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效教学探索(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有效教学探索(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有效教学探索(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了教育中一面鲜明的旗帜。而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则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即由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灌输量的方式向教学有效性方向转变。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同时其也是各项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高中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夯实内功,精选信息,增强课前准备有效性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自身的知识渊博度和授课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讲授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不断扎实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比如在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向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同时要紧跟教学理念的变革,提高自身的文学造诣。教学实践表明,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不扎实,专业能力不高,欠缺语言和文字功底,同时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所以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不完善,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学校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组备课的效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单独的备课只能使课堂教学也相应的出现参差不齐的教学效果,而集体性备课,则可以使教师间实现优势互补,大家集思广益、共享资源,从而使每个语文教师在集体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的教师会认为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详细朗读来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再导入新课,也有的教师认为课前听课文录音来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方式更加理想,这时候通过教师的互动交流,就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尊重主体,增强教学方法有效性

教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和谐友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热情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以在高中有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讲解《登高》这首诗的时候,结合着该节课教学的目标,为了引导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诗歌所要表现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先用缓慢、低沉的阅读方式来凸显文本的凄凉感,接着借助合理的配乐朗诵来使学生深刻明确这篇诗歌所要表述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在开展授课的时候要以富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授课,切不可“板着脸孔上课”,将不良情绪引入课堂中来,并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理解、尊重、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红楼梦》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问学生爱不爱林黛玉这个角色,有的学生说爱,也有的说不爱。这时候语文教师可以说:“我不爱。”学生这时候会问为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说:“我嫌她哭哭啼啼的。”这句富有幽默的话语即点明了林黛玉的性格,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节奏,激活思维,增强课堂结构有效性

课堂结构的优化是提高课堂结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增强教学节奏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理论上来讲,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包括导入、铺成、高潮和总结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四个组成部分的紧张度应该是逐步加大的顺序进行的,这种紧张感实际上是依照教学的重难点来进行合理设置的。但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比如太快的教学节奏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出现疲劳感,而过慢的教学节奏又会使学生缺乏激情,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的调动,所以过快或者过慢的教学节奏均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那么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课堂教学的节奏感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案来把握教学内容阐述的快慢节奏,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需要彻底摒弃以自身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引出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事迹来导入这篇文章,并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接着让学生口述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就口述者的实际口述情况进行讨论来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语文教师提出预先设置好的问题:作者在本篇文章中的叙述美景方式与其它文章中的叙述方式有何不同?并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选材角度来对该问题进行回答。此时教师必须要接着问这篇文章打动人的理由,并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对“心情颇不宁静”这句话的理解。这种优化后的教学结构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生为本,回归理性,增强教学反思有效性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向导”,所以教师必须回归理性,向学生个体灌输传统文化精髓和主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思考该如何开展授课,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课堂也是依照预定的教学方案来开展,毫无机智和创新可言。这种教学形式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甚至部分语文教师实际的教学与自己所预先制定的教案之间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致使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回归理性,采用批判式教学,积极反思教学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彻底摒弃和革除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切实构建以生为本,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课堂,使教学切实回归到教学的根本。

五、总结

总之,在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夯实内功,精选教学信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优化教学节奏,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陈华平 单位:广东吴川市振文中学

第二篇:高中政治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是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改进那种以知识灌输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实际,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一状况,为此,教师应该改进课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注入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内容,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授“消费的类型”时,我一改过去的讲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穿的衣服是怎么买来的?学生说是一次性付款买的,我又问:“家里的新房子是不是也是一次性付款买的呢?不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籍需要不需要花钱购买呢”?在此基础上引出相关的知识点,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没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竟然与政治课如此接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问促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预习质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问题,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第一,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要有思考的价值和针对性,无病呻吟的问题只会浪费时间。第二,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之间要有梯度,探究角度要好,诱导起来自然贴切,要能起到以诱达思的作用。另外,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要用恰当的引导方式,对于那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老师在学生探究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例如:在讲“意识的作用”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意识的本质”这一框题的内容,首先提问:“1.从意识的本质角度,如何论证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我过渡了一句,问学生:“2.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意识对物质有没有反作用呢?”学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于是我乘势追问:3.意识的作用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学生答对了以后,我又问:4.为什么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5.人能够地改造世界体现在哪些方面?6.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我的追问和诱导下积极思考,我再适时地进行点拨、归纳和总结,由于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本框题的学习任务。

三、即讲即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除了精心的备课和巧妙的设问,还要合理地设置课堂练习,这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及时做巩固练习和讲评是很必要的,如何有效地设置和讲评练习呢?首先,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还要及时讲评,趁热打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存在哪些知识上的不足,能力上的欠缺,体验到做对题目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环。

四、实施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的实施课堂评价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为后继学习提供动力,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

当所提问题不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出答案,如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时,我就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然后对照参考答案自我评价、分析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自己。

2.学生互评。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评价他人,改进自己的不足,更能使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别人发言,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欣赏他人优点的习惯,从而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

3.教师评价。

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评价,缺点要准确的指出,优点要充分的肯定,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从而使课堂效率得到了保障。

五、师生互动,提高课堂的生成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我教你学”、“我讲你听(记)”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受教师摆布,由教师灌输。教师处于绝对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互动和交流。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因而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好师生互动、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把学生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沟通,和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系统。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方式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和师生之间的交流,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踊跃甚至兴奋的状态。比如我讲“联系”的含义时,首先让一位学生起来回答课本上“联系”的含义,接着提问:“联系是一种‘关系’,那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市场调节受价格、供求、竞争三个机制影响,体现的是什么样的联系?”学生:“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师:“‘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一诗句体现什么联系?”学生:“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既然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那整个世界是一幅什么景象?”学生:“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这样一个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既能让教师和学生有了合作交流的时机,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互相启发,实现互补,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六、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由能力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学习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又可以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教学过程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挖掘潜能的过程。如在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某儿童不慎落水,考验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并让四个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A冷眼旁观,幸灾乐祸。B拨打“110”报警,呼喊人们来救人。C和求救者讲价钱,给钱才救人。D奋不顾身地跳入寒冷的水中,将儿童救出后才离开。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上述不同选择的看法,分析他们各自的价值选择。(2)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终于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A的行为是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必将遭到人们的谴责和鄙视。B的行为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是在自己不擅长游泳的情况下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可能会错失解救的良机。C的做法是典型的金钱至上的价值选择,是非常错误的。D的做法在价值选择上是高尚的,是我们所提倡的。同时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就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不同,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交流,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七、总结

综上所述,政治课教学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朝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才能使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空间、成长的乐园,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云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方法一定要对路,否则学生也不能100%掌握化学概念.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疑点和盲点.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找有效教学策略,利用科学合理、趣味盎然、恰当充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积极性,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

实验是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实验是基础.影响高中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验现象也比较复杂.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最简洁的提问以及科学的实验方式展现出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解决化学实验所呈现出的问题.例如,在讲“乙炔”时,我增设了“魔棒点灯”趣味实验.在实验之初,我及时创设了问题情境,对学生提问:谁能不用火柴,而是只用一根玻璃棒就将熄灭的酒精灯点燃?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但是大家都感觉没有太大把握.实验:沾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玻片上;随后用吸管取2~3滴浓硫酸滴在高锰酸钾晶体上;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静态的酒精灯芯,这时原本熄灭的酒精灯很快被点燃.此时,班级内的学生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大家都很想知道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随后,我组织大家进一步进行班级讨论:玻璃棒为什么能点火?乙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酒精灯芯本身并不能燃烧,又是什么促使它燃烧呢?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问题疑问,自然就过渡到了乙炔、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内容上,从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分析:该化学实验教学案例是在化学教学新课导入时,针对乙炔的可燃性,遵循问题性、实验性、趣味性的原则,设计了用“高锰酸钾加浓硫酸并点燃酒精灯芯”的趣味实验,采用问题法、激趣法和班级讨论法来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

新旧知识联系例如,“电解质相关概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涉及化学平衡、元素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反应方程式、溶液酸碱性、质量守恒、电化学基础、化学计算等诸多方面相关概念知识内容.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将电解质相关概念的新旧知识进行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在讲“离子反应”之前,我及时进行了导课设计.复习提问:(1)根据已学知识,如何给化学物质进行分类?(2)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3)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4)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导电能力是否完全相同?演示实验:CH3COOH溶液、NH3•H2O、盐酸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导电质性比较.进一步引入:电解质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对物质再分类.教学策略分析:本课教学案例遵循了问题性、启发性以及层次递进性原则,从学生已学化学知识,即物质简单分类着手,层层设问、逐步递进,随后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概念进行深化和完善,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结合点,而且渗透了电解质相关概念的循序递进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思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重点:

化解习惯和科学矛盾例如,在讲“酯化反应”前,我提出问题:有人认为,饮酒过量后,饮用大量食醋能达到解酒效果;这种观点有科学依据吗?食醋中的乙酸和酒中的乙醇能发生酯化反应吗?联想到自己的家长、亲戚平时都有这些习惯,学生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乙醇和乙酸、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我继续提出问题:(1)本实验所用到的试剂都有哪些?(2)这些实验试剂各自都起到了什么作用?(3)这次实验的必要充分条件是什么?(4)“饮酒过量,食醋解酒”的习惯是否科学?为什么?根据实验,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上述习惯和观念是不科学的,因为酯化反应的必要充分条件是需要浓硫酸加热,而这个条件是人体达不到的.教学策略分析:该案例遵循问题性、启发性、适度性原则,利用生活中不科学的习惯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化学史实、奇闻趣事等创设问题情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特点来创设科学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石兴彬 单位:江西兴国县第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有效教学的策略,提出了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形成机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等几种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元素化合物 有效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备知识。但是长期以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效果不佳,存在严重的“少、慢、差、费”现象,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只知道一味地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匮乏。因此,在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教师如何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或者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能列举合金材料的主要用途;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必修1《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教学认知性,层次较低,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基本的或者典型的化学事实,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基于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合理、清晰且易于实现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且易于实现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还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便于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地调整教学过程和策略。

二、重视新知识的形成与获得

高中化学必修1《元素化合物》主要是一些基本、常见或典型的化学事实性知识,这类知识在人脑中主要是以命题、图式(实验场景)等形式贮存,它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通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了一定的化学理论性知识、元素化合物事实性知识和化学学习的策略性知识等,具备了化学学科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基础。因此,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主要是基本概念的学习,即充实、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丰富原有的观念、理论内涵。因此,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搭设新旧知识之间的“台阶”,是实施《元素化合物》有效教学的关键。基于原有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设置促进新知识形成的“台阶”。这一策略能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或者认知的矛盾,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并不困难、也不神秘。

三、重视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

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问题。学习动机就像是学习的“催化剂”,虽然它不能改变学习结果,却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呢?

1.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尽可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现象、物质或事实,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最终达到“从社会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目标。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或好奇,产生学习的愿望或意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集中精力。这样一来,也就实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3.提供丰富且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验任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象丰富且富有创意的实验总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获得实验知识—图式的能力。《元素化合物》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着挑战,呼唤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上只是笔者对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之路上,笔者将追寻前辈的脚步,不断学习和研究,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廖炳炎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中学

第五篇:高中诗歌的有效教学探析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然而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往往是解题、释义、理解、总结,使原本摇曳多姿的诗歌走上了“程式化”的道路。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总结了从事诗歌鉴赏教学的得失,并探索了高中诗歌有效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品读诗歌,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

在执教诗歌时,我们很多教师喜欢滔滔不绝地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释义,按照自已的思路分层,将本来具有丰富审美性的诗文肢解得七零八碎。把本是如同享用盛宴般的诗歌鉴赏弄成了“服药”,破坏了美的享用。殊不知,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在老师的“理性”的分析下学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相反,以“品读诗歌之美”为古诗鉴赏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学来是一种享受,老师教来也是一种享受。学生在创设的特定的学习情境细细吟诵,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情感对话,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激活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诗经•蒹葭》时以“读”启“悟”。她扬弃了泛泛的朗读,将重心移在最具有意蕴的字词上。如“苍苍”,请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读出“苍茫”之感,通过不断地调整与尝试,学生逐渐领悟到应以加重和延长的方式来朗读,学生快速地把握了重叠词的阅读方法。接下来她要求学生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找出最能表达小伙子此时心理的一个字,然而学生无法进入诗歌意境,于是她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在”的关注,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诗中之情,她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横线填上一个语气词,学生选择了“啊”,以此来表达小伙子发现自己追寻的“伊人”就在“水一方”的惊喜之情;当学生再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情感一下子变得丰盈起来。以同样的方式,文老师要求学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横线上也填上一个语气词,学生选用“唉”,以此来表达“溯游从之”之后,苦苦追求的“伊人”却“宛在水中央”,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感自然流出。在整个朗读过程中,学生渐入佳境,愉悦地悟到诗中的情蕴。

二、教法灵动,启发联想和想象

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新课程,给了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阵地”。激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诗歌,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但这需要教师的采用灵动的教学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想像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诗经•蒹葭》时的教学过程。“我曾让我班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四次选择性回答,都没有让老师产生惊喜,今天××中学的孩子们,聪明的你们能让老师收获惊喜吗?老师很期待。”带有“灵性”和亲和力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朗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等诗句时,她让全班学生起立,一起原地跑起步,并由慢而快,然后边跑边读,此时学生气喘吁吁,朗读急促而吃力,逆流而上的现场体验让学生深刻地体味到“溯游”之意,这不仅生动了课堂,更为后面深化学生对“伊人”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朗读结束之后,依据“溯游从之”的体验,这位老师将“伊人”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与升华:无论“道阻且长”“道阻且右”,小伙子始终都没有放弃,一直都在追寻着“在”与“宛在”的“伊人”。……“伊人”不也正是我们心中一切美好理想与期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伊人”,只要我们奋斗不止,努力追寻,相信你们都能绽放生命的美丽。听罢,一种浓烈的语文气息扑面而来,清新着学生和老师的心。

三、学会宽容,采取开放式探究

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需要开放式的教学,因为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宽容多激励不苛求。

四、总结

采取开放式的探究还要以“经典诗歌”为载体。经典诗歌极美,如李杜诗歌、王维、陶潜、苏轼等历代名家名篇,其诗之美丰富而蕴意深厚,无论是诗歌表现的画面、意境、情感、思想,还是语言、手法等,均美不胜收。用典型作例子,学生感受深刻,容易记忆牢固,更容易在欣赏其它诗歌的时候加以迁移应用,举一反三。

作者:张宏 单位:重庆武隆县鸭江中学

第六篇: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以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措施为研究重点,认为为了更好发展高中体育教学,更好地保障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变革评价方式;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变革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体育 有效教学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身体快速生长,使得身高、体重以及人体的一些机能均非常接近于成年人。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使之更为接近成年人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课改后高中体育教学在一些方面确实和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效果依然很难满足学生快速发展的体育需求。为了更好地配合高中体育新课改的实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则需要更好地向课堂要效益,严格进行教学设计,使得课上的每一分钟均得到合理利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来自身高中体育教学经验,与各位体育同仁共同探讨一下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措施,以更好地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变革。

一、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理念,通常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相对超前的观念。理念能够指引现实教学的开展,且正确、优良的教学理念能够对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001年和2011年高中体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变化便是体现在教学理念的革新方面,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倡导的是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这两次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上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较大分歧。本次高中体育新课改倡导健康第一,差异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弱势群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等。这些教学理念的倡导,对于现实学校体育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高中体育教学,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新理念来进行教学,如健康第一理念的实施便需要体育教师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抽取一定的时间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知识,以更好地践行新课改的一些教学理念,更好地开展高中体育教学。

二、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变革评价方式

评价就是价值判断,在现实的高中体育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给学生打分上。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期末所进行的测评中主要以分数来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这种评价方法虽然非常简便,但却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于评价对于学生体育课堂上积极练习的欲望激发不是很强烈,仅仅能起到甄别作用,而没有促进作用。传统的评价中由于身体测量的痕迹较为严重,多是考核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相对不是很强的学生则没能够更好地进行评价。为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更好地保障体育教学的开展,在现实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转而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措施,注重学生态度、情感、合作意识的测评,并通过学生课上的现实表现,基于学生正确的评价,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锻炼与学习热情,更好地保障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

变革教学方法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游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竞赛类游戏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材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游戏。如小学组B教师在进行迎面接力跑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趣味迎面接力游戏练习,学生不仅在游戏练习中形成了错肩交接意识,还在游戏中提高了快速奔跑和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耐久跑是一项发展学生有氧耐力的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负荷大,枯燥无味,极易让人产生厌倦情绪。C教师在进行耐久跑教学中,以“各种跑的游戏”为教学主题,通过三个具有竞赛性的游戏:“沙包追逐”、“海洋捕鱼”、“翻牌接龙跑”来进行练习,使得整堂课学生兴趣高涨,练习的积极性高,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到比赛练习中,还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结语

高中体育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等均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发展高中体育教学,保障有效教学的实施,我们需从上面所讲的三个方面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作者:徐文水 单位:赤峰红旗中学松山分校

参考文献:

[1]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初中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

[2]赖学林.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2004(8).

[3]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七篇: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分析

摘要:

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指的是保证课堂中的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及有收获,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用有效性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实现相互诱发、自然转化,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的特点,因此有助于培养人文意识,让学生善于思考,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包括融入生活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及采用质疑教学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程背景 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并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则必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保障高中语文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1.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语文学习的自主性

情境教学指的是为学生创设与作品意境相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认知文学审美,积极参与情感活动,进而有效激发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意口吐珠玑、妙语连珠并言简意赅,让学生感受文学美,同时在课堂中应用直观化的图画、影像或音乐等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悟与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图画与文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图画为学生呈现情境,使相对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例如,在对《再别康桥》进行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展示康桥的摄影作品,并利用生动形象与富有文学化的语言描述摄影作品表现的美感,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再别康桥》所表现的选材美、细节美、环境美与人物美,并在欣赏康桥的过程中聆听讲解,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立意手法。

2.融入生活教学法,培养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了解到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与生活相贴近且服务于现实生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确保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则应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由于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充分关注社会生活,并在体味现实生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利用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探寻现实生活事件背后隐含的本质。另外,将课本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与大自然中学习语文知识,避免教学过程过于单调与乏味,使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变得立体化。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祝福》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是否会出现类似于祥林嫂的妇女,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是否会成为祥林嫂?同时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下情节进行设想与想象:假如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没死,作品的结局如何?祥林嫂与第二任丈夫生的儿子如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能否继续在夫家维持生计?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后,学生便会了解到在封建社会,祥林嫂的悲剧是必然的,进而加深对于封建社会黑暗的认识,并了解到现代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区别,从而运用文学知识积极与理性地思考现代社会。

3.采用质疑教学方法,强化语文知识的求知欲

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单向的教学法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并告知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可能磨灭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采用质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在强化语文知识求知欲的基础上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创新能力。在运用质疑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体化差异,并注重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学生养成锐意进取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提出质疑,在学生提出质疑后应对其自信心与积极性予以表扬,避免学生的质疑心态受到打击,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反主为客,适当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质疑,从而保证质疑式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例如,对《窦娥冤》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元代社会现实及东海孝妇,并引导学生针对窦娥冤提出质疑,并在质疑的过程中感受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精神与代表性。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必须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只需要进行适当辅助即可。

4.总结

综上所述,保证对高中语文进行有效教学能够为语文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文化的感悟能力。为了在高中语文课堂当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师则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综合运用质疑教学法、生活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积极的教学意念确保语文教学目标、效果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作者:潘敏 单位:江西省寻乌县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目前而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僵硬等,这就对教学有效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成为当前高中英语教师们迫切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有效教学 策略

一、前言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调整,确保课堂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只有实现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才能让高中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活动中,从而才能顺利、圆满地实现国家教育部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下面就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受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专用区域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经常会忽略教学目标,也就导致学生无法明确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解,不能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活动。同时,他们也无法检测自身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就给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方式僵硬。

在新环境下,很多高中英语教师认为:要想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他们有此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他们却只会僵硬地照搬理念和方式,并没有真正地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或者参考学生方面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穿新鞋走老路,用旧瓶装新酒,搞惯用的“一刀切”,理念与实施脱节,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实际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效率低。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却忽视了课堂本身的教学任务。譬如,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场景时,经常会设置一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多媒体课件,忽略了高中学段毕竟要使学生多学东西是根本,这就导致整个教学活动过于游戏化,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较少,没有获取学习技能,也极大地降低了高中英语的教学效率。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一)明确、落实各阶段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明确每一册、每一模块、每一节课的教学总目标和分课目标,通过分课目标的逐一实现,以促进总目标的实现,以此实现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全面训练及整体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Book1Module1“MyFirstDayatSeniorHigh”时,教师必须先明确该模块教学三维目标,在语言知识方面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有-ed结尾的词的发音规则,并准确读出这些单词,同时要学会以-ing和-ed结尾的形容词;其次要让学生掌握现在时的三种不同用法。在语言技能方面,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并准确的理解含有-ing和-ed的句子,同时学生还要学会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理解文篇的主旨大意。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需要学会理解、尊重别人新班级、新同学,在新环境下要树立良好的语言学习观。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交谈技巧,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才能在有效教学的指引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因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北京四中原英语教研组长李俊和老师一再强调:英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对于中国学生,英语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是他们接触的外语语言。由于他们多数从小接触的是汉语,他们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无形中就提高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情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熟悉题材来开展英语交际活动,逐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授之以渔”,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多变地运用先进教学方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和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大胆取舍及整合,合理制作课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在“MyFirstDayatSeniorHigh”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交谈,相互了解,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自我介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以-ing和-ed结尾的形容词用法进行区别、归纳,结合阅读内容,为学生讲解一般现在时的三种不同用法。这样通过互动教学,学生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师生互动活动。

四、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正因如此,高中英语教师要明确落实各阶段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多变地运用先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余正强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三中

参考文献:

[1]李兰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3(14):130-131.

[2]刘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7):141-142.

[3]崔树梅.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05):167-168.

第九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高中历史是培养学生人文观念的学科,更应该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历史 教学 模式

自从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来,全国教育系统的日常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注重发现如何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方法,而不是传统应试的死记硬背,因此要求学校和教师应更新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调整师生的各自定位,转变过去死板且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这些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尤为突出。本文从新课改的意义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改要求下如何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改进与创新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与成果。

一、新课改的意义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1.新课改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改变过去的只会学不会用的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却又不失个性的发展。然而,真正涉及到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则是需要学校及教师甚至全社会都要深刻思考和积极参与的事情。作为在新课改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师,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能够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新课改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来讲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不同,它要求学生均衡全面的发展,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这一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尤其重要。高中历史课程通过对历史重大事件及人物的发展等方面展示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它注重对人文文化的普及,这些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并不容易。新课程改革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坚持历史知识的时代性和基础性,并注重发掘社会发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知识,并主动探索历史原貌和历史发展。

二、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形式单一,学生无学习兴趣。

人文学科都有文字多且趣味性小的特点,高中历史也不例外。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坐在台下被动的灌输,为了应付考试突击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历史学科作为副科地位得不到重视。

传统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原因,大多数师生都认为没有必要花大心思在副科上,于是就出现历史教学课时少、学生学习兴趣小、临试前死记硬背等现象,甚至由于教师的不够重视产生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真正地接纳历史知识,不具备认识历史现象及规律,从而塑造自己历史观念的能力。

3.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死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被学生视为高高在上的形象,课堂形式也只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学生大多不敢说、不敢做、甚至不敢想,教学气氛死板且较为压抑,师生关系并不平等,也不和谐,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降低。

4.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大多只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这种形式如果频率过高则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导致有抵触情绪后失去学习热情,但是考试较少又不能达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的目的。

三、新课改要求下如何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

1.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形式,使教授过程形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高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与作用。

历史学作为人类对以往积累的经验及智慧的研究的一门学科,对人们人文素养的熏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合理安排适量的历史课时,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对师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从历史这面“镜子”中总结学习什么是正确的。

3.调整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教育理念促进师生关系向着平等、民主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发问和讨论并得出结论,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4.建立丰富且有效的评价体系。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所以运用单一的评价形式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应当重视综合评价。眼光不可拘泥于学习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日常的发展、阶段性的进步等都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发展的轨迹,从而进行自我评价与改善。

四、总结

总之,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了原有的教学标准,形式不再狭隘于单一的课堂。学校和教师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体位置,完善新课改要求下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的目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军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仇红玉.对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思考[J].未来英才,2014,(5):217-217.

[2]刘瑞婵.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科技资讯,2011,(22):190-190.

[3]李志华.浅析新课改下改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11,(7):339.

第十篇:高中史料教学有效教学视角取向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要对这样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学习,那“史料”的价值不言而喻。近几年,在各省市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解析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重视对史料的运用与解读,已成为众多高中一线教师的“最爱”。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的价值和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有效教学观的引领下,对史料的运用进行理性地思考与判断。

一、“史料教学”的高度

目前高考对史料的考查可谓“无孔不入”,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已不再是单纯地考查对某一知识点的识记,而是通过对一定材料的解读,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综合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以高考的高度来统领教学。

1.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通过“史料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试能力。

2.基于史学素养的要求。

史学素养是高中生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尽可能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来进一步强化史实,感悟历史。可以说“史实教学”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史料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所以,只有通过解读史料来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进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才能更加适应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此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二、“史料教学”的角度

纵观近几年各省高考史料题,其素材不断“出新”,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即使是一些反复出现的老考点,也会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包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

1.基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前,要精选史料,尽量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颖史料,特别是有明确出处的权威材料,结合热点、找准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通过对史料的重新整合,以问题情境形式,激发学生去积极参与思考,让学生多视角地运用现代的眼光去观察历史,感悟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基于史学方法的培养。

“史料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学史实来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说缺乏史学方法的指引和培养的“史料教学”不是真正的“史料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能只把史料教学当成激趣的工具,而是要在学生兴趣被教师所引史料激起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学方法,学会独立地面对“历史”,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史料教学”的效度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史料教学的目的是要训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会、诠释能力和迁移运用的能力,不只是对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效度主要指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

1.基于学习评价的需要。

史料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师生之间、史料和史实之间的良性互动,来论证说明相关史实,进一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根据学生对史料的解读情况,适时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适时地检验,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做铺垫,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的终极目标。

2.基于历史意识的培养。

真正有生命力的高中历史课,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零距离感受历史,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概念与历史意识,给学生精神享受和智慧启蒙,做到“经世致用”,“读史明智”。只有让学生学到有人文魅力的历史,学到充满智慧的历史,才能“以史为鉴”,本着“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去真正领悟到历史的真谛。“让学生带着思想去读书,在批判中不断前进”。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史料情景,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导学生深入到这些史料的文化层面,揭示历史知识与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历史,用自己的方式去从事历史学习。

作者:霍林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