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高校德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正确界定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洞察两种教育模式在学生成长体系内的共生点,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点。为打造全面化的教育体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学方法、施教主体以及教育平台之上,强化实际教育质量。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引言
高校作为承接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及观念意识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则可以满足社会市场对于专业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及认知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往往与现实生活及学习等存在严重的不符问题,这将令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思想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对于此,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深度分析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与共生点,结合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行为来构筑出全面的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教育效果,确保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一、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及内在联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德育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及相关伦理学为基础实现教育工作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理论、教育理论等为主来进行开展的。其次,在特征方面。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受到民族地区、文化属性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将令德育教育本身呈现出一种融合态势。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立足于学科理论之上,通过教育方法及教育技术的实现对学生自身心理的规范性引导。这也是德育教育贴合于阶段性、主观性,而心理教育结合于稳定性、客观性的主要原因。再次,从实际教育角度来看,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其将学生当成一种塑造主体,通过德育教育方面的引导,令学生在学习及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可以迅速融入到社会群体。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则是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受教育的主体,其一般通过定向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等硬性约束,此等情况可以类比为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当两种教学模式体现到实际生活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承载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承载体。最后,在教育内容方面。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其依据不同承接载体及意识形态等,可以分为思想层面、品德层面以及政治层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规范手段的执行令学生明晰社会规则,以及具备对善恶事物的辨别能力,保证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可以秉承自身的高尚品质来进行学习与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行为进行人格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导,其更加偏向于学生自我意识形态,确保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尊精神、自信精神以及自律精神等,将自身塑造一个更为完整的个体。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1.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联系
从大方向来讲,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上的,其通过道德教育和品质教育为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意识,然后结合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倾向性特点,逐步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单一地从教育倾向性角度来看,其可以作为道德目标实现的基础,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以及意志能力等作为学生道德心理上的表象特征,这样学生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对思想政治体系的辨析能力。而此类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遵从的受教育路径恰恰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的,这也是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共生点。从学生所产生的思想状态的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思想动态模式之上,通过心理问题的解决来实现价值观思想观的正确引导,而此类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倾覆性引导。例如目前大学生群体因失恋、学习成绩问题而造成的情绪失落现象,则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进行正确引导,令学生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倾覆性的表达,对学生进行理念层面的感化,其也可以看成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延伸效果,进一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2.方法和效果方面的联系
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持有的观点可以共同作用到学生受教育体系之内。例如,通过教育活动榜样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构筑出一个基于心理与道德品质相关联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德育教育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政策与任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其本身呈现出一定的规范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自身产生的问题之上,然后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思想行为来构筑出更为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实际教育方向来看,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令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中可以快速融合到社会群体内,而此类教育工作的开展恰恰是满足学生日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技能或者是职业诉求等,通过二者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为学生构筑更为全面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整体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路径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路径方面的融合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互补的教学融合体系需先对原有教育体系进行分解,然后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重新构筑融合体系并搭载教学平台,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渗透。首先,教育体系分解的主要目的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拓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内心活动的干预力度。然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德育教育为框架,从全局观角度分析学生现阶段所应具备的思维能力,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个平台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导。其次,在构筑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系时,必须遵循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原则。结合高校教育目标,分析出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实际效用,这样才可进一步突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化枷锁。此外,必须保证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起到教育育人的实效性,且应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实时化补充,以此来强化实际教育效果。最后,在建设教育平台时,应分析出德育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生点,将道德品质作为教育基础,确保社会、高校、家庭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教育主线。与此同时,应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为引导,保证教育主线的落实,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引导来实现维度化、立体化的教育建设。
(二)施教主体方面的融合
高校育人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大学生群体在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意识文化等,牢固素质教育基础,以真正实现高校在开展德育、心理教育的突出人无我有,健全队伍的教育特有优势,突出人有我优,提升素质的教育优质优势,突出人优我专,突出特色的教育特色优势。第一,在教育特有方面。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优先建设教师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对德育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现阶段的心理行为、学习行为所呈现出的干预属性,确保教师团队建设以及其发挥的教育功能,可以符合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指标,彰显出高校教育的特有优势,进一步强化整体教学质量。第二,在教育优质方面。将原有的隐性教育模式,通过道德教育及心理教育的动态化特点转变为柔性的教育的模式,并将此类教学意识渗透到教学团队中。同时,承接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必须深入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了解到学生当前所存在的思维变动模式,然后进一步界定出与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联的各类教学事项,以真正实现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教育成果。第三,在教育特色方面。在针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融合时,必须保证教育本身所呈现出的特有属性立足于学生思想完善之中,确保两种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个持续性的渗透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可通过社会教育、个体教育,牢固自身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强化整体教育质量。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融合
在搭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平台时,必须立足于学校教育目标之上,尽可能规避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质化所造成的教育质量走低的现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将德育引导体系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度落实到专业学科中,其可以类比为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找寻出具有干预性质的心理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动性。此外,应深度结合以心育德的实践方法,对相关教学工作加以引导,保证以学生动态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可以真正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渗透。这样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对大学生心理思想以及道德品质等进行引导与培育。
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下,各类信息对我国大学生群体造成思维意识冲突,动摇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等。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则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引导、价值引导,保证学生的正常发展。为此,在教育融合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主旨,切实到教育育人体系内,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作者:张海生 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