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有效教学策略研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美术学科造型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落实“双基”,培养学生表现力
美术知识与技能是美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根据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将本课所涉及的美术语言清晰地加以讲解,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美术语言运用在自己的创作或对艺术家作品和同学作品的评述中。如在《学画中国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还要让学会运用中国画的美术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我首先采用游戏的方法,边示范,边讲解用笔、用墨技法;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锋、侧锋用笔及墨分五色的表现技法,使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现,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来进行造型表现活动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本节课的美术语言开展评价活动。
二、有效加强技法指导及示范,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
教师结合所教内容,通过技法讲授和直接示范,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绘画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让学生在掌握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如《素描》一课难度较高,仅凭观看静态的范画和空洞的语言描绘,学生对素描技法很难掌握。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步示范、配合讲解、学生跟进的方式解决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对素描技法的掌握,让学生对画面的构图、物体的遮挡关系、线条的疏密等知识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逐个步骤地作示范,教师可按照作画顺序,在课前按作画步骤提前绘制好示范作品,在作精炼的示范后,依次张贴作画步骤,边粘贴边讲解,既直观,又简炼,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美术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生成、提升,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一切可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到实处。如《灵巧的手》一课,为学生创设精彩的互动体验过程。课前,请学生思考探究:用我们的手能创造出美的影子吗?学生进行手影游戏,利用灯光在画纸上展示各种造型的手影并相互描画,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了生活与美术创作的关系。
四、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美术技能
以《昆虫世界》的课堂教学为例,解析造型表现领域有效教学模式:看———感受自然之美。利用多媒体循环播放昆虫图片,让学生欣赏,为丰富学生本课作业的表现内容做铺垫。摆———展现造型之美。让学生用基本形摆一摆昆虫的形象,变化出不同的动态,解决教学难点。赏———体会艺术之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开拓创作思路。“画(动、玩)”有乐趣———以“画(动、玩)”益智。画———体验创作之美。设置有梯度的作业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展———感受成就之美。创设作业展示情境,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升他们成就感和创作的快乐。评———体验品评之美。同学相互提出改进意见,取长补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发现他人之长,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准确的美术语言,客观评价同学的作品。延———有两层含义:一是品鉴生活之美。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与方法,体会生活中的艺术之美。二是给予学生内化、反思的时间与空间。适当“留白”,给学生二次作业的时间。重新审视、思考、修改、整理、完善自己的作品,提升成就感。
五、有效的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式”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分层进行,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创作表现能力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课堂作业采用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评价,多角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到成就感,通过多角度的审美,多层次的评价,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二)美术学科期末综合能力评价模式
探索新的评价方法,即期末综合能力评价,以有主题的一张美丽图画形式出现。评价卷依据每个年级的考查点、教材要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及联系当时国际国内家乡实事进行具体设计编排。每个年级测评卷都有一个美好的主题。评价卷分为美术素养知识、技能、创新三部分。1.美术素养知识:评价点放在美术素养的渗透上,主要考查学生应该掌握的美术常识、术语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内容。2.美术技能:主要考查本年度教材上应掌握的基本绘画技能,如色彩搭配、用线、造型等综合能力。3.创新:评价点放在想象力及创新能力上,同时还考查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评价形式与时俱进,如画想象中的我国神州1000号的样子;根据家乡的“绿满北戴河”活动倡导为家乡美化献策等。
六、结语
总之,作为美术教师应从课程基本理念出发,深入解读美术课程标准,切实把握其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认真研究教材,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知识结构间的联系;充分认识美术教学的作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
作者:李岩 单位: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教师发展中心
一、构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我们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项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优势,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训练活动中,学生常常会因为超负荷的运动量而产生焦躁和紧张的情绪,而且有的学生也会因为怕出错而不肯大胆的练习,这时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一句鼓励的话语,这对学生紧张情绪的缓解和自信心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会将教师的鼓励转化为训练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训练中去,特别是当学生在训练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教师一定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教育,否则不但起不到激进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进行耐心的引导,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使动作更加规范、标准。因此,我们要力求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训练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深入开展。
二、巧妙利用好连接点,对学生进行及时追问
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新技能往往与旧技能紧密衔接,新技能是对旧技能的拓展与延伸,而旧技能是学习新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作为体育教师,应善于在新旧技能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连接点,在两者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新旧技能相互连接与互通,使学生尽量掌握新技能。但是这个连接点是比较难以把握的,需要教师不断的追问学生,从而掌握连接的最佳时机,将学生顺利引入“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蹲踞式跳远”时,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涨,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恰当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此项练习:“立定跳远和蹲踞式跳远究竟有什么异同点呢?”带着这一问题,在“蹲踞式跳远”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而是先带领学生在起跳板上进行立定跳远的练习,然后在沙坑中间拉上一根高度约为40厘米的皮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从起跳板上跳过皮筋,学生的热情瞬间就被激发出来,教师再切入问题:“要想跳过更高的皮筋,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积极回答:“通过助跑的方式可以解决。”教师说“:回答的非常好,如果将皮筋拉的更远一些,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回答:“跑得快一点,跳得高一点,把脚抬得高一点,落地时尽力把脚伸远一点”,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但抓住了“立定跳远”和“蹲踞式跳远”的连接点,而且明白了两者的不同之处,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掌握能力。
三、提倡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将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将远远大于学生对立思考的成果。合作学习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摆花架子,是未来对人才的呼唤,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性格差异和基础能力的高低合理分配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分配职责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比如,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形成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小组形式,以优生带差生,在互争、互助、互动的学习形式下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由于学生之间便于沟通交流,可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与束缚,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所以训练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篮球运球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辅导学生的权利交给体育委员和各个小组的小组长,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在同学互帮互助下,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既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提高了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加快了教学的进度,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实,小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同学们的鼓励,而合作学习则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方面展示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又可以获得他人的思维启示,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技能水平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让学生轮流担当领操员,既给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对学生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一举两得。
四、结语
总之,作为小学体育老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作者:吕冬诚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曹丿小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1.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全面发展。“有效”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正确地指导下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教学”就是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教学的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
2.有效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方面:
(1)关注全体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探索知识的权利,而每一位教师也有义务为学生传授知识。所以,每位教师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把学科价值定位于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
(2)关注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就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情况,有效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实施反思教学。
有效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师生养成共同反思的习惯,教师应该在每节课后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学生应该要做到每天反思,反思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以及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4)学生广泛参与。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激励学生去发现和创造学习。
二、初中数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有了显著的改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课堂质量有严重影响,现对初中数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1.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心态没有调整好,备课还有问题。
教师总认为讲了学生就能听懂、会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教案质量不高,抄写教案的现象严重,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按照班级实际情况制订教案。
(2)教师在课上想尽办法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生怕结构不完整,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却很少,根本消化不了。
教师有时候采用题海战术这一方法,大量布置作业,试卷堆山,学生做得漫无目的、昏天暗地。
2.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化。
在大多数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缺乏实际性合作。学生参与不均衡,合作不主动,不会的学生不合作、不参与。
(2)太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师为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情境,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候情境太具吸引性容易导致学生太投入而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3)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讲解。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需要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无目的地学习。在课堂上出现“不敢讲”的现象,把“少讲”作为讲课的原则。然而,教学要师生互动,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应该是总时间之比。
(4)计算机辅助教学太过表面。
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板书的讲解,当今很多课堂上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板书授课。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当中,才会得到好的课堂效果。
三、有效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1.确立四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提出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教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知识、技能是发展的基础;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是发展的方向。四维目标本身相互包含,融为一体。四维目标的实现要通过知识教学、掌握正确方法、发展知识技能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过程来实现。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有效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小学跨越到初中,对一切都是不适应的,教师只有与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感到亲切,这样即使所学内容是枯燥无味的,但经过师生的愉悦交流还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教师的和蔼、友善会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加师生间的默契,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促进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3.渗透数学思想、精心设置学习内容。
真正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容,要实现教学的四维目标,那么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选择课堂授课内容时,必须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学,优化教学的内容,以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来授课,均衡发展课堂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促使学生发展敏捷的数学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益。例如,在初中的数学课本中有一节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正数是大于0的,负数是小于0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一节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课本中引入了数轴这一概念,在数轴上确定一个点为0点,那么在它的右边就都是大于0的即为正数,相反,在它的左边就都是小于0的数,那就是负数。这就是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在教授这一节课时可以将数轴展现在黑板上,把数形结合的思想教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分散教学内容的难度,还可以将这一方法渗透于学生的数学思维中,促进有效教学。类似的思想还可以运用于初中数学的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数和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等。
4.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创造好的课堂氛围,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感知、认知审美和情感等心理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创建高效的学习环境就要求教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理,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发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数学已经成为开发潜能的重要工具,但是实践和探究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检验学习的唯一标准。比如,教学初中数学运算的一些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先研究这一节课中数学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而归纳出一般的运算方法。在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营造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大胆思维,不要怕学生出错,只有在实践中碰壁、探索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5.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使数学思想与方法联系紧密,有一些方法在整个数学学习阶段都会运用到,如换元法、图像法、数形结合法和配方法等。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数学方法进行学习研究和应用,从实践学习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丰富数学思想思维。例如,在平面几何中“圆”这一章的学习中,要认清点、直线、圆分别与圆位置的关系,可以利用图像法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一些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深化具体方法的运用,这样将思想和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也可以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的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是人的智力和潜能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经过有效的教学才能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抛弃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新时代新课标中进行创新改革,与时俱进。这样不仅会使得学生掌握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而且教师也会进步得更快,只有像这样的有效教学才会使整个数学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吴亚平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信达外国语学校
第四篇: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原则,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积极地获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能让学生学到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让教师不断积淀教学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与进步。
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教学研究人员以及教师不断地在探索教学策略,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概念理解地不到位,并且缺乏相应的能力,借鉴其他教学模式和经验时照搬照抄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教法改革没有实现预期效果。此外,如果信息技术课程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不合时宜的,很有可能会造成知识与能力的碎片化等不利情形,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知识。信息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中,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同时,积极认真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教师来说,只有真正将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情境中去,通过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如此不断反复发展提炼,才能形成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体系。
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
目前,基本上所有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但由于很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没有学过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使得教师感到新课程实施难度很大。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师对进入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当学生存在共性问题时,教师往往会中断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进行讲解。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较少,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人机互动比较多,缺乏师生互动,提问方式多局限于问答式,当学生手持鼠标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提问,同时又由于教师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过于枯燥,学生的兴趣也在日趋减弱。三是任务设计缺乏情境,有些教师的任务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造成学生不愿深入思考,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四是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多数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习惯于以考试成绩和作业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基本上都使用终结性评价,很少使用过程性评价,还有的教师比较喜欢用“很好”“不错”等词作为评价的语言,使得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呆板,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的障碍。
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三大特点,这三大特点也深深影响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开展和研究。
4.1创设自由的环境
创设环境的首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要想创设自由的教学环境首先就要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并向学生展示,利用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比如在讲信息技术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与创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下一次课的时候相互交流。创设情境时教师既要创设生活情境又要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进行现场模拟演练,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比如学校各种活动(歌唱大赛、科技节等)的开展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2精炼提纯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课程,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目标,并且目标还要具体、可操作;其次,教学环节之间的连接要平顺、自然,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信息技术的有关问题,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再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理解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技术、运用技术解决问题。
4.3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既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了一个天才。”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引入正确的评价机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客观性、整体性、目的性、指导性、科学性这五大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程贵在实践操作。以往一般情况下,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评价学生成绩时大都是教师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而且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主观色彩。要想有效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评价内容多元化。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是实践操作,但教师在评价时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作品,还要适当加入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相结合,使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方法多元化。
终结性评价是被教师应用最多的评价方法,改进这一评价方式,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看到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上的发展与变化,引入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
4.4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渠道。课程实施中需要教师不断在实践中挖掘新的兴奋点。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法。实践包括了模仿、探究和创新三个过程,学习信息技术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感悟,模仿成功之后,学生就可以对所学习的某一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比如在学习Excel数据处理时,学生学会了输入1,2,3…100这个数列之后,就可以试着输入2,4,6,8…100这个数列,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学生通过探究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技术时,就可以按照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创造性的利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并解决一些问题。再如,教师可以在PPT这一章内容学完之后进行PPT大赛,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PPT,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示并加以说明,让全班同学参与评选投票,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信息技术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5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一线教师研究和讨论的重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教师完善课堂评价机制,在课堂上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环境,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作者:武赞宏 单位:张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