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园本民俗艺术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尤其是随着武汉打造本土文化以及武汉市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重视中国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已有的基础来看,长期以来,幼儿园立足于艺术教育作为园本课程的突破口,已探索出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形式,整合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模式和有效途径,可以说此次园本民俗艺术课程的研究工作,是在幼儿园实施园本艺术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细化,这为园所大力挖掘开发民俗艺术教育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近几年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使幼儿园认识到民俗艺术教育在体现办园特色方面有更高的人文价值取向,是创建“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形成和发展园所艺术特色教育已成为幼儿园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此项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将萌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显示出园本艺术育人的独有特色,必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艺术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的有效融合。
2幼儿园民俗艺术教育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切实了解当前园所开展民俗艺术教育的状况,前期,幼儿园以实验班幼儿、教师、家长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访谈等方式,对我园民俗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经过汇总梳理、具体情况反映如下:
2.1家庭方面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91%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只有9%左右的孩子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年龄越小的幼儿表现越明显。近七成的孩子回到家中,把时间用于看电视,近三成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很少有时间外出散步和做游戏;他们喜欢的玩具以电动玩具、芭比娃娃、奥特曼为主,幼儿喜爱的音乐多为社会上所时尚的流行歌曲,没有符合幼儿年龄需要的艺术音像、图片。幼儿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最佳阶段,又是关键期。虽然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但真正植根于本土的文化生活的天地却越来越小了。此外,我们还对四个实验班级11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9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1)家长自身良好的素养是开展研究有力的保障。
从统计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父母年龄均在30岁左右,从事职业分布各领域,有近60%的家长具有较高学历(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个别家长曾从事过有关民俗工作),这为幼儿参与民俗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为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2)家长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56.1%的家长了解常见的民俗节日;有20.4%的家长对民间传说有一定的了解,不少家长通过外出游玩形式了解参与了一些艺术游艺活动,但仍有30.6%的家长对民俗文化一无所知,其中以自由职业者和下岗无业人员居多。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家长从中感受和了解了相关的民俗知识,但受文化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对民俗文化(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关注不够。因此加强与丰富家长们的民俗文化修养是我们深入开展幼儿民俗教育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的态度积极主动。
调查结果为近99%的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活动的态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一数据极大地鼓励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同时也为家园共育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4)家长对幼儿进行的民俗艺术教育有较大的局限性。
调查中有一半的家长对幼儿进行过相关教育,可见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的参与广度、深度都非常有限。但已开展的活动内容来,家长能积极创设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注重以外出实践活动为主,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讲民俗故事、传说,参观博物馆、民俗作品展等方面从手,尤其是通过年俗、节日中的舞龙、剪窗花的生动活泼艺术形式,激发幼儿探究民俗文化、参与民俗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意,这一举措为幼儿学习和掌握民俗艺术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素材。(5)班级家园共育工作开展不充分,但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活动寄予了期望。从调查中发现,有53.1%即过半家长不知晓班级开展的课题工作,这说明班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然而,让我们欣喜的是,关注本班课题工作的家长对艺术教育持肯定态度,且大部分家长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为我园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2.2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思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以及课题的质量,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收录了教师比较典型的一些想法和态度:“我们很想做出些成绩,但没有资料要我们怎么教”。①——教师谈实施民俗艺术课程“除了教的技能不一样,其他的都差不多”。②——教师话“教法”“艺术的内容太多了,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哪些是民俗的”。③——教师对民俗艺术教育感到困惑语录①是对教师进行访谈时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的教研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搜集、开发民俗艺术教育课程的意识,思想仍停留在以往的“等靠要”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未建立清晰、规范、有序的研究思路,缺乏对教育内容的梳理,往往习惯于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就上哪,教到哪就算哪,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和较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课程结构的无序。其次,偏重技能的教授,不注重民俗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幼儿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错误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正如②所描述,有的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艺术技能和学习某些民俗知识;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甚至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此外,教师还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由于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许多教师在开展此课题时,都将目光集中于遥远的其他地方,而忽视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优秀民俗艺术教育内容。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对民俗艺术的继承与发扬缺乏内在的素质,难以把握对民俗艺术的定义、内涵、外延的理解。因此,语录③所谈到的这些对民俗艺术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就在此基础上产生,希望通过研究,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服务,进一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能反映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提高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3幼儿园开展民俗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精心启迪,是做好民俗艺术教育的基础。
教师要围绕幼儿民俗艺术教育这个中心,为幼儿提供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激发幼儿参与和创编的欲望。同时,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够使他们感到安全的、温暖的、可信任的、充满激励的良好氛围,鼓励幼儿天真活泼地生活,积极主动地活动和学习,使各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2)加大学习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前提。
教师定期进行说、听、评课活动,提高了实验教师对民间艺术教学的能力,使教师们进入角色,投入到实验课中去,以积极、主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同时聘请民俗文化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对民俗艺术、文化等定义、内涵、外延加以界定,以便进一步理顺研究方向。
(3)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是做好民俗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和家长要摒弃那种束缚幼儿的双手和大脑,禁锢幼儿的思维和情感的教学方法,从多种渠道了解民俗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初步感受中国民俗文化;或是以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借助家庭的教育力量,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家园互动,将传统节日教育与艺术活动紧密联系,在有趣的节日活动中体会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引导幼儿理解和参与民俗艺术活动,让幼儿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创造。
(4)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兴趣维持的时间较短。现代化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对幼儿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同龄各班级及各年龄班之间、家庭、社会等共享挖掘创设的民俗教育资源、教育环境,还可借助户部巷、汉街、昙华林等城市名片进行实地探访,通过对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等跨界信息进行有效的甄选、整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园本民俗艺术课程,积极为我所用,以扩大民俗艺术教育价值。
(5)幼儿园与家长密切配合,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因素。
家长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同时对幼儿教育影响上的感染力也最强。因此,教师必须与家长密切配合。一是加强全园幼儿、家长参与度以及教育实效,形成至内而外的教育合力;二是邀请家长参与和分享教育过程,共同创造教育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巩固知识,而且有助于家长在关注中提高参与艺术教育的能力与素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重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与时俱进的话题。遵循“不问新与旧,只问适不适”的原则,我们将努力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渗透于新教材中,相信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教育所渗透给孩子的民族精神,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会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同时,我们的新课程也会因为民俗文化内容的挖掘与丰富而更富有生命力。
作者:胡瑛 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晶晶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