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协作性艺术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声部协作性艺术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多声部协作性艺术教育论文

一、关于“协作性”能力的培养

在多声部视唱练耳的教学与训练当中,所用到的音乐作品通常是多声部作品,这就意味着单声部旋律视唱训练难以满足多声部“协作性”视唱训练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加强视唱训练中“协作性”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培养方式为:由多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部多声部视唱作品,这里并不是指简单的齐唱或是旋律在最高声部,其他声部是陪衬的单旋律与伴奏样式的作品,而是通过“协作”式的多声部视唱作品训练使学生对多声部旋律产生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立体的“协作性”思维能力。这种“协作性”视唱训练,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试图进行“理解——分解——再构筑”的一个复杂过程,通过其他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与训练(和声、曲式、复调)使学生具有对多声部视唱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具备找出多声部作品中每一线条并分析其音响效果的能力(分解);通过训练让学生把拆分出来的单一线条式的音响效果(即多声部作品中所分解出的单一音乐线条)以多人视唱的形式进行演绎,从而进行融合(再构筑),以提高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声部之间“协作”的理解能力。通过此种训练来达到让学生在视唱训练过程中能“分清主次”,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部多声部视唱练耳作品“二度创作”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对多声部视唱方式进行理念上的转变。

二、其他基础理论课对“协作性”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关于和声

这门基础理论课对“协作性”视唱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微观上分析音乐作品的途径,这一点从和声学的定义中就能看出。和声作为音乐作品的“支柱”,往往使得音乐富有感情与层次。在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圈所营造出的和声进行中,蕴含着大量的富有“倾向性”的和弦连接,从“纵向思维”上来看,这些和弦连接在整个音乐作品中,不断地起到变换“色彩”的重要作用。反之,从“横向思维”上考虑,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和声之间进行的和弦连接在拆分成单一的音乐线条(声部)后,其带有向调式主音“倾向”的趋势依然明显,也就是说,这些音乐线条在整个和弦连接中被剥离后仍然可以独自成为一条单独的音乐素材(旋律或隐伏旋律)。如上所述,和声的特性为视唱练耳训练中“协作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和声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可以分析出多声部音乐的色彩变化以及和声“倾向”,从而更好地演绎多声部视唱作品。

(二)关于曲式

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基础理论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宏观上分析音乐作品的有效方法。在这一点上,“结构”对于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曲式与作品分析恰恰是研究音乐作品“结构”的科目。在针对“协作”式的多声部视唱作品演唱的训练当中,如何在宏观上更加富有感情并且准确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学生对于多声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并不了解,从而无法明晰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隐藏在音乐作品“深处”的丰富情感。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法从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来进行全局式的分析就不能洞悉音乐作品中每一个“节点”、每一个“动机”在其整体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使用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基础理论课所传授的分析方法,可以从宏观上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作品“结构”的见解。在明确的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后,学生们会对于视唱训练中“协作性”能力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不再一味盲目的“机械式”的进行视唱训练,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整部作品,进而进行“协作性”的训练。

(三)关于复调

如果说和声学和曲式与作品分析这两门学科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从宏观与微观上理解多声部视唱作品的途径,那么复调这门学科,就直接为培养视唱“协作性”能力提供所必需的大量且直观的“互动”式的研习音乐作品。因此,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声部,在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种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称之为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演奏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使其各声部进行有效地进行“协作”。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清晰地处理各声部之间的强弱对比,从而使其各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声部融为一个整体。通过研习复调音乐作品不难发现,其具有独立意义的声部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逻辑性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却又有相对独立的特性,为多声部视唱中“协作性”训练提供了完美的思维范式。在多声部视唱“协作性”训练中,复调作品的视唱训练,通常是让学生自主分声部并练习各自声部,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完成“理解与分解”的两个过程。然后大家进行协作练习,最终完成多声部复调音乐的诠释。

三、结语

目前,国内的视唱练耳教育尚处在发展阶段,多数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训练模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片面的训练单声部旋律视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多声部立体音乐理解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通过收集大量且种类繁多的多声部视唱作品,力求填补视唱练耳学科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空白,并通过培养学生多声部视唱“协作性”能力,使其建立多声部立体化的音乐思维,从而更好地提高其对于多声部音乐的理解能力。

作者:郝丽娟 赵去非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