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综述(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综述(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综述(7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有效性就是提升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本文将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入手,进行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以便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养成积累与整合语文知识的能力,鉴赏与评价语文材料的能力。”学生要想形成这些能力,就需要多进行阅读,会阅读,不断的积累语文知识和素材,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然而,就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材料少、学生积极性差等,这就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有效地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采取有效的策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所谓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明确

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才能做到高效、有的放矢,如果没有教学目标,学生的随意性就会大增,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起丰富的语文知识。

(二)教学方法适宜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创设法、问题引导法、群文阅读法、任务驱动法等。

(三)教学效果明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内容单一

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比较简单、枯燥,学生常常对一个文本进行阅读和鉴赏,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进行文章结构层次、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内容的分析。单一文本的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不如多文本阅读大,并且单一文本也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从而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不能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形式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形式化,教师对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阅读,这就导致学生的随意性很大。在教学环节上,教师设计的不合理或是形式化,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起不到阅读教学应有的效果。还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的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太过于侧重,从而对教学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弱化,这就造成学生的阅读目标缺失,对一些阅读问题理解片面或是错误。

(三)阅读教学反思不足

许多高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后,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不进行及时的反思,这就让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和弊端一直不能有效地改进和完善,制约了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此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严重缺失,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也让教师失去了教学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不能及时地对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能有效提升。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根据文本的体裁、内容让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进行对比、分析,进行问题的解决,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理解,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帮助学生生成更多的知识。其实,群文阅读教学是动态的,多文本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知识随机生成的,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会通过对比分析,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避免学生阅读的无效性,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计划的制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制定相应的阅读内容和计划,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一个阅读的目标,比如在进行有关神话主题内容阅读的时候,学生要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性,从而更能理解基于文化层次上的阅读内容。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参与,与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提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阅读评价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做好阅读的评价工作,对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按照评价对象来分,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学生之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能让教师发现阅读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评价工具来说,有电子评价、量化表评价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评价机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总之,阅读理解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积累与整合知识、获取与传播信息、评价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许龙梅.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介绍的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7.

[2]胡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3]史小建,樊迎光.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探析[J].语文建设,2014,24.

作者:钟远清 单位:福建省浦城第一中学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分层导引模式

摘要: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包含汉字,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多种内容,关系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基于此,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开展教学十分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分层导引模式为例,阐述分层导引模式在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分层导引模式

一、前言

分层导引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因材施教,实施人本教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开展教学,既提升教学质量,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魅力。由此可见,利用分层导引模式开展教学十分必要,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二、分层导引教学模式概述

分层导引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下衍生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分层导引教学,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在分层导引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需要确保分层的恰当性,在分层导引过程中,需要进行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开展的前提就是进行科学准确的分层。因此,在进行分层过程中,需要确保分层的恰当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师不能够根据一次成绩进行分层,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与仔细的考察,确保分层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分层效果与分层导引教学质量。第二,公平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与举止,以免学生产生被贴上标签的感觉。八年级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渴望证明自己,又希望被关心爱护,渴望独立又缺乏独立的能力,是一个矛盾的阶段,此时,学生的心理变化较大,可能教师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因而,在进行分层导引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为学生贴标签,不能够使学生感觉自己被教师分为不好的一类,从而产生自卑感或者破罐子破摔,需要公平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学生阐述分层的原因,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三、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分层导引模式的应用

(一)学生分层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分层导引教学模式应用的基本前提,因此,注重学生分层,做好学生分层十分必要。首先,在为学生分层前,需要为学生讲解分层导引模式的概念与精髓,以免学生产生误会,认为自己被分到C组,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从而产生失落情绪和自卑心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其次,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等差异,将学生分为A、B、C三组,在分层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性格特点,不能使用学习差或者差生等标签性词语,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最后,需要平等对待每一层次的学生,需要尊重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学习。在分层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分层,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需要进行科学的分层,合理的分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分层

在开展八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注重教学内容分层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对于A类学生,教师需要设置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进行适当的知识扩展,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构建高效课堂。对于B类学生,需要指引学生掌握教学大纲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于C类学生,需要放低要求,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为A、B、C三层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A层学生,需要鼓励学生仔细阅读平淡语言中包含的深情,仔细阅读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对于B层学生,需要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段落结构,特定修辞进行分析了解。对于C层学生,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选择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话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三)作业分层

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因而,在分层导引模式下开展教学,也需要注意作业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题目。针对A层学生,需要布置一些扩展性训练,鼓励学生在分析完基础知识后,对知识进行应用,拓展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挑战。针对B层学生,需要布置一些基础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针对C层学生,需要布置基础类阅读理解作业,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例如,在学习“使至塞上”时,针对A层学生,需要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对诗中的情感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历史提出自己的看法。针对B层学生,作业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古诗内容与含义。针对C层学生,要求学生进行古诗背诵,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利用分层导引模式开展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确保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为教学改革做出贡献与努力。

参考文献:

[1]何蕴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60.

[2]林永鹏.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2):59.

[3]刘兴中.浅析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12):97.

作者:蓝新法 单位:福建漳州龙海市民族中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策略应用

【摘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文化要求更为全面,在教育方面更加注重素质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的人文修养第一课,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为保证小学教学的顺利开展,确保小学素质修养的有效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变得愈来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高效率地接受课堂讲解的知识,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小学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策略。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意识培养方案,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力量。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小学语文;应用研究

合作共赢是世界所共同提倡的一种行为,在经济、文化都不断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顺应发展潮流,学生必须养成合作的精神与意识。语文作为小学启蒙教学中交流性质的学科,需要发挥其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了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时,应当注意,不可过度的要求在短时间全面开展,教学策略的顺利进行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设完成的,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磨合,开展合乎现实情况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进行合理性的小组划分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不可能直接开展合作教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中感受到合作教学的意义,并成功地奠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小组的划分,自古即有之,传统的小组分组大致上是为了方便管理,合作教学的分组则需要在考虑管理的同时对学生之间的契合度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分析。早在1992年著名的教育专家孙祖复先生曾在《全球教学展望》一刊中做了系统性的总结,借鉴其经验同时又结合了近代的教学实际,一致认为,在分组中应当全面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在进行互补性的合理分组。例如在对《四季》这一文章进行讲解时,教室就可以询问大家喜欢四季中的哪个季节,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班级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个小组,同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针对自己喜欢季节的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教师再促进四个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教师通过学生的合作加大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生活是最好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更是应当注重以生活为教学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实际生活进行全面的解读,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在学习《汉语拼写》这一单元时,学生经常会卡在“z、c、s”和“zh、ch、sh”的拼读上,无法合理地区分这几者之间的区别。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拼写出“字、词、思”和“智、迟、时”这六个字,然后分析这六个字的不同之处。在讲解《影子》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影子,例如教学楼的影子,自己的影子,河水里的倒影等,并对影子的成因进行分析,在课堂中专门留出小部分时间,让学生尝试与影子进行互动。例如踩影子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引出本文,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师积极开展评价环节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课堂的主题交还给学生,自身主要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合作学习教学则是将这一观点落到了实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巩固教学中自身的主体地位。有部分教师在开展合作教学中,就彻底的将教学交给了学生,淡化了自身的教学参与度,这一行为是极其不负责的,也是对合作教学的错误解读。在小学语文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使用教学评价这一引导手段,在学习中,评价环节始终是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每个学生特长的发展,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同样,在开展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进步的学生,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做法表达肯定,但是针对一些退步以及不正确思想的出现,教师应当及时的将这一苗头扼杀在摇篮里。由于学生的个人性格、学习能力上不尽相同,因此学习效果上也经常表现出一些差异,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在评价时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的优秀品质的,教师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地激发自身的潜力,树立学生的语文阅读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多起教学案例进行合理的分析已然证实合作学习策略的开展,在小学语文中具有十足的积极作用。小学语文是启蒙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159-159.

[2]九木草.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6):182-182.

作者:顾晓红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

第四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作用

内容摘要:学生为主体跟教师为主导已经成为教学方法中广受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践中缺并非简单。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在阅读确立教师主导,一定要注意教师自身素值。第一,教师要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化底蕴,第二要拥有敢吃苦跟探索精神。文章主要从课堂中教师地位缺失入手,为改变课堂中的教学现状提出理论依据跟具体作用以及如何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导作用

阅读是摄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这样很容易产生满堂灌的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便要重视学生主体,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播跟引导,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受到良好效果。现在以自己的教学实际跟理论结合希望找到正确的做法。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理论依据

1.1中国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中要实现诱导式教育,使用这些方法解决教学主导跟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式教育跟依据学生不同特点施教。韩愈提出要提纲挈领的进行教学[1]。让学生把握好文章中的要点,之后逐步深入。叶圣陶先生也提出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学完全依赖学生记忆跟灌输的方法。

1.2主体教育。主体教育主要体现的是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最高价值便是人得到的价值。主要是为了培养人,同时逐步发展。教育最终让受教育的人符合时代要求,成为社会主体。主体教育中的理论重点强调受教育人的独立性跟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创造性的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使用上就是要重视语文综合素养跟思想道德提身体。

1.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之为第三势力。同时人本主义学习观也在影响着教学观点。其中他相信天性为积极性的,在受到后天激发之后便会激发出来,潜能得到实现。因此要求教学中要贯彻人本主义,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经验是人类活动基础,也造成人的洞察力跟人的自我变化。因此他人教的知识并不重要,可以产生影响的是人自我发现,这些都是依靠自己获得的[2]。

1.4建构主义。通常也称为是结构主义。依照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成长跟周围的环境持续作用,这个作用涉及顺应跟同化的过程。构建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是第一,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他们主动构建出知识意义,同时是自己主动获得。学习者都是在自己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重新编码,这样构建自己的认识[3]。整个过程要对已有的经验调整,适应新知识。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体现

2.1教育跟教学统一。值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智慧,重视文化多样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作品,他们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传授,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一定要加强交流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吸收其中的人文精神。在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教师可以选一些《三字经》跟《弟子规》这样的材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修辞。这些内容一般都十分适合学生诵读,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感受先贤智慧,养成纯良的性格。

2.2引导学生生活中体会语文。语言是使用的艺术,是沟通工具。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跟生活先联系。其中各种报纸跟广播等都是阅读教学中的素材。语文课程要立足现实,自然中的山川风貌,人的各种情绪等等都是时间的具体内容。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将阅读教材作为范例,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联系,这样能够教师能够在学习时将原来的知识作为增长点。有些学生没有到海边,知识看到过正常景象[4]。每个地方晚霞跟彩云都有相似的地方。使用这些实际作为阅读教学的入手点,引领学生体会到遣词造句精妙,这样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

2.3教师自己理解教材实施再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理解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在对材料进行解读的时候,人们都会受到自身阅历跟经验的影响。这样很多人讲作品的欣赏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独立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理解文章中的美。在引领学生阅读的时候还要把握好写作背景,努力将自己放在当时环境中,这样才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作者的处境跟视角。使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进行解读更容易帮助学生进行材料的理解跟认识。同时之后通过这样的方法才可以为学生树立起榜样。教师养成自信才可以帮助学生也树立起自信。这样的方法防止教师照着教科书讲解,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2.4尊重学生主体,建设平等关系。阅读材料的欣赏是重新创作的过程。人的精力跟兴趣都是不同的,对文章理解也不同。现在小学生的身心还没有真正成熟,品质跟性格等都没有定型,他们可以独立以其他人。同时他们也拥有独立权利,可以对文章进行解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都是不受教师操控。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受自己引领,进行思考,就一定要重视学生对文章自己的理解。不能强迫学生理解自己认识,同时也不能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强行灌输。这样既可以维护学生自尊和能够增强独立阅读信心。在我国的遗留问题中,一直重视尊师的精神,这样便造成一些教师轻视学生,没有视为独立个体。在授课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听跟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答案。学生的自我发挥被视为违反纪律,还会受到批评,这样长时间的教学学生很容易丧失自我意识。教师自己拥有标准答案之后学生便丧失了独立欣赏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2.5心理学指引学生学习。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跟个性特征,主要是人的感觉跟思维以及想象过程,还包括人的意志过程。要想完成良好的教学,一定要学习心理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过程。其中解释了个体规律跟品德样成规律[5]。同时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具体分析是子啊尊重学生地位的前提下使用心理学知识,发展教师主导作用。具体作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研究学生具体需要什么,激发学习动机跟兴趣。动机被解释为激励个体向目标活动同时维持这种活动的心理动力。兴趣可以理解为人从事一些活动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探索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探索真理的动机。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主要动机便是要在学习上得到成功,这样才可以得到更多知识。学习兴趣便是要得到知识的积极心理暗示。教师要培养学生兴趣便是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个性跟家庭背景之下的语文实际需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可以激发兴趣,养成习惯。第二,依照不同阶段的特征指导学习。一定要了解学生具体需求,同时依据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指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进行具象记忆,抽象概念很难建立。因此要有重点的进行材料选取。

3.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动作用的因素

3.1教师的人格。人格是来源拉丁文,跟脸谱相近,指人的角色,之后引申出“人格”。在不同的学科中对这一概念都有不同的定义。文章中所指人格为伦理学中讲的道德人格。他是人们自我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无形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得到感受,同时还会受到影响。低劣的品格为虚伪,粗俗这些行为,高尚的品格为无私宽容这些行为,同样也会熏陶人获得人们赞美。拥有高尚的人格能够受到人们尊重,他们在发挥自己创造力的时候得到社会声誉,对他人产生影响。教师应该要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便决定了他要求更高的人格修养。同时这些也在左右着人们对教材的理解,教师没有高尚的人格很难深入理解作者,体会文章深意,这样学生也就无法得到引导。

3.2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现代科技进步飞快,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教师要负担教学任务跟家庭责任,很多人没有时间充电。很多教师在家庭跟学校之间穿梭,一位教师这样开玩笑“逐渐的形成小学教师就是小学水平,中学教师就是中学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看要,一定要及时更新不然便会视野逐渐变窄。原有的知识没有更新被遗忘,新的知识没有及时学习。语文跟社会紧密相关,社会上经常会发生各种事情,他们也在影响着交流。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不快速更新语言便会听不懂,或者以为不符合语言传统,这样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就会形成障碍。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这些词汇,认识到他们是我们生活记录。因此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也是影响语文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

3.3中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为了完成一定任务是在依照现实发展规律基础上,更新部分知识,得到持续发展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内在品质。世界上的事物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教学是一种艺术,他也在随着时展在变化。语文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跟特殊。跟内容比教学理论在较长时间内是不变的,把不变的理论在发展的教学中实践同时获得生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教师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例如在可以将《索溪峪的“野”》中教师可以躺学生自己重新表达,有的学生使用朗诵的方法有的学生选择照片的方法,更有的选择音乐,每个学生都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讲解选择的原因,让学生评价,这样学生通过各种角度去感受文章中的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学习的本领。希望通过研究可以推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拥忠,拉尔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教育,2016(11):039-039.

[2]邹容.浅谈课改中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神州,2017(32):103-103.

[3]刘智元.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6(2):47-52.

[4]朱雁云.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注意事项[J].课外语文:上,2016(11):131-131.

[5]赵毓萍.例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问时机的把握[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6):29-31.

作者:万维恩 单位: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小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理性思辨是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对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知。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理性思辨的课堂氛围,搭建课堂论辩的互动平台,增设阅读训练思辨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理性思辨操作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理性思辨课堂氛围

阅读教学引入思辨设计,需要有一定基础认知的支撑,教师在展开相关教学设计时,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制约因素。学生阅读认知基础呈现差异性,教师需要统筹考虑学生不同现实需要,对教法运用展开科学筛选,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开阔学生阅读思维创造条件。投放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引发学生个性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展开反向思维,都可以为学生理性思辨活动顺利展开提供机会。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窃读记》,作者以学生同龄人身份,介绍自己如何寻找窃读机会的经历。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调查问题:《窃读记》中的“我”酷爱读书,便想出各种窃读的办法,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如何看待“我”的窃读行为呢?学生展开热议。有学生说:“这个‘我’,虽然是偷偷地看书店里的书,但她的读书行为是可贵的,值得赞赏。”也有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买不起书,就去书店蹭书读,这多少有点不合适。书店的新书都被弄坏了,还怎么卖啊?”还有学生给出辩解:“咱们应该从酷爱读书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至于操作方式本身合适不合适,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寻找一切机会去读书,这就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师给出讨论问题,学生快速行动起来,自然展开争辩讨论,说明教师问题设计是比较适宜的,成功激活了学生的争辩思维。

二、搭建课堂辩论互动平台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极强的主动探索欲望,教师对学生思维状况要有到位调研,利用多种教学发动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辩论活动。在具体设计组织辩论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分组辩论,或者是参与课堂辩论竞赛。课堂辩论能否成功启动,关键要看教师论题设计要具有争议性、挑战性。在组织辩论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其中,对学生辩论给出更多鼓励和支持。郑振铎的《猫》,写出了作者的愧疚之情,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认知启迪。教师给出辩论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思辨。论辩话题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客观调查和分析,不能主观臆断,不然便会造成失误,甚至抱憾终生。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学生小组辩论开始,教师巡视,随时参与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很激烈。正方观点: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这是真理。做事需要进行客观分析,只有掌握了真实信息,才能做出合理判断。反方观点:很多事情需要调查,但不能所有事情都调查,如果事情已经很清楚再作调查,显然多余。正方辩论:调查是处理问题的前提,不然就会出现误判。反方辩论:凡事都不可绝对化,如果思维固化了,其后果也是严重的。教师设计小组辩论,给学生提供辩论良机,小组人数有限,发言机会更多,对学生的历练效果会更为显著。

三、增设阅读训练思辨内容

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有理性思辨的意识,为学生增设一些理性思辨的内容,让学生在多种感知体验中形成阅读认知。训练中的理性思辨设计形式众多,对文本不同观点展开深度讨论,对个性认知展开进一步讨论,对文本外延认知展开确认,都可以给出思辨性训练设计。思辨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要开阔视野,为学生创设更多认知机会,确保阅读教学呈现高效性。设计《皇帝的新装》阅读训练任务时,教师给出一些思辨性内容:有人认为:这个皇帝是最愚蠢的,居然被拙劣的骗子和无能的大臣给蒙蔽了;也有人认为:皇帝的确被骗了,但他依然是掌握大权的皇帝,如果他真的愚蠢,为什么还能继续做皇帝呢?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说理由。学生拿到训练任务后,很快就进入到思辨思维之中。有学生这样认为:我赞同前者说法,皇帝昏庸无道,被不高明的骗子和大臣欺骗没有什么奇怪的,这正说明世道的浑浊,社会的黑暗。教师给出思辨性训练设计,给学生提供思想交锋机会,这对历练学生思维能力有帮助。初中阅读教学引入理性思辨教学理念,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约束和整理,调动学生多重思维因子,帮助学生顺利实施思维梳理,并逐渐完成认知内化。学生思想活跃,但感性认知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要调整教法,引导学生利用逻辑思维展开思想整理,帮助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

作者:曹文涛 单位:山东省宁阳第八中学

第六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想象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探讨。总结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想象“三部曲”,即想象释疑、想象激情、想象补白以此激发学生对阅读的谈及欲望与想象力、体悟文本内涵与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和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想象中阅读,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象释疑;想象激情;想象补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诵读与想象则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尤其是想象。想象实际上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1]。而根据新形象其形成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2]。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正渐渐由无意的想象转变为有意想象,而所谓的有意想象,就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或任务,自觉进行的想象活动就为有意想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获得的想象就是有意的想象。这种有意的想象是以

1.想象释疑,探究研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例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更是知识进化的源泉”[3]。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释疑,在释疑中探究研读,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情感与内涵的感悟。而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阅读中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中。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这一篇文章的阅读中,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大海啊,故乡》这一首歌曲,目的是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做铺垫,同时也是为文章的研读预热。当学生沉浸于优美的歌曲旋律中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赶海这篇文章,但老师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好像有点问题,海本身就是固定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赶’它呢?或者说作者是怎么‘赶’的呢?”通过这一问题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对啊,作者怎么会说‘赶海’呢,海是怎么被作者‘赶’的?”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进入到文本的研读中。而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研读发现,原来作者所说的“赶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追赶大海,其指的是人们在海边捕捉、捡拾海鱼、贝壳、海蟹等东西。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文中作者有明确提到‘童年赶海的趣事’,那么文中是怎么体现出‘趣’这个字的呢?”引导学生围绕着“趣”这个字,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对“赶海的趣事”展开想象:从作者赶海的场景,你能够看到哪些有趣的场面?此时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螃蟹张开它的两个大钳子,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则说:“我仿佛看到了浪花朝我追来,将海滩上的沙子打湿后默默退回海里的样子。”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海鱼在海边游来游去,人们拿网去捞时,鱼儿快速游走的样子……”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作者“赶海”的乐趣。最后,通过向学生抛出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让你感觉到有趣的事情?”让学生通过联系真实经历,真正体悟到作者的“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对课文阅读的不同阶段,展开相应的想象,从而在想象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提升阅读能力。

2.想象激情,涵咏品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意识到情感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情感体验[4]。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品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想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在诵读中品味文本内涵,从而对文本内涵形成独特的感受。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黄果树瀑布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欣赏,初步感受到“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银雨洒金街”等美景。在欣赏完图片与视频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点名读或者是双人合作等方式,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体验和品味文章中“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从岩缝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谷回应”等语句。而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体验黄果树瀑布“哗哗”声、“喧嚣”、“泻下来”、“腾空而上”、“凉丝丝”以及“訇然作响”等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在为学生播放黄果树瀑布的视频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视频中瀑布的水流声,并为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水流声中和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想象:此刻,我们正缓缓走入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前面就是黄果树瀑布,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学生通过想象,犹如“身临其境”般滔滔不绝:有的说看到了一道巨大的“帘子”挂在石壁上,还伴有哗啦啦的水声;有的说看到了漫天的水雾在空中漂浮,犹如“天女散花”般美丽,同时感觉到了丝丝凉意;还有的说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敲打着岩石,形成了轰隆隆的响声,瀑布在抵达谷底后,溅起了数米高的水花,波澜壮阔……通过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激发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的句子进行品读时,能够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在学生充分想象之后,由教师介入问学生:“如此壮观的瀑布,还有那些优美的文字是否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里了,那么同学们能够能尝试着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呢?通过想象或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达到“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效果,使学生在对文章进行诵读时,能够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比喻亦或是夸张等修辞手法;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感受的同时,还可能使得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对文章进行诵读。

3.想象补白,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涵盖了很多语言精练、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但由于篇幅限制或其他因素的限制,这些优秀的文章多多少少会存在某些空白。而这些所谓的空白指的是与文章有关但却没有在教材中写出来或是直接写出来的内容[5]。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这些空白进行填补,这对于脱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展示莫高窟的图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展开想象:当我们漫步在敦煌莫高窟中,除了文中作者所观赏到的景象以外,我们还可能会看到什么景象?结合文章中的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的辉煌艺术殿堂。”让学生观察该句子的句式,抓住句子末尾处的“……”,对省略号的空白处进行补充。此时,教师通过为学生提炼出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并向学生指出该句子的末端选择用省略号表示,就说明成百上千的飞天其实各有各的姿态,同时各有各的美;而后,让学生不妨大胆地想象,在壁画中还有什么姿态的飞天,并以相同的句式尝试写出一两个。而后,教师通过激情澎湃的语言对学生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到敦煌莫高窟,去感受这个艺术宝库的魅力、去挖掘宝库中的奇珍异宝、去欣赏那精美绝伦的彩塑,通过导读,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莫高窟的景象,使其能够自然且声情并茂地对文章进行朗读。而在学生整体朗读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采访环节,即:通过漫步于莫高窟中,有那些美景或是奇妙景象吸引了你?你仿佛看到、听到或是闻到了什么?在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走出文本,将自己想象到的景象通过文字的方式描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将读和写有机结合,实现了阅读与写作双赢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综上所述,运用想象释疑、想象激情、想象补白的想象“三部曲”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其次想象需要立足于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切忌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想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合理的安排。简而言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在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张梅.诵读、想象、体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193.

[2]曾庆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2):108-109.

[3]卢玉霞.想象“三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61-62.

[4]尚冬梅.为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阅读法在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4(Z1):78-79.

[5]李惠惠.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77.

作者:孙宪敏 单位:江苏省沛县沛城街道中心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师忽视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性,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指导,没有针对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一定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阅读教学,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进行探究,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阅读教学是语文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字词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综合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而传统教学讲解、学生听讲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进行创新,积极探究阅读教学实践和创新措施,以满足新课标的需求。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改革已经贯彻到每一个教学阶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也在积极响应教学改革,但是却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新课标强调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仍然不敢直接放手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尤其是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如果教师没有控制好将会使整个课堂非常混乱。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各种问题、设置各种学习任务来让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形式化比较严重,教师提出各种问题之后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回答就自己开始讲解,这样并不能发挥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布置的各种学习任务,关注的是学生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和结果,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因此教师仍然不能全面把握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者问题,阅读教学还是缺乏针对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措施

1.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针对性的阅读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的教学阅读目标都是三维目标,从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阅读目标,教师一定要按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三维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等方面,阅读目标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引导学生感悟。例如,在学习“花儿也会放风筝”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将这两者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所以教师可以制定“在阅读教学中融入观察和想象,体味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感悟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引导学生想象从这句话或者这段话中能够想象到什么,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让学生通过美好句子来想象体味美丽的大自然和春天的景象。

2.引导学生多维阅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多维阅读,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面对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的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来展开讨论,将全班同学分组,一组赞成母亲的做法,一组赞同父亲的做法,引导学生来进行辩论,分别说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种做法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从两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多维阅读,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强化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通过实践来强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勇敢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开展丰富的情感交流活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课堂的束缚,带领学生到校园中或者学校附近寻找秋天,自主感受秋天的图画,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到的美丽的景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理解,同时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以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菊.论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与实践[J].教育,2017,24(2):301-302.

[2]李朦.基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3(26):103-104.

[3]申世荣.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赵瑞萍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