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策略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领域,是我国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高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特殊属性的医学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其他专业思想教育有着些许不同。因此,在医学类大学生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注重培养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职业操守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医风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2020年8月31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学生经历了学校停课、在家上网课、高考推迟等一系列事件。从最初的武汉“封城”到如今的复工复产,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于此,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类大学生同其他专业大学生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思维活跃,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强,但是他们又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他们课程繁重,学业任务艰巨,学习年限相较于其他专业更长。因此,为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操作能力,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于临床实践上,因为医务工作是一个身系生命,需要有绝对过硬的本领和职业操守的特殊工作属性。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教育大会和2020年首个“中国医师节”都作出过重要指示,强调“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古语有云“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因此,加强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培养输出传播者和建设者。基于此,从思想上进行有效疏导,激励医学类学生以疫为鉴,励志笃学,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万物生命的敬畏感学习医学知识,热爱医学事业,与祖国同频共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二、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医学和生物工程的快速发展,给医学院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也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新的高等医学教育目标也随之确立。2001年颁布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规定:“到2005年,通过探索初步形成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卫生服务模式转变需要的文、理、医结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医学类学生研究和服务的落脚点是人,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思考和沟通也是该专业最重要的学科属性,所以医学教育过程中将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德医风思想教育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当下国情的应用型人才。在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使命担当教育、专业本领教育、宣传舆论引导、社会规则教育等作为当下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能够增强医学类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生命敬畏感。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首位意识。古语有云“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强调学会做事,先学会做人。做人首先就要从思想着手,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至关重要的培养任务,只有把思想摆正放到正确的轨道上,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医学类大学生思政课程的教学革新,增强教育内涵和吸引力,使教材更有针对性,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全员育人理念,充分调动教学、科研、管理、干部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时刻传递“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人性化管理”思想,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
(二)加强使命担当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各大医疗卫生事业平台上,90后、00后逐渐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年龄阶层,学校对于医学类学生的教育更多停留在重成绩,轻思想的层面。据广西某高校对学生专业认可度调查发现,60%的学生并不是主动选择从医,报考的学校以及专业由父母商讨。报考原因:医疗卫生行业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地位显著。基于此,学生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感和信念感并不执着,对于行业认可度仅停留在稳定工作和稳定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医学类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时代的重任内化为医学类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学会有高度、有深度、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医务工作说到底就是与人交际、服务于民的工作,医德医风则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作风的总和。阳光的外在形象,耐心的亲和力都会迅速缩短与病人之间的陌生感,快速增进亲和感、认同感、信任感,通过人文关爱进而提升医院的品牌竞争力。通过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医学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医生说过:“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精神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全心为病人解除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淡泊名利,关爱病人,甘于奉献。”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科技、高水准、高治疗的医疗空间,它极大降低了死亡率,使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但是它始终替代不了人,因为医务人员是鲜活的,可以在瘫痪的病人床前给予鼓励,可以在与病魔抗争的病人面前给予信念与希望,所以无论医学水平如何发展,救死扶伤,敬畏生命,应该是每一位医务人员恪守于心、终身奉行的行为准则。因此,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才更能从思想上、技术上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就必须保持高校教师队伍上下一心,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教学、管理、科研、实践、临床、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
(一)坚持管理和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只局限于文字信息,它必须通过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才能形成原则性的约束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规章制度的支持形成有形和无形、内在和外在的约束。比如医学类学生上课迟到问题,从新生入校第一天起就要激起其职业荣誉感和约束感,告诫强调未来成为医护人员,时间就是生命的时间观念。不仅强调《学生手册》中关于迟到、旷课等相关规定,更要以未来实际工作因为迟到、旷工会出现的情况作为现实案例支持,以此加强思想和行为上的约束管理,使医学类学生养成自律和他律的行为模式。
(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辅导员、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大学辅导员和大学生相处的时间相较于其他教师而言更长,能够短时间内快速接触、了解、融入大学生圈子,相较于传统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95、00后大学生会更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通过教师、辅导员、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理论基础和时事政治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生活日程着手,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和实际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提高。
(三)加强医学类大学生专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说,目前的思政课程越来越被各大高校所认可重视,越来越能意识到学生德育的重要之处。针对医学类大学生特殊的专业属性和未来特殊的工作性质,打造一支了解医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越发显得重要。建立创办独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编写出版专业对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真正的把思想理论课程落实到专业中、生活中、实践中。
(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思政育人教学氛围。校园文化是医学类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载体,从活动范围来看,活动领域包括学校、学院、各类社团、社区、宿舍等;从活动对象来看,应该遵循一定的心理规律,当今的大学生已经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英雄人物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充分了解群体特征,遵循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引导其认识、学习、了解思政教育;从活动类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直观感受式的“嵌入”,如参观博物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或聆听红色文化讲座;可以是参与式的“嵌入”,如举办红色文化故事讲述大赛、红色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传承弘扬有我在辩论赛、红色故事前世今生(戏剧、音乐、舞蹈、解说)等比赛。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将思想政治文化教育覆盖到校园各个角落,统筹兼顾各领域思想教育的协同发展,打造思想教育一体化,形成一种教育合力,进而用红色打好大学生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之道。
(五)以礼传思,营造礼仪文明教育氛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作为文明古国的公民,传承和发扬礼仪是我们应尽的本分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知礼、懂礼、学礼具备的基本素质。医学行业作为与人交际的职业,在工作中不仅重视专业技能的水平高低,更在意与患者沟通时的文明礼仪,对于医学类大学生来说,学习礼仪不仅是提升自身素养,更是服务于民的基本行为规范。如今的医学类大学校园仍存在严重的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等现象。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95至00后,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般明亮、艳丽,每一朵都桀骜不驯,试图挣脱父母的约束和依附,急切地创建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大学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学习的海洋,更是探索外来文化、攀比物质生活的“社会”。其具体表现为: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不懂分享、不尊重他人、课堂手机不会自觉调至静音、不遵守公共秩序、抄袭作业等。因此,提升大学生“明礼诚信”的关键在于需将“礼”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通过传统的礼仪宣讲,开设礼仪文明课程,充分了解礼仪文化和学礼意义;通过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树新风”礼仪情景剧展示,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编写剧本、制作配乐,在实际表演中懂礼、知礼、用礼;通过教师引导,开展礼仪训练,通过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采取个人、小组、抽签等方式,以教师引领为主导,立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而提高大学生自我礼仪修养,同时还可以其他形式如走进孔子学堂等增加实践学习的机会,以此传递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鼓励医学类大学生成为礼仪文明的发声者、倡导者、践行者。教学相长,将礼仪文明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成为让人民放心的白衣天使。
(六)紧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培养医学类大学生信念感。近年来,中国一直强调紧抓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定不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让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不断焕发出时代魅力。基于此,加强医学类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对于医学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工作自豪感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打造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教室、先进班集、活力团支部、榜样人物、十佳团支书等一系列评比活动,通过导航学长、2+2学长等朋辈教育养成见到老师、长者、尊者自觉问好,教室折叠靠背椅做到起立坐下无声音等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人人自觉恪守文明,营造21世纪文明医学生的主流氛围,提升医学类大学生精神文明高度,打造有信念、有理想、有自豪、专业绝对认可的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
(七)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是医学类大学生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类大学生正式成为医疗卫生行业建设者、参与者前充分实地了解专业性质、专业操作、专业发展的特殊环节。拥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未来专业选择的方向和实际工作性质,对于医学类大学生了解行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专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是理论思想教育无法给予的。通过暑期三下乡,开展医疗问诊、送医送药、社会调研、医学普及宣讲等形式,让医学类大学生走出舒适圈,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祖国的真实现状,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医疗卫生水平落后,看病难,吃药难等问题。通过校园实际临床操作技能大赛,进一步加强提升医学类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综合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进而增强医学类学生的使命担当感、无私奉献感。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新时代医学类大学生。总之,做好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对象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该紧抓如今的新内容、新形势,通过爱国教育、使命担当教育、礼义廉耻教育等引导学生的思想,以校园文化、教师、辅导员、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不再只局限于划分专业,汲取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方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作者:衣秋雨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