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一、关于感悟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1、何为感悟

对感悟的理解多种多样,《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感悟是通过感触而领悟;《辞海》的解释是:受到感动而醒悟。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看,我认为感悟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感悟指的是主题感受、理解生活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感悟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于接触到相关课程内容而产生的理解或悟性。

2、感悟的特点

首先,感悟具有独立性。感悟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形式,它具有独立性。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角度来看,阅读文章之后,每个学生所产生的思想都是不同的、感悟自然也是不同的。其次,感悟具有情感性。感悟能力作为一种学生必不或缺的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也需要情感感化,感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内心的体验。再次,感悟具有审美性。感悟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育功能。离开了美,感悟就会变得贫瘠和枯燥,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对策

1、不断扩充小学生的知识面

感悟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的优化必须依托于充足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感悟能力,必须强化小学生的知识覆盖面。第一,强化课堂知识积累。在这一环节中,知识获取和积累主要靠教师的帮助来实现,老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在语文阅读课程中引入军事、社会、科学、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紧扣阅读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切忌死读书、读死书,小学语文阅读一定要在阅读中真正挖掘课文内容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第二,加强课外知识积累。课外知识积累主要就是靠学生自己,学生在课下要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加强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小学生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泉眼,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第三,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阅读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一些优秀作品,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加强阅读,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感悟能力。

2、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创新

感悟能力也就是更高一层次的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语句的把握和联想,进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详细来讲,就是需要老师培养小学生“窥斑见豹”的能力,斑指的就是阅读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度分析,联想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不断拓展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豹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大意或者主旨,小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通过主题更好地感知全文,进而实现对全文的把握。比如,在学习《最贵的蛋是笨蛋》阅读材料的时候,学生应该抓住微笑、善良等几个关键词,通过联想以往所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对“笨蛋”等词语进行重新诠释,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

“学源于思”,只有在不断思考中才能够形成对知识、社会、生活的感悟。首先,老师应该主动对学生发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用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搭建思考的框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品读课文,进行阅读学习,从而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例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也得出了雷达和蝙蝠的内在联系;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学语文阅读就是一个知识不断深入,学生对内容不断质疑的过程,任课教师要努力打开小学生的思维大门,让学生敢于去质疑,在质疑中不断强化知识的获取,实现感悟能力的培养;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在语文阅读中,加强对学生的启发非常重要。在学习《霍金:轮椅上的勇士》时,老师应该让学生用心去了解霍金、真正走进霍金,鼓励学生去学习霍金,让学生们知道霍金虽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真正感悟这些励志人士的力量,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阅读教学必须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感悟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日后解题的质量和速度,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作者:毛艳秋 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

第二篇:有效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当下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课堂不严肃,阅读深度不够。

目前,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模式过于僵化,对阅读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拆解,使小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够,小学生被动灌输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提供的固有知识,对小学生后续发展极为不利,严重阻碍语文阅读的高效性。

(2)部分小学的阅读课形同虚设,造假现象严重。

存在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为应对教育监管部门的检查,对阅读课进行造假,造假内容主要包括事先安排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吩咐学生上课积极讨论,阅读课过后小学生几乎没有收获,这种阅读方式根本就不是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3)过分夸大教学改革,缺少实际的效益。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阅读教学的调整,包括阅读的感悟、创新性阅读、多元化阅读等等,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研究,形式过于花样,实际效用并不高。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如何让阅读教学与其他学习环节进行完美的衔接?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否高效的进行。

2多角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措施

(1)教材的选取角度,科学解读教材,优化教材的使用。

对教材精准的进行解读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必需掌握的技能,是语文教师带领小学生积极进行课堂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只有做到科学的解读教材,为学生搭建正确的框架,才能高效的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只有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研究教材,才可以知道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在此基础下引导小学生高效的阅读。

(2)细化教学阅读目标角度。

精选课堂阅读内容,语文教师在正确选取及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对教学目的准确的定位极其重要。教学目的的定位,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课堂上师生行为的准则。教学目的的确定即语文教师要有关于课堂应让学生弄懂哪些问题的清晰思路,然后跟着这个思路,对其转化成具体可以评定的指标,除此外还应结合阅读课本的重难点再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高效进行需从精选教学内容开始,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应使其与阅读教材特点有机的结合,划出阅读课堂的难点,阅读的要点,培养的技能点,学生知识的盲点,学生兴趣的增长点,最后在前提下精选阅读教学的内容,此教学内容不仅需具有权威性,还应该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3)优化教学方法角度。

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实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失去其功效,毫无意义可言。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要避免教学方法华而不实。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小学生是阅读课堂的主人公,教学方法要尽量适应更多学生的基础和个性,要为小学生所接受。有些逻辑性不强的内容,语文教师不必再对其进行直观的演示,相反,对于逻辑性强的课文,抽象的讲解往往是不够的。教学方法有教师的鲜明特点。在确立阅读教学方法时要参考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如绘画功底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绘画讲解法,善于朗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课文朗诵法,这些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小学生放到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上,通过在阅读教学的各个流程中建立活跃及开放的语文阅读氛围,将课内和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小学生正处于青春的敏感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善于观察出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意义深远。相信在有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翟永江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绳家峪联小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点

一、以读促写,读中求法

(一)演一演,写一写

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一课,教学的瓶颈在于: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很强,本单元是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如果重在让学生受到爱父母的教育,不过是思想教育而已。如果一味地囿于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上,试想,学生又能获得什么呢?只有找到适当的读写训练点,才可以让语文回家。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但在“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这个地方却没有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揣摩人物内心,体会文章含义,我决定把这几句话作为写作素材,进行添写。首先请几位学生上台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表演者的神态、动作,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有学生这样写:“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张强迫不及待大声喊到:‘问爸爸!’李晓反驳说:‘不,问外婆!’我们班的‘智多星’王睿慢条斯理地站起来说:‘我看,为了保密,还是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吧!”就这样,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受到感染,并引起了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入了写作天地。

(二)读一读,仿一仿

三年级下册中的《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文辞简单,但含义却不易领悟,其中第二节是这样描写的: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在教学这节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再让学生了解到:课文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把都有蓬勃生命力的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显得新奇、有诗意。最后启发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省略号,想想省略了什么,太阳还可以是谁的朋友?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有的说:“她把金光往鱼儿身上洒\她把小草从土里拔\她陪着小猴子在林间跳跃\听他们吹起欢乐的口哨。”有的说:“她把银光往沙滩上洒\她把笋儿从土里拔\她陪着小鹿在林间奔跑\看他们撒起欢乐的蹄儿。”还有的说:“她把银光往高山上洒\她把秧苗从田里拔\她陪着小狗在田间奔跑\听他们唱起欢乐的歌儿。”学生们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创造了一首首精美的小诗,看来仿写真是读写训练的好办法呀!

(三)议一议,续一续

五年级下册《桥》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的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老师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议一议:既然,老汉是如此的爱儿子,如此的想救他,那又为什么硬要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呢?“一揪一推”这两个相反的,看似互相矛盾的动作之间,你体会到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再引导学生带着对这老汉的崇敬之情,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整体感受老汉那光辉的党员形象。然后问学生:“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还觉得这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接着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桥。有的说:“这是一座生命桥。”有的说:“这是老汉为村民们搭起的跨越死亡的桥。“最后老师出示样子,让学生照样子续写。样子如下:此时此刻,这,还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当然———不是。这是一座生命桥,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筑起的,挽救无数村民生命的桥。有的学生这样续写:此时此刻,这,还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当然———不是。这是一座不朽的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永远不会坍塌的桥。还有的学生这样续写:此时此刻,这,还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当然———不是。这是一座党员桥,是代表老汉那———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的桥。以上的阅读教学牢牢抓住了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抓住课文的语言精华和表达特点,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养分,以读促写,读中取法,读中学写。

二、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做一做填空练习,既是对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语言及思维的双重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促进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在填写中咀嚼消化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理解“古怪”的性格这一段时,抓住课文具体描写大猫“古怪”的三方面表现让学生反复品读。在理解猫的“尽职”时,老师设计了三道填空练习,用三个()心来尝试概括猫尽职的三种表现。1.屏息凝视———(专)心;2.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耐)心;3.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决)心。接着问:“看看这三个方面是拿什么词联系起来?每句话的结尾都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又让学生填空:说它老实(吧),(可是)它又很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它又很尽职。两个“可是”两个“吧”,把猫的性格多变,捉摸不透,也就是“古怪”的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猫“古怪”的性格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猫“古怪”的三方面具体表现后,抓住饱含作者情愫的词语和句式,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再次咀嚼消化,理解运用,体察作者的表达思路。

(二)在填提示语中,感悟人物性格

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其中一个教学的重点就是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为了突出重点,老师这样引导:既然“名医”扁鹊早就看出蔡桓公有病,并一次又一次的劝他接受治疗,蔡桓公为什么就坚信自己没病,拒绝治疗,最后病死了呢?我们一起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看看他怎么想的?当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蔡桓公怎么说的,你能想象一下蔡桓公当时的神态、动作吗?我们一起来填提示语。蔡桓公()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病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有的学生填(拍着胸脯)说,有的学生填(不屑一顾)说,还有的学生填(自以为是)说。老师以“蔡桓公为什么拒绝治病”这个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默读,朗读抓住人物的言行,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填提示语,进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性格。

(三)在补白中,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

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这里,学生质疑:既然犯了错误,为什么还可爱呢?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观察图中孩子们的神情,在那足足一分钟的沉默中,他们真的什么都不说,什么也没想吗?如果有想法,会想些什么呢?省略号里又藏着什么呢?我设计了一道填空:孩子们有的(),他会想();有的(),心里会想()。插图中孩子们自责的神情、害羞的神色,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进行了换位思考,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对父母的忽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时,再通过这样补白式的填空练习,把这种认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通过这样补白式的填空练习,又点拨了孩子明白文字后面、标点里面是藏着人物的内心想法的。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读到写,也要实现从写到读。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读写结合这个基本原则。

作者:卢翠祥 单位:龙岩市永定区坎市中心小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其实就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它有着非常特别的特征跟功能,这些都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如果在高中语文阅读过程中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样就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还可以让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最终才能实现从多个方面来使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对这方面内容的要求很高。目前,我们国家高中的语文教材中,课本上的内容都有着非常大的感染力,同时也有很深的人文内涵,课本所展现给学生们的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老师就要学会抓住,并且要善于去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然后对此进行一些比较的编排跟设计,这样就会让同学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以及情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让同学们对此有所思考并且有自己的感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让所有的同学在联想以及体验中调动情感,让同学们的情感跟课本中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这样一来就可以加强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很好地培养了同学们高尚的德情操以及很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对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有帮助的。从而老师就可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阅读体验的层级递进

原来在做阅读分析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内容以及形式这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跟讲解,其实语文阅读老师按照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的合理之处,这样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但还是有一些不好的地方。首先就是导致内容与形式相分离;另外就是在分析作品内容的时候,尤其是作品的中心,针对这些同学们往往有不同的视角,也就使得他们对形式有不同的把握,这样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特别是在理解的层次、深度以及广度方面。对文学作品而言,如果要进行阅读,它的基础层面就是语言感知。文学在大多数人眼中它是语言艺术,它是一种阅读的符号系统供读者阅读,其实它也构成了作品的形象。还有就是形象情感层,这个可以说是文学才有的,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作品的情感价值一般都是通过形象塑造来体现的。其次就是理性意义层,可以说它是更加深层的含义,不管是作品中的历史内容还是一些人文话语都会涵盖在其中。这里所提到的历史其实就是社会现实,它所要表现的就是作品的一个认识价值;这里提到的人文其实指的是思想感情以及德观念在理性层面的升华,它所要表现的就是作品的教育价值。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哲学思辨层,其实在这么多的层面上这个才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高的层次,不管是历史还是人文方面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它都会进行更加抽象的概括,它其实是更加最高一级思考,当然这里说的是对社会人生普遍规律的思考。一些好的作家一般都会把表现哲学意味作为一种追求,这是艺术方面的,并且也是最高级的。如果某位同学能够领悟到一个作品中的哲学含义,那么就能说明他达到了最高的审美阶段。这里就要列举一个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例,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一篇小说是莫泊桑的《项链》,在教学的时候老师一般就是在理性意义以及哲学思辨这两个方面来剖析小说的主题,同时还要分析造成主人公如此悲剧化的原因,针对这些设定一些定论主题,然后再对同学们讲解,其实这样就会抑制同学们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让同学们在对文章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思维上的定式,从而很难去发现其他的一些内容,也就不会有太多自己的见解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同学们融入作品中去,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是不同的,因为选择的角度不会全然相同,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作者:林云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第五篇:语文阅读教学护理职业素养

一、高职护理专业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开课情况和教学手段、方法的设定

语文作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基础课,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各校语文课程课时不尽相同,作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课开设六个学期,周均课时为三课时,课时较为紧张。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以较短的课时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们一般喜爱浅近通俗的文学作品,经典的、理论性强的文章学生读来觉枯燥乏味。为此,我们采用了传授型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以探究、启发、提问、讨论等方式,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语文阅读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应某些护理职业素养的培养重点,将电影片段插入其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二)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的设定

由于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忽视职业教育的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在课程设置时比较注重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轻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和重构工作。这就导致职校现有的非专业学科包括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研究,既缺乏结合课程具体特点的理论指导,也缺少细致深入的典型案例和有效经验,所以很难构建出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文课程教学理念和体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优势,利用文化课程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教学研究领域和过程进行分类和细化,深入扎实地开展以提高职校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研究,摸索经验,总结理论,补充完善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提高职校生专业素养培养水平,更好地推动职教事业的建设发展。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以课内教科书为主要文本、以政治化说教式的道德灌输为常见德育形式等问题,变革阅读教学内容,精选省编新教材中的讲读篇目,并在课外大范围遴选中外典籍著作,借助能够蕴涵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科学精神的作品,在文本的阅读中引领学生感悟到诸如“祟义尚仁、修己慎独”“平等博爱、公正无私”“自信进取、奉献敬业”“自律诚信、乐群合作”和“聪慧创新”等中外道德信念及现代医学伦理理念等,培育他们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提升其职业素养,以达到对其职业生涯产生深刻持久影响的教育目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对护理专业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正是立足于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以开放和自由的视角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实施教育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进行实践教育,一种是进行素养教育,这些都需要理论的教育做支撑。语文教育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之外,能够弥补当前职业教育的某些不足,能够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伦理道德和信仰教育的缺失,能够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导致的人文素养不足的情况。

(二)有助于激发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比较敏感,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整个语文阅读教学就比较容易深入下去,和学生们的情感和信息也能够出现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契合。由于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智性美和社会的和谐美的感知能力还有不足,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就能够使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来学习,就会使得语文阅读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提升职业素养的训练成效。

(三)有助于实现护理专业学生阅读内化目标

阅读的内化就是通过不断阅读不断习得,经由经验和知识的重复和传递,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提升自身情感和意志。护理专业学生的内化过程,可以理解为语文阅读的感受的内化过程,这种过程能够使自身的意志和情感的交流得到强化,生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信念。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仅仅靠着学生本身还不能实现内化,这就需要教学的主导者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使整个语文阅读进入到我们创设的情境中去,使得语文阅读能够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成长。

(四)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育

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主动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创造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创新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教学正好适应了学生这种渴望公平教育的环境,能够通过阅读教学和情景交融使得自身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得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语文阅读教学在护理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一)课堂上创造性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利用课堂进行情景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在最大范围内集中教学的优势,不断模拟相应的情景教学的范例,运用现代化手段,更好地进行直观教学;要革新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变目的性、指向性不强和照本宣科式的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状况,以提高专业素养为核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还应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扩大阅读教学的实施范围。

(二)活动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实践

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教师课堂讲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外阅读放任自流等问题,改革职校阅读教学环节、场所和模式,使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管理有序的课内外阅读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通过扩展语文阅读课程的资源范围,利用和开发人文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教师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指导,来帮助学生主动掌握具有个人意义的阅读问题解决策略,藉以提升其职业素养。

(三)借助语言训练探索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新途径

语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在语文阅读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用语言训练创造创新阅读教学,此项研究意义重大,而研究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教学,对于全面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语言情景就是运用艺术语言的形式,以生动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语言作风,实现与护理职教对象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传递,用教师的语言进行创造,不断丰富语言的形式,革新语言的实践应用,以深化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马励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分院

第六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

1传统语文阅读存在的误区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教师惯于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开讲解,造成文章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学生了解到的也只是低层面的、片面的意思,一知半解;传统语文阅读中通常会一老师提问开始,然后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行阅读,整堂课几乎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围绕老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的问题,更多时候是不敢提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被动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扼杀了想象空间;学生讨论相当之少,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整堂课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少之又少,讨论止于形式,一旦有想法或是分歧,老师很快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就这样,学生很快就没了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变相接受老师灌输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在这些传统的阅读教学下,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无疑是恐怖的现象,而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象,不断推出创新的阅读方法。

2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方法

要对初中语文阅读方法进行创新,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激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创新有意义;(2)对传统阅读教学方法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创新教学方法。

2.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更爱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那必定会有较好的效果。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阅读氛围肯定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热爱阅读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从而达到近朱者赤的效果。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事阅读,阅读应该怎么进行。阅读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内容。浅层次主要是字形、字音、字义、词组等,深层次就主要是理解部分的,包括句子段落,篇章,中心句,写作特点等。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而不仅仅简单的认识几个字,如果把阅读停留在简单的浅层次阶段,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更不可能领略文章的精彩绝伦之处。因此,阅读文章必须经过反复研究,深思熟虑,用心体会文章里的情感,这样才能将文章转化成自己的,才能获得阅读兴趣。

2.2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2.2.1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反复研读文章

深读文章是进行文章阅读的基础,如果对于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又怎么将深层次的只是传授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无米之炊。同样的,当教师对文章已经了然于心,就会很容易将自己投身于文章里面,这样授课的感染力将会更强,学生也会更加投入。

2.2.2设计结合个性的教案,同时注意授课各时段的把控

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前都会准备好的文书,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那么更应该“打漂亮的仗”。教案的设计是个复杂而繁重的工程,要合乎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课程的标准,个人的个性特色,做好这些只有教师在备课前仔细阅读文章,并且借鉴其他优秀老师的教案设计,结合课程的综合观点,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自己个性同时适合班级学生的教案。与此同时,要把控好教学各时段的分配,尽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并提问,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对阅读更加有兴趣。

2.2.3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没有目的,那就会像一盘散沙。教学目标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它,就会东扯西扯,教学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必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针对性,绝对不能够含糊其词,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传授。例如,将《最后一片叶子》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总结小说的主要内容;(2)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任务性格塑造的作用;(3)通过朗读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显然,这是不对的,《最后一片叶子》这片短小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读者去感受文中通过任务言行所传达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进一步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最大程度的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的触动。当然,这个例子所列举的并不包括全部,这只是一小部分亦或只是一个老师的行为,单这同样证明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它。

2.2.4激发学生课堂情感,将学生的感情带入到文章当中

互动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所耳闻,明星与观众互动最为常见,教师与学生同样是需要互动的,优秀的语文老师知道只有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2.5掌握课堂教学进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课堂有老师跟学生共同组成,但是相对而言的,课堂还是学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3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只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教师能把语言精粹、学生兴趣的培养,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以他们为中心综合起来放在教学过程中,这将必然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而学生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和接收知识,在这种日益创新的教学方法催生下,一大波创新型人才正在成长、成熟。

作者:路静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九中学

第七篇:新课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理念转变要点分析

应该了解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转变,摒弃了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对教师阅读知识传授内容进行了重视,并将高中生语文课堂综合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教学首位。上述内容与学习者自我情境知识创构原则相符,并不是语文教师传统讲授模式中带来的被动知识建构。与此同时,新课标理念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注重向学生提供结论,此时学生仅仅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变为学生个体文本解读创新体验。运用此种模式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审美价值进行兼顾,使得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有所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水平也会得以提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将学生情感诉求培养和学生精神态度培养放在重点操作环节,对填鸭式教学方针作出更正,会帮助学生树立较为正确的语文观。语文学习外延能力拓展更为重中之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在此时也可得到提升,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在进行《阿Q正传》课文讲解时,传统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主体,但是新课改实施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充当辅助教学角色,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还原《阿Q正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体会角色人物心态和内心思想,这样就会理解文章内涵,事半功倍。

二、阅读教学方式转变要点分析

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保守性和单一性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相对较高。学生所学知识大都源自教师所授,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地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需作出回答即可。上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并未给予学生主导权利,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和合作交流以及探究探讨。由于高中生群体心智已经日渐成熟,会从自主阅读环节中感受到语文阅读魅力和语文阅读快感,新课标理念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合作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过度依赖语文教师,会形成一种合作学习习惯。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部学生分组,然后依次向各个小组分配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明白教学过程的若干重点。然后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安排,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内容加以分析,让各个小组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小组间热烈讨论,运用此种模式可以使组内学生有效讨论,通过交流获取有效课文信息,还可使小组和小组进行信息交流与讨论,通过各种交流渠道让学生获取知识。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组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课堂合作学习机会,古诗文阅读时,个体组员学习时会遇到词类活用和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词,此时合作学习中要尽量避免盲目争议,要对资料进行反复查阅与认证,积极进行知识借鉴与交流,从而达到启发大脑的目的,学生会在此过程中积极找寻答案。

三、教师角色内容转变要点分析

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假设此时教师不能树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形象,学生学习状况就会不佳。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时,一般情况下会形成教学思路,难免会出现阅读内容不易理解的状况,不会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适时转变角色,注重教师人格魅力塑造,因为探究人格为当前我国高中新课标理念中的核心,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人格魅力。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保持平等,在教师正确组织与引导下,学生便会运用较为正确的阅读方法,达到预期效果。

四、课堂特性转变要点分析

新课标理念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充当教学管理者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管理角色,而是使学生得以解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进行学习内容设计,通过自主探究和独立体验设身处地感悟阅读,有效进行领悟和创作,学生会感受成功的快乐和探索的艰辛,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品位和语文阅读教学档次,实现大语文学习的目的。新课标理念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环境变成可开放式教学环境,高中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知识和学习技能,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的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转变一般分为上述四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死板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逐渐进入师生视野。新课标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会将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放在工作首位,不断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作者:董莹莹 单位: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第八篇:语文阅读教学职业教育措施

一、以“趣味”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职业教育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大多数学生爱玩、好动,在阅读教学中,若只强调阅读量,而不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被动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很难对知识进行思考感悟,不能较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因此,在职业教育阅读教学中,需注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趣味”为抓手,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如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故事、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解生词、朗读课文等教学方式,较为枯燥,易使学生兴趣不高。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荔枝鲜美果肉的特写镜头,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可为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尝荔枝,谈一谈自己眼中的荔枝。通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创设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又如在学习《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小段《哪吒闹海》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哪吒有哪些法宝(红缨枪、乾坤圈、风火轮)?哪吒的风火轮可以瞬间飞行八万里,既然轮子跑得这么快,人类会不会有一天也能够进化出轮子呢?”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和兴趣,自然会主动寻找机会进行阅读,因此在职业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由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注重行动示范,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可为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名著,为学生树立主动阅读的榜样。课后还可开展师生共读的活动,写下读后感,与学生交流心得,在班内进行互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还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如此,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为学生推荐课外读本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等合理选择,所选择的课外读本既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也应符合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点、兴趣等。除文学作品外,还可推荐一些自然、科普、科幻类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保证学生能够较好进行课外阅读,还可在班级设立“读书角”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中。

三、注重情感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文章,更没有语文。文章是人赋予情感表现的产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情感。通过情感教学能够使课堂情意浓浓、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不释手。人一旦离开情,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但在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中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一来,课堂中也就不会出现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只见教案,不见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可设计问题“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其中蕴含的“弱势群体关怀”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当时政府的残暴,更能引人深思。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涵,发挥语文的教化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四、结语

职业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愉悦人的身心,从而培养各项能力。实践教学中,应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断探索总结,积极创新,加强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作者:郭玉祥 单位: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九篇: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情感朗读中体验

读是形声于外,动情于内的过程,通过读,可以达到自我,与他人情感、思想的交流,从而深化体验。学生在读对、读通、读好课文的训练中,不仅能体验到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还会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体验、意会到文中的内涵及思想感情,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重在欣赏,重在沉潜诵读、把玩品味。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元人赵文说:‘诗之为教必悠扬讽咏而得之,非如他经可徒以训诂为也。’诗通过诵读,体味到一种情,一种意,一种韵味,一种意境。”例如我们在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体会到的是苏轼那恢弘的气势;诵读《雨霖铃》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感受到的是柳永那婉约的词风;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王维的《渭城曲》“西出阳关无古人”,品味到的是不尽但永恒的孤独感;吟唱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领略到的是大丈夫的满腔豪情。通过对诗歌进行朗读、朗诵、吟诵、吟唱,可以充实诗歌的意境,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本体的理解,还以读促进情感的生成,又以情反馈于诵读,使学生不断体验,不断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在语言想象中体验

阅读活动是一个体验、审美的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文字品味的过程。在中学语文课程当中,每个文本都为读者开辟了独特的艺术空间,都能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体验。“语文的想象阅读教学是一种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教师从中起到主导作用,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我们知道,作为文学作品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许多空白点和模糊性,这就需要读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主动地去解读其中的内涵,依赖读者的想象去体验文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读者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去品味才能体验到温暖的春风吹来,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景色,从而使读者走进这样一种唯美的意境。又如在《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这是作者的想象,学生只有依赖文字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激发已有的经验,才能理解作品描写的荷叶,通过想象体验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得到美的陶冶。因此,语文的教学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想象体验文本的过程,展示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从而得到艺术的陶冶、情感的提升。

三、在活动互动中体验

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实践,会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活动的亲历性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行为与思想合拍的愉悦,使学生的知识产生迁移,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对课文进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如郭初阳老师在讲《远和近》这一诗歌时,在上课之始不说诗名而是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用一个几何图形阐释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得到三角形这一图形的目的之后,便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形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给这首诗命名。学生先是独立创作,随后,四人小组讨论,之后选出最佳题目,并说出理由。对于每一个题目,教师都对学生进行追问,让学生把理解的内涵表达出来。在这里,郭老师推陈出新,根据《远与近》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角色互换亦是教学活动中体验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文章设定角色,让学生进行扮演,通过亲历角色过程,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更深刻更真切地理解人物的个性化行为,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思想的理解。在活动中体验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熟悉课文,揣摩角色,再借助角色表演等活动方式,将自己内化的经验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表现出来。体验式教学主要侧重“体验”二字,针对文本情景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能够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讲述反映人物遭遇和情景事件的文章时,最好将学生渗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对角色的选择和扮演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更深切地感受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生活阅历。例如在讲述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将学生分为邹忌、妻、妾、客等几个角色,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邹忌纳谏的技巧,以及自己对一些事情产生的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也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类似事情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四、在对话交流中体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完成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一般是多元的,对课文的体验有时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也许开始时的体验有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进行更深层次的体验,以互通有无、相互启发,解决矛盾分歧,达到对文本理解的理想境界。比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教师先是让学生做感受性的朗读,学生对郁达夫先生有了一个印象。这些印象虽然各个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直觉式的,欠深刻。于是教师明确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为“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五个讨论与发言小组,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通过肯定、诘问、剖析等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思考、揣摩,言说自己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景的独特理解、感受,最终让学生对“故都的秋”以及郁达夫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文人的生命意识”等等有了深刻的体验。课改以来,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语文教师认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上措施,即利用情感朗读、语言想象、活动互动和对话交流等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个体体验,进行“体验式教学”。相信这与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与“训练式教学”大不相同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作者:沈凤臣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十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1明确目标,紧凑拓展

中职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相对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紧凑化,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有效性。以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文中的信息学生易于把握,不必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无效教学,对于这一类的文章一般有两种方案: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将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或从网上进行搜索,查阅胡适的有关内容,对胡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说出自己的查询结果,但这些内容都是外在的,是搜索得来的,没有融入自己的观点,都是一些条条框框,内容也较为抽象。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模仿访谈性的节目,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颇有新意,但有时观点陈旧或空洞,与学习的内容不相关联。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先让学生拟写一个母爱提纲,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母爱,得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样的设计既有深度又有真情投入。

2走向生活,寻求广度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范围无比广阔,课本只是一个例子,课堂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间,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更多的无字之书会让学生大开眼界。走向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命,从万事万物中获得灵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范围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达到了形成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以学习《项脊轩志》为例,文章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能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及生活场面进行描写。教学时可以围绕这一写作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的内容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场景,有没有一种记忆经常会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比如长辈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关心,甚至陌生人的帮助等。这样的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回忆,动容自己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引申到课外更为广阔的领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通过不一样的问题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为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3扣住重点,挖掘深度

语文教学中对知识进行拓展,不仅能够让文本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相互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学习中获得乐趣。但是任何拓展和延伸都是有限度的,必须围绕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的中心紧密相连,任何与文章中心不相关联的延伸和拓展都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拓展和延伸应该和每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及文本的关键句紧密相连。文章的关键句也叫中心句,往往是对这段内容进行概括或总结,表现作者的情感,有时也起索引或提示的作用。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要么在这一段的开头,要么在这一段的结尾,有时候也会在文章段落的中间,这种情况很少。课堂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在关键句子的框架下进行引申,学生就能够在引申时不忘围绕中心,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以及感情线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以《荷塘月色》为例,只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进行拓展延伸,就很容易理解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之情以及背后的因素了。

4语言涵泳,培养厚度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之后如果对语言文字的含义和韵味不甚了解,则阅读的结果将是与无所获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学习语言,应用语言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认真揣摩,品味语言的魅力,在赏析的过程中获得智慧的提升。例如教学《雨霖铃》时,文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往往都会引来精彩的赏析,但很多时候都仅仅是以华丽的词语来简单评析,未免显得过于肤浅,犹如隔岸观火,不能涉及其情感深处。其实这是描写了一种漂泊他乡,在醒酒之后的一种无助的心境,在体会到其意境美之后,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柳”和“留”的谐音,这样学生的思维立即就会变得开阔起来,联想到离别的愁绪,忧伤的情感,正好与对刚刚离别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相吻合,一切眷恋之情都融入其中。其实还可以与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相比较,学生会从这不一样的情感中更加明显地体会到词人与恋人形影挥之难去的深情。其实,课文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很多的佳境。但如果我们能围绕文本的情感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就像是给这美丽的风景添加无数的景点,让景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更了解了这里的风景。

作者:钱晓华 单位: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 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