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下继续医学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患关系下继续医学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患关系下继续医学教育论文

1巴林特小组简介

1.1巴林特小组的由来

医生在医患纠纷或矛盾中,通常会固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极力压抑自己的委屈、愤怒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则影响到正常的医疗活动。巴林特小组可以为病例报告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得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对医患矛盾的产生根源形成新的、不同的理解;发现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和潜在假设;识别医生本身对患者的感受,即反移情;减少在医患矛盾中挣扎时所体验到的孤独和羞愧,并对新的学习持开放的态度,使医生的人格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提高作为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实现个人成长。理想状态下,巴林特小组是由8~12名医护人员和2位组长构成的封闭式小组。组长需要接受过巴林特小组和精神动力学方向的专业培训和治疗经验。任何目前正在接触患者的、承诺持续参加并且能够提供案例的医疗实践工作者都能成为巴林特小组的成员。小组活动每次1~2小时,每周或每2周1次,可以持续1-2年。

1.2巴林特小组的实施过程

小组活动遵守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设置。组员们坐成一圈,小组长首先询问谁想提出案例,如果多人提出,则紧急者优先,一般每次探索1~2个案例;然后,案例提供者开始报告,重点描述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和发生的问题;之后是小组讨论,利用整个小组的资源和经历探索医患关系层面被忽视的部分。小组讨论主要聚焦于案例报告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鼓励小组成员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感受、幻想和躯体反应,特别是阐述自己对于事件本身的深刻理解,并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和评论。此时的案例报告者只是听,而不参与最初讨论,这样的设置可以防止报告者处于被审问的境地。讨论中,小组成员可能对案例各持己见,但正是基于小组成员不同的个性和生活体验,可以给案例报告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之前未被发现的关系和对医患关系的新看法逐渐浮出水面。也许其中某个组员的某句话恰巧触及到案例报告者的情结或观察盲点,于是就能从中获益。讨论结束后,案例报告者回到小组中提供反馈,报告自己在倾听大家发言时的感受、体会和收获。此间小组长的作用是鼓励组员尽可能地自由说出他们的想法,提出对案例的不同解读。如适时提问:“医生身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是被患者一直忽视的,或者在他一生中也同样被忽视了?”小组长还要善于使用此时此地技术,利用发生在当下的、小组内部的人际互动与案例报告中医患关系之间的联系,增进组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相较于单纯地讨论彼时彼地的案例,这种基于即刻的人际互动关系的体会更能够给组员带来更加真切和震撼的领悟。如适时提问:“这个患者激起了我们什么样的内心感受?”、“我们组员之间的互动和案例中医患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小组长也可以根据小组现场呈现出的医患关系和心理学动力做出“雕塑”,即案例报告者和组员共同用身体语言、个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代表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将隐形的人际关系可视化,会带来更直接的问题解决和更震撼的内心体验。

2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2.1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比常人更多地面对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患者,亲眼目睹患者遭受痛苦和生死离别,当受到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本人或者治疗方案的质疑、批评与诋毁时,更容易产生无助感和不确定感、内疚感和自我价值贬低、愤怒和屈辱感。尤其是临床经验相对较少的年轻医生,这种体验尤为强烈,若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心理问题。巴林特小组讨论,就是针对那些医护人员通常很难独自承受和消化的消极情绪反应作工作,使组员在小组中宣泄情绪、获得支持,并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地识别、控制和处理,以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2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很多医患冲突是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所致。医生不能站在患者和家属角度换位思考,不知道病人的特殊心理需求,无法理解他们的诉求。于是患者的粗鲁言行激起医生的负面情绪,而医生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攻击对方,使冲突升级,最终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医治,医生也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巴林特小组把讨论的关注点放在理解医患关系上,而不是提出解决方案,使医生意识到他们以前存在的某些特定的盲点,并找到理解医患沟通失败的新视角,从而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

2.3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建立相互支持系统

医护人员在经历医患矛盾冲突之后,往往很少有机会和同事们交流医患互动的具体细节和自己的感受,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于是常常受到孤独、无助、愤怒、倦怠感的困扰。巴林特小组能够营造一种宽容、开放和真诚的氛围,在小组中医生们分享他们处理医患难题的经验,容忍自己的弱点和失误,回顾、确认工作中积极的一面,感受职业的成就感,更能感受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肯定,同时增加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动力。

3巴林特小组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启示

3.1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

以医护人员听讲座或自学为主要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缺乏主讲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共同交流,而巴林特小组是一种团体活动,强调团体互助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医务人员袒露出自己的问题症结,并和同仁们一起讨论,探寻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能够更好地实现提升医务人员水平的目的。

3.2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造就了中国人隐忍的性格。人们在面对创伤事件引发的巨大精神压力时,不知采取何种心理学手段排解压力,而是默默承受,以为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良药,不料却转而以躯体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相较于以医疗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常规继续医学教育,巴林特小组则更能满足此需求。巴林特小组的训练可以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强化自我觉知,关注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解决个人心理冲突和问题。只有医务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治愈疾病。

3.3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功能

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在医务人员易发生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境下,引进巴林特小组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巴林特小组使医学继续教育不再只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它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掌握自我心理调整的“课堂”,为工作中产生的焦虑和挫败等情绪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包容、温暖的“容器”,让他们学会识别和处理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感知度和工作满意度,并且帮助医生避免职业倦怠。

4结语

实践证明,还没有其他医学教育方法能够像巴林特小组这样针对医患关系的问题做工作,并给医护人员带来如此有效的互动和支持。因此,可将其作为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在我国推广应用。

作者:张辉 王苗苗 张岩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