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儿园教研组织策略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在教研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实践反思”的研究行为,可以使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更加鲜活与充满生机,教师也会在亲历研究的过程中受益无穷。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经历多年探索,在教研活动中寻求教师研究行为的“四个转变”——突出计划制定的有效性、突出教研过程的实践性、重视研究进程的跟进性、倡导研究行为的合作性,引领教师养成“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日常工作”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较好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在科学组织、扎实推进的园本教研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整体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关键词:教师研究;教研活动;组织策略;转变
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是教研问题的发现者,是研究展开的执行者,更是研究结果的受益者,在教研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实践反思”的研究行为,那么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也会更鲜活与充满生机,教师也会在亲历研究的过程中受益无穷。幼儿园经历多年探索,在教研过程中突出教师研究行为的“四个转变”,有效促进了园本教研计划执行、实施过程、组织策略上的新突破,积极引领教师以主人翁意识亲历教研过程,增强教师研究意识,改变教师研究行为,寻求教研组织策略的新突破,让教师真正在实践反思中提高专业素质。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突出计划制定的有效性
“自主性”是教师在教研中变“被动”为“主动”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是主动、自愿、积极地参与,同时也是有意识、有主见地参与。如果从计划制定开始就让老师感觉到自己是研究方案的策划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教师就会产生积极参加一系列活动的愿望与动力,才不会把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以往的教研计划一般在学期初就制定好了,开展什么活动、由谁承担公开教学任务等,都已经安排得非常细致,园本教研按部就班地开展就可以了。这样的计划是空洞的,会让老师产生“与自己无关”的想法。久而久之,只有小部分“有任务”的教师在关注着教研进程,而大部分教师可能已经远离了研究主题。这样的计划更是无效的,因为它无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更无视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当然也就不能激发老师主动参与的热情。计划制定的重点并不是形成一份文字稿件,而是要带领教师经历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交流碰撞过程。首先分年级组议一议:“日常工作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惑”“你感兴趣的教研主题是什么”等,然后召集年级组长一起汇总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规划每学期研究的专题和具体形式。计划中并不规定教研的具体内容,只呈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如“怎样为各年龄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以及研究进程的时间安排,如“第几周大班有‘区域游戏现场展示’任务”。至于“展示内容是什么”“由谁来承担”则都该在年级组教研活动中由组内成员商议决定。最后还需要在计划的最后部分留白,鼓励年轻教师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自告奋勇地承担教研任务,争取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这样的“计划形成”过程,科学又有效,让老师们觉得教研活动并不只是个别人的事,组内成员都应该参与,每个人都该有各自不同的任务。这样的计划也能引领老师们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敏锐地捕捉日常工作中与教研主题有关的信息,并不断地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筛选教研内容,为现场活动做好准备。
二、变“旁观”为“亲历”,突出教研过程的实践性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只有不断鼓励教师借助这个平台相互交流与学习,教师才能获得专业进步。如果现有的学习培训制度无法确保教师进行有效的实践与反思,那么就无法实现它预期的价值。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是这样组织的:教师组织公开展示,大家现场观摩,观摩后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讨。由于大家事先对研究内容、重难点、观摩目的等不甚了解,观摩时会感觉有“隔膜”,不得要领,交流时或缄默无言,或说套话空话,分享的经验毫无针对性,更难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组织形式把大部分教师置身于“旁观”地位,园本教研中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现象,老师们无话可说、无经验可分享。变“旁观”为“亲历”,增强教师研究行为的实践性,是寻求园本教研组织策略新突破之有力举措。以年级组为单位,以“三期三研”为主要形式,循序渐进地引领教师“亲历”教研全过程。年级组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确定教研内容和活动方案,并在教研活动时接受全园教师质疑、提问和建议,完成“一研”,我们称为“辩论期”。“二研”的重点是根据修改的活动方案开放活动现场,邀请全园教师观摩并研讨,从幼儿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支持策略等方面进一步论证,做出适当的调整,我们称为“尝试期”。然后进入“三研”,进行又一轮的“观摩—研讨”,我们称为“改进期”。这样的研究过程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活动的亲历者,因为大家经历了一个全员参与、共同反思、一起实践、集体收获的实践研究全过程。
三、变“注重研究结果”为“重视过程体验”,重视研究进程的跟进性
如果教学研究仅停留在“听一听”“评一评”的层面,或者追求“一堂课”精彩之外别无其他教育行为跟进,那么教学实践的效益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需要引领教师在“交流—调整—反思—提高”的循环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去获得新体验,总结新经验。我们更应该鼓励教师把“新经验”作为日常教学实践的新起点,并把新困惑、新问题延伸到日常工作中去摸索、尝试,进行教育行为跟进式的研究,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去验证和内化有关观念与做法,进而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使教师获得持续发展。因此,给教研组长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研究活动的空间,更频繁地带领小组成员交流、研讨、反思和调整,有效建立“教学研究常态化”制度,教师将在“跟进性”的研究进程中获得更持续、更深层次的专业体悟。
四、变“个人尝试”为“群体合作”,倡导研究行为的合作性
在专业学习活动中,鼓励教师与同伴分享探讨、共享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是幼儿园学习研究活动中值得提倡的行为。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承担任务的教师往往处于孤立的位置:个人独立设计活动的意图往往不能被教研活动中的同伴理解,自身有时又不能够很好地接收、采纳他人给予的建议。这样确立的研讨较容易僵持,最终会因为没有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图而不了了之。而在有效的园本教研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承担观察教育教学行为的职责,或是承担执教的任务,但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围绕教研“专题”,共同反思,携手提高。这是一个“互案例惠共赢”的过程。教师在这种不断持续、深入的互动合作中,不仅可以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更能形成一种拥有共同愿景,相互信任与尊重,坦诚、开放的专业学习方式,并从中获得进步。教师研究行为的“四个”转变,引领教师养成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日常工作”的习惯和能力,形成了较好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在科学组织、扎实推进的园本教研过程中,有效提升着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作者:严英 单位: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