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虐童新闻事件反思幼儿教育语言的传播,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年来,多起虐童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在谴责施暴者的同时,也要针对引起虐童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分析。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影响幼儿教育语言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师生、语言媒体和语境关系三个方面。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虐童新闻事件为出发点,探讨幼儿教育语言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虐童新闻事件;幼儿教育语言;传播原则
随着幼儿园数量的不断增加,幼儿教师队伍也反映出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新闻中关于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幼儿被教师喂食白色药片,教师殴打孩子、用针扎孩子、强迫幼儿吃痰……虐童事件成为当前社会中讨论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新闻媒体曝光的虐童案件仅仅是冰山一角,人们将这种虐童事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虐童事件的发生不仅让整个幼儿教育领域蒙羞,而且给孩子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我们在愤怒、震惊的同时,有必要从虐童新闻事件出发,针对幼儿教育语言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
一、幼儿教育语言的有效传播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主要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是传播主体,能否正确、合理地应用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对幼儿身心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语言有效地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使教师意图为目标受众即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并产生预期的反应,这也是教育语言建构的基本取向。这种取向决定了教育语言必须以突出语言的传播功能为原则,我们称之为有效传播原则。在“虐童事件”中,教育语言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之所以虐童,多是因为教师希望采用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听从指挥、服从管教。但是,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幼儿群体也具有特殊性,强迫性的管教方式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虐童新闻事件下幼儿教育语言的传播理论分析
(一)幼儿教育语言的传播模式构建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总称。在传播学领域中,最经典的理论就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果与功能》一文中,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模式”,由“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五个内容组成。按照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可以构建出幼儿教育语言的传播模式:幼儿教师——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幼儿——产生什么效果。在上述传播模式中,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内容都有明确的内容,而具体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方法和技巧来达到传播效果,就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二)影响幼儿教育语言传播的因素
以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虐童案发生的原因无外乎“孩子不听话”“到了睡觉时间不睡觉”“尿湿了裤子”“欺负同学”等,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幼儿教师出于泄愤目的,此类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对于3到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听教师指令的表现。同时,在教育语言的传播活动中,并非一帆风顺,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幼关系。研究幼儿的成长程度、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以此来选择不同功能的教育言语形式,是教育语言实现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2017年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中,教师喂幼儿芥末和安眠药,强迫孩子站着换尿布,甚至有教师还粗暴推挤幼儿。携程亲子园的幼儿年龄较小,大多数不足3岁,以2岁幼儿居多,很多孩子还不会说话,不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教师不能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行为暴力语言来对待幼儿,这是最不可取的。第二,语言媒体。语言媒体是幼儿教育中的主要传播媒体,但是在幼儿教育中,语言媒体也存在局限之处,如语言抽象,幼儿难以听懂,需要借助表情、手势、体态进行辅助。口头语言只能短时间存在,难以保存,无法长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且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语言描述方法和词汇水平如果无法与幼儿的记忆范畴、理解水平相适应,都会影响语言的传播效果,如传播声音过小、过大,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在2012年8月,在山东潍坊昌乐县城关街道,6岁女童乐乐在该街道中心幼儿园上课时,因上课说话,老师让班里29名小朋友每人打乐乐10拳,导致乐乐背上出现大片瘀青。此次虐童事件的发生原因正是语言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采用了不正确的处理措施。第三,语境关系。语境关系是构建在语言传播双方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望。从体验层次来看,语境关系包括直接透视、元信息透视两个方面。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语言的表达效果怎样,主要看幼儿是否明确任务内容,是否理解教师语言,反之,幼儿对教师指令的遵守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对孩子理解力的判断效果影响,两者之间属于契约关系。语境关系对于教师、幼儿同样具备约束力,只有确保幼儿、教师实现同步体验,才能达到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降低虐童事件的发生率。
三、幼儿教育语言的传播原则
为了降低虐童事件的发生率,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幼儿教育语言的传播质量,语言的传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幼儿教师而言,教育语言旨在让幼儿理解教师的教育内容,因此,教育语言行为必须要以幼儿容易接受为原则。有效的教育语言应该是幼儿容易理解的、符合幼儿语言习惯的,并且符合幼儿心理需求的,能够受到幼儿喜爱的语言。按照此原则来提高语言的传播效果,具体来看,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一)提高专业素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因此教师应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要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未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幼儿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事业,对于教师科学文化素养、责任意识的要求非常高,这是教育领域一项特殊的艺术,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并非简单说话,而是教育技巧、文化知识的反映,作为幼儿教师,要从自己的表达方面着手,让语言达到最优的传播成效。
(二)发挥出语言的教育优势
语言是利用语音来表达信息内容的方式,3到6岁的孩子,是利用听来掌握信息的,而语言往往是转瞬即逝的,要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必须提高表达的质量,要发挥出语言教育的优势,利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让孩子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教师的动作和表情,加深对相关信息的理解。
(三)确保师生的相互配合
师生传播双方的信息交流,两者之间也是互补关系,师生双方在不断产生新期望,在语言传播模式中,师生双方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语言活动是在个体不同的经历背景下来介入传播的,传播双方都有平等的表达机会。因此,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要为孩子提供发声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平等愉悦的沟通氛围下提高传播效果。
四、结语
虐童事件危害之大不容忽视,我们要正确看待虐童事件的原因与危害,对于虐童事件,我们不能只指责幼儿教师,还要深入剖析虐童事件背后的发生原因。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机构、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发展。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教育工作者的语言是造成虐童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从自身着手,减少信息传播期望和传播效果之间的不一致性,发挥出自身在幼儿教育中的信息交流、沟通情感、组织管理作用,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希望在师生的共同合作和努力下,能够提高语言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梦阳.浅析幼儿园虐童事件的起因与应对策略[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03):107-109.
[2]刘敏.从虐童事件频发反思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影响[J].亚太教育,2015(21):145.
[3]田鸽.关于幼儿教师幸福感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5):93-94+99.
作者:肖鑫鑫 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