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潜教材、接轨生活、反思阅读,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丰富的阅读认知,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教材;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阅读需求,采取科学的教学措施,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情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深潜教材,体验文本个性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阅读教学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以满足学生内心深处探究事物本质的渴求。好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场精神的交流、灵魂的沟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深入文本中,与文本展开个性对话,获得丰富的学习认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中,使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发现,从而形成有效的、具有个性的阅读认知。要想让学生主动地从课文里提取信息,就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机会和权利,并进行必要的引导。如,教学人教版教材的《长相思》这首词,教师示范朗读并进行提示:“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乡愁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春色;在诗人张继的眼中,乡愁是那拆了又拆的家书。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对词的解读,不同阅读基础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呈现个性化特点,这是阅读教学的特性。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才能使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感知。个性化的阅读对学生深度阅读教材,培养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二、接轨生活,发展主体个性
阅读课堂与生活接轨,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发展。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设计,使学生尽快完成阅读内化的任务。结合生活实际感悟文本,学生的感知会更加立体鲜活,也更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如,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然后提出思考问题:“我们从落花生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大家不妨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展开思考,以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开始思考,并很快有了自己的个性认知。有的学生说:“落花生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它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贡献自己的人。”也有的学生说:“这落花生就像一个人,它低调做人,不张扬、不炫耀。它不像桃子、石榴那样,到处炫耀自己。”这样,学生联系生活,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文并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逐渐达成共识,这样的阅读是高效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要求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认知基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基础展开教学,使学生顺利进入到认知情境之中,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激活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将学习推向高潮。
三、反思阅读,发展个性思维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情感得到升华。阅读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然而,单纯的阅读很难让学生深度体悟文本内涵。要想提升阅读教学的效度,就要引领学生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进行反思,或者对文本主题、写作手法的学习等进行反思。只有反思,学生才能获得更深刻的感知,也才能精准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加深语文学习的深度。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后,教师出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反思:“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怎么成为废墟的?它到底是被谁毁灭的?”在反思中,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这个问题看似与课文教学无关,但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在课堂反思中,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观点,使阅读教学向广度发展。此时,教师积极引导,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拓展实践,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万胜 单位:江西赣州市南康区龙回祖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