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课堂有效教学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数课堂有效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数课堂有效教学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和引路人,肯定了学生个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把注重探索适合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和促进个体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看成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不正是以规避教育的负向功能,积极发挥正向功能的重要举措吗?注重规避教育的负向功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避教育有抑制学生发展的因素,师导要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根本

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不可能都相同,这或许是由学生个体的基因、成长的环境等造成的。若教师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能吸引学生对客观情境有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不同教材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

1.创设故事情景。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对童话故事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创设学生周边的故事和童话故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创设游戏情景。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还没有明确,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玩”中产生的,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景,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

3.创设生活情景。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以外,有意识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中学习数学。如在教“统计”一课,教材上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出示班干部选举投票数来进行统计。这一改变,学生会觉得数学离自己生活更近了,更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真情实感。

二、规避课堂教学程式化的消极因素,要切实注重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

要切实重视合作学习的课堂,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平等地交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真正参与中学会学习。此外,不能忽视户外课堂的环境作用。有些数学课堂还需要在户外进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生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像有关“实际测量”、“较大计量单位”等内容的教学,学生对于步长、步测距离、吨、千米、公顷、平方千米等词语的理解比较抽象,很需要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改在户外或具体环境中进行,从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效果。

三、规避教学中因教师预知结论,限制学生思路的消极因素,要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凝聚解决问题的情景

课堂生成资源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体现,若处理得当,可以让个别化学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原始信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将问题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生成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研究,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那么,教师要当机立断,加以利用,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如我在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说说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我原来想就此拿出长方体让学生来比较它与长方形的不同,从而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可没想到,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提出“球也是平面图形”。是否马上就否定他的观点,将学生拉回到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来,还是听听这个学生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球是圆的呀!”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也应该是平面图形。据此,我决定放弃预设,从“球”与“圆”入手,教学立体图形。我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球是圆形吗?”没想到班里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反对,可也有许多赞成。“那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争论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思维的冲突中他们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对“平面”与“立体”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就势顺水推舟,通过“圆”与“球”这两个与本课无关的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揭示了“立体图形”的概念。学生是课堂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发展。规避教育限制学生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促进个体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得到更好地落实。

作者:朱晓红 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潘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