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游戏式阅读教学策略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论文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心流理论为依据,对小学语文游戏式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音乐、绘画、表演、积分、竞赛游戏运用为例,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心流状态,体会阅读的乐趣,从而自成目标,享受阅读与阅读学习。同时,学生在游戏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缓解阅读课堂上普遍存在的参与少、参考多、兴趣低这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游戏;策略
语文作为母语,本就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学习语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祖国文字,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而阅读更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个系统学习母语的起始阶段,学生通过学习阅读锻炼理解、写作等能力,丰富自身的基础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1]。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阅读教学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语言归根究底是拿来用的,因此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大量实践运用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少、参考多、兴趣低这三个问题。早在婴孩时期,人们就开始通过进行各种游戏,认识、探索这个世界与自己所处的社会,这也是一种学习。让游戏进入小学阅读课堂,除了能活跃学习氛围、使其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外,还能引导他们进入心流状态。学生忘我地沉浸在课堂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产生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缓解学习压力,在快乐中高效地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游戏式阅读教学并不是指一定要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运用的属于电脑游戏范畴的教育游戏[2],也不是仅用于活跃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小游戏,而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情、兴趣以及身心发展情况而设计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率的,以游戏形式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缺少课堂参与
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理论不断革新。即便认同新的理论,不少教师还是难以改变过去熟悉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满堂灌,使学生在课堂中习惯以听为主,无法更多地参与课堂中得到实际锻炼[3]。整堂阅读课,基本上都是教师说学生听,课堂氛围枯燥平淡,缺乏感染力。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基本上只有听和回答问题。这样并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另外,有些教师会不自觉地对文本进行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解读,过深的分析使学生难以理解,很难跟上教师的进度,久而久之便容易分心。因此在课堂中,常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偷玩身边的小东西、与同学交头接耳等开小差现象,即便看似在认真听课,仔细看却发现其目光呆滞,神游天外。这都是缺少课堂参与而导致的注意力分散现象。毕竟,仅坐着听四十分钟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很困难的。
(二)依赖参考资料
在阅读课堂上,老师常会针对文章的内容或背景知识进行提问,许多学生会第一时间翻开参考书寻找或干坐着等他人给出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思考。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在这个被互联网覆盖的信息爆炸时代,学生能接触到的东西太多了,要查找信息资料非常方便且快捷,学生对唾手可得的“他人”的答案逐渐产生依赖,形成了思维定式,作为辅助学习的参考书和网上资源反而成了限制学生思维,甚至偷懒、应付作业的帮凶。同时,不少教师仍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法,存在代替学生回答问题,直接告知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想法、体会等做法。这种做法让学生逐渐从懒得想,变成不会想。而教师同样有类似的思维定式———教学参考书,它一方面能给教师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却使一些教师直接照本宣科进行教学,使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日渐消退[4]。
(三)渐失阅读兴趣
阅读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学会如何从文字中提取信息,读出文字背后表达的东西,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写作方法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在日后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但许多教师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追求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递,加上平淡枯燥的课堂氛围,逐渐对阅读学习失去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学习状态的下降加上家长、学校、社会的高期望,使得教师本就繁重的教学任务更加难以顺利开展。如今,单调乏味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育需求,必须作出改变。要做到《礼记•学记》中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运用启发式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保护他们自身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制造大量实践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展现,在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同时,把握语文规律,让学生愿意去学,且学得开心。爱玩是人的天性,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心流理论为指导,在课堂中适当引入游戏式阅读教学,能寓教于乐,将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有趣味,使他们充满动力,全神贯注地在游戏活动中带着思考去品味文字,自己去发现、感悟。我国践行的素质教育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游戏式阅读教学的依据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进行游戏时总是十分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玩累了也舍不得停下,游戏的规则也总能快速掌握,甚至还能创造出新的玩法。这是由儿童发展心理特点决定的。作为心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儿童发展心理学明确提出,儿童的思维需要大量具体、直观的经验支撑,而要获得足够的经验则离不开大量的实践[5]。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这些经验反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游戏,收获积极的情绪,从而让他们对这种活动乐此不疲。
(二)心流理论
心流理论(flowtheory)也称沉浸理论,指人们在某些活动中进入的一种沉浸状态。在心流的体验中,人们会自成目标,进行活动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回馈。在产生积极情绪,全身心投入的同时感到兴奋和满足,以至于时间感出现异常,忽略活动以外的一切事物。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比起活动结果,更重视活动本身。重目标更重过程,这点正好与我国新课改后的教育观不谋而合。心流体验的产生条件,需要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与人们能力相匹配的活动,该活动令他们感兴趣且自愿进行,有着明确的目标与即时反馈,能让他们全神贯注、浑然忘我地投入活动过程当中。以上因素无须同时存在也可产生心流。此外,心流是会上瘾的,当人们因某种活动进入心流状态,为了再次进入这种状态获得积极情绪,人们可能会增加这一活动的次数和时长。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心流最常见的例子之一便是玩游戏。而心流产生的条件与游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JaneMcGonigal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过“游戏的四大决定性特征”,分别是目标、规则、反馈系统与自愿参与[7]。通常,游戏会给玩家设定能达成且充满吸引力的明确目标,同时它也为达成目标做出一定的规则限制,而不直接给玩家一个明显的、通往目标的捷径。玩家在自愿接受游戏设立的目标与规则后,在此范围内自由地进行游戏,并不知不觉中投入进去,精神高度集中。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让玩家获得即时的反馈,时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与游戏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通关或达成某一目标后收获成就感。近年来,许多关于心流与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皆指出心流状态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如心流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外界干扰,专心学习[8];避免过度学习,实现终身学习[9];学会转化学习疲劳,快乐学习[10]等。可以说心流是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而在游戏中常常能产生心流体验。因此,可以根据心流产生的条件,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引起学生的沉浸体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三、小学语文游戏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游戏式阅读教学策略可分为音乐、绘画、表演、积分、竞赛这五类。下面逐一介绍让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阅读,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策略。
(一)音乐游戏———引起情感共鸣
音乐是能承载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生活艺术,在听众聆听的过程中,将其注意力逐渐集中到某一特定的状态下,培养出某种情绪。就像激昂的音乐令人热血澎湃,哀伤的音乐惹人悲从中来,舒缓的音乐使人心神宁静。有时,教师穷尽言语也不一定能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一首适合的歌曲就能做到。因此,教师要善用音乐这门特殊语言,营造氛围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主动调动自身的思维,体会文章与音乐所共同传递的情感[11]。例如,在《找春天》一课中,教师以《春天在哪里》这首熟悉的儿歌导入,顺势进行提问。在小学教材中,其实藏有很多富有音乐性的课文。如我国流传至今的诗词曲,在古代很多其实是有曲调的,只不过后来失传了,但其音乐性还在,现在的人们又重新为其编配了旋律,如《春晓》《忆江南》等,把旋律应用到课堂中,丰富课堂形式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记忆。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为其创造旋律。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小小的船》等课文直接以歌词或儿童诗的形式呈现,本身就富有韵律感,在课堂中引入音乐,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有一些文章是有相关歌曲的,如课文《王二小》与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类的课文可以结合歌曲一起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配乐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通过范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一次次感悟、品味课文。在选用音乐作品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基础知识,因此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艺术审美素养。在教学中结合音乐游戏,应明确游戏目标,注意应用时长,避免把语文课变成音乐课。
(二)绘画游戏———协助直观理解
文字的魅力之一便是它能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没有一些图片、视频画面来得直观。早在文字未出现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常用绘画来记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向子孙后代传达信息。图画和文字一样,同样有着承载信息的功能,而比起文字这一抽象符号,它的表现形式更为直观[12]。在阅读课堂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古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与现代常见的文本不同,讲究句子整齐,对平仄、节奏、韵律等皆有要求。其内容高度凝练,短短几行字不但写出内容,还能描绘深刻的意境与丰富的情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课堂中通过画面、音乐,与学生共同体会诗中之画,帮助他们更深入地去解读诗,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13]。如《使至塞上》中,教师带着学生把诗中的名词及其对应的形容词都找出来,并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让学生分别谈谈对这些词汇产生的联想,在学习完古诗后进行想象。教师:这是诗人王维在出使边塞的路上写下的诗,让我们根据之前找出来的词语,结合刚才的学习,猜猜王维在路上的见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来到王维身边,同坐一辆车出使边塞,共同见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观,由此联想自己与王维的对话以及当时的心境并分享,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独属自己的生动画面,理解诗歌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在课后作为作业把两人的故事写下来。除了诗歌,许多课文都有着生动的场景、情节描写供学生再创作。如《大海的歌》中让学生画出心中想象的海洋,或把海和天的形象倒过来作画,把天当成海、云变作浪、鸟画作鱼等。除了单人画,还可以小组画,甚至全班画:学生共同在黑板上作画,只要结合上下文并说出理由,得到同学们认可,即可作画。这样不但有趣、易理解,且能丰富想象力、发展创造力、展现学生的独特个性,每人不同的作画风格结合到一起会呈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上亲身参与,让学生对课文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练习把文字和画面结合起来,互相转换,还能在无形中提高写作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得提前做好各种教具准备,营造氛围,用直观具体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引导语帮学生把脑海中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场景、故事,再进行联想加工。在进行绘画时,也要出示相关图片给学生参照。
(三)表演游戏———激发共情想象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某一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再现课文情节。扮演他人的角色本身就是一项挑战,要求学生对该角色及其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经过自身思考,对角色进行定位,再全神贯注地投入表演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与共情的能力。学生在获得新鲜经验的同时,又通过表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情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在进行《桥》这篇小小说的教学时,教师运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想象,细品文中的情感。《桥》是谈歌用短小精悍的语言写出的一篇震撼人心的小小说,这篇小小说中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对话引人深思。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并没有那么早呈现小说中揭示两人关系的结尾,而是先带领学生自由猜测老汉与小伙子的心理活动,让两名学生把自己代入角色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读对话。后来在悲伤的音乐中给出最终结局,从老妇人的祭奠揭开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竟是父子,并让学生重新猜测两人生前对话时的心理活动。紧接着,教师把文中所有的“老汉”与“小伙子”替换成“父亲”与“儿子”,伴随着音乐,再一次分角色朗读。这一次学生更投入且声情并茂了。其实,许多课文都存在着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再创造文中的情节。如《蒙娜丽莎之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小小解说员的角色来向大家介绍蒙娜丽莎。又如在学习古诗《回乡偶书》时,想象诗人贺知章在离乡前与乡民的对话,以及多年返乡后与孩童的对话,并分角色扮演。再如《去年的树》这样的一些角色鲜明、对话丰富、容易理解且情节性强的课文,可以提前安排学生排练,在课室适当地调整桌椅的位置,腾出舞台的空间,让学生登台表演。在进行表演游戏时,教师应先确保学生基本了解所扮演的角色背景、时代背景知识,再运用语言、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投入其中,把自己想象成某一角色,换个角度体验文章。同时,把话语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体会、联想,这样不但加大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印象与情感体验,锻炼想象力,还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积累表演与演说经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积分游戏———调动学习动力
积分游戏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课堂游戏,在学生自愿接受的规则下进行,根据一定的分数给予奖励,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别记分。它既适合在单节课上使用,也适合贯穿整个学期使用甚至几个学期使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竞争意识。积分也是反馈的一种,在明确的目标下,学生通过数值变化,即时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见证自己一点点朝目标前进,感到充满信心、动力十足,并在完成目标后收获知识与成就感。如以下这个沿用整个学期的积分制度。积分规则:分为个人分和小组分。个人积分中,只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发言,发言的学生可加2分,补充发言的学生可加1分,语文作业认真完成加1分,完成优秀加2分,由学生在各自的积分本上画“正”字自行记录,每周向老师汇报。小组积分则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加3分(合格)、4分(良好)、5分(优秀),由老师实时记录在黑板上。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这节课的最佳阅读组与守纪组(小组分各加3分)。各组组长在课后即时更新自己小组信息便于组员随时查看。奖励规则:获得秀才头衔可领取班级集体照书签,从进士头衔开始,每一次获得新头衔可进行特别抽奖一次,奖品有校长、老师、同学的握手、拥抱、散步券,与某人共进午餐券,指定值日内容券等。状元可抽奖两次,并获赠一个本子。小组奖励以集体奖励为主,在所有小组获得白银学习组及以上称号时,当周的周五下午全班将有30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领取奖励后积分清零。进行积分游戏时,要注意目标的设立,必须合理可行,积分规则要照顾到各个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多元评价为学生加分,兼顾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功能多维[14],若要安排学生自己给自己记分,则要让他们明白,这个分归根究底是给自己看进步情况的,应诚实记录;积分反馈的形式新颖,可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参照时下在小学生中流行的游戏、小说的设定等;积分奖励的形式应注意多样性与趣味性并存,对学生有吸引力,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决定,不必局限于传统的物质奖励,比如和教师拥抱、与校长散步、共同进餐、获得某一称号等等。
(五)竞赛游戏———提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竞赛类游戏形式多样,如朗读竞赛、辩论赛、诗词背诵大赛、表演比赛、课文背景知识大比拼等等。常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举行,在统一规则下公平竞争,裁判一般由其他学生与老师担任。这类充满挑战性的活动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愿望去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文学素养。学生能在提升各项综合能力的同时收获成就感、满足感,并培养集体荣誉感与团结合作共赢精神。如辩论赛这个锻炼多方面能力的活动。辩论赛注重团队合作,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散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学习完《别饿坏了那匹马》后,在班级内举行一场关于“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辩论赛。在正式进行辩论前,先决定人员分工,主持人、记分员、计时员各一名,评判人员加上教师共六名,其余学生自行选择进入“诚信”阵营或“善意的谎言”阵营,每个阵营选出三位辩手,剩下的作为智囊团,有一天的时间找资料做准备。辩论前适当改变课室桌椅摆放创造环境。结束后由教师宣布获胜方并进行总结。在设置竞赛游戏时,要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在比赛过程中,可以通过积分的形式给予学生瞬时的积极反馈。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过程与自身的成长,而不仅限于比赛结果,多给予精神层面的奖励,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四、小学语文游戏式阅读教学运用注意事项
(一)自成目标,主动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把阅读变成一项自成目标的行动。自成目标则意味着要转变阅读目的,不要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找工作而去学习阅读,而是单纯地享受阅读和学习阅读这一过程。学生在读懂不同文学体裁时、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深意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感到的愉悦和满足,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阅读方法、锻炼阅读能力,开拓思维,从各种角度来认识世界[15]。这就需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注重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并利用游戏产生的心流体验,让学生爱上阅读带来的积极情绪,并在此过程中主动阅读,学会阅读。
(二)游戏创新,难度分层
在进行教学游戏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玩不起来或效果没预想中好等情况。原因可能是游戏吸引力不够、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低于或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等等。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根据课文内容,借助音乐、图画等营造氛围,大胆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游戏,让学生投入游戏中,专注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了解学情,根据个别差异性设置不同的难易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最佳动机水平中进行游戏。最后,教师要善于借助团体的力量,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阅读游戏教研,多与同行研讨,相互交流想法与经验。
(三)任务明确,即时反馈
在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同时收获知识与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游戏时,把游戏和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等相联系起来,如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等等。游戏的目标设置要清晰明了,反馈机制要求即时、到位。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游戏中应该做什么,朝哪个方向前进,明确自身行动与目标间的距离。明确的目标与即时的反馈能让学生更顺利地进入心流状态。除此以外,教师在重视教学结果的同时应更注重学习过程,运用多元的评价手段,从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不断地完善、提高阅读能力。
(四)重视实践,鼓励思考
心流体验皆是从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若要引导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则要给予他们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直观经验,在享受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阅读技能,产生阅读兴趣。但在现阶段,仍有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等待他人的答案。因此,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同时,还要把握好教学游戏的节奏,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16]。单纯的游戏带给学生的心流体验通常以暂时的愉悦刺激为主,而在以游戏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进入心流状态,除了快乐,还能带给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自我的满足和充实感。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要多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17]。游戏式阅读教学运用各种形式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提供了许多合作、交流、想象、联想、创造的机会,帮助学生进入心流体验,自成目标,主动地品味文字,体会文章情感,从而爱上阅读,自发阅读,学会阅读。
作者:杨小秋 陈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