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改品德课堂有效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这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率,其判定标准并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教师教的内容学生有没有学会,掌握了多少。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学或者学习之后并没有什么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但依然是无效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入生活之水,衔接课堂与生活
品德课堂与其他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品德源于生活,从理论层面来讲,品德就是生活。品德以其较强的理论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品德内容相对其他科目来讲显得更为枯燥,理论性更强,而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却是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怎样结合课程内容和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去实现品德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当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大背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当今社会所发生的一些大事、时政热点等,并且应当合理地与课本中的内容相结合。通过引入生活热点和新闻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纳知识,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带领学生经常阅读时政性较强的书刊———《时事》《小学生时事报》等;要求学生每天收看央视新闻,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并将认为比较重要或与所学内容有联系的部分记录下来;其次,积极开展社会性调查,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步将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小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二、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学生这一主体,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教学之初,教师首先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做学生的“领导者”,而要做学生的“引导者”。所以,在小学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中完成任务。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时,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家人相处的乐趣等,并将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然后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再从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部分内容走进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阐述,所以,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去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例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沟通困难等。同学们在讨论时便能够将生活与品德的学习联系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正确地指明人生方向。
三、采取多媒体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相结合
品德课的教学相比其他课程来讲更加抽象难懂,教师害怕教,学生也害怕学。小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往往凭借直观感受,所以,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这一大特点将抽象事物通过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主动探求。多媒体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象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的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融入小学品德课堂,这对解决抽象性的定义有很大帮助。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激活品德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那么,多媒体又是怎样将抽象化为具象的呢?比如,在学习“阿姨叔叔辛苦了”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配上一段“感恩的心”音乐背景,放上几张环卫工人劳作、消防官兵英勇扑火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尤其是消防官兵救火扑火的场面,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恩之情也油然而生。再比如,在学习“珍爱生命”时,教师就可以放上很多珍爱生命的场景。将多媒体引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寓情于理,情景交融,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深化感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需要每一位教师以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和提高,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涉及众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容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当操作都有可能导致教学的损失和效率的降低,所以,教师们应当遵循科学教学规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教学艺术的使用。
作者:葛正高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