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需要坚持“学生立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问题,确定阅读教学“起始点”,基于学生阅读分析,把握阅读教学“重难点”,基于学生需求,找准阅读教学“着力点”,基于学生思维,锁定阅读教学“情感点”,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立场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解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阅读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使学生对文本阅读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当以“学为中心”,基于“学生立场”来设计阅读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1]所谓“学生立场”,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以充分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一、基于学生问题,确定阅读教学的“起始点”
学生对文本产生疑问的地方就是教学的出发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确定阅读教学的“起始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引领学生高效阅读,促进其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基于学生问题,提炼导读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在素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一步提炼出导读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实施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化。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没有一开始就为学生展示有关的背景资料,也没有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将相和”故事,而是让学生“素读”文本。这样的阅读没有添加“辅助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原生态”的,学生在完成对文章的素读之后,更容易生成疑惑。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之后,教师要搜集与归纳学生还存在的问题,最终概括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堪当重任?”将这一问题细化就是:“为什么蔺相如敢怒对秦王?为何赵王相信蔺相如?在去秦国之前,蔺相如是不是有准确的判断?”有了问题作引导,学生就能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判断出蔺相如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必定是考虑了秦王的本性之后才怀璧前往的,这正是他勇气可嘉之处。与此相似,学生在阅读文章中的“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这两部分内容时,也出现了类似的质疑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主动思考而产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部共同探讨,然后再与教师交流沟通来解决问题。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很难,但是学生在尝试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提出了更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学生最终理解了廉颇的胸襟与品格,同时也看出了蔺相如的才华和勇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阅读推进了他们研读文本的进程与深度。
(二)基于学生问题,引导阅读分析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更深入地阅读文本。例如,学生在阅读《沙之书》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虚构了“沙之书”这一神秘的东西,它的含义是什么呢?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并懂得了这一经典具有伟大地位的原因。“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关注留白,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又如,学生在《桥边的老人》这一作品的结尾处提出问题:“老人的命运究竟怎么样了,是死是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想象老人的命运,让学生对小说情节生成更好的理解,让他们深入地思考战争。通过这样的“空白”填写,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人物形象。
二、基于学生观点,把握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文本,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教师不了解学情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在备课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课文。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在哪些地方容易产生误解。[2]只有在完成这一步之后,教师才能有效地把握阅读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一位教师就请学生试着描述一下“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学生对祥林嫂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祥林嫂具备广大劳动人民的特点,她勤劳善良、朴实聪颖,并且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而另外的学生则认为祥林嫂就是坚定的封建礼教捍卫者。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但是很显然,学生认为祥林嫂聪颖且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这一点,是明显与文章的内涵背道而驰的,同时,说祥林嫂是坚定的封建礼教捍卫者也是比较片面的。准确地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整堂课上,教师就是以此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观点与看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之前深入研究文章,并尝试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文章,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经过长期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基于学生需求,找准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总是能够自主、快乐地学习。很多教师感到惊讶:为什么在钱梦龙的课堂上,学生会显得那样轻松快乐?针对这个问题,钱梦龙的回答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主动思考要如何配合学生来展开教学,认真观察学生的认知活动以及思维的规律,据此来开展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把握学生的需要,在学生需要的地方切入教学,找到阅读教学的“着力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高效地阅读文本。例如,《我与地坛》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哲理散文,文章对地坛有细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问卷显示,学生没有经历过苦难,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切身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有关内容,为学生讲述《活着》的故事,请学生聆听《二泉映月》,从而体会命途多舛的内涵。此外,教师还结合之前的调查问卷归纳和总结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北京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相对冷清的地坛?作者拥有怎样的力量才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作者怀着一种平静的心态来看待生死,带着这种心态,他看到的地坛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堂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表达观点,充分理解了这篇课文的深层内涵。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经验,看看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对哪部分内容还有疑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必过多插手;对学生认知以及接受能力以外的内容,教师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设计阅读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
四、基于学生思维,锁定阅读教学的“情感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实现怡情效果,教师首先需要创设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融情入境,这样才能实现景更浓、情更真的情境效果,才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想界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视频音频结合,还原情感场景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音频结合的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还原情感场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琵琶行》为例,教师可通过视频和音频的结合,“还原”诗中的场景,使学生充分感受琵琶女的精彩演奏,进而体悟诗中极具感染力的诗句,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当时愤懑不平的心绪。
(二)引发阅读联想,实现教学怡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策略引发学生的阅读联想,这样才能收到教学怡情之效。例如,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在学生已初步理解文中词句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体会南国秋风万里、江水随波逐流的景象———既冷落又凄凉,顺势定下文本解读的情感基调。之后逐渐引向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使学生产生更深层面的体会:在当前的成长环境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逆境,还要超越个人情感,产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这样教学,才能够真正实现怡情这一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开展阅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学生立场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始终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引导者,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解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预设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盛晓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立场[J].中学语文,2017(8).
[2]黄济富.生本观统照下的现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7).
[3]钟汝达.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8(1-2).
作者:刘桂林 单位:邵东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