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探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发展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用小学教育的理念去实施幼儿教育,将小学中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管理评价模式运用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使幼儿园教育从教育观念、教育活动、教育环境到教育管理等方面都表现出小学教育的特征的一种功利化、应试化的教育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与国家幼儿教育原则是相悖的,其作为一种“教育抢跑”现象对幼儿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一)损害生理神经系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育

幼儿的生理发展处于重要而敏感的时期,各个方面发育不成熟,可塑性强。幼儿的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和损伤,幼儿的骨中含有机物多,无机物少,因此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因此,学前阶段幼儿不适合小学阶段的长久坐立式学习,否则将不利于骨骼发育。同时,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幼儿的注意力时间约为15至20分钟,如果我们强制他们长时间地保持集中注意力几乎是徒劳而无效的,而且会造成大脑疲劳,导致神经系统的伤害。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明确指出2至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而这一时期的幼儿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其多以表象进行思维,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反映。而在不少幼儿园中却开设了“珠心算”等所谓的兴趣课程,有的为了“抢跑”,甚至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幼儿阶段生理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

(二)增加厌学情绪,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方式。每天对幼儿进行强制性“写、算、读”的学习,过早地向幼儿灌输严密系统的科学知识,侵占了幼儿的游戏活动,将使其失去快乐的童年,这样势必压抑孩子快乐的成长,使得幼儿过早失去学习的兴趣。适度的知识技能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以幼儿的兴趣和学习中的乐趣作为基本前提。同时,每个幼儿都有好动的天性,都有探索世界的欲望与好奇心,所以,应该给予他们体验和感知世界、亲近自然的机会,而充足的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则是最基本的保障。每天长时间端坐在教室里,提前接受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无疑是对其探索能力的抹杀,无形中使幼儿丧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幼儿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了“幼升小”而囫囵吞枣式的教学容易导致幼儿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儿童缺少思考与探究的学习习惯,虽然提前获得小学知识可以使幼儿在小学学习中暂时获得一时的优势,但这种以牺牲儿童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抢跑式”教育必然会因缺少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使幼儿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困难,甚至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

(三)道德与养成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中对知识与技能的片面重视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缺失,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无关紧要。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家庭中的一些“小皇帝”、“小公主”在生活中稍有不满意便对家长埋怨,甚至打骂。在社会生活中不懂得爱护环境,不尊重父母师长,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等不良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很多幼儿甚至五六岁还不能自己穿衣吃饭,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这些本应该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却被人为地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科知识与各种所谓技能的畸形发展。近些年来,生活不能自理的少年大学生、高智低德的神童等教育失败案例很多,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因为对教育规律的违背,导致人的片面发展,而最终的根源多源自于幼儿教育。正如最近流行的一种说法,我们在幼儿园学着小学课程,在小学里学着中学的课程,然而在大学却需要去恶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应该学的那些德育及养成教育课程,这种说法可能有失偏颇,但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目前幼儿教育中道德及养成教育的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势必危害幼儿的长远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不科学的教育理念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诸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习从娃娃抓起”等各种的舆论媒体的鼓噪下,家长由于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迫切希望孩子早成才、快成才的心理。很多家长误认为越早开始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就越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占得先机,而这促使人们将本应日后接受的学业过早地转移到幼儿时期。同时,部分家长存在虚荣心以及盲目攀比的心理,看到别人的孩子开始学习什么,就不顾幼儿的发展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盲目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而给自己丢脸,却很少考虑幼儿学习的效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各种兴趣班完全侵占了儿童的快乐童年。因此,家长不科学的教育理念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现象逐步升温。

(二)幼儿园对自身教育职能的不明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幼儿园逐步走向市场化,实行自负盈亏,因此,幼儿园的经济效益问题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公办幼儿园的比例不足总量的三分之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引领调节作用。而私立幼儿园缺少国家的扶持与资助,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同时迫于社会与家长的压力,通过各种手段迎合当前应试的需要,开设所谓的实验、双语、艺术等兴趣课,甚至提前开设小学化的课程,以解决自身的生源问题。由于幼儿园没能明确地意识到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基础与关键作用,过于重视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自身发展问题,必然会忽视幼儿发展的真正需要,进而加剧这一教育“抢跑”问题。

(三)教育制度的应试化与功利化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考什么和如何考,决定了教什么和如何教,考试制度决定着教学制度,教学制度则制约学生的发展。可见,我国的应试教育已延伸至学前教育,重点小学的划分使得“幼升小”考试或者变相的“见面会”等幼儿考核方式日益普遍。虽然国家积极实施就近入学政策,但学校在学生进入小学后实行“快慢班”、“实验班”以及所谓的“特长班”等变相的等级分类方式进行分班。优质教育资源挑选生源的“现实存在”迫使幼儿教育提前开设小学课程来应对种种选拔,以满足家长、小学对幼儿目前成绩的要求。同时,应试教育背后更是日益严重的教育功利化倾向。教育中的钱权主义、分数至上、急功近利等都是功利主义的极端表现。教育不是为了人性的的培养,而纳粹为了外在的教育目的,只重眼前而忽视长远,其结果必然是拔苗助长而使幼苗夭折。幼儿教育小学化,低年级教育高年级化,这样的层层“抢跑”使得孩子本应该快乐地以游戏方式去体验世界和他人的阶段,在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重要时期,童年与童真都被功利化教育无情地剥夺。同时,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父母的一句“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使许多幼儿成了父母的附属品,从而使幼儿失去了真正的自我,而幼儿真正需要的教育也逐步地被蚕食。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应对策略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势必影响到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现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应试教育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而教育实践中的应试化、功利化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但是2002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提出“继续深化高考改革”的要求,而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的考查”等措施来加快教育改革进程,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问题正在逐步的解决。所以,本文暂不从教育制度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主要从教育理念与幼儿学习课程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幼儿应处于教育主体地位

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无论哪个教育阶段的学习者都应处于主体地位,不能因为幼儿年龄的关系而错误地认为其在教育中是成人的“跟班”,甚至是附属品。幼儿作为学习者、受教育者,但是其最为根本的属性是人,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所以,必须将幼儿作为平等的个体而看待,他有自己的自由、尊严以及选择的权利。当下教育要回归本质,就要解放儿童,就要将儿童从成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要把儿童作为人,然后才将其视为一个儿童,一个学习者,从而使其始终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幼儿教育以幼儿作为对象,就要反映幼儿的特征和需要,承认其主体地位,而不是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卢梭就曾说过,“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因此,正是当前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导致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最终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2.游戏是幼儿发展的基本方式

幼儿教育应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发展。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周围的世界存在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其迫切想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他们有探究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幼儿教育要创造安全自由、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得幼儿能够在其中自由地活动、愉悦地游戏,通过自主的活动去感知世界、感知自然,通过其自身的器官去体验周围的一切事物。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失去探索的自由无疑是对幼儿心灵与精神的扼杀和封闭。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积极的引导,给幼儿独处、交往等各种游戏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在必要的时刻提供帮助。因此,让儿童尽可能地去自由游戏,在游戏中去认知自我,认识他人,在游戏中去体验世界,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的主要课程

1.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作为社会存在,终究要走进社会开展独立自主的生活。幼儿阶段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其日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幼儿教育的过程与目的来看,幼儿教育所追求的既是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关注的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和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暂时成功。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把学习成绩搞好,其他的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学会,其实不然。幼儿阶段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很难完整地弥补,每个儿童在幼儿阶段都有自主活动的能力与冲动,其中包括生活中的自主活动,例如,穿衣、吃饭、洗手等自我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表面上是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其实质是儿童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探究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是心理与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活习惯养成的同时更是对儿童自我发展能力的无形肯定与促进,这才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在意蕴。

2.交往能力的培养

生活的过程即交往的过程,一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与周围人、周围事物以及与自我内心的相互作用。因此,交往的过程就是生存的过程、生活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交往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要素,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动因,直接影响其社会性生成。在交往过程中帮助幼儿习得与他人相互沟通交流,学会相互分享与合作。和谐的交往体验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品质,促使学生彼此理解、互相信任、相互支持与尊重,从而成为一个完满发展的人。因此,在幼儿成长过程,家长要积极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引导幼儿认识到其在交往中形成的情感等心理活动。同时要给以幼儿交往的机会与空间,通过游戏、独处等各种的形式培养其交往能力,从而与世界更好地互动。生活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幼儿课程的全部,但却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他的内容,如道德教育、学习习惯、适宜的学科知识、以及观察感知世界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这些内容在幼儿发展阶段可以不直接作为教育课程而开展,我们可以在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的养成中将这些作为隐性的课程而无形中达到教育的效果,例如,与人为善、尊重、信任等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儿童交往中、在生活中可以无形地渗入;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创新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可以在生活交往中完成。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教育中更为重要的课程内容。

四、结语

我们强调幼儿教育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非强调一刀切而完全不可提前教授相关的学科知识技能。面对发展水平超常的幼儿,可以根据其特殊需求而满足其发展需要,这本身也是遵循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幼儿的天性是否是释放、幼儿在教育中是否获得乐趣、其在教育中的真实体验是否有益于其终身完满发展是我们真正应该遵循的教育准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教育的脚步应该慢下来。

作者:贾仲辉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