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之特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其历史悠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目前,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与独立的中医院校办中医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可从经典传承、中西整合、双重导师、科学创新4个方面进行探索及实施,以期为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提供更为多元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中医教育;西医院校;中医经典;中西医
结合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其历史悠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预防以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在我国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作用[1]。目前,全国独立设置本科中医药院校25所,而设置中医药专业的综合或西医药院校有102所,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与独立的中医院校办中医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兹就于此,详述如下,与诸同仁探讨,以期为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提供更为多元的思路与方案。
1小而精经典传承
中医经典,是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的检验、筛选,最终流传下来的,对现代仍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医学典籍[2]。经典的魅力,即在于它的亘古恒新,永不褪色。经典是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学著作中精品中的精品,它以简单、古朴、平实的语言文字,阐释出纷繁复杂的医学原理;以最为精炼的方式,诠解辨证论治的法度准则。创作经典的先贤们集众人之智慧,观察万物之情状,领悟天地宇宙之奥理,体察入微,格物穷理,令经典简洁、精粹、朴实、平正,却深蕴奥理,包罗万象,实为万法之门,万理之宗。因此,孟河医派的创始人费伯雄先生言:“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此为经典的最佳诠释。因此,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依然需要以传承经典为核心,坚守中医经典思维,紧抓经典临床,处处体现经典,时时不忘经典。近现代众多中医名家认为,中医师要成才需遵循“早背诵、多积累、晚下笔”的规律。中医学子在年轻时期记忆力强,理解力尚弱,此时宜令学生们多背诵经典名篇,经典的文字经过反复的咀嚼、吟诵,学生思维、思想、精神长期熏陶,终身受益无穷,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可创办“小而精”的名老中医传承班,令学生从大一刚入学即配有一位名老中医为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研读经典,大一至大四,以中医经典导读、中医经典精读、中医经典泛读、中医经典临床等经典课程贯穿始终,令学生在经典的氛围中沉浸熏陶,潜移默化,从而打下坚实的中医经典基础,将来在临床中受益终身。学生在低年级即开始修习《中医经典导读》,从中医传统的“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入手,在导师的讲解下理解记忆,背诵名篇;在中年级时修习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熟悉《黄帝内经》博大的医学思想,学习医圣张仲景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度,体会温病学创立新说之灵机通变;高年级则修习《中医经典泛读》与《中医经典临床》,以增广眼界,拓宽思维,安排学验俱丰的中医专家教授为主讲教师,结合经典临床见习带教,令学生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理论指导临床,临床验证理论,使学生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会临床看病的年轻中医。
2中西医整合资源
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式不同,二者看待疾病的角度亦存在较大差异。中医强调诊治疾病须从整体出发,兼顾天时、地域、机体体质等的特点,多从宏观出发,更着重于患病的这个人,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既注意提高机体的正气,同时又强调祛邪外出的重要性,不使机体本身成为正邪交争的场所[3]。西医秉持科学的原则,诊治疾病讲究推求病因,多从微观出发,强调寻找病灶以及致病因子的重要性,治疗原则在于消除病灶以及清除致病因子,从而令机体恢复健康。近代中西医汇通四大家之一朱沛文先生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认为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中医与西医,其医学体系虽然不同,然而,终极目的却是合一,二者皆以患者为中心,以取得临床疗效为核心,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首务[4,5]。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在中西医整合、中西医汇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传统的各省市中医药大学,往往在中医药硬件与软件方面条件较好,但是在西医方面却有其明显的短板。而西医院校办中医,不仅可继承发扬中医药之所长,还可以将全校西医药方面的资源整合到中医药的培养教育当中,从而为培养中西医复合型人才提供优沃的土壤与环境。在师资方面,西医院校可安排西医教师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讲授西医方面的基础与临床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在基础医学实验方面,西医院校可将西医的基础实验资源向中医专业的学生开放,在西医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基础实验的学习;在见习与实习方面,西医院校可将各大附属医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安排中医专业的学生到西医院的临床科室与临床辅助科室进行见习与实习,跟随西医带教进行临床诊疗操作与临床学习。
3重临床双重导师
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曾说道:“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中医临床”。中医药之所以能在千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在近代数次废除中医的声音中屹立不倒,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仍广受老百姓的喜爱与推崇,无一不因其临床疗效卓著,因此,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第一生命力,中医一旦脱离了临床,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生命力。面对疾病,不论中西,其同一终极目的,皆在于解除患者的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因此,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医与西医乃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关系,而非争论孰强孰弱、谁对谁错的对立关系[6,7]。诚如前文所述,中医与西医虽理论体系不同,治疗手段各异,但是最终目的却是相同,二者可相互配合,各自发挥所长,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可发挥其西医方面强大的师资优势,一者安排西医的教授给中医专业的学生授课以及带教实验,二者可开办“小而精”的中西医汇通班,给每位学生配备双重导师,即中医导师与西医导师各1名,令学生在中年级(大二、大三)的时候即可始接触临床,跟随中医导师门诊抄方学习,熟悉中医的辨证方法以及方药的使用指征,跟随西医导师病房查房学习,熟悉西医的诊疗常规以及诊疗思路,从而令学生能尽早将理论所学的较为抽象的知识落到临床实处。早上临床,且有中医与西医的双重导师带教指导,可令学生尽早理解中西医学体系之不同,能从不同的医学角度看待临床问题,从而少走弯路,学习后面的课程更有方法,为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临床诊疗思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4强守正科学创新
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承是为了固本延续,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发展提高,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持续蓬勃发展,走向世界,发扬光大,为全人类造福[8]。自古及今,中医学便以善于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为我所用而著称,除了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外,同时吸收了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军事学、数学及冶金、酿造等知识和技术,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亦受到印度、波斯、西域诸多国家医学的影响,乃至后期金元四大家的医学争鸣,温病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创立,无一不表明中医药学善于吸收其他学科、其他民族医学的精华,同时又不断追求理论创新与临床突破。不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首先都要秉持“守正”的态度与精神,需要守中华文明之正、守中医经典理论之正、守中医临床思维之正以及守科学精神之正。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1)要强调守正的态度与精神,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以守中华文明之正。(2)开办“小而精”的名老中医传承班、举办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跟随名老中医门诊学习等,以守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思维之正。(3)开设中医药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等课程、本科生加入导师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等,以守科学精神之正。任何学科要有所发展与进步,皆离不开科学创新,中医学亦同样如此。(4)西医院校可以有机整合临床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的诊断技术资源,将西医学的检验技术、影像技术、疾病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与中医学有机融合,作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扩展、延伸及补充,丰富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与技术。(5)整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基础医学院的科研资源,充分利用数学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及模型方法等,以开拓中医药学的科研思路与方法。(6)整合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医学院的临床、科研资源,将现代医学治疗的手段及方法(如:预防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等),与中医药学进行有机地交融、整合,创造出融合中医西医为一体的更为一流的新医学。综上所述,在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其发展模式宜与独立的中医药大学不同,因西医院校具有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理工科学方面的天然优势,所以,可以在守正传承中医经典的基础上,整合中医、西医、现代科学方面的资源进行创新,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如此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的合理的发展模式。
作者:廖华君 徐成贺 余洁英 黄仕营 张雯 潘东梅 文小敏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