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研究2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研究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研究2篇

第一篇

一、发现学习的内涵

发现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提出来的。布鲁纳所说的“发现”,含义比较广泛,他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日本大桥正夫对发现学习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他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发现学习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创造一种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行发现知识的过程。简单地说,发现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说,发现学习法也叫问题法、探究法。发现学习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从本质上说,发现学习法就是一种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发现学习的必要性

1.教师主宰课堂,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宰,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认识和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和体验,课堂上过多、过细、过滥的提问和回答代替了学生的诵读、品味和感知,这从本质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利,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论述都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的交流,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2.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教,学生学,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什么,怎么教,皆由教师说了算,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演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授和灌输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了。当然,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师生自然而然地都把目光集中到高考上,这种功利意识使教师不由自主地关注高考,在课堂上潜意识地落实高考。备课时,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考点、知识点;课堂上分析讲解时,教师会不自觉地按高考试题的形式肢解文章内容,讲解分析;课后根据高考考点,设计大量的练习题,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答题技能,却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知和体验。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理性化,使学生不会感悟,不会思考,也不会理解,不会表达。使传统的阅读教学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迷雾中迷失方向。

3.解读文本单一,压抑学生的探究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参上对作品的解读奉为不二的法宝,在分析作品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参的定论上。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与教参偏离时,便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似乎唯有教参上的理解和定论才是绝对正确的,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倾向,压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文本解读本来是多元化的,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大胆向权威挑战。学生本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却在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中被压抑。

4.阅读教学程式化,限制学生的创造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方法单一,形式死板,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小说、散文、诗歌,一律按照“一导入、解题,二作者、背景,三概括段意、分析课文,四总结主题、分析写法”的固定模式开展教学。教师一味地讲解分析、灌输注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管同意与否,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是再优美的文本,也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学生完全丧失了自己,泯灭了自己的创造性,成为被灌输的容器、被填的鸭,学生完全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厌恶语文,甚至是憎恶语文。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程式化的模式,使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的肢解分析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魅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作者:王国娟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猗中学

第二篇

一、趣味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学作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作用和效果不可小瞧。一段优美的课堂导入宛如一段动听的歌曲,一开始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能够走进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或者表演一个小小的节目或简单的动作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外活动中迅速地回到课堂上来。使他们立刻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地接受新的知识。例如,我在讲解《雷雨》这一课时,一上课我便开始引导学生说:“雷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听到雷声?有谁见过闪电?雷声是怎样响的?雷雨过后天空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们便立刻精神抖擞地,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当学生们回答完问题后,我便顺势说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大家有兴趣有能力自己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学生便大声喊道:“愿意”。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了。

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上面我们讲了由于小学生多动,好动的特点,所以我们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前把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转移到课堂上来,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对同一种事物的特点也不会超过很长时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尽量采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犹如再丰盛的饭菜,如果天天吃,无论是谁都会感到淡然无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变通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时都有新鲜感,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课文是最不愿意做的习题。教师在平时的讲课中就要逐步锻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但必须要建立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上,过于简单学生会产生浮躁的心理特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难学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挫伤。所以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一年级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能够读懂一句话,能够把它用自己的话来说出它的意思,教师便要给予表扬。二年级的时候,学生不仅要能够每一句话,还要能够读懂一段话,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该重读的词语学生要能够重读,对每一句话的意思学生要能够准确地理解。三年级的学生不仅自己要独立完成朗读课文,还要读懂每一句话,每一段话,和整篇文章的意思,通过自己的学习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要通过阅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另外,三年级的学生还要能够在老师的培养下,进行写作训练,从写下一句完整的话开始,想能够独立写一段话,到能够写一篇简单的作文。这都要求教师遵循渐进的教育方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不同的阅读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要求。

三、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师应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一)指导精读

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二)指导速读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三)指导写读书笔记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四)朗读和默读

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按照科学教学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而获益无穷。

作者:孔春 单位:贵州省威宁县新发乡箐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