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英语教学个性化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实践方向,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阐述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认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主要体现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评价方式的个性化;让学生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结合英语学习与跨学科知识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核心素养;跨学科;英语阅读教学
一、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
当代个性化教学强调:“个性化教学就是适应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学安排适应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及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等。”(邓志伟2003)目前我国教育的知识结构基本是学科取向的,容易忽视学生的跨学科性知识及通识知识的培养。然而,21世纪需要博学多才之人,需要能够整合各学科知识,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不断融合并将其深度应用于广泛的情境之中的人才。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教育部2003)传统的单学科取向的知识结构与英语个性化教学的跨学科性相矛盾。具体而言,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阅读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个性发展
“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部2014)在这一目标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当今时代学生个性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个性化教学解释为:“一种以个体而非群体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与诸如演讲或小组教学等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学习步子和学习时间方面,几乎一切个性化教学都允许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学适应学生个人需要的程度随所采用的特殊方法而变化。”(李维1990)就英语教学而论,尤其是中学英语,鉴于各区域发展程度与需求程度不同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创设情境与学生积极、良性互动,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与需求,提供不同层次与类型的知识,鼓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个性发展目标。
(二)基于跨学科知识的深度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浅层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程度,往往忽视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缺失了对知识的深层建构,无法激活深层学习动机,更不能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而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建立多学科知识、多渠道信息、新旧知识信息等之间的联系,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将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景中,以解决复杂问题”(张浩、吴秀娟2012),这与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后者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的整合则指多种知识和信息之间的联系,在中学阶段则主要为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以及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融入新知识。学习过程的整合关键在于对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利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如图形组织器等,梳理新旧知识。
二、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个性化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学情,设置个性化教学目标。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课堂中,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其中,需求指的是学习者的需求,即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弥补自身的不足。课程设计之初,教师可以通过需求分析的方法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王守仁、姚成贺2013)在学生跨学科英语学习情况和需求方面,笔者注意到同期开发的其他学科教材中大都附有本学科基本或关键术语的英文表达,这也反映出我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学生的真实掌握程度如何却未可知。因此,笔者在地理、物理两本教材(均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分别挑选了六个较为常用的术语的英文表达,对某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54名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形式为英译汉和英汉配对。学生对其他科目中的常见英文表达的熟悉度不高,且与地理学科相比,学生对物理学科中常见的英文表达的掌握情况较差,说明学生可能在日常学习中对物理公式及概念中出现的英文字母和单词的了解程度或兴趣不高。同时,表1也反映了相对于其他单词,学生对drought,crop,fish,cold,telescope,image,energy等在英语教材中出现过的单词的识认率较高,这也间接说明了阅读材料的选择对学生掌握不同的英文表达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添加物理等理科相关知识的材料,解释理科公式及概念中出现的英文表达或缩写,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科学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科公式和概念。例如,数学、物理、化学中常见的kg,s,m,g,O2分别对应英语中的kilogram,speed,meter/mass,gravity,oxygen。另外,教师可以在英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多模态、多学科英语学习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个性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树立反思意识,借助行动研究等方法,基于数据进行教学诊断与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不断进行调整,以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以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为例,笔者对某中学九年级两个班50名学生(7—9年级新课均已学完,且未参加2018届南京市中考)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90分钟,两个班同时进行。笔者在测试前利用Word.Art在线平台,针对试卷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首字母填空等题型共7篇阅读文本中有意义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阅读主题及关键词(取排名前三位)见下页表2。从表2可以看出,7篇阅读文本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包括生物、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知识,重视对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考查。学生的测试结果由满分、平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四个部分组成,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阅读文本2、3、4的掌握程度较高,而对阅读文本1、5、6、7的内容不太熟悉,分别对应生物、文学、美术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内容,尤其对阅读文本6和7的理解较为欠缺。笔者在班级作了粗略的调查,以阅读文本6为例,28%的学生从未听说过画家莫奈;46%的学生只听说过莫奈,并没有过多了解;只有26%的学生表示大概了解莫奈的生平和主要画作与风格。针对以上两个班级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讲解试卷时重点补充阅读文本1、5、6、7的相关背景知识,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补充相应的英语阅读材料,并与相关学科教师合作讨论,补充相关学科知识。除了对两个班级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外,笔者还对每个学生的测试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学生A为例(见下图),学生A在阅读文本2、3、5、7上得分均达到或超过班级平均分,但在阅读文本1、4、6上得分未能达到班级平均分,可见学生A对阅读文本1、4、6的熟悉、了解程度较低,即在生物、文化及美术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针对学生A的具体情况,教师可分析并了解学生的失分点和知识盲点,提供个性化指导,如有计划地增加相关方面的课外英语阅读,补充相关学科知识等,并进行教学反思和改变。
(三)评价方式个性化
王守仁(2015)提到:“实施个性化教学必须摆脱标准化统一考试的束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发展。”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因而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根据要求,提交最能代表自身发展状况的成果,力争每份评价都是一份个性化的展示与强化,同时也是一次自觉价值追求的体现。笔者通过建立个人档案,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跨学科英语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南京传统文化英文表达方式的由来、图形组织器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使用等,针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科量化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制订个人阅读学习评价手册,且阅读内容不限主题,每周更换主题,记录平时的阅读内容与心得,每周进行小组互评和自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进而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英语学习渠道
(教育部2003)教师可以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的个性化学习,尤其是在个性化学习材料方面可配合教材单元主题及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和目标。如利用各种英语学习APP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来解答英语问题;利用在线阅读平台开展跨学科个性化英语课外阅读;利用网上平台在线布置个性化任务;还可以在线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等,从而减少英语学习目标的单一性、内容的单调性和手段的唯一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教师要提前检测和使用这些网络资源,确保学生使用的安全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走向深度学习
与传统的单学科学习相比,跨学科学习把学习的重心从知识记忆转向整合不同学科的信息及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它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跨学科联系的敏感度。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反思和实践,同时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不仅包括跨学科教学内容,而且包括“跨学科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学科联结在一起,而是各自仍保留其同一性和完整性,一个学科占主导地位,充分利用另一个学科的适应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跨越学科界限及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目标。
作者: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