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改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有流于形式,实效不大,存在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华而不实

新课程提倡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于是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这些手段如果用得恰到好处,那么它是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的。但在教学现实中,一些教师的设计活动却有粉饰门面之嫌。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只以新奇的形式取悦学生,唱一段、舞一曲、演一出,这些活动已经脱离了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表象上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异常炽热,但最终也只能是一出无意义的“闹剧”,因为40分钟的课堂被花样繁多的活动分割得七零八落,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殆尽,这样的课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同时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于是,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小组讨论”蔚然成风,所以稍不注意,就会流为形式主义。课堂上,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立刻前后左右就近组合,迅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开始有模有样的探究。几分钟之后又是一声令下,合作学习状态便戛然而止,每个学生迅速回位,准备汇报。整个过程中,既看不到合作的必要,也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把合作学习简单地处理成讨论会,表面的热闹掩盖了实际的无知和滥竽充数,小组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上的装饰性道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应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翔实,又兼声音、动画于一身,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扩大课堂的信息量。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计算机使用水平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自制的课件有时只是板书的复制而已。而现在网上的许多现成的课件,有的色彩过于艳丽、动画过于漂亮,一节课下来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虽热闹非凡,但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教师只沦为一个频频切换画面的放映员了。而且,课件中已经设计好的程序较难更改,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只得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既定的思路走,一步步“请君入瓮”。这样的课,学生的主要精力只是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对课文的研读渐趋淡化。一节课下来,学生不记任何笔记,要点、重点未留任何痕迹,学内容不能深入到学生记忆当中。

2、教学理念“形”变而“神”不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形式虽然不断花样翻新,但教学理念仍然是应试教育下的理念,不能适应新课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由于教学形式的新颖花哨,使学生的词句训练不够扎实。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但一些教师却重视理解与运用,没有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也没有将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没有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常用的词语以及一些基本句子形式。缺乏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的能力,导致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肤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认真,对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真正做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接触到了教育的新模式而真正的阅读兴趣却没有提高上来。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没有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教学中,缺乏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这也造成学生没有广泛阅读的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由于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师不能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提高阅读能力,也没有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同时缺乏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的能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阶段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髓理解不够深入是主要原因。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们往往有热情,敢尝试,但有时会不得要领,造成表面热闹,学生却掌握不了阅读知识与能力。因此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路径。

1、深入理解新课改意图,明确教材训练重点

根据语文新课改课程标准出版的语文教材,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令我们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每个单元的体例由单元说明、课例、口语交际、写作、(写字)综合性学习几项内容组成。教师只有明确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只着眼于课堂形式的改变,而忽视了阅读中的学习要求,忽视了教材训练的重点。应深入理解新课改的意图,通盘考虑这阅读教学的目标与重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排有序的教学。第一,将新课改的要求做为整体进行备课。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特征。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就是既注重阅读教学的系统性,又注意阅读教学中前后内容的层次和连贯。教师要认真钻研整个新课改教材的内容,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弄清本教学中每篇范文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教材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预设教学目标之时还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课文内容的特点以及自身素养,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具有灵活性与弹性空间,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能适切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第二,重视课堂阅读效果的作用。根据各类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文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课堂阅读既体现新课改教学的重点,又是带动学生学习阅读课文的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举一”,让学生“反三”。采用“一篇带两篇,大量阅读”的教学方法,教中渗透阅读方法到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第三,注重课堂学结。一堂完整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如果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新课改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阅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并把知识上升为能力,使学生学会概括和总结,适当拓展学习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课堂内容为线索,复习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改意图,紧紧围绕训练重点设计教学目标,并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注重突出训练重点,训练重点落实了,授课任务才能真正完成。

2、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自我理解课文能力的过程,因此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所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保证好教学的时间和质量。教师要时刻把握好教学效率与质量。要明确课堂上学生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的。我们欢迎语文阅读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但重要的是,所有的活动的终极目的,都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第一,教师要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强调语言知识的获得。我们经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先教生字,逐句讲解,朗读背诵,大量模仿,仿佛阅读课文只是为了掌握生字和语法。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技巧。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新课改教材,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基础性,为学生以后的阅读作准备,所选择的材料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具有内容新、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例如,《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与《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三篇文章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和领悟古代传递信息的形式和特点以及现代社会以网络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体会信息传输的速度与效果。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学会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一篇包含丰富信息的文章时,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求学生能区分开并加以选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第二,吃透课文,精心准备。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完几篇课文后,便以为掌握了阅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参,不查资料,不作教学设计,步步照搬老模式。殊不知每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例如,在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丝绸之路》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教师对中国古代这一重要的贸易通道并不了解,只是简单的对课文进行机械式的讲授,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第三,教师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参与。一节课内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是否超过三分之二,并不是新课改是否真正实施的一个条件。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阅读课文,将本节课需要讨论的话题明确指示出来,要求学生分组选择话题作短暂准备。然后,教师倾听学生的讨论,并检查学生的小组活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的活动作一总结。但是教师也要开始抛弃过去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一切,“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模式。教学观念的真正变化导致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他们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演。教师则从过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在阅读方面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第四,教师要注意课堂节奏。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强调结果,同时也要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在教学节奏上,一堂课不可能永远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也不应当老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是应该有张有弛。

3、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改内容的培训力度,正确认识新课改

现在教师培训模式多为集中形式,利用学生假期快速完成的。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培训课程被压缩,培训效果不明显。因此,新课改培训应把知识的传授与教师内在经验的增长相结合,注重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的培训有时只“训”而不“培”,如果对教师只是培训客观知识,灌输几个名词、原理,就不可能对教师的内在心理产生真正的影响,教师继续采用自己原先的方法,或错误地求新求异,就不足为怪了。比如说,一些课堂表面热闹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把课本放在了一边,缺乏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只重视形式上的热闹漂亮,致使本末倒置。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与文本相悖的错误结论,都持肯定的态度并大加赞誉。这样做,学生初时也许会对表扬感到激动,但久而久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性判断能力,会对这样的肤浅表扬,毫无针对性的激励感到漠然,觉得乏味,甚至觉得老师很虚伪,这时表扬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它会给学生以误导,致使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越来越难以再现,最终会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而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与新课改所提倡的尊重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的结论相违背的。所以赞赏要适度,该纠正时就纠正。同时在进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想使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真正的交流,其中教师的主导是关键。教师所确立的课堂讨论的题目一定要有价值,即针对小学生特点所提出的讨论问题。而一些不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需要丰厚的人文积淀才能有所感悟的,或者在当今学术界还在争鸣不已的课题,是不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出的。而只有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需要老师推波助澜或通过集体的智慧才能迸发火花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师在讨论之前,一定要思考所讨论的问题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关系,要看讨论的结果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学生之间的分工要明确。我们目前的讨论,往往是同桌之间,或者是前后左右几个学生组合起来,这种组合,看似随意,其实还是教师强制指定的,学生思维梯度模糊不清,学生个人的兴趣也许会南辕北辙,因此他们讨论的有效性就值得研究。要设立合理的讨论时间,不应该把时间的长短作为唯一的标准,不能在上课前就预设好具体的分钟。如果有必要,即使讨论一节课甚至要延伸到课外也不是过分的事,当然这种情况应该不能作为教学常态,每次讨论无休无止,本身也暴露了教师对课堂的驾御能力不强。最后,讨论后的反馈一定要落实。教师不仅要看各组同学有没有发言,还要看发言的质量,其主要观点的价值,与别人是否产生有效的交流等。教师的这些评价内容的加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每次讨论都不了了之,使讨论流于形式,那么学生对讨论的热情将被消磨殆尽。因此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们绝对不是课堂的主宰。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不能“丢”的不是有声有色的多媒体,不是引发哄堂大笑的表演秀,甚至也不一定是热闹非凡的讨论探究。最不能丢的恰恰就是文本。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只有让学生与文本有亲密的接触,让他们对文本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读进去,读明白,即使只是最朴素最传统的诵读(包括自由散读,录音范读,集体朗读等),也是值得推荐与推广的。这才是新课改所要带到的真正目的。

三、结语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在现阶段必定会面临很多矛盾与困惑。既要克服换谈不换药的教学思维,也要防止盲目地赶新潮、求新鲜的形式主义。在实践中反思,相信终能使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淳语真文”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