼太阳,把想说的话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一连串的教学环节,不仅促进了听、说、读、写的结合,而且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语言表达中得到了升华。

3.在品读析句中善用表达,强化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得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抓住精妙之处,悉心品味,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如《迟到》一文,在体会“父亲打得狠的动作”一环节,笔者将“拖”“拉”“拽”进行了对比,并与一个学生进行现场表演示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明白这一“拖”,体现了父亲用力之猛,表达了父亲态度之强硬。而“抄”字通过字面的理解(“抄”:“随手抓起”),可见父亲的暴跳如雷。还有“抡”字,笔者将其与“举”字对比,让学生明白“抡”的速度快而有劲。再指名模仿动作“抡”,并让全班同学一起站起来用力一“抡”。这时,学生真正感受了父亲的打之“狠”,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明白作者的情感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验与表达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而引导学生体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我们必须根据文本自身的表达秘妙,以独到的视角,对教材进行审视、整合,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的体验方式,选择最佳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去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达到体验与表达和谐共生。

作者:杜宝治 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应用

1.巧妙设计课文内容导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因年龄和生活经验所限,对很多课文所描绘的壮观景色有清晰的认识,无法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巧妙设计课文内容的导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桂林山水》的时候,作者文中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并从静、清和绿三个方面描绘了漓江水的美;文中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没有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并从奇、秀和险三方面描绘了桂林山的壮观。这些景色如果单纯凭借小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产生认同感。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大海、西湖、漓江水、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视觉享受,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从心底赞叹桂林山水的美丽。在开始阅读后,学生对课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画卷也会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2.准确把握问题提出时机,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时机,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可以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你见过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吗?②你知道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吗?③你了解爬山虎脚的重要性吗?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好奇心,阅读课文的心情自然十分迫切,阅读过程中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避免学生在阅读后对文章的细节内容毫无印象。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适时的提出问题:谁可以回答开始的提问?这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显著增加,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再采取让学生分段阅读的方法,每读一段教师就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在学生阅读完第一段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段在课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在阅读思考后,很容易得出答案:交代小女孩卖火柴的背景,以及小女孩面临的困境,为小女孩以后冻死埋下伏笔。在学生阅读完小女孩擦着火柴看见奶奶的时候,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女孩想让奶奶把她带走?学生在阅读思考后,可以得出结论:街上的孩子欺负她,家里的爸爸打她,只有奶奶疼爱她,现在她又冷又饿,只有奶奶可以带她带她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3.适当表扬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小学生心理敏感,希望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表现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晏子使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楚王和晏子的角色,利用课文中的语言开展课堂活动,而对于主动参与课堂表演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阅读内容。同时,如果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不是太好,教师也不能立即给与批评,或者另外选派学生进行替换,而是仍然要表扬学生的勇气可嘉,并耐心指出学生在表演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免受伤害,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此外,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时候,不能只用简单的“好”、“不错”来表达,而是需要注意丰富自己的语言,如“你做的非常好”、“你的表现棒极了”、“大家应该向你学习”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发自内心,而不简单是敷衍了事。

4.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小学语文教师只有采取巧妙设计课文内容导入、准确把握问题提出时机和适当表扬学生课堂表现等方法,才能保障阅读课堂趣味教学的效果,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

作者:邢秀云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实验小学

第三篇:语文阅读教学小学生问题意识

一、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本质上而言,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小学语文课文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当多,这样就让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兴趣。对此,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新课改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悬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问题意识,才会去认真摸索语文阅读的正确方法。其次,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外知识拓展去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实质上,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激趣,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不能过于强调生字、生词以及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应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名人故事、历史故事以及游戏活动等,以此提升学生在语文范畴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逐渐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在语文阅读教学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

二、以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不断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两者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进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认真阅读课文两到三遍,仔细思考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课文时,一定要认真指导他们将课文读通顺,然后从整体的角度去感知,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课文产生问题,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问题意识。第二,指导学生析读课文。教师应充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其能在独自阅读的进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譬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给学生布置预习思考题目:“小女孩究竟点燃火柴几次,每次点燃火柴时他都看到了什么场景?”“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局究竟如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这正是语文生命课堂所倡导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此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一一解决,课文的内容也就能够理解透彻了。第三,指导学生赏读课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譬如舒庆春先生的文章《草原》,第一自然段中写作者初次看到美丽的草原景色,文辞优美,意蕴丰富,教师可在这篇课文的生命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草原》这篇文章,认真思考舒庆春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究竟是怎样的?”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想象草原美景的样子,直到最后能够背诵。在语文生命课堂中指导学生掌握赏读课文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预习能力。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想象春天美景的样子,直到最后能够背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赏读课文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帮助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进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作者:赵菊梅 单位:重庆市开县长沙镇义学堂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学生阅读教学能力提高

一、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思路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一般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文字、词语、段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例如,教学《养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并遵循事件的发展线索,找到连接篇章结构的纽带,促使学生了解文章结构,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具体做法如下:先紧扣第二段的开头“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导学生阅读前两个自然段,使学生深刻领会这两句话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启发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与第二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并阅读上下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明白是转折关系,再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最后一句“有喜有忧,有哭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引导学生探究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探明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训练默读能力

默读是一种“不发声的阅读方式”,主要依靠视觉和思维来获得阅读内容及信息,比朗读吸收信息的速度要快,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默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篇幅较长的课文,让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阅读,并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高默读效率。同时,要注重联系课文中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找到问题答案,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例如,教学《穷人》这一课时,如果让学生通篇朗读,不但会让学生感到口干舌燥,而且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关注事件与情节的发展,联想之前所学的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此外,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揣摩和感悟。例如,教学《怀念母亲》时,其中“甜蜜的凄凉”就是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立的统一”,从而深刻体会作者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总之,语文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默读时间,让学生学会静静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紧紧围绕文章内容施行“精讲多读”的教学方法,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开阔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需要正确的方法,有的只需要简单阅读,了解大体内容即可,但有的文章则需要细读、精读,反复阅读。所以,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首先,要略读文章的作者、文体和创作背景,这主要是为了简单了解文章的段落梗概,为理解文章主旨内容奠定基础;其次,要进行精读,深入研究整篇文章。在精读过程中,要结合文本的语境,理清思路,让头脑保持清晰,这样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按照顺序阅读,体会作者情感。阅读一篇文章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阅读,弄明白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果,以及文章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试着从文章中找出明确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并指导学生学会采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进行朗读。此外,分步骤阅读,深刻体会内涵。当学生通读全文,大体掌握文章内容时,再引导他们分步阅读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并设计如下问题:“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等等,让学生明白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还要通过阅读理解找出问题的答案,并随时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这一方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背诵、写读书笔记和摘抄等阅读学习。例如,当遇到不解的地方、重点的词句段落、主要的内容、中心主旨句时要做好标注,为理解文本内容打好基础,促进阅读教学顺利开展。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自发的行为,除了课堂阅读以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保证阅读质量。首先,给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由于小学生阅历不足经验有限,鉴别能力较差,应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推荐适合的读物,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其次,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阅读有营养的读物。例如,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阅读热情,可以让学生阅读《小学生周报》《少年文艺》《童话大王》《格林童话》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可以让学阅读《成语故事》《中国古代励志丛书》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读物。另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养成每天读书30分钟的良好习惯。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家长念给学生听,逐渐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在此过程中,应熟练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遇到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将读书当做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质量,因而要重视阅读教学,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管延霞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1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体验阅读过程,掌握阅读方法,灵活运用,满足阅读体验,强化阅读能力,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预先安排阅读教学进度和教学材料,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小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和教学大纲为基础。为了确保教学计划的有效性,教学计划要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进度。选取的阅读教学篇章难度适宜,丰富阅读内容和文章体裁,具有丰沛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人物描写,通过阅读让学生体验到社会的人情世故、祖国的秀丽风光、美好的自然河山、人世间的悲观离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让阅读教学变得丰满,培养想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采用一种轻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热烈讨论,交流提高,循序渐进,在轻松的过程中完成教学计划。

2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为了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他们教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这种引导是多层次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阅读包括粗略阅读和细致阅读两种方法。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文章需要细读,细细品味文章的主旨意思和作者的表达思想;哪些文章需要略读,简单理解即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二是,对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应该读一些简单易懂的资料,语言表述要简单、平淡。因此,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阅读阅读刊物,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是课上阅读,慢慢提升其阅读能力。三是,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指导学生表述读后感。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所以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提几个问题,最好是开放性问题,因为开放性问题没有特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自由回答,根据文章的细节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进而提高阅读教学高效性。学生进行表述的过程中,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还可以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的进行归纳总结,此外还可以举办讨论会或者是让学生读后感。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比较注重背诵,每篇文章的最后都会注明需要背诵的内容,有的需要全文进行背诵,则有的只需要背诵一些经典的段落。对于部分背诵,教师可以举办背诵比赛,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让小学生尽情发挥,或者是举行话剧表演,让学生将课文当成话剧表演的台词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提高背诵效率,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印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高趣味性的文章是他们所喜爱的,比方说童话等,所以,老师可以用最为通俗的话语来解析文章的内涵。但是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阅读具有哲理的短文或者是意境深远的散文等,逐步深入,让他们认知到文章的内在情感。通常情况下,学生善于接受通俗的语言,对着这类内涵的语言不能充分理解,而老师必须要有耐心,在课堂之上融入有效的课外要素,以此促使学生更为深刻理解文章,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灵活多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每学期新书发下来的时候,学生都很高兴,新课本、新图片、新内容,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心理,好奇心强更是少年儿童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只要对阅读材料充满好奇很感兴趣,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阅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每一节阅读课教学都要有亮点、有新感受。默读、朗读,个人读、分组读、齐读等交替进行。阅读中,还要有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新意有乐趣,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美妙的境界。

4创建活跃、和谐的教学舞台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提高道德水平。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十分平淡,画面感不强,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对于苏版教材有意识的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构建教学情境,活跃课题氛围,增强教学课堂的画面感。比如讲解《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表演课文中描述的某些经典场景,截取出文章中典型的几段文字进行改编,形成简单的剧本,对学生分组,每组设置不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在观看和表演的过程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都能得到加强,同时学习过程更加轻松。

5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苏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讨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方法进行引导,明确阅读教学目的,创建和谐的阅读教学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作品的内涵意义,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的能力,进而为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高岩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时集镇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

一、把“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中心工作去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工作已然成为广大小学语文同仁的共识。要引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会感悟,同时强化语感培养,这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学生只有在平时养成多阅读、善阅读的好习惯,想象力的空间才有可能无限拓展,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一定锻炼。小学生的头脑单纯幼稚,知识基础薄弱,虽具备较强的记忆能力,但缺少一定的悟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力,促其熟记妙语佳句,引导学生尝试领会文中的辞藻运用之美,用心感悟布局谋篇和写作手法的精妙,教会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心灵之水的汩汩流动。

二、借助阅读,搭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之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真情实感的流露,为学生搭建一座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与作者实现情感的共融。如,在讲授《师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文下注解,试着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结合韩愈的生平事迹,提出阅读任务:当前,我国学习型社会初见端倪,阅读之风日盛,尊师重教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发展主流,那么反观韩愈生活的唐代,又是什么境况呢?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促使学生主动了解文章时代背景,道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的历史史实。此篇文章就是韩愈针对“耻学于师”社会时弊所作,在当时引起强烈轰动。让学生了解韩愈,走进韩愈,为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喝彩,这就为本文的进一步讲授奠定了充沛的感情基调。为了增加阅读的快乐因素,教师还可以在文章讲解中,注入一些相关的小活动,让学生将《师说》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在阅读的长久锤炼中,认知能力进一步优化,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如,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持续增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保驾护航,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提升发展的推动力。

三、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质疑

学生在阅读中,对文中思想或观点的质疑很常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思维锻炼和质疑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问题提炼水平低,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吃透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学生心路变化,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之处用精心提问的方式展示,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阅读达到完美交合。这样,学生质疑意识、质疑积极性就提高了,思维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只有将思考与读书相互结合,边读边思,学生的质疑列车才会永远不脱轨,并且具有节奏感。在阅读教学中,思考与质疑并存,才是语文素养的提升之道。如今,新课改之风劲吹,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在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作出大胆的设想与尝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真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强劲的阅读能力,把阅读锻造成拉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火车头”。

作者:胡萱 单位: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一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

一、给学生的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同的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其实不同的环境也会对学生的阅读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看书。所谓宁心静性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为了做好这一点,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应该联起手来共同努力。举个例子来讲,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供学生阅读就下了比较大的力气。在校园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标语和名言警句,而橱窗、走廊等地方也都有供学生阅读的地方。学校还会定期举行读书节让学生相互交流,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此外学校的广播电台也经常朗诵一些名篇名句。

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除了给学生的阅读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阅读教学中。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可以说阅读兴趣才是阅读教学质量的保障。而且小学生因为年龄、生活经历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他们对于很多事情还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此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举个例子来讲,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专门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外书籍。在调查中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写下自己感兴趣的书,当然也可以不拘泥于具体的书名而只写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学生做完问卷之后笔者将之进行分类和归档,然后将学生感兴趣的书籍数量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不出预料学生最感兴趣的书籍基本都集中在童话、科普等方面,因此笔者就根据学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和班级的制度有计划的填充班级的“读书角”,同时也建议学校在全校范围之内进行相似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恰当的书目填充到图书馆去。

三、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进一步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传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教师应该交给学生三种阅读方法。首先是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一字一句地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些经典的文章篇目和句段反复品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领会这些内容的构思和立意等。在阅读完成之后不妨再要求学生就所读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写一些简短的阅读所得。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其次是略读法。略读法主要适用于内容过于庞杂且不重要的文章。通过略读法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掌握大量的信息,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一阅读方法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如果文章内容比较精细的话则不大使用。最后是浏览法。浏览法主要是帮助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一个大概和粗略的掌握。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多用笔。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应该多用笔进行勾勾画画,将一些比较好的内容重点标出来。必要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将自己平时阅读碰到的好的章句摘抄下来,学生以后多翻翻摘抄本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次学生还应该多读。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可以出声朗读,在阅读完之后学生还应该就书里的一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积极进行课外活动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保证活动有趣且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帮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信在科学的引导之下学生一定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者:余芳华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洋口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探索

一、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张翔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教学合规律性与合个性的统一。”阎增武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积极愉快的求知氛围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在朱作仁等编著的《教育辞典》中对教学艺术的观点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李如密认为,所谓的教学艺术便是“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他的定义可以说是比较完善地表达了教学艺术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将其表述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采取的,遵循规律的、富有个性的审美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教学艺术的要素

1.教学艺术具有生成性

一般的艺术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教学艺术不仅仅是要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还要表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基本的规律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风格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以及审美倾向来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的空间和时间里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审美结果,这就是教学艺术中的生成性。教学艺术必须允许这样的生成性存在才能真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发挥出教学艺术的功效。

2.教学艺术具有真实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采取的遵循规律的、富有个性的审美创造性实践活动。这个定义中遵循规律便是指,教学艺术要在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富有个性的审美创造性实践活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教学就没有了依据。因此教学中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所超越。

3.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

任何艺术都需要创造性,创造性是使一项艺术真正称其为艺术的基础因子。教学艺术要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它必须具有创造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进行着符合规律的创造活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最佳,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疾病”

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2012年周信东在《教学与管理》中从“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三个角度指出了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的“流行病”。从“教什么”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教的内容都非常的空洞、虚化,呈现出一种空中楼阁的现象。他在文中用了“泛语文”、“空语文”、“伪语文”、“反语文”四个词来形容和概括这种现象。笔者通过在小学课堂中的观察,也十分赞同周信东的这些观点。老师在课堂上永远忘不了灌输某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有人说让孩子爱国这本来就应该是小学教育阶段所应该做的事情,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这一块本来就应该占有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并不见得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了如何去爱国。从“怎么教”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即使有很多教师不得不按照《新课标》中的要求,与学生互动、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但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课堂上老师以问题轰炸学生,学生以思考为理由在下面开小差、走神甚至是睡觉。当然也有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整,但实际效果就是过于形式化。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形式已经做到了,也非常容易。可是学生读得究竟怎么样,有无新的感受?每读一遍他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教师并没有去深入思考过,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而已。虽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在38分钟的一堂课中,这些年级阶段的学生有这个可能达到预想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周信东所指出的这个病症是值得很多教师去深入思考的。从“教得怎么样”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用“雾里看花”来形容。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重,还要考虑教学形式为由,认为课堂上并没有时间可以看出孩子们学得怎么样,因此也就不能全面地知道自己教得怎么样。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遵循一课一得、遵循讲透讲懂、遵循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便不会有上述一些烦恼。完全有充分的时间去检验本节课讲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三、对症下药,让阅读教学充满艺术气息

(一)内容真实,基础扎实

从“教什么”这个角度来看,需要做到内容真实,基础扎实。实现这个要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确定教学材料中所应该讲的内容。例如:冰心的这篇《小桔灯》,教师要根据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培养一种心灵美、情操美的高尚品质来讲些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具有哪种品质并且自己该如何去培养和锻炼来拥有那样的品质。2、小学阶段教师还需要做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忘记学生的基础。督促学生扎实基础,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真正做到有所收获,没有扎实的基础任何高楼大厦都只会是空中楼阁。

(二)生成空间,循规前进

从“怎么教”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生成空间就是指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学艺术具有生成性,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成为艺术就必须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并且引导学生来生成新的东西,也必须让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能生成新的见解或认识。这里的“循规前进”是指要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一次不可教一件以上。所以,我们从一件事情进展到另一件事情的时候,中间应当分出清晰的间隔,以免加重心灵的负担。”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积淀、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呈现出来的必定是教师教学艺术上的风采。

(三)创造成就奇迹

“创造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不是只存在于哪一个环节之中,它是整个语文教学背后渗透的东西。而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创造性呢?这可能是目前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首先,需明白一个前提“要结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等实际条件进行创造,创造的超越与自由的追求一旦脱离现实条件,便会完全背离教学艺术的创造本质。”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求新”、“求异”、“求突破”方面不断地进行努力。再次,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来创造。原因很简单,教师在很多方面思维都会有所限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却能够非常地活跃。这样做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发展自己的才智。学生有了施展的空间,便也会更加喜欢这个课堂。这便是教学艺术所能达到的效果,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景象“充满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

作者:唐燕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九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1.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实质

文本细读一词并非是新提出的概念,早在100年前这一概念便在英美的一些大学和文学界流行,沿用至今,这一概念被引用到教学之中,那么,文本细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一概念自古以来也有不同的解释,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王先霈先生的看法,即认为“文本细读”具体指以接收写作人员的文学理念为出发点,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腻地阐释和分析。它既可以解释为一种对文学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理解为对文学的研究或者批评,除此之外,它也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态度——阅读文学的态度。对此,不同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2.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2.1改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提供新的教育模式。

相较于国外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育模式,我国更多局限于填鸭式,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老师都会做深度解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限制了学生提高其阅读能力的空间。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渐渐地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动到学生的身上。而文本细读正为我国的这种转变提供了途径。通过阅读教学,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其发散思维。

阅读并不仅仅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其学识,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其阅读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想象力,使其自由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得到质的飞跃,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例如,在阅读中,学生每读一句话或者一段话,都会去思考其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分析字里行间的含义,学会联系上下文,对全文的主旨做出总结,整理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和认知,在无形中使自己得到升华。

2.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质量。

语文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掌握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世界上有无数种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魅力,语言表达的技巧并不能简单地传授,而要我们通过阅读,自己去体会。而如何将文学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挖掘出来讲解给学生接受,就是对教师文学功底的考验,如果教师没有敏锐的语言感官,不能发现简单的文字组合后面的主旨内容,那么,他的教学将只是肤浅的、没有任何实用性的教学,对学生也没有一点引导和启发作用。因此,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提供给教师一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途径,从阅读中,去经历不同的人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弥补缺陷,从精神上全面地提升自己。

3.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3.1多角度分析理解,但要尊重和接受文本的最初意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阅读时,要学会多个角度分析文本意义,得出各种解读,细细揣摩,去感受和体会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想要向读者传递的内容,我们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学会尊重和接受写者的初衷。在此,应该注意的是所提到的“多角度分析”,并不是完全自由地想象,而是在与写作背景相联系的前提下,否则,你的分析会毫无意义。与此同时,你传递给学生的文本理解也会发生错误,误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形成造成严重的后果。

3.2整体阅读,细细品味文本要义。

许多文学作品都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它并不是我们简单地通读一遍就能理解的,而往往是第一次读根本不能理解他希望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需要我们反复读,细细品味,才能慢慢读出其中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先整体通读,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对一些有深意或难理解的部分、段落慢慢咀嚼,将其中关键的词句做深入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整体阅读中,找出文章线索,把握文本脉络,初步定位人物形象,总结文章语言风格;然后,剖析关键词句,想象文章留白的深刻用意,从而还原整体的故事情节,找出精彩之处。

3.3深入浅出,传递文本主旨内容。

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没有生活阅历,基本不能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在这个阶段,其阅读的过程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探索研究的过程,他们接收知识,吸收转化,变成自己的理解,再倾吐表达出来。这是他们的人生中极为重要的时期,教师应该加以引导。把自己深度阅读后所解读出来的内容总结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文章主要的情感基调,然后再让其自己体会,而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去理解,因为他们的年龄等因素决定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4.结束语

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它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技巧和方法成为必备的技能,在本文中,详细地介绍了文本细读的必要性以及一些细读策略,希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李广镖 单位:辽宁省建平县富山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十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强化词句训练,提升阅读能力

掌握一定的词句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础。阅读文章时,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的词语与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来造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词语的理解、累积、运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词句训练时,理解与运用要并重,注意学与用的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说话与写作时积极使用所学的词句,让其体会到这些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与用法,语文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等进行变换,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展主动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阅读课教师不能自导自演,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比较差,我们要学会引导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思索与发现,有意识地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教师要为师生搭建好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探究、感悟、体验、交流。

三、树立整体观念,促进整体发展

小学语文包括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等多个部分,这些内容各成体系,通过科学的组合形成了语文学科体系。在课文教学时,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课文的整体性,只注重某些词句的理解,或者只关注一些生字词的默写,或者只重视主题思想的感悟等等。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对课文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从课文在课本单元中地位入手,知道课文的作用、重点,课堂教学中要以此为主线贯穿始终。在学生层面,则要在了解课文大意,逐步深入,最后再总体阅读,才能对课文有更深刻的体会。每一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还要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有计划地进行序列训练,全局把关,层层夯实,以此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四、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其主动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要学会主动查字典,查字典不能解决的再主动请教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提出来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就要主动提问学生,以此启发、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学生就能逐步养成阅读时质疑的良好习惯,阅读能力也能得到大大提升。

五、课内外结合,体验阅读之美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传授读书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乐于接受的方法。如,对于一些诗词等易于上口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吟唱,这样便于他们强化记忆。对于一些长期积累的句子,则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以此来激发他们背诵。另外,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安排他们有计划地阅读。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电子阅览室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书香校园,提高阅读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阅读能力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有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我们广大教师要积极利用好校园多媒体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校园网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空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美文,为学生时时获得审美体验;还可以利用好班级博客开展阅读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完善评价体系,坚持长期阅读

要想让学生的阅读活动能长期处于快乐积极的状态,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地引导,调动其阅读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故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读书小沙龙”及板报、手抄报等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阅读、爱积累,帮助他们养成多读、善思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广大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开展多角度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陈红霞 单位:江苏省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