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中阅读教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信息技术中阅读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信息技术中阅读教学论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智力活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学生正是在兴趣的强大的刺激与推动下才能产生强烈而主动的求学意识,进而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并享受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学习意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刺激。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枯燥进行,无法激起小学生阅读的动机与欲望。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阅读教学枯燥无味、机械单调的局面,开创了阅读教学新局面,可以激起小学生内在强烈的阅读动机与阅读欲望,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教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与特殊的处理功能,以图文声像等多种途径与手段来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语文课堂,以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效果,从而为阅读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阅读

新课改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现个性化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将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上成了枯燥的条理分析课,将教学大纲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无视学生个体的知识与见解。在学生眼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只能看到教师平时所讲解的作者简介、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段落大意,而根本无法感受到文章中情感的真挚、意境的优美、景色的迷人、人物的可爱,无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在新课改下,要实现个性化阅读,不仅需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真正地带入文本之中,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那些枯燥、抽象的内容以直观形象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表现出来,从而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桥梁,带领学生走进,走进文学殿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为学生收集与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声像等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情境,以强烈的视听效果来刺激学生、带动学生,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文字与场景、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以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看法,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教学都肩负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情感提升品质,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并不是浮于文字表面,能够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而是需要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互动、情感共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枯燥的讲解与机械的朗读,而是能够将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意境等用图片、图像、音频与视频等综合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视听结合。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成效性,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这样,学生更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与内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情感的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文章,由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写作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并无法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些影视剧片断或是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等,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那段难忘的历史,从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等。又如,对于一些描述亲情、友情的文章,如果只是简单的阅读,学生并不能透过文字来体会情之真切,而无法达到提升学生情感的目的。但是,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枯燥而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真实的实例、动人的场景,并辅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这样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友谊的浓厚。而且,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与途径。

作者:邓红燕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