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用人单位幼儿教师培养需求,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师范生需求的走向及师范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结合多年的幼儿园实践观察及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探讨发现,幼儿园教师通识性知识匮乏,教育理论有待加强;科研能力欠缺,教学反思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知识浅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知识不足。应激活师范生的主体意识,提升高校教师教育实践指导的有效性,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革新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用人单位;人才需求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的发展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学前教育”,由此,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正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以质量为价值取向的发展定位,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党的将“幼有所育”列为民生事业目标之首,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推进学前教育由量的补充到机会与质量并重,需保障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齐头并进,使培养出的师资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充分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相关文献多站在高校视角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谈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鲜有文献关注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基于用人单位的视角对人才需求的走向及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一、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培养标准
随着时展和教育的革新,学前教育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基本人文科学素养和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2]。针对一些院校小学和幼教师资培养条件不达标的问题,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实行师范类专业三级监测认证,强调学前教育师范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有:践行师德(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会教学(保教知识、保教能力)、学会育人(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发展(自主学习、国际视野、反思科研、交流合作)。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强调培养“热爱学前、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3]。2018年3月28日,由教育部等五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幼儿园培养一大批关爱幼儿、擅长保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4]。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幼儿园教师”[5]。总体来看,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应以《专业标准》为前提,努力培养热爱儿童和学前教育事业、人文科学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发展潜质的幼儿园教师,才能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人才需求的走向
“市场导向型自主择业”催生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论质量观”。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现状,高校才能为人才培养争取就业话语权。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加男教师数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不一定要成为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但要努力成为掌握一定的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6]目前幼儿园带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占大多数岗位,基本实现专业对口,但特长少。在专职教师里,体育、舞蹈、信息技术、心理教育、特殊教育等特聘教师占少数岗位,但这部分教师不熟悉幼儿发展知识,缺少对学前教育教学特点的把握,幼儿园需要带班与专职教师一体化的复合型教师。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学前教育在校教职工人数419.29万人,其中女职工比例92.13%,专任女教师的比例占女职工比例的97.79%,专任男教师仅占2.21%。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专任男幼师的占比,如日本(约占7%)、美国(约占10%)、德国(约占27%),我国男幼师数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然而,一些现实因素又制约着男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如何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男幼师,是亟待社会各方共同解决的问题。
(二)本科学历层次人才成为潜在需求主体
目前,大专学历人才是现实需求的主体。人才培养成本相对较低、技能扎实,也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然而由于专科人才培养过于强调技能训练与职业教育,更多地将师资培养定位为“技能之师”“示范之师”,而忽视了“人格之师”“师范之师”[7],以致人才素质结构不全面,专业发展受限。本科学历人才理论相对扎实,知识能力更全面,有后发优势。但由于我国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重专业理论相对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加之教育实践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指导,致使本科学历的人才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相对较弱。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成为抢手人才,他们教科研能力强,能引导园所创新发展,但人才流动性较大,国家应加大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规模。现阶段,由于合格师资的缺口较大,多数园长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认识不全面,认为大专学历人才就足够。实则幼儿园的持续发展更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全面、保教能力突出,又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本科学历层次的人才无疑是潜在的需求主体。
(三)自主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越来越受重视
在倡导教师自主式发展或自我指导式发展的背景下,幼儿园需要的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具有成长潜质,能够进行自主专业成长、终身学习的新时代人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要我发展”转向“我要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其中,自主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科研能力是幼儿教师进行自主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软实力。只有当教师们有了自主学习的愿望,他们才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把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到底”,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关键点。它能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具备反思能力的教师可把“经验变成想法和观念,再将想法和观念放在实践中检验,变成更新的理念与行动”[8],以此不断改进教学。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要求幼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改进实践状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幼儿园人才能力现状
我国学前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扎实推进,正向内涵式发展迈进。但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起步晚,幼儿园人才能力仍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通识性知识匮乏,教育理论有待加强
幼儿园教育实践呼唤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杂家”,而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通识性知识匮乏。狭隘的知识视野,使得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手段简单,途径单一,在教育实践中出现诸多捉襟见肘的现象。如常常无法即时、有效地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科学探究活动中,不知如何引导幼儿,无法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缺乏教学创新能力,照搬参考书中他人的教学设计;保教活动中无法借机与幼儿展开生成性互动等。在目前的幼儿教师招聘中,多数幼儿园尚存在片面追求艺术技能的倾向,一些高职院校为迎合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艺术技能课程的比重,而对专业理论课程重视不够,以致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存在“先天缺陷”。他们虽能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顺利开展一日保教活动,但对于“为什么要如此开展”却不甚了解,对“为什么保教效果与预期不符”深感困惑。幼儿教师因“不知其所以然”而存在诸多职业适应问题[9]。
(二)科研能力欠缺,教学反思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与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岗位中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很多幼儿教师已参与到科研中去,但眼前科研能力仍是幼儿教师最为薄弱的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科研有严重的畏难和抵触情绪,对科研方法、科研程序不甚了解,科研报告撰写的理论性、逻辑性不强,科研成果常常是“自圆其说”,常为经验性总结,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持续的钻研。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首先,教学反思较为被动且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的理论支持不够,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感性描述上。然后,提出的问题解决策略缺乏系统性,且难以长期坚持反思、质疑。最后,教学反思不能回归教育实践,教学反思本是知行共生的过程,若教学反思没有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检验、修正,那么教学反思只能停留在浅表层面而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
(三)专业知识浅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知识不足
当前,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幼儿园教师用针扎幼儿、恐吓幼儿、给幼儿喂药等事件还偶有发生,恐吓幼儿、孤立幼儿、威胁幼儿的行为还并不少见。有些教师并非缺少对幼儿的爱心,也非教师职业道德欠缺,而是教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缺乏深入认识,加之职前专业知识学习中缺乏参与性经验,依靠重复记忆和简单表征,“听过”“看过”“学过但忘记了”或处于大致的、有限的理解水平,并未实现对其内化,更难以使其成为个人的品质与行动准则。这些都使得教师解读幼儿的能力不够,不清楚幼儿的外部行为所传达的内部讯息,以致对幼儿某些“违反常规”的行为做定性的认定,对幼儿做出不可弥补的伤害。
四、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职前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师范生以后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走向和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一)前提条件:激活师范生的主体意识
外部灌输和外在的训练对“双基”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培养师范生的自主精神、反思能力,帮助其生成持续学习的热情,若仅靠外部的供给显然是行不通的,需激活其主体意识,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提高学前教育师范生对学习的掌控能力。教师要根据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让其体验到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宜。其次,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个体追求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不是源于教师的说教,而是基于自身的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到的承认感和获得感是其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源源不竭的动力,也是师范生不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的力量。再次,要激发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学前教育是关涉生命的教育,它隐藏着生命本源的神秘力量。教师应以自身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引领师范生对广阔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让其在对专业、对生命的探索中拓展自己的认知空间,在与自身的矛盾斗争中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二)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致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因而也就出现了专业知识浅表、理论知识脱离实践等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关注理论课堂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在实际的情境、案例和问题的解析中,增加实习生的参与性体验,实现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升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研究素养等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师范生构建一种开放的探究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师范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教师提供或自行搜集的材料信息,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师范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深化理论性知识,拓展和重组学科间的知识。
(三)教育实践: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前教育师范生形成实践性知识、生成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其形成教学反思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学中应将教育见习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穿插进行,保障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师范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儿童、解读儿童的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见习中观课活动的作用,在观课研讨环节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师范生传授一些观评课的方法及教学反思的方法,有重点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理论剖析。师范生需对观察到的教学活动按标准教案的形式进行转录,并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学理性分析,提出教学改进意见,提交见习报告。虽然这种实践经验是感受型的,但深入的学理性分析能让师范生获得初步的教学反思意识,逐步形成运用理论分析和改进教育实践的能力。坚持间隔渐进的教育实习原则,给实习生阅读、反思和继续课程学习的机会,以此实现其专业素养在实践中的渐进螺旋上升。高校指导教师应具备指导师范生实习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素养,完成“带队教师”到“指导教师”身份的转变,与实践基地教师一起为师范生创设一个可供其迅速成长的环境。高校指导教师不能只针对师范生的教具选择、教学仪态、教学设计等表象进行指导,还要对教学中所呈现的问题背后所反映出的观念作出深入剖析,为师范生提出改进、重建教学行为和观念的具体建议,使其对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系有所体悟,激发他们探索教学活动的热情及进行后续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革新教学评价方式
眼下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为纸笔测验,这种基于知识的传统评价可使师范生储备丰厚的理论知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论知识作用的发挥,使师范生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处于较低水平,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派不上用场。学前教育的强实践性和社会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呼吁师范生在以情景为中心的反思中运用理论性知识,主要可采取开放性试题和小论文的形式。开放性试题可使师范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思考,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性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撰写小论文可培养师范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让其基于本学期所学内容自行选择兴趣点进行选题论证,或与幼儿园见实习有效结合让师范生带着问题意识走入实践完成论文撰写。此外,还可以采用微格教学评价法,让师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教案、轮流上课,在自我教学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同伴和教师的反馈,进行再反思,再教学,以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让理论和实践在课堂展示中实现深度融合、持续更新。除此之外,有能力的高校可实行专业辅修,打通专业壁垒,鼓励其他专业师范生辅修或转入学前教育专业,扩大有质量的教师供给,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辅修第二专业,专业之间建立互学互认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增加通识性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落实通识性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师范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以此拓展师范生的通识性知识。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引导优秀生源报考;通过对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实行学费减免等政策,吸引更多男生加入学前教育专业。
作者:卢清 栗冬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