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观察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人的直觉、注意、感觉、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所以说人的心里因素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中,不断强化受教者的心理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对艺术的感知力是对外部事物形象的感受、把握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称之为观察力。艺术的创造者总是下意识观察、扑捉自己需要的创作素材,例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那惟妙惟肖,高贵典雅的孔雀,之所以能称之为经典,那是她热爱生活,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精品。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感知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感受力,让学生对大自然、对身边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等,都能获得新的、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
对于创造力来说,想象是否丰富很重要,所以要特别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艺术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它能更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想象力。艺术教育中,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欣赏者集中注意力,专注的欣赏,通过外在的艺术形式,引起你的想象、记忆、思维等心理的反映。黑格尔曾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如在欣赏音乐、美术等作品时,声音、色彩等外在的媒介,刺激学生的感官,再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性格的不一样,产生不一样的联想,与艺术作品形成共鸣。例如欣赏交响乐《黄河》,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见黄河,但是音乐一出,立刻呈现磅礴气势的黄河,呈现船工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黄河,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的景象。历史证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也得益于想象的启发,例如电话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等这些发明都首先源于发明家的想象,而非逻辑推理。培养想象力,艺术教育有着独特不可取代的优势,这由艺术的特点决定的,艺术具有自由的特征,在音乐里有无标题的音乐,在舞蹈里有只表现创作者内心的抒发却毫无意义的动作,在美术作品里也留有无限想象空间的“留白”处理,这些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无不说明艺术是自由的,艺术中处处都有想象的空间,通过潜消默化的艺术教育,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头脑灵活起来,想象力也逐步丰富,从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灵感的培养
灵感的来源通常是直觉的结果,通过直觉,一些新的形象、新的思想突然在脑海中产生,让人豁然开朗,解决了一些长期来未能解决的问题。而直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感觉,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理性的“感觉”。而这种直觉、感觉的产生,不是产生在我们课堂上训练的语言、逻辑、分析的左脑里,而是出现在我们的右脑里,右脑就是艺术的大脑,节奏、音乐、艺术的大脑。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它是必须主体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在欣赏过程中,刹那间感到“真、善、美”,有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是没有经过思考,所谓的人的第一感觉和印象,通常称之为“直觉”。而直觉和灵感思维是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得的。艺术教育是将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艺术教育有助于个性的培养
目前,我们的教育大多数学校都是统一管理,统一的模式,要求学生完全听从老师的教育,教育的过程犹如工厂的流水的生产线了,在统一模式进行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自然也就没有特色,没有了创新能力。现代社会里往往强调共性,忽略个性的培养,视个性为消极因素而百般贬低,不仅使个性受到严重压抑,而且使民族文化的个性也逐渐消失。离开受教育者自由而又活跃的天性,成功的艺术教育无从谈起。艺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一味着教育应以育人为核心,为根本。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应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个性,反对对人的理性压抑,排斥个体生命的诉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有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给予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艺术世界里,需要受教者置身于作者的历史境地,去真正理会创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去扩展作品的内在含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的生活阅历,自然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领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艺术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个性、特色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激发起潜在在创新思维和能力。
五、总结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内容、形式、方式等方面正在不断拓展、丰富。作为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客观、科学的对待上述问题,不懈努力,充分利用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作者:柏志华 单位:湖南商学院
第二篇:艺术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1.利用艺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艺术教育属于一种有效、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追求创新、追求真理的热情和欲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培养,对于塑造人的独立个性,深入挖掘创造者的潜能,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塑造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是否正确选择审美对象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其实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虽然说不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强加美感,但是美感可以很好的引导别人。在接受艺术教育时,由于其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得学生也会慢慢的培养和发展学习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会以美的形象感染人,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激发人的各种情感活动,进而使人更好的理解、感知整个世界,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其实审美能力也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一切具有美的特质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当然也包括创造能力等。艺术教育可以很好的带领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美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这样可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其次,人们往往在感知和理解美的事物时,就会开展一系列审美活动,主体在进行相应的想象和联想后就会产生一个和自己审美理想相吻合的新形象,而且会根据美的内在规律创造出这些新形象,这也是体现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过程。
2.利用艺术教育拓展创新活动
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强调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现代信息储备量,同时也需要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校园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以及各种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各种艺术教育课外活动、公共艺术艺术教育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将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展示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一些关于艺术课程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及欲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本质,拓展学生的自我潜能,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同时,在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不断渗透艺术教育。文科教育本来就注重人文教育,具有丰富的美的事物,而理科教学中实际上也有很多美感因素。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学生不仅会受到各种美的熏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上的教育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成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在时空上延伸艺术教育,也可以创新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相比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更加自由,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美的事物。比如,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演唱会、书画展等课外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夏令营以及科技成果展,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而且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乐于参与到艺术教育课外活动中,也愿意主动去发现、体验和探究。
3.总结
总而言之,当前的社会极度需要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现代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较强的创造精神以及创造能力,而且也需要良好的审美素养。艺术教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帮助人塑造完美人格,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特点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赵巧月 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第三篇:艺术教育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一、想象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无想象绝无创造。想象是人的本能,是人认识客观事物、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也不可能有任何预见。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源泉,是新形式、新形象、新现实、新世界的发现和创生,是一切新事物的缘起。想象和知觉、感觉、记忆、思维一样,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在人的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想象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反映和认识世界。人类凭借想象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通过对问题的探究、理解和解决这一过程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如进行各种技术革新、文艺创作、科学发明等。科学家爱因斯坦曾高度评价想象对科学创造的作用,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现代科技更新要凭借想象,现代艺术家要表现一种非同寻常的新感觉更要凭借想象。马克思干脆把想象称为“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法国小说家儒尔•凡尔纳在潜水艇发明之前就写出了《海底两万里》是出于想象;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而预告一些尚未被发现的元素伊始于想象;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和英国同行亚斯同时计算出尚未被发现的海王星的位置是出于想象;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是出于想象;贝多芬谱写出《命运交响曲》及毕加索画出的立体派作品是倾注了想象;现代艺术家克里斯托以艺术的名义把巴黎的“新桥”用布包裹起来……诸如此类的挖空心思和别出心裁,都是出于想象……由此可见,人类涉及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想象,想象对人思维的拓展和科学发现的力量难以估量。所以,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艺术教育不仅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能促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与原创力,能提升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平衡,完善人格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本质在于创造,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密不可分,科学界对这一点的认识尤为深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在1967年创立了《零点项目》,起因是美国与苏联的科学技术竞争,研究对象是艺术教育。苏联于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世界,美国究其落后于苏联的原因在于对艺术教育的忽视。他们认为艺术修养的缺乏影响了美国科技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美国在高科技竞争中的失败。美国人发现,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在促进智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1994年,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把艺术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其次,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学科合力,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直觉、想象力与灵感的充满着创造性活动的教育,它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开启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天地和诱发人的创造潜能。艺术是人类心智与情感的产物,它能使人从禁锢思想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我国知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此有深刻认识,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曾读过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文艺理论著作,并深感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启迪了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创新。科技创新仅仅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它还有赖于形象思维从想象中获得启迪,然后运用逻辑加以严密推理和验证。据统计,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发明家、科学家大多热爱艺术。达•芬奇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科学巨匠诺贝尔曾写过小说与剧本,爱因斯坦的许多科学难题都是在音乐的启迪下得以破解,“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成功秘诀在于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会合。”李政道认为,下个世纪就是两者会合的顶峰。2007年,钱学森曾意味深长并发自肺腑地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中国人在创新方面就一定能超过外国人。”今天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鉴于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和想象力的培养,是造就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艺术教育塑造创新人才的途径
艺术带给人们的想象无穷无尽。然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有和发展可贵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始终渴望着探究未知世界奥秘的求知欲望,是启迪心智、培养想象力的最美好的心理特质。儿童最富于好奇心,充满求索欲望。然而,随着人们成长和阅历的丰富,好奇心会逐渐消解。据调查,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葆童心、渴望新知。尽管有的科学家已年逾花甲,却仍能以兴趣盎然的内心、敏锐的眼光去注视、观察整个世界的变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坦言,他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开启了他想象的大门,并发现了创造的目标,使他产生了学习动力。正是因为充满好奇心与想象,许多天才发明家才会发现和捕捉新奇、独特的事物及现象,才能提出新的问题,进而产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之变成有创新价值的新事物。他们在幻想的彼岸和现实的此岸往返之间寻觅,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就是其原创力的基石。艺术教育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好奇与对美好形象的追求,最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的欲望,而这些被培养起来的创造欲正是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直觉和想象力,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拓宽知识面与深厚的积累
想象力是以储备丰富的表象材料为基础,并且对表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进而重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它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的产物。一般来说,厚实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和驰骋。想象力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进一步把握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成果。深厚的学识积累有助于在现有知识、经验系统中的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为想象的“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创设广阔的舞台。正如古人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知识积累的宽厚度决定着创造力发展的宽广度。创造性人才凭借丰富的知识以及超人的想象力,可以在头脑中“见到”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抽象画宗师康定斯基是一个十足的玄想家,他能对淅沥雨丝想入非非,为色彩灿烂的晚霞而沉醉。他正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密切地观察、分析、感悟着自己所身处的世界,找到了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绘画的契机,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纯抽象绘画于此在想象的灵光下点化而出。画家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讲的就是积累更多的形象记忆,以便提炼创作出最美的山水画。事实证明,许多杰出的绘画、建筑、戏剧、音乐和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形象,无一不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的深刻认识。这些惊人的创造背后都有宽广的知识作为铺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此,要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应引导其涉猎多领域的知识,拥有宽广的视角,精熟国内外文化艺术,尽量在记忆的仓库里储备更多的信息,以便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想象力源头的丰沛之水。
(三)以激情为动力,唤起美好的幻想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在3000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也就是说,想象是燃烧的火种点燃着学生脑海里的创造激情。⑤艺术教育可以通过中外名曲、名画、建筑、文学艺术欣赏等课堂教学,引导其从聆听优美的旋律、观赏生动的画面和阅读优美的篇章去尽情感知和领会美的意境。因为真正的艺术品不仅充满艺术家超常的想象力,同时也饱含着艺术家对人间万象精细入微的观察以及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这些艺术文化的深入学习能培植学生高尚而丰富的情感,滋养其内心精神世界,使他们在审美享受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启迪,进而激起情感的波澜。激情是年轻人想象的动力,想象的翅翼之所以能飞腾到广阔深邃的境界,是靠激情的感染。所以,饱满的激情能激发想象力。正如英国散文家、批评家赫兹利特所说,激情之火一旦与想象碰撞,就如同闪电照亮思想和震撼身心。激情容易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幻想,然而幻想并非全是“白日做梦”。令人难以置信的古代幻想,现在都已成真。而创新人才通常是幻想丰富的人,因为凡人的思考往往被现实遏制,而创新型人才在思考问题时会借力幻想。因此,激起学生的美好的幻想,让其丰富的想象源泉转化成为创造的能量和激情,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加强个性培养,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艺术的本质决定了艺术教育必须特别强调创造性和个性培养。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忠于自己的本性,根据自己之所见和所感来创作,因为只有自己的“所见”和“所感”才是新的。想象越有“新”意,也就越有创意。艺术强调个性,只有富有个性的创作,才能独特而与众不同。个性是人的精神面貌,是与众不同的差异性。个性既是创造力的核心元素,又是创造思维产生的基础。个性的缺失会造成创造性的匮乏,良好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⑥众所周知,艺术是精神性的事业,更多关注的是人本身的内部体验及其内在精神领域的艺术表达。一个人灵魂里发生的事情,是最独特、最具个性化的,因此必需寻求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艺术的创新也就成了必然。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任何意义上的雷同、重复他人和重复自己的作品都是不被认可的,也只有独有的创作个性才能形成今天如此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表现力;鼓励学生创作出引领社会潮流、代表先进文化的独特艺术作品,以此来挖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想象力的培养,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丰厚物质便利的同时,想象的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学生的想象力开始弱化和流失。而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也严重地遏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发展,束缚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创新理念的缺失,有些教师只是片面强调技能的传授,而忽略技能背后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丧失了自由感知、探求、表现、创造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模仿与再现中消失殆尽。也有少数教师只是片面追求结果,而忽视引导学生用感官、心灵进行艺术实践的关键过程,结果并未给学生带来创造的愉悦。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必须从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在推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艺术教育科研领域的创新与突破,遵循艺术教育规律,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艺术教育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育质量。
(一)转变艺术教育观念,加强艺术师资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艺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切人点。它架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对社会发展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涵养,不仅要拥有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层次完备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而且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渊博的知识积累、德艺双馨的品格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自觉地以人类一切优秀的艺术成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的人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学生时期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理想阶段。教师应在这个阶段抓住时机,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自由的学术研讨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成为学生发挥独创精神、培养独创能力的空间。另外,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建设水平及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教师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过程,将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增强教学活力。通过开展个性化、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性教学,使教学活动“科研化”,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应有作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首先,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相关。因此,艺术教育应优化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通过课堂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应不断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经验,把艺术课程纳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破专业与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艺术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选择艺术课程的自由空间,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提倡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鉴赏和批判性研讨,由此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艺术教育第二课堂”作用,开展国内外学生艺术交流,努力普及高雅艺术,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探索艺术教育改革途径,逐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各阶段内容相互衔接而又符合各自规律、特点和要求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为切实培养当代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五、结语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正以创新能力来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而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都把目光都聚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我国高校也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把艺术教育纳入并落实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中,注重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国家创新活力的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我们相信,通过共同努力,我国艺术教育一定能开创新的局面。
作者:范滢 王梓浈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