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转变策略建议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转变策略建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幼儿园区域活动转变策略建议

近年来,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能够实现学前教育独特价值的有效载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重视。然而,这种活动方式在幼儿园实施过程中却充满了问题和挑战。本文从经验视角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问题

(一)区域活动难以引起幼儿持续的兴趣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幼儿频繁进出不同的区域,很少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区域中,注意力不集中,对区域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为了应对这种问题,教师想方设法频繁更换区域中的材料与游戏,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开始,幼儿会受到新游戏的吸引,但很快又厌倦新游戏。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教师为了设计新区域游戏而绞尽脑汁,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幼儿没有深入游戏,他们并没有充分探索区域中的材料,即区域中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区域活动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区域活动规则、限制过多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强调幼儿自主活动、亲手操作的活动形式。然而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禁止幼儿自由取用不同区域中的材料,也禁止幼儿在区域间走动。幼儿被规则限制住了。实际上,各个区域在幼儿的活动中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存在着联系。例如幼儿在娃娃家想要建一间小屋子,就可以利用建筑区的积木或是益智区的雪花片;在美工区幼儿也可以进行想象游戏。幼儿在区域中游戏,自由取用所需的材料,充分运用空间,在连贯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整体性发展。过多的“禁令”则限制了幼儿自由发展的机会,使得在区域中获得的经验缺乏连续性、联系性和整体性。

(三)区域材料长时间不换

丰富的材料与工具是区域活动的必要因素,在幼儿园中教师却常常感慨资源短缺,材料不够。为了确保区域活动的展开,幼儿园不得不购置各种精致的玩具、材料,如果经费不够,教师就必须自制大量的玩教具。购买材料经费受限,制作材料时间受限,导致区域中的材料长时间得不到更换。而幼儿的兴趣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不变的材料不能有效支持幼儿活动持续开展,影响区域活动的效果。

(四)区域活动脱离幼儿真实生活

教师在设定区域活动时,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安排一些活动内容。例如在角色扮演区安排银行、手术室等大部分幼儿完全不熟悉的场景。由于缺乏原有经验的支撑,幼儿对这种活动很快会失去兴趣。即使教师教了玩法,也因为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太远,幼儿的活动也常常局限于教师教的部分,无法深入、持续地进行,使活动失去应有的价值。

二、问题分析

(一)区域活动的主动性难以保证

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自主发起、自由选择活动是区域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和特点。幼儿园区域活动不仅符合幼儿游戏的天性,还能满足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的需要,给他们自我挑战、自我建构的机会。然而,教师常常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幼儿一直处于“被安排”“被教”的被动地位。幼儿对区域活动缺乏兴趣,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主动性。幼儿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区域里玩,也不知道自己在区域里究竟应该做什么,他们只是在模仿、机械操作。这完全不符合区域活动的主动性特点。在自主的区域环境中,幼儿自己拿主意,自己设定目标、制定活动计划,也能在游戏中发现挑战与乐趣,真正满足了幼儿的个别需要与兴趣,实现了区域活动的价值。

(二)区域活动的开放性仍显不足

区域活动的开放性是针对受限的、割裂的区域而言的。在教师限定的一定时间内,在用桌子、柜子、屏风等相互隔离的区域中,幼儿各自选择进入不同的区域,各自进行着自己的活动,相互之间没有交流。这种看似秩序井然的区域活动,实际上在空间、时间、材料的使用上都限制了幼儿的活动,同时也限制了幼儿的发展。开放的区域则与之恰好相反,不论在空间设置、时间控制或材料的取用方面,都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促使幼儿开展更有深度、创意和挑战性的活动。空间上的开放性强调区域之间在相对独立的同时也能够互相交流。区域之间的隔离物只是为了保证区域内部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拆除,以便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上的开放性要求教师视情况灵活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过短的时间使得幼儿的活动无法深入下去,或是刚刚对区域活动有了一点兴趣与了解就被打断了。充足的时间给了幼儿更多的余裕去探索区域中的新材料,让他们有机会去创造,去挑战。材料上的开放性一方面意味着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取用材料的机会,另一方面意味着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都能联系在一起。材料的功能不是固定的,建筑区的积木可以给表演区的幼儿用来当作电话,美工区的工艺品可以拿到商店进行买卖。总的来说,区域之间是否能够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经验,取决于区域的开放性。

(三)区域活动的动态性有些滞后

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巩固了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获得了新经验,这是一个经验不断增长、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会不断产生新的兴趣与需要。长时间不更换或增加、补充区域中的材料,会使区域难以维持幼儿不断变化的需求。为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区域必须保持动态发展。

(四)区域活动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真实的区域活动更能提供幼儿丰富的经验。所谓真实,就要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区域活动脱离幼儿的真实生活,将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区域可以引进当地社区的特有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加真实的区域环境,促使幼儿获得真实的经验。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发展策略建议

(一)“主动的”经验:鼓励幼儿发挥主体性

张雪门曾说,在游戏中要“多给儿童自由选择、自我发表及自我订正的机会”,他所强调的即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机会。同样,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也可以体现在自由选择、自我表达、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赋予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选择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是幼儿自己选择的,所以结果也比较容易圆满[1]。幼儿自己选择区域活动前,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需求与兴趣,制定活动的计划。因此,可以避免幼儿很快对区域失去兴趣的问题。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有权利自由地选择区域,选择材料与工具,选择玩法,这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表达。自我表达的好处在哪里呢?一味要求幼儿按照示范做,动作上可能是像模像样了,但永远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作,既巩固了原有经验,又产生了新经验。例如,请做得比较好的小朋友做小老师,给其他小朋友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尤其鼓励幼儿展示有自己的想法的作品,可以积极引导幼儿的自我表达、自我创作。给予幼儿自我评价的机会。评价是经验总结与反馈的重要环节,教师给幼儿机会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原有经验。因此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常常引导幼儿自己反思,帮助他们自己组织经验,进行自我评价。

(二)“开放的”经验:减少区域活动的限制

“开放”一词在幼儿园中往往难以付诸实践。不限制在固定的区域活动,活动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孩子到处乱走的混乱情况?不限制在一定的时间结束,孩子不珍惜时间开小差怎么办?不限制材料的取用,会有孩子随处乱丢甚至破坏材料吗?这些顾虑,是教师们不敢开放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开放”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的开放,正如同“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自由一样。首先,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开放”活动的机会,没有自由的背景,幼儿永远不能形成“自动自觉”的习惯。被动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个人需求和兴趣难以得到满足,个性化发展更难以实现。“开放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发挥潜力,“开放的”材料给幼儿带来“开放的”经验。因此,教师应多给幼儿一些信任,减少区域活动的限制,允许他们在有需要的前提下在区域间走动;给予他们充分的区域活动时间去探索与创造;鼓励幼儿自由拿、放材料,并要求及时送材料“回家”。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如果空间不受限制,活动不被打断,材料自由取用,他们绝不会浪费一分一秒在徘徊、等待或者制造混乱上。

(三)“动态的”经验:及时提供变化的材料

幼儿对活动浅尝辄止,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区域中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或兴趣。单调的材料、长时间没有变化的活动,导致幼儿对区域活动缺乏持续的兴趣,难以支撑幼儿的经验累积与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材料的支持性两方面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一方面,区域中的材料应丰富多样,游戏玩法不受限制,使幼儿能感受区域活动的变化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幼儿活动,向区域中持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在幼儿遇到障碍时及时给予幼儿帮助,让幼儿能够深入区域活动。在区域设定后,随着幼儿活动的不断进行,教师应投放不同结构水平的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创意游戏、自我挑战。

(四)“真实”的经验:区域活动从儿童生活出发

正如杜威所说:“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这就是学校的那种隔离现象,就是学校跟生活隔离开来。”[2]幼儿活动与生活的脱节,导致“真实”的经验遥不可及。杜威认为,儿童从事的简单烹饪、洗碟子、掸灰尘等工作,对他们来说,跟做扮演游戏同样有趣。对儿童来说,日常生活的作业充满了神秘价值的感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是名副其实的,以往只有成人能做。换句话说,生活中的因素,不论时间和地点,永远会使儿童产生兴趣。为了解决幼儿需要贴近生活的经验与区域活动提供的远离幼儿生活的经验之间的矛盾,教师需要从区域提供经验的真实性与生活性进行考虑。教师应树立幼儿园课程是“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的观念。区域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也应完全来源于生活。幼儿生活在哪里?幼儿园、家庭与社区都是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庭与社区拥有许多幼儿园内无法拥有的宝贵资源,除了社区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外,外部环境的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也同样是渗透在幼儿生活中的资源。因此教师在利用外部资源的时候,应当充分与家庭、社区进行对话,“请进来,走出去”。[3]幼儿园可尝试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网络,整合园外的家庭、社区资源,支持活动开展。一方面,可建立长期有效的社区资源库,如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如公园、景区),文化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大学)搜集区域活动所需的材料。另一方面,可成立助教团。助教团的成员可来自于与幼儿关系密切的人群,如父母、祖辈以及其他亲朋,他们能够根据幼儿需要适当介入,提供各种教学辅助。

作者:方晨瑶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戴自庵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52.

[3]李生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利用社区公园进行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早期教育,201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