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有效教学探析(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学有效教学探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数学有效教学探析(6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评价教学活动运用探索

在教师组织课堂开展教学过程中,要使用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作为指导,进而确保教学课堂活动能够更具效果.评价教学原则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这种评价教学不是单纯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指导,而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效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实情实景中掌握到学习方法,下面,将对有效教学原则具有应用进行分析.

一、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应用

评价教学的应用与开展能够对教学活动作出评价,提升整体的教学素养.在该原则当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知识案例解答过程的掌握是重点内容,能够对这些内容做出有效的评价与指导.通过实践显示,学生在教师使用评价教学时,将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弥补教学活动中准确性认知差的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应用得到了认可,数学教师在对教学运用效果进行评价时,要时刻遵守这一巩固性原则,并要将其作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在这一原则下,要结合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并始终围绕着数学知识开展教学,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分式不等式”运用下,对数学案例的解答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点点、学习要素、课时等对分式不等式学习问题进行解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解答.可以向学生指出,在学习分式不等式时要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对分式不等式进行转化,将其转化为整式不等式,在等价变换过程中,求得最终结果,再应用符号法则,将不等式归零,再进行求解.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分母恒等或者是负数状态,要使用分母去除方法,再将其转化为不等式形式,最后应用配方法解题.通过以上教学原则的运用,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步骤解题,并能够积累到解题的经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评价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活动对象是学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才是重要的.鉴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教师在评价指导过程中也不能以一盖全,而是要注重学生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评价方式,真正将这种教学原则落实到位.比如,在“两角和差的正切”这一教学评价环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学习能力进行考量,采取分层式的教学方式,针对落后生,可以从“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正切的重要公式”等基本知识入手进行评判;中等生则主要从“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知识延伸内容”等知识难点入手做出评判;优等生要从“运用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证明三角恒等式”或者“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的综合利用”两方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不同学生群体,不能评判指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学习障碍.

三、使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通过各项调查显示,一味对知识进行灌输,只能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恐惧,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育专家指出,在教学中使用渐进式、递增式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为此,在教学评价当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由浅入深地认识,掌握问题的前因后果.比如,在“将任意一个角转换为锐角的方法”教学当中,因为学生只对锐角有了解,将其运用到解题中就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使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能够明确解题思路.比如,求解sin(-1500°)×cos1230°+cos(1210°)×sin(-1020°)+tan960°的值.已知tan(π+α),cot(π+α)是关于x的方程3x2-3kx+3k2-13=0的两个根,求cos(3π+α)+sin(3π+α)的值等.通过上述案例的应用,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解题,并且在教师逐步引导过程中,能够对题目进行提炼、总结、概括,从而使学生掌握到解题的规律,实现了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与利用.做好评价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学生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教学评价活动能与课堂实际相契合,与教科书密切相连,对于提升学生解题技能、培养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有着关键性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不断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与思考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度.而数学学习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与课后练习,并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够扎实,而通过上述教学原则的应用,能够使教学评价活动开展的更为具体、深入,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与指导,加强对教学原则的应用非常重要.

作者:徐梅松 单位:江西省余江第一中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改革,并逐渐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有着一定的距离,教学方式效率也很低,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严重阻滞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追求。教师要重视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讲究有效教学的策略,形成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累积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形成学生合作研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学习愿望的满足,完成教学目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若干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主体不明确,教学方式太单一,教学评价太片面,不及时不准确等,这些都形成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全面运用

1.创造学习氛围,增加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还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创造教学的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例如:关于“正方形的周长”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造教学的情景,走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成长。兔妈妈和孩子们为了美化自己的家园,就在树洞的周围搭建了一个正方形的栅栏,栅栏四面的边长是7米,整个栅栏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兔妈妈和孩子们。学生们会带着好奇心去探讨,去研究,去计算。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研究,去学习,去探究,研究正方形的边长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让学生更加容易进入教学的情境,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重视学生学习,形成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式教学,不能只是重视讲解知识,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增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探究性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探究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例如,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的基础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对学生笔算和口算能力的培养。

3.充分运用一切教学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解析,将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引进课堂教学中,运用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直观进行了解。例如方程式的推算中、几何图形等的介绍等,都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4.重视小组学习,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进行激励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倍的认识”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开展学生数小红花的活动,将小红花的道具分成一定的数量,让学生数一数,留给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想象才能和探究才能,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得出学习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的含义,并能落实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运用。

三、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是重点学科,是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应该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有效教学,全面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形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师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作者:朱兴国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开发区花园教育集团扬子津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参考创设情境、亲身实践、贴近生活等建议,结合自己教学积累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保证学生可以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下自如地开始数学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 研究

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普及了教育应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作为教育的唯一主体,学生的需要和心理应该被教育者充分考虑到,在学生人身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童年时期这点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充分迎合学生作为儿童的心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此原则下,考虑到学生的逻辑化思维和数理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小学数学教育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目标,在教育实践之中也应该采取更为活泼生动的方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儿童教育学理论认为,人类在儿童时期缺少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的能力,不易理解和接受抽象化的概念和定义,这给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仓促要求学生使用数学思维考虑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对学生提出超越能力范围的要求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带来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针对儿童教育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数学诞生的过程中找到解答和策略。回溯历史,数学本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数学学科也是脱胎于日常生活,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时至今日,数学早已脱离了简单的经验总结和提炼而代之以逻辑和抽象,但具体情境仍然是数学问题的良好铺垫,这种情况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特别明显。同样是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实践证明小学生对于有所铺垫的理论更易接受和理解。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活用情境、创设情境不仅有益于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和思考的氛围,跟随教师的步伐和节奏习得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还能避免学生对抽象问题和概念产生恐惧,杜绝一切畏难情绪,自然地发现数学的美好。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意义,可以通过平均分配一定数量物体的活动引入话题。比如说,教师可以带一百朵小红花来到数学课堂,询问学生应该怎样将其分给大家。在每人分得同样多的情况下,每人得到两朵小红花,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三朵呢?每人分到四朵呢?是否可以分完呢?教师可以运用类似的活动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在平均分配的情况下未完全分完的数量,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概念。

二、知行合一,亲身实践

虽然在数学学科之中猜想和推理是基本方法,但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纯粹的理论推理无法提供足够的帮助。儿童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无法通过亲身实践检验的知识,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有体会的。例如在讲解千以内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若是不安排各种形式的数数活动,学生就无法真正掌握千以内的计数。为了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灵活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比如以展示“百”、“千”等数量直观表现数字所包含的内容和含义,以数数接龙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提升学习趣味性,通过各种关于计数的小游戏活泼课堂氛围,教学经验已经显示这种活泼轻松的教学方式和重视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百闻不如一见,百思不如一试,实践操作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传递出求实的学习精神,推广着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使“尽信书不如无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求是精神和重视实践的理念深入学生幼小的心灵,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人生理念。

三、贴近生活,提升趣味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该归于生活,不能在实际生活之中运用的知识既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也难以体现出其实际价值,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更为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下,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大量贴近生活的内容,教师应该合理使用它们。例如在认识分认识秒的部分,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大量事例营造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氛围。分、秒等时间概念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秒表等教学道具的辅助让学生理解一秒钟、一分钟的长度。通过测量脉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无处不在、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无法阻止;通过体育比赛的成绩说明哪怕是很短的时间都可以决定胜负,对于跑步等竞赛项目,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通过计算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可以换算为多少分多少秒、人一生在吃饭、睡觉等活动中使用的总时长是多少分多少秒,教师可以形象地说明时间的宝贵和紧缺。这些事例的运用,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发挥出良好效果,也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四、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起点,应该以热心的态度、正确的理念和适合的方法给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必须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该在遵照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参考创设情境、亲身实践、贴近生活等建议,结合自己长期教学积累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保证学生可以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下自如地开始数学学习。

作者:吴荣华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教学因子确定探析

【内容摘要】

有效教学理念成为教学行为的关键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好有效教学因子。有效教学因子就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效益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择与确定,对教学契机的把握,对自身行为的精益求精,可以让有效教学因子更多地出现。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因子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其存在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一线教师更关心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才有效!这显然是一个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不是靠教学理论所能解决的。笔者以为更有价值的努力,应当是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分析,去寻找有效教学的因子,并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将这种有效教学因子的作用发挥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现以函数知识的复习课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在系统阐述之前,笔者先简单介绍一下自身所理解的有效教学因子。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具体到教学实践当中,应当是一个个有效教学因子驱动之下的学生学习行为。而有效教学因子,就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超越知识的简单重复,能够在新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方法的发现与运用、新的数学思想的感悟上起到促进作用的教学素材或者说是教学契机,当然也可以师生互动的具体行为。

一、教学素材,需要认真设计的教学因子

不是所有的教学素材都能够成为有效教学因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那么,如何选择教学素材,才能为有效教学奠基呢?来看函数复习课中的实例。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复习一般涉及到最基本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中数学学习阶段积累的基本知识,也涉及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等更加复杂的知识。复习函数知识的时候,是逐个复习以形成一种递进的复习效果,还是建立一个函数模型,以让学生能够综合性地理解函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笔者采用的是后一种思路,尽管这种思路存在着一个相对复杂的建模过程,但一旦模型建立,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将更为深刻。那么,这样的一个函数模型如何生成呢?这与该过程中选择的教学素材有着直接的关系。结合高中数学同行的教学智慧,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选择:首先,带有复习性质的素材呈现,如给学生呈现国王下棋奖励大米(棋盘上第一格一粒米,第二格两粒,第三格四列,以此翻番),或者是澳大利亚引入兔子最后泛滥成灾的例子,这两个例子一虚一实,正好满足了复习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同时,这两个例子的呈现,主要是帮学生建立一种带有增长(与函数随变量变化的本质是一致的)认识的函数模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呈现该例子的变式(同时也综合其它函数知识):高二某班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成立了一个投资公司,其有三种投资途径:A固定投资,每月固定收益200元;B半风险投资,每月收益50元,逐月递增;C高风险投资,第一个月收益10元,往后逐月翻倍。如果是你,你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途径?这样的例子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很少有学生能够将之与函数迅速建立联系,这样教师的教学也就有了一个缓冲:可以先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来判断,然后基于函数模型来判断。而这样的缓冲实际上就是生成了一个有效教学的因子——当学生基于这些因子去思考时,会增强对函数的认识,函数模型也就会更加清晰。事实也证实了这样的判断: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直觉性地判断哪种投资收益更大,但这样的判断又往往是缺少数据或者说模型支撑的,因此不同学生的观点常常是不同的,且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角度去建立三种情况下的模型,而一旦学生将此实例与函数联系起来,思路就一下子明朗,分类讨论函数值也就成为自然的学习结果。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出能够让学生思维有突破的素材,就能够让课堂具有有效教学的因子,从而可为有效教学奠定“物质”基础。

二、教学契机,有效教学发酵的关键因素

在上面所举的例子当中,实际上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教学契机这一因素,好的素材加上好的教学契机,才会绽放出有效教学最美丽的花朵,笔者把基于教学契机的有效教学发生的过程,称之为发酵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确实像发酵一样,可以让教学之效益更加明显。上面的描述中提到的教学契机就是那个“缓冲”时间,而缓冲的时间也就换来了学生思维缓冲的空间,使得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原有认识与新的问题情境产生有益的互动。实际教学中,学生一开始会下意识地认为第三种投资收益最大,因为“风险”二字的暗示,因为前面所举事例的影响,而当学生建立了函数模型,认识到第一种模型的月收益就是y=200,第二种模型就是y=50x,第x三种模型就是y=10×2。而最终所比较的收益其实就是y的值,这样三个函数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一个实际问题就变成了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一个重大的转变,即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并利用函数模型建立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数学建模,恰恰是函数知识复习过程中所要重视的。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建模的教育,也能够让有效教学更进一步。同样,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要比较y值的大小,有哪些思路,具体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讨论?显然,图像在此时会成为学生的自然选择,而这也正是笔者的教学预期——让学生认识函数图像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函数解析式的作用。因为图像与解析式相比,相差的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数学思想,一种化数为形的思想,一种培养学生图形直觉的思想。而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之所以感觉数学困难,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及时地将抽象的数与式的形式,转换成图的形式——毕竟人总是喜欢形象思维的,高中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这样的引导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契机,而在函数复习过程中抓住这一契机,实施函数图像的教学,原本就是重点之一。教学经验表明,当三种不同形式的函数图像出现在同一个坐标上时,其形状、函数图像交点、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等所代表的意义,往往超乎学生的想象,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复习课上,在这种综合性的函数问题中,学生才能遇到如此综合性的情形。忽视了复习过程中的这一细节,本课复习的有效性就会打一个折扣。

三、教学行为,体现教师智慧的教学因子

当教师带着教学反思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时,会发现自身的教学行为往往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且不谈数学之外的一般性教学因素,如教师的衣着、声音等,就从数学自身的角度来看,教师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把握,也是有效教学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前后行文的一致性,这里就从教学契机的把握上来进行阐述。众所周知,教学契机并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其就同食物中的维生素一样,是极其容易流失的。对数学学习稍有感觉的学生,其实是可以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契机的把握能力的,这个时候他们看到的往往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记得笔者在函数的复习课当中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形:当研究三种函数的图像时,笔者首先选择在黑板上画图,为了体现自身的基本功,笔者特地在没有x辅助的情况下,直接画出了y=10×2的图像,尤其是当学生发现数据代入后图像仍然比较准确时,就感觉到老师原来对函数图像的直觉是如此之好。但有一个数学基础较好且平时能说会道的学生插嘴:其实用不着这么麻烦,可以用电脑直接生成图像嘛!这样的思路其余学生也可能有,但是真正操作过的几乎没有。笔者起初一愣,然后直接打开教室所配的电脑,问学生:“说,用什么工具?几何画板还是Excel?”看到笔者胸有成竹,该同学迅速答道:“Excel”。于是笔者打开Excel应用软件,调出函数公式,输入相关的数据,结果函数图像直接生成。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借助手机拍下在黑板上画的图像,然后借助图像处理软件,一分钟内完成了图像透明度处理,以及图片与Excel生成的图像重叠的工作,结果两图高度吻合。结果是学生一声喝彩!这可能只是课堂上的一个细节,但背后却是相对坚实的基本功所支撑的有效的教学行为,其给学生最大的暗示就是“精确”(这个词是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数学本身就是追求精确的学科,学生对数学图形原本就具有“挖掘图形特征”的学习需要,挖掘图形特征的基础是图形的准确度,无论是解析几何还是平面几何还是立体几何,对它们形成良好的直觉,是教学的重要指向。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抓住学生挑战教师的机会,表现出了自身对图像良好的直觉性,其在引发学生惊叹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了学生一种暗示,那就是在数学学习中,追求精确应当是一个基本需要。而如果忽视了这一教学契机,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呢?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素材、善于把握教学契机、善于借力自身行为,以为学生的学习寻求更多的有效教学因子。

作者:陈素萍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

【参考文献】

[1]肖凌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综述,《中国数学教育》,2011(2).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小学生未来数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学好小学数学能为小学生未来的数学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今社会中老师、家长和学生们都比较注重数学这门课程,所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新课程的开展下,如何更有效的学习小学数学,这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本文就通过教学中一些相关的内容来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现如今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陋习,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跟不上,这就引发了教育界的反思。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多的人开始关心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数学教学,怎么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怎么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热情

想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首先就应该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积极性那不管什么样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那怎么样才能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积极性呢?我认为应该在教学的同时把知识点细化出来,例如说教师在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比如计算12×11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把12分成10和2两个数字,然后计算出10×11=110,2×11=22,然后用110+22=132,这样就会很轻易的计算出结果。学生看着这样的算法就会很容易的被吸引,一下就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个教案,名字叫《有趣的拼塔》,它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我觉得这种结合也很好,这样不仅让小学生学习了知识也丰富了实践活动。

二、让小学生们能做到在合作中共同学习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要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变得更强,大家也都知道小学生天玩爱动,如果让他一个人单独的学习他一般都是坐不住的,时不时就会开小差,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同学成立一个小组,让大家相互合作着学习,让几个学习好的比较听话的同学带动一两个学习能力较差又比较容易开小差的同学,这样的话那一两个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在其他优秀同学的帮助下就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律性,也会对他们的平时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长期如此,在提升每个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推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部分,以往的课堂气氛都是很严肃的,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例子,在外国小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课都会带有滑稽的表演,时不时惹得底下的同学开怀大笑,这样一下就把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很轻松。另外,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跟这个课堂是相融入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教师喊某一位同学回答一个问题,不管这位同学回答正确与否都要给出相应的鼓励,不能动不动就斥责,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课堂上敢发言,敢给出自己的见解。给他们一种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就能推动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四、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以往的教学中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不断地对着书本讲解,学生们正襟危坐着听着。在新课改的时候就要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不能只是教师一味的抱着书本在课堂上讲,而且学生本来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虽然辅助也很重要但是还是要保证主体的能动性。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身经验,让他们在课堂上能有更多实践,能从根本上理解教师到底是要传授给他什么。五、能有效的运用教材材料书本教材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这一点,教师有时对于书本教材知识会轻描淡写的带过,在新课改的新教材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教材材料,要先自己认真的研究阅读,用心理解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与意图,能充分把握教材里给出关于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明白教材中所想表达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教师的课备的好了就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这门课程,也就更好地发挥新课改的意义。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有效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它关乎着小学生们未来成绩的发展,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那么小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就会就会有很大的障碍。综合上方的观点,我们也明白了有效的数学课堂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研究出更多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小学生们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作者:李婷婷 单位:合肥市兴华苑小学

参考文献:

[1]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07[08]:63-66.

[2]刘娜.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统计内容”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02[01]:85-76.

[3]张薇薇.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05]:65-66.

[4]张荣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好家长,2015,16[09]:196.

第六篇:基于心理规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有效性是教学的永恒追求,初中数学自然也不例外。所谓有效,对于初中数学来说,一个重要的意旨应当是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学习规律去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而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近年来对有效教学高度重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规律恰恰是被忽视的。尽管学习规律这一概念本身被教者高度重视,但对于教学规律的内涵及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得到有效的应用,却常常不在教师的研究范围之内。

一、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基于学习的基本规律

在很多教师的理解当中,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元素,是一切数学规律的基石,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基础之基础。这样的描述往往有时并不是对概念教学的重视,而是对概念的误解与对概念教学的忽视。事实上如果翻开数学发展史,看看历史上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规律性。以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概念的建立,正常教学中是通过结合一些事例并下定义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种给出定义并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如何呢?效果如何笔者以为可以从学习心理规律的角度进行一个分析:新授函数概念的时候,教师通过举例,学生接受到的是对事例的认知(包括函数的形式、变量、函数等子概念);然后教师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与概括,从而让学生看到了函数的一般性理解。正是在对事例的感知基础上接受了理论描述,这个时候学生头脑中的函数概念才生动鲜活起来。当别人提到函数的时候,学生也才会反映出相应的事例。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是符合学生的一般认识规律的,因而从一般角度来说也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从学习规律的角度来看待函数概念的教学的话,其就是一个通过形象易懂的事例来刺激学生将原有认知或者事例与教师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促进学生展开联想。待学生形成了较为形象的认识之后,再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转向抽象,从具体的与函数相关的事例,转向抽象的文字说明。这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所谓的学习规律,正在于此。

二、学生的学习规律本质上指向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笔者的意图,即初中数学中的学习规律主要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心理的,也就是说初中数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有人提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事物。事实上所谓的学习心理规律,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与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内容相关的规律。众所周知,这是与学生智力相关的几个要素,而其恰恰又与数学学习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想像相关,初中数学中高度强调的数学建模,其实正是思维与抽象的产物。“函数”是一个基本概念,这固然不错。但包括函数在内的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包括数学建模在内的数学方法的学习,其实都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相关,也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在为函数概念的形成提供事例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或者先帮学生回忆与简单函数相关的数学知识,有时还会用一些趣味的方式呈现。如果是“外行”,可能就只是看设计本身,而真正的内行,却会分析这些事例的设计缘由以及这些事例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什么能够有效地成为函数概念形成的坚实基础。笔者在一节观摩课中,曾经听上课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一下刚才的事例呢?这一问题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却是让学生的思维在已有的事例经验基础上与将要学习的函数定义之间形成一个桥梁。什么叫已有的经验基础?什么叫即将要学的知识?这实际上正是学习规律中的新旧知识衔接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分析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心理的,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分析,才能让概念教学真正变得有效。

三、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掌握中学生的学习规律

文首提到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而这一理念之所以常常落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笔者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情况,然后再结合所有学生表现出来的现象,从中寻找出共性的东西(既包括构思顺利的内容,也包括构思不顺利的内容)。如函数概念教学中,既有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接受的事例呈现,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不出变量和函数的共性关系,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总结就是规律。而如何解释这些现象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教师教学反思与改进的重要内容,而一旦寻获了方法,这些方法又会成为教师教学中规律性的内容。

四、总结

研究学生的实际是基于教师个体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个理论不是那种过于学术而缺少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而是属于教师自己的,能够为总结者所熟练运用的理论。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需要学习理论,事实上有了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之后再去学习与数学教学相关的心理理论,就会发现更加容易读懂,譬如,读皮亚杰的认知加工理论,就会很迅速地接受其同化与顺应概念的基本理论。

作者:桑圣美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