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研究(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艺术教育研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艺术教育研究(6篇)

第一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多功能实证研究

摘要:

2014年3月,对河套学院2012级、2013级文、理等不同专业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从4个维度进行设计:艺术教育的本体功能、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艺术教育的智育功能、艺术教育对就业的影响。艺术教育本体功能是本项问卷调查的主线、主题,其他3个方面,是在考察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关联度。依据单选、多选共12道题48个统计子项数据分析,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我校大学生对于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看法和希望。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德育;智育;就业能力

一、统计结果

本次问卷的目的,在于对我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所以,艺术教育是本项问卷调查的主线、主题,而其他3个方面如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学习成就、就业能力,也都是在考察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关联度。单选第一题:艺术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是,有4个选项:(1)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影响很大;(2)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有一定影响;(3)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影响不大;(4)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没什么影响。回答(1)的占28%;回答(2)的占66%;回答(3)的占4%;回答(4)的占2%。单选第二题:艺术素养与学习成就的关系,有4个选项:(1)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影响很大;(2)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有一定影响;(3)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影响不大;(4)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没什么影响。回答(1)的占25%;回答(2)的占59%;回答(3)占13%;回答(4)的占3%。单选第三题:你对我校现在开展的艺术教育的看法是,有4个选项:(1)很好;(2)一般;(3)需要加强;(4)不好。回答(1)的占33.5%;回答(2)的占28%;回答(3)的占38.3%;回答(4)的占0.2%。单选第四题: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有4个选项:(1)完全吻合;(2)基本吻合;(3)基本不吻合;(4)完全不吻合。回答(1)的占8.9%;回答(2)的占71%;回答(3)的占17%;回答(4)的占3.1%。单选第五题:关于真善美的关系,有4个选项:(1)一致;(2)基本一致;(3)基本不一致;(4)没关系。回答(1)的占51%;回答(2)的占40%;回答(3)的占7.8%;回答(4)的占1.2%。单选第六题:艺术素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有4个选项:(1)影响很大;(2)有一定影响;(3)影响不大;(4)没什么影响。回答(1)的占31%;回答(2)的占47.5%;回答(3)的占21%;回答(4)的占0.5%。多选并排序(4个选项按顺序统计)第一题:你选择上公共艺术课的原因是:(1)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2)拿学分;(3)调节心情;(4)其他。排在第1位的:(1)占76.5%;(2)占18.3%;(3)占4%;(4)占1.2%。排在第2位的:(1)占14%;(2)占46%;(3)占38.5%;(4)占1.5%。排在第3位的:(1)占9%;(2)占30%;(3)占53.4%;(4)占7.6%;排在第4位的:(1)0;(2)占9%;(3)占5%;(4)占86%。第二题:影响你的行为的因素有:(1)知识;(2)情感;(3)意志;(4)审美。排在第1位的:(1)占58%;(2)占25%;(3)占13%;(4)占4%。排在第2位的:(1)占10%;(2)占50%;(3)占28%;(4)占12%。排在第3位的:(1)占15.7%;(2)占16.1%;(3)占53.3%;(4)占14.9%排在第4位的:(1)11.4%;(2)占9%;(3)占5.2%;(4)占74.4%。第三题: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措施有:(1)改善并加强“两课”教育;(2)加强艺术审美修养;(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4)加强制度管理。排在第1位的:(1)占46.8%;(2)占25%;(3)占25%;(4)占3.2%。排在第2位的:(1)占13.7%;(2)占42.50%;(3)占34.4%;(4)占9.4%。排在第3位的:(1)占18%;(2)占23%;(3)占41%;(4)占18%。排在第4位的:(1)占15.3%;(2)占11%;(3)占1.7%;(4)占72%。第四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下面哪几项为弱项,并须加强?(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排在第1位的:(1)占68.2%;(2)占10.8%;(3)占15.8%;(4)占5.2%。排在第2位的:(1)占7.4%;(2)占36%;(3)占20.2%;(4)占36.4%。排在第3位的:(1)8.6%;(2)占11%;(3)占49%;(4)占31.4%。排在第4位的:(1)占3%;(2)占14%;(3)占20%;(4)占63%。第五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1)对主流思想的认同;(2)言行一致;(3)是非分明;(4)健康的审美观。排在第1位的:(1)占45%;(2)占26%;(3)占13%;(4)占16%。排在第2位的:(1)占13%;(2)占36%;(3)占29%;(4)占22%。排在第3位的:(1)占17.5%;(2)占14.7%;(3)占45.3%;(4)占22.5%。排在第4位的:(1)占22.3%;(2)占10.4%;(3)占14.1%;(4)占53.2%。第六题: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较有效的形式有:(1)“两课”;(2)社会实践;(3)艺术活动;(4)学校教师、工作人员的表率作用。排在第1位的:(1)占24%;(2)占56.2%;(3)占9%;(4)占10.8%。排在第2位的:(1)占12%;(2)占29%;(3)占45%;(4)占14%。排在第3位的:(1)11.3%;(2)占10.3%;(3)占40.2%;(4)占38.2%。排在第4位的:(1)占40.5%;(2)占1%;(3)占9.5%;(4)占49%。

二、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对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意义、作用的摸底了解;第二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案,并进行实践性研究。这是仅从学生角度做的工作,对学校领导的访谈,与教师、学生的座谈,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

(一)艺术教育的本体目标

关于艺术教育的本体目标,有以下几个问题的设计:单选第三题:你对我校现在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包括艺术活动)的看法是:回答很好的占33.5%,一般的占28%,需要加强的占38.3%,不好的占0.2%。以上数据看出:(1)我校同学对目前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认同度较高(很好+一般),比例占到61.5%;(2)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同学们对我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渴望心情,有38.3%的人表示需要加强。与学生的座谈会,进一步验证了此结论。在座谈会上,多数学生反映,由于人数限制,想选的艺术类课程选不上,只好选一些不愿意选的课。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看法,我们设计了多选题的第一题,你选择上公共艺术课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占76.5%,而为了拿学分,并不占重要位置,仅为18.3%。这说明,当前人们对学生学习目的的太功利化的认识,是片面的,更不能把这种错误认识、判断,变成教育的前提。为了更理性地分析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我们从哲学层面设计了以下问题,单选第五题,你对真善美关系的看法:回答一致的占51%,基本一致的占40%,基本不一致的仅占7.8%,而回答没关系的仅占1.2%,这说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的理性判断与分析。真善美是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与精神追求,它代表着科学、伦理与美学的高度统一与融合。涉世未深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本真的、自然的,因此是可信的。现在提倡精神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现状”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有据”的判断。我们这次问卷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精神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一定的事实依据,结果是令人可喜的。

(二)艺术教育在提高德育有效性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在提高德育有效性中的作用,是我们在设计这次调查问卷中,所占比重很大的一个问题,共有6道题涉及到。单选题一,在回答艺术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中,认为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影响很大的占28%,有一定影响的占66%,影响不大的占4%,没什么关系的仅占2%。这表明学生关于艺术素养对道德修养的影响较大的认同度很高,既为提高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更具体地了解艺术素养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我们设计了多选排序题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排在第一位的,选择“对主流思想认同”的占45%,选择“健康审美观”的占16%,选择“言行一致”的占26%,选择“是非分明”的占13%。学生的这种答案排序,几乎与我们教育者的期望完全吻合。这个调查结果,与那种只根据个别现象做出的普遍性的近乎膨胀的无十分根据的判断相悖。为了解大学生对加强与改进思想品德教育,并考察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多选排序第六题: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较有效的形式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改善并加强两课教育”的占24%,选择“社会实践”的占56.2%,选择“艺术活动”的占9%,选择“学校教师、工作人员表率作用”的占10.8%。上述结果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我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中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认同度。分析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主要是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学校近年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主观体验。第二,对于艺术活动的作用排序,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两头小,中间大。这反映出大学生对艺术活动的态度是呈正态分布,持有极端认识的,即特别有效的、效果不太好的都占极少数(9%和9.5%)。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有效性方面,艺术活动是“有效和基本有效”的占85.2%以上,这表明他们把艺术教育放在了重要而又恰当的位置。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仍是我们关注的地方,是课题研究的多维度目标之一。为此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单选第二题: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的影响,回答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影响很大的占25%,有一定影响的占59%,影响不大的占13%,没什么影响的占3%。这是一个正偏态分布,即影响不大和没什么影响的,所占比重很小,而影响很大和有一定影响的所占比重很大,这仍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艺术素养与学习成就关系的研究,所见成果很少。如何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选择了以下的方法,即运用大数统计量(问卷统计量)来代替测试(测验)统计量,取得量的指标,与定性分析(理论推导、经验判断)相结合,得出研究结论。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分析这一调查结果呢?作为一个个体,说出艺术素养对学习成就的影响,很是困难。但是作为群体,即统计量达到一定数量时(本次问卷调查数为300人),就能反映出对问题认识的倾向性,即有了统计意义。对于回答影响很大和有一定影响的占绝大多数的事实,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一种是由感性的直觉判断,得出的结论。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这种结果,都为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并通过艺术教育、艺术活动促进学习成绩提高,提供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根据。

(四)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是我们这次尝试着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少,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领域,他们既未求职,又未就职,如何知道二者的关系?因此,对这个问卷调查结果,只能就统计数据本身作一分析,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推测性的判断。就统计数据来说,回答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很大的占31%,回答影响较大的占47.5%,回答没什么影响的几乎为零。这大概是因为学生们对当前用人单位对多才多艺学生的偏爱的情况有所了解,或者是觉得自己有较高艺术素养对自己广泛适应工作领域具有一定帮助而得出的结论。在与学生座谈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断。

三、调查问卷的几点结论

第一,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对待我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一,要有充分、足够多的统计数量为依据,而不能仅凭几个、几件事例,以简单枚举的方式简单下结论,更不能随意、任意放大事实;其二,对于我校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分析事实存在的背景与环境,不能把背景与环境问题当做学生的问题;其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分析消极现象中的积极因素,以消极的形式反映积极的取向与诉求;其四,下结论,作判断,首先要解决一个方法论问题。慎言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严重,这种结论缺乏两点根据:一是没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大多用的是举例的形式;二是没有同类同级概念和事实的对比分析,大多用的是绝对判断,较少用相对比较。在回答“学生学习艺术课的目的”时有76.5%学生选择提高艺术素养,而只有18.3%的人是为了拿学分。这一数据事实,虽不一定能足够证明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主流,但足可以反驳大学生功利化思想猖獗之谬谈。第二,我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渴求与期望与教育者的认识看法形成一定反差。对于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也如此)的功能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解,要全面、准确。我校办学定位非常明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开。不是高素质加技能,不能搞功利化的唯能力论,必须破除无根据的“学生思想状况预设”。第三,我校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自身素养)的希望、自觉,是开展素质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的原动力。这是以大数量的真实统计数据以及通过与学生教师的座谈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而得出的结论。

作者:张静 单位:河套学院

第二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要性研究

[摘要]

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已逐步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本文通过阐述公共艺术教育在各大高校开展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期能促进高校更加稳定、良好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加快培育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要性;实施办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艺术教育,它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尤其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艺能普及,无论从知识面、影响范围、教学目的,还是培养方法上,两者都有本质的区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美术赏析、音乐、舞蹈等为主,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进一步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高校的主要目标是育人,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文化传承的全面培养。

一、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公共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及艺术鉴赏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公共艺术教育则能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人类文明积淀了丰厚的艺术文化知识,创造了许多智慧的结晶,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艺术教育让这些精华得以传承,也是学校的重要职能。

(二)具有德育功能

从古至今,艺术的德育功能就是人们学习的重点,正所谓“成教化,助人伦”(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教育不仅形象人对美学的欣赏感知,对社会真、善、美的正确认识,还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端正人生态度。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品中的艺术理融于情,进行艺术赏析时是情先于理,接受者感知艺术,然后情感受到冲击,进而引起对人生的思考,从中受到启发。

(三)有利于身心健康

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感人之处,引发对生活的反思,同时使人焦虑、压抑等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使人的心灵趋向平静。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人际、经济、学业等因素容易引发各种问题。艺术教育可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缓解了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可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了严格要求,但高校实施下来也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实施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工作者首先应考虑如何将公共艺术深将入开展下去。笔者从多年的艺术教育实践出发,从操作层面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建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平台

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开设的课程应该多元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兴趣小组,帮助对艺术有兴趣的同学去挖掘和施展自己的艺术天赋,给予他们更多接触或体验艺术的机会。其次,学校老师还应该在课堂上或者学校生活中应用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和案例去吸引学生,使其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讲解形式和简单的传授形式去教授艺术作品,磨灭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二)以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为载体,实施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艺术团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团内的成员主要是具有艺术特长或者对艺术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例如舞蹈、合唱、电声、管乐、书画等组织),创建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共同愿望,提供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该平台内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才华。该类的学生团体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存在:首先,具有共同愿望和理想的人自主组建。其次,学校相关领导人员为丰富校园文化进行组织的艺术团。另外,实践已经证明:艺术团的创办将有效地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它是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对艺术团给予帮助,对委派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师、提供艺术团活动的场地等。

(三)开展艺术类的具体活动,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提供展示平台

学校的教研组织与艺术教学组织必须要对校区范围内的艺术教学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举办年度大规模艺术活动,可以将像国庆与元旦这样重要的节日作为时间段的节点;或是针对一些艺术主题每年举办一次主题汇展,像是艺术节、唱歌比赛、书画展、摄影展之类的。除此之外,还必须构建合理的激励体系,给予师生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奖励,以带动他们参与艺术节目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综上,公共艺术的教育才能体现出一定的价值,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表现自身能力,从而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四)基于城市公共艺术体系展开教育活动

如今的城市并未对市内公共艺术平台的建设有所忽视,像是一些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以及电影院等等,都能够称作平台的一部分。老师们间或带领学生前往此类地方进行参观或是体验艺术,而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经历感知艺术形象,会极大的促进他们对于艺术在感性与实际方面的理解。

(五)公共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相结合

通过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文化艺术资源的结合,可以使得双方共赢。一方面,艺术资源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地域文化,使得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通过直接的接触和讲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热情。最后,从发扬民间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对文化艺术进行认识,从而将传统文化艺术加以发扬。

(六)对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要想做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一支稳定的、艺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鉴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与专业艺术院系的学生对于艺术追求本质的需求的不同,高校聘用艺术专业院系的专业教师兼任公共艺术教育授课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教学的重点是普及艺术知识,而艺术专业院系的专业教师在授课的方式上,以及授课内容的广度、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为了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可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门独立出来,联合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老师进行精神和实质上的鼓励。

三、小结

当今世界,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已经是各大企业争夺的目标。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当下最急切的任务。传统的教育模式重心在追逐功利上,而忽略了对毕业生创造力的培养。艺术教育讲究思维的发散性,这种思维特点给学生创新性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活、艺术的感情,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享受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经突显出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研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方案将为其在实际推广活动中提供丰富理论依据。

作者:周薇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第三篇: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跨艺术学中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的艺术综合类专业,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必将涉及到音乐、美术和舞蹈等艺术学的三个二级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包含吹、拉、弹、唱、说、写、舞及绘画等诸多专业技能,鉴于艺术教育专业面广、范围大,意在抛砖引玉,从功能、现状、定位以及问题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好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好艺术教育人才提供指导。

[关键词]

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探究

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充分表明国家对文艺和艺术工作的重视,极大的鼓舞了不用领域的文艺和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具有艺术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高校本科专业,对高校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P232然而,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的高质量艺术人才,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保山学院艺术学院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功能、现状、定位以及问题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好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好艺术教育人才提供指导。

一、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对立德树人具有自身独特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条件。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只是初步建立起了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2]P603但就目前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仍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艺术课程较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较少、师资短缺、农村学校和部分中小城市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等问题,同时艺术教育的评价体制也尚未健全。艺术教育从广义来说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概念,具体包含社会中存在的一切形态的艺术教育,就高校的艺术教育而言,这只是艺术教育中的沧海一粟。就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不但包含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包含着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和本文要研究的艺术教育专业。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能够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文化单位、业余艺术培训学校、社区文化演出、策划和管理工作等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高校艺术教育培养规格和要求,主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以提高艺术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线,涉及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3]P46~47应具备六项基本素质: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相关基础知识,熟悉教育法规,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鉴赏能力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具备独立表演、创作、编排、指挥艺术作品的基本能力;熟悉艺术教育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的艺术视野;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招收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招收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的学生,并对艺术类考分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二是直接从当年文、理科学生中招收的艺术专业学生。就全国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来看,对专业的要求还没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从最能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主要包含了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的艺术综合类专业,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是综合性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

二、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掌握音乐、美术及舞蹈等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文化单位和业余艺术培训学校、艺术训练工作、社区文艺演出策划和管理工作等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应主要是围绕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开设内容、范围及文化单位、艺术培训学校和社区艺术工作者的需要,既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艺术教师缺乏,兼顾各级文化单位及艺术培训学校急需大量的综合性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从专业课程设置看,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最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其课程主要是跨艺术学科中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来构建和设置的。在专业主干课中设置了舞蹈学的相关课程,也在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同样设置和开设相关的舞蹈学课程,对舞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在各级各类传统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对美术学的相关能力基本上没有要求。当然,传统的美术学人才培养规格对音乐学、舞蹈学的相关能力也没有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分别对音乐学、美术学和舞蹈学的相关能力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传统的音乐学人才培养规格中增加了对美术学相关能力的要求[4]P102~105。以边疆地区的高校为例,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在学前及基础教育阶段上基本没有接受过比较规范的艺术教育,同学们普遍对艺术学科中的常见音乐、美术和舞蹈方面的知识非常薄弱,从艺术学科掌握的基本情况来看,更是难以置信,大部分同学对音乐方面的基础乐理、乐谱、美术方面的基本构图、色彩的搭配、绘画的基本技能、舞蹈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基本不具备。就目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应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都应从最基础抓起,从头起步。科学把握课程内容及课程量,根据学生接受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5]P34~36。其次应花大力气,多方入手帮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及学科专业魅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特别是许多征集志愿报考被录取的同学,他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知之甚少,无从谈爱好和兴趣,更难以想象艺术学习的艰辛和艺术学科技能训练的单调和枯燥。因此,专业教师首要责任是要帮助同学进一步认识艺术,花大力气帮助同学们培养起对艺术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这里是指艺术教育,自然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至少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与音乐学的同学们看齐。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招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本校组织对学生专业进行测试;第二中情况是招收参加当年本省艺术类统考的学生;第三种情况是在招生简章中注明限报艺术教育专业的条件,招收文科、理科的考生。本文以第三种情况即招生简章中注明天生五音不全和色盲都限报,直接从文、理科考生中招收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绝大部分在中、小学阶段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基本都不具备艺术学科的任何技能,基本无学习艺术教育的专业基础。但是,与当年招收的艺术学科及各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们文化基础较好,基本具备学习艺术教育的天赋,无色盲、无五音不全者。刚进校接触艺术教育,大部分同学缺乏对专业的认识,缺乏自信心等。我们认为,作为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以上诸多情况都应认真分析、研究、科学把握,适时调整教学思路,科学把握教学进度,采取多种方法,让同学接触艺术,适时增加辅修课。最大限度的让同学们全面的认识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广泛的接触艺术,引导激发同学们学习艺术的兴趣。使同学们全面了解、认识艺术教育专业的优势和魅力。从而真正激发学习艺术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张桂仙 车绍留 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析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J].艺术科技,2014(11).

[2]孙婷,焦华.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

[3]赵去非,郝丽娟.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4(1).

[4]熊祖鹏.论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3).

[5]高蕊.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34(2).

第四篇: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索

摘要:

艺术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理工科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缺失,理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自身需要使得艺术教育具有必要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学校特色,努力探索并逐渐建立了多元型、立体化、开放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学校重视,需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是全面渗透的教育,需要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要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大都具有较为完备的艺术教育。由于1952年院系大调整等历史原因和自身学科结构的特点,我国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滞后于专业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教育得到重视,并蓬勃开展,而作为人文教育核心部分的艺术教育,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也日益凸显。加强理工科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一、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情趣、意志力和创造力等素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纵观人类的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的人都认识到艺术教育重要性,不同学科都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第一,教育学视角。“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应该把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小原国芳以其“全人教育”主张而著称,他提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1]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是当今大学的首要功能,而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培养健全人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为大学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依据,也确定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二,心理学视角。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9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存在智能。[2]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视觉/空间关系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还能激发其他方面智能的潜能。因此,艺术教育是开发多元智能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理论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第三,艺术学角度。艺术教育是关于艺术美的教育,艺术首先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二是主体性特征,艺术形象反映的社会生活,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鲜明的创造性;三是艺术审美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3]此外,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特征以及特殊地位决定了艺术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1.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缺失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社会、学校、家庭都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学习成绩、考试、升学率等是各方关注的重点,艺术教育的课程基本被作为可有可无的科目而存在。据一份关于我国某个地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抽样调查显示,艺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这一状况在农村中小学表现得更为突出。调查发现,艺术教育在城市的教育状况好于农村,经济状况好的地区要好于经济状况差的地区。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艺术课教学常受到比如各类考试、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应付各种检查等的冲击,艺术课程常常被挤掉。[4]各方对艺术教育缺乏重视,造成艺术教师地位不高,艺术课程教学监管力度不够,在所上的有限的课时中,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这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严重缺失。

2.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自身需要公共艺术教育

长期以来,理工科高校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理工科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一,促进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共同提升。艺术与科学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是统一的,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统一于教育大系统的。艺术教育能够为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思想和文化保障,引导、启发理性思维,科学教育能够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有效的工具,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可以说,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互惠互动,相互促进。[5]因此,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都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科学教育为主的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也对发展科学素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美好的情感,能够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其次,能够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身心得到休息,性格得到美化,境界得到提高,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第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艺术教育的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加强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感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严谨,研究问题追求体系的严密,解决问题时遵循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这使得他们容易受经验和定力定律的约束,甚至墨守成规,受到教条化思维的局限。[6]因此,创新能力对于理工科学生至关重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不仅可以理解艺术家要表达的感情,也能培养敏锐的直观观察能力;艺术教育能够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发挥想象力,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和领悟,这一过程也正是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形象表达能力,只有通过一定的创造实践的锻炼才能得到充实的发展,并最终在其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艺术教育这一独特的实践品格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注重艺术教育的发展,在2003年成立了艺术学院,2004年又成立了专门的艺术中心,并结合学校特色,提出了“提高艺术素养,增强人文关怀,创新科技想象,培育复合人才”的建设目标。目前,学校努力探索并逐渐建立了多元型、立体化、开放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在培育文理或全方面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效。

(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构建了“多元型”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形成了融课堂教学、课外指导、艺术实践、专题报告等教学形式于一体的多元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南航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上,开设了《艺术导论》等8门限定性选修课,还开设了《美学原理》、《文物欣赏》等20余门提高型和个性化任意性系列选修课,融课堂教学、课外指导、艺术实践、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于一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涉及艺术教育的各个领域,受益面达100%。创新性地开设了以《物理与艺术》为代表的拓展课程,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精品课程。由学校理学院院长、江苏省教学名师施大宁教授开设的《物理与艺术》,通过大量实例,将艺术与科学相联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科学的思辨,获评“江苏省精品教材”和“国家精品课程”。人文学院王岩教授将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一方面通过《斯芬克斯之谜的现代诠释》等专题讲座、选修课的开设,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塑造校园人文氛围;另一方面则借助于音乐、舞蹈等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现人文精神的魅力,展现大学人文舞台的丰富多彩,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扩散性思维。

(二)艺术普及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创建了“立体化”的艺术教育学习平台

通过立项建设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心开放性实验室。该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南航艺术教育实践课程,并开展各级各类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效果显著。搭建了以大学生歌舞团为龙头、学生艺术团为扩展、艺术社团为基础的多层次艺术学习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艺术社团,如吉他协会、戏剧社、国学社等,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强调普及性,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在此基础上,选拔和培养有艺术潜质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形成第二层次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和话剧团,对学生实行“全过程”培养。学校的大学生歌舞团是江苏省教育厅命名的省级重点大学生艺术团,突出艺术教育的个性培养,以此带动其它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每个层次的社团根据其特点配有专兼职指导教师,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并纳入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巩固和深化了课堂学习,推动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依托艺术学院专业教育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多途径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向全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公益性的“艺心艺意”义教班,由艺术学院的优秀学生担任指导教师。目前义教班已连续开设四期课程,教学内容逐步增加至美术、书法、声乐、钢琴、摄影、动画等13个专业门类,受益面达数千人,并以展览、演出等形式进行成果汇报。义教班的开设既有效发挥了艺术学院的教学资源,为艺术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添了一项普及文化艺术的新途径。歌舞团“四级一体”的平台,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

(三)艺术欣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近年来,南航相继邀请了中央芭蕾舞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等顶级艺术团体来我校演出,琵琶大师刘德海、二胡演奏家闵慧芬、著名作家王蒙等艺术大师和文化学者也应邀来校举办讲座。通过广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拓了学生视野。名家大师的精彩人生和睿智思想也增长了学生知识,提高了艺术修养。办大型艺术赛事与活动,扩大学校艺术教育的影响。通过每年举办“明御•翠屏”青年文化节等校园文艺活动,承办CUBA东南赛区开幕式特色表演、国家和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等大型艺术赛事与活动,赴京参加“奔月颂”庆祝我国首次探月成功文艺演出、赴酒泉基地慰问官兵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艺术实践机会,2006年以来组织参加校内外演出和竞赛百余场,广受好评。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被教育部授予“优秀组织奖”和“精神风貌奖”,原创舞蹈《骄子》获得一等奖,并作为全国唯一的理工科院校选送节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9中国“俄语年”开幕式演出。大学生歌舞团踏出国门进行文化艺术传播交流。受中国国家汉办邀请,大学生歌舞团先后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进行表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驻澳大使章均赛先生称赞学生的表演“非常专业,充满激情”。此外,南航还加强师资建设,开展学术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采用“引培结合,资源共享”的方式,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目前全校公共艺术课程专兼职教师27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人,均由学校艺术教育中心负责管理并安排教育教学内容。中心承担了约30余门艺术课程教学工作,每年面向近万名学生授课,每年指导各级各类艺术展演、竞赛以及其它艺术实践活动百余次。其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通过探索和总结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特色与途径,发表艺术教育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个性培养》获得教育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公开出版艺术教育自编教材17部,其中1部获评“江苏省精品教材”。

三、对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也认识到,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全面渗透的艺术教育活动来提高人的全面素养,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学校重视,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更新办学思路,改变文学艺术无用论的思维定势,认识到公共艺术对于科学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理工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其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让教师和学生认识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第三,要贯彻国家的艺术教育政策法规,做好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予以保障。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理工科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加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交叉,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课程内容既有艺术的特性又能体现学科间的审美共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建立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公共艺术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规律与方法,通过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理工科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是全面渗透的教育。[7]理工科高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对学生生活环境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实现对学生全员和全程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学生艺术团、社团平台,加强指导与建设,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充分开发开校内外资源,多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需要与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科学与艺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理工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协调发展。在开展科学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特点,使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发展,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共同培养。第一课堂要注重各类教育的相互配合,第二课堂活动要突出各种不同类型教育活动的交叉和渗透。

作者:路漫漫 杨莉莉 徐梦洁 李珊珊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薛芳.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4]于兰英.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要性探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9(4):163-165.

[5]庞岚.论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86-89.

[6]刘文玉.创新意识的觉醒———艺术教育与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J].艺术教育,2008(9):140.

[7]于立军.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79-80.

第五篇:高校艺术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

摘要: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地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其他专业无法取代的。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是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从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艺术教育的德育现状,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艺术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校园文化;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艺术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地一部分,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作用,高校要以艺术教育作为着眼点,深入挖掘艺术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其独特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第一,艺术教育能够提升道德修养。

艺术教育是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的高度统一,它能够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早在几千年前,《乐记》中就指出乐者,德之华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它认为艺术是一个个体道德情操和品质特征的外化表现,艺术的强大感染力能够导人向善。而在古希腊,柏拉图也同样推崇艺术对道德的作用,他曾说:节奏与乐调以强烈地力量沁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应,他们就会以美来沁入人心。

第二,艺术教育能够促进人格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人类的发展受到了各种社会异化的制约。艺术教育是以情感为特征,促进人的审美情趣的一种活动,它用感性、直观地形式展示着对世界、对美、对道德伦理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增强社会认同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人格的完善。

第三,艺术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和情感价值,能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价值观的培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艺术教育地过程中,通过艺术的创作和解读,增强学生们对善恶美丑、是非黑白的判断和认识。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加工,使得晦涩、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艺术教育在教授艺术知识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方面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可以说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艺技巧的讲授,而是对最优秀地人类文化的传播。

第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艺术教育包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大学生能认可这些艺术教育,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只有当大学生认同了传统文化的整合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深入的了解艺术教育方法和内容,时刻用传统文化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尊重艺术教育德育教育的和谐校园氛围。

第五,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优秀艺术教育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德育教育,具有丰富的道德哲理,影响甚至遍及全球,因此弘扬艺术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把中国艺术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寓中国艺术教育于德育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文化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会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教育熏染的同时,更能接受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教育,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扩大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三、艺术教育的德育现状

第一,多元文化碰撞下的价值观扭曲。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革命到来,信息流通越来越快捷,在加快更新原有文化的同时,新的文化层出不穷:超越了传统道德的约束,仅受制于个人的道德水准的网络文化;过分强化和突出艺术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却忽略深厚文化底蕴的通俗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渗透的西方文化。在如此纷繁复杂地文化影响下,艺术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好莱坞大片带来的不仅是美国地个人英雄主义,也有自私、奢靡、物质的西方文化糟粕。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阶段,极易受到这些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在部分大学生中造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危机。

第二,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淡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都重视艺术教育。高校也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但是,高校中实用主义和就业导向驱动占主导,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在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高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物质条件缺乏等问题。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艺轻德”的偏差,以艺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授为重点,忽视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德育功效,使得目前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逐渐淡化。

第三,艺术教育的师资配置水平不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配置不够合理直接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效果,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方面。首先,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德育意识相对薄弱。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教师缺乏对如何利用现有的艺术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思考。其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在教法方法缺少公共意识教育的经验。最后,教师对德育素材的挖掘不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充分的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或德育意识薄弱,造成教师在进行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的挖掘德育素材。[2]

四、增强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前社会文化的精神本质,对主流文化具有政治引导和统一思想的作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增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就必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中去,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水平。

第一,处理好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当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内容是艺术教育的主旋律,在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以各种艺术形式推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推动广大师生文化艺术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提高。要把校园传统艺术风格的保护作为发展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挖掘高校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市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社会主流文化带入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达到德育的目的。

第二,在课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

在五四讲话中指出,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并充分肯定了学生和课堂教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艺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德育水平的重要平台,应该在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把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让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在艺术教育中增加艺术教育实践的内容,通过实践的形式,利用实践资源熏陶和影响学生,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内容。并且高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三,在校园文化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艺术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当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统一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及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需求非常迫切。而且,在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需要借助校园文化作为载体。最终实现两者的相互契合。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在艺术教育的总体要求上,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科学地对待高校思想多元化的局面,理性地对待多元文化价值共存的客观实际。

第四,尊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调整内容和方法。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成人教育法则,是否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切实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才能确保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处于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念未能真正确立,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外界环境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应该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固化的重要时期发挥作用。应该切实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设置可供选择的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多种艺术门类和多种教育教学形式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利益需要。除课堂知识的传授外,高校应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搭建多种平台为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或艺术体验提供条件。通过切身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理念的发展,艺术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课程教育中,加入新的元素。在网络平台上,在网络社区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

第五,组织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祖国发展的人才,最终要从校园走向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故高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理论教育和书本教育,还应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在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也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地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第六,引进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

艺术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综合性型的人才,应该是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人格魅力,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表明高校需要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且教师在注重自我修养能力提升的同时,学校也应当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引进教师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德育知识培训,增加艺术专业教师德育方面的理论积累;教师也应克服重专业,重个人品味,轻视德育,轻视学生需求的观点。最后,教师应当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为提高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都是将广大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公共艺术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它能够生动地反应、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心的审美体验和道德情感体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发挥德育功能有效的、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之一。借助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艺术作品潜移默化作用于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艺术带给他们美好享受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身心和谐发展。以美怡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美启真,引导学生的心智发展;以美导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温小佳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163173.html.

[2]彭自力,魏媛媛,杜瑞平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艺术育人实践[J].理论月刊,2008,12(9):56-58.

第六篇:少数民族音乐高校艺术教育价值探讨

【摘要】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无论是站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还是站在对大学生的自我熏陶的角度上,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高校音乐;传承;开展作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它们之间不断地融合、影响、吸收,相互促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承载着它们的欢乐和痛苦,记录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实际生活,寄托着他们的精神情感。民族音乐记录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的精髓所在,这种民族的精髓理应当灌输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音乐学院并没有特别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高校应积极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事业,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目前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很多高校都没有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仅局限于当地的民族大众之间的传播。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音乐界人士大力提倡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施行,也有高校积极响应,把它作为必修课开设了,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回应没有普及。很多高校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可有可无,音乐教育体系大多借鉴西方的音乐理论,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不断流失。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只用来作为选修课对待。其他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比较早,课程也很完善,但是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几乎没有,这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高校教育要改变如今的现状和观念,去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老一代民间艺人的离去,民间音乐的歌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也在渐渐的消失,所以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靠民间艺人和政府的支持,而要高校音乐教育对此予以重视。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可以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更多地宣传少数民族音乐。

(四)想要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必须把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结合起来。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积极结合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新颖的音乐作品。

(五)大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聆听和鉴赏,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的一种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开展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意识。音乐的特征就是激发聆听者的情感,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供合适的方式。在校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有着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是表达情感再好不过的介质。在高校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二)增强民族意识。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比较大,通过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让大学生接触到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感知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多样化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继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精髓。

(三)开发创造性。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色各样音乐文化,大学生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对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所学习和体验,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在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民族精神的提高。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有责任去传承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的,让少数民族这朵音乐艺术中的奇葩在在祖国的音乐艺术中盛开,经久不衰。

作者:于佳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艺海,2009,(02).

[2]吴磊.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J].民族音乐,2010(02).

[3]黄长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艺海,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