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歌唱艺术教育中流行唱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教育的本性,它一方面把人类历史积累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得以保留,同时又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因为传承,保留了艺术精华;因为创新,使艺术形式推陈出新,绵延不绝。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是艺术教育理念的追求。作为最高艺术形式之一的歌唱艺术,其直达人心的感染力世人皆知,历久不衰,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通过内容和形式不断地与时俱进而实现。蓝调是流行唱法的起源,它的音乐语言朴实简洁,旋律流畅,音调富于情绪的宣泄,节奏动感较强,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的情景感受。数百年来,它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形成的社会商业化发展而发展。流行音乐最早进入中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形成气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思想的解放,广大青年人特别是青年音乐爱好者,学习世界各种演唱风格,推进发展很快。特别是政府举办的国家级声乐比赛中,把流行唱法作为唱法之一,引起了人民群众及音乐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有了相当广泛的听众和空间。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认识和观念取向方面的差异,在歌唱艺术教育中,有的人总是对流行唱法形式心存偏见,在价值取向上认为流行唱法登不了大雅之堂。事实上,在歌唱艺术这个大家庭中,各种唱法之间的联系有如兄弟姐妹一样,从表达情感、愉悦心境的角度讲,各种歌唱艺术形式和内容都应该受到肯定。毛阿敏、邓丽君、迈克尔•杰克逊、马丽亚•凱利、席琳•笛翁等全世界都认可的艺术家,难道她们演唱的不是“美丽的声音”?这些流行唱法的声乐“大家”,我们没有理由质疑她们唱法的高雅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歌唱艺术总类很多,形式和风格也不尽一样,各国各民族以及各个地域,都有反应本民族生活习惯和地域特色的各种艺术演唱形式。日本的《拉网小调》,朝鲜的《道拉基》,意大利的《我的太阳》,俄罗斯的《三套车》,中国各具特色的戏剧、地方曲艺,等等,都是各民族的艺术精品。当今世界,歌唱艺术的学派很多,在美声唱法方面有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法国学派等,在美声的鼎盛时期,仅意大利的罗马就有2000多名教师教授美声唱法。虽然都各不完全相同,但都各自标榜是正宗的意大利美声唱法。这些艺术流派和艺术形式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现实也不难看到,一些专业艺术团体和音乐院校,不是所有教师的教法和唱法都完全一样,就是同一声系的教师,他们的发声方法也不尽相同,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局限性。在发展的歌唱艺术中,其内容和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我们也就不应该用自己的观念臆断别人的是非曲直。应本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发展中共同提高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研究各种艺术形式,共同促进歌唱艺术各种形式和内容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健康发展。沈湘老师曾经讲过:对各种唱法、观点要允许存在,不要排斥,不但如此还要了解它,好的拿来为我所用,这才是应取的态度。
二、歌唱艺术教育不同唱法形式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
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比较中扬弃,在扬弃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艺术教育的认知和实践也应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歌唱艺术不同唱法形式和内容的发展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的。有近百年历史的流行唱法,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沿着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唱法基础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欢迎的艺术形式,是歌唱艺术的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为了切实了解各种唱法艺术在传承创新中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加深对流行唱法形式存在发展的理性认识,我们不妨对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在呼吸、喉位、共鸣、真假声、语言咬字和吐字、演唱风格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认识。
(一)气息运用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都要求演唱者要用好气息,掌握运用横膈膜的技巧。气息运用得好,声道才会通畅,演唱才有气息的支持。美声唱法注重把气吸到肺底,吸气时肺的下部要扩张,腹部周围的肌肉要向外张开,同时还要扩大胸腔,以实现胸腔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声音要自然、洪亮,连贯音要圆润,持续音要稳定,装饰音要有规律的渐强和渐弱,以实现华丽、灵活、圆润的旋律演唱,同时也使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中国歌唱人才甚多,民族唱法在世界各民族的唱法中很具特色,很有影响,在气息运用方面,它要求存气要多、运气要足、用气要灵活。流行唱法演唱主要用的是真声,因为这种真声接近生活语言,显得自然,有激情,感染力很强,加上有电声音响制造气氛,更显震撼。特别是气息运用与歌曲情感、风格结合在一起时,呼吸用得很强,比较明显的就是喊唱。因此,流行唱法主要是运用腹式呼吸。不管哪种唱法,气息都是基础和动力,没有动力便不可能实现歌唱。
(二)喉位运用
以腔领字,以腔带情是美声唱法在喉位方面运用的特点。要为美的声音打开喉咙,必须用混声共鸣和头腔共鸣来实现。这样做,喉头至咽腔、咽腔至头腔,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畅通的发声管道。歌唱时,喉头发声位置比正常说话时要低一些,声带的震动是边缘的。现代美声在演唱中,其发声腔体的运用更注重腔体的“橫”、“竖”结合,一味的“横”或一味的“竖”都是不正确的,这就要求平衡,声音要上下贯通,使音色宽厚、饱满。中国民族唱法非常注重流畅、自然、上下贯通的声音,歌唱时喉咙打开,喉位也可以有上下移动。调整喉位的高低,喉咙打开的大小,演唱中要根据作品的演唱要求而定。流行唱法主要以真声演唱,自然声区演唱时,喉位如同说话,高声区演唱时则像喊人,除此以外的其他情况下打开喉咙不要过大,但要形成管状,总之要根据演唱风格的要求而定。
(三)真声、假声、共鸣
美化声区、扩大音响、变化字音、美化音色是靠歌唱共鸣得以实现的。共鸣腔分为上下共鸣腔,胸腔、头腔、口腔、鼻咽腔、额腔、骨骼都参与共鸣的过程。美声唱法是全假声混声,是混合声区唱法。这种共鸣主要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使用,共鸣扩大和美化了声音,使声音圆润,强弱明暗变化分明,特别是有穿透力。民族唱法一般采取局部共鸣,真声在中低声区用得较多,有时候真假声分离,更多的时候是强调真假混合声区的运用。现在,民族声乐越来越丰富,这与混合共鸣比例的运用有直接关系,它的精明之处是把各共鸣体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声音位置普遍靠前,这又使声音明亮、饱满、优美。流行唱法多以真声喊唱为主要特征,它的共鸣主要在口腔,不过多强调共鸣位置和音色统一,即使有一定的共鸣也是为了美化音色。因为有电能扩音,演唱时不过分注重演唱者的音量,更不需要用共鸣扩音。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流行歌曲的音域和演唱者的技巧并不逊于演唱咏叹调的难度。所以,训练时就要求演唱者必须掌握真假声的转换和过度不留痕迹。
(四)咬字和吐字
歌唱艺术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份,歌曲的旋律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哪种唱法,都不可能忽视语言这个声乐艺术的核心,都应准确地掌握歌唱语言。唱歌与说话虽然都是同一母音发声,但在其“音型”和音色上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的地方。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指出:“唱歌时的吐字要自然,要像讲话一样没有做作成份,但又不同于讲话,在经过科学的技术训练后,使歌唱时的吐字淸楚、自然,感觉不出技术上的人为痕迹。”汉语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不管用哪种唱法演唱中国歌曲,对歌唱的吐字和咬字都有具体严格的要求。因为正确的发音是咬字和吐字相结合的产物,不但声音要清晰和共鸣,还要做到声音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美声唱法注重“字”与“声”的统一,且元音纯正,辅音单纯,吐字清晰,注重音节重音的位置和情感表达。民族唱法中的吐字咬字非常讲究,以字带声,以字传情,准确、清晰的咬字与吐字是民族唱法的首要特征。同时它还特别注重语言基础,无论是字体结构上,还是语言语法上,都具有民族的审美特点,特别是那些表达特殊风格的语言,都应从声调中表现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地方风味的表现。世界众多歌唱艺术家几乎都是演唱本民族歌曲的高手。流行唱法演唱口语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很少刻意雕琢。它的歌词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以及句与句之间的銜接和停顿等,都是通过语言特征的把握而实现的。所以,在“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中,要做到如说话式的字字清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
(五)演唱风格
演唱风格即歌唱的艺术特色、风貌和格调。当今世界,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生活中繁花似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各种演唱风格不断推陈出新,徇丽多彩。以情为主是流行唱法的主要特点,特别注重个性张扬,以及情感的自然抒发,形式轻松活泼,吐字真切清晰。演唱中时而奔放热烈,时而如说话般涓涓细语,除音准、节奏、吐字外,几乎没有什么规定性的约束。它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和个人的喜爱采取自弹自唱或亦歌亦舞、真声喊唱,以及声音和形体的动作強化来表现情感,这种演唱方式,使演唱者与听众之间距离缩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显得有活力,有朝气,热情奔放,年轻人尤其喜欢。民族演唱风格是在中国民间歌曲、地方戏曲、曲艺、说唱等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字为主是民族唱法风格的主要特点。演唱时尤其注重吐字及韵味,以字带声,字正腔园,字里传情,音色明亮甜美。美声唱法来自意大利,它规范严谨,以声为主是该唱法风格的最大特点。在歌唱呼吸、声音位置、共鸣腔体运用等方面,尤其注重发声的科学性,追求声音的光彩和力度,注重声部特色的魅力。应当看到,任何唱法和风格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与时俱进和社会发展而创新,演释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审美观念和情趣的变化,决定着声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和演唱方法。
三、歌唱艺术教育者要为教授不同唱法形式练好内功
歌唱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更为抽象,要收到好的效果,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有系统的技术训练,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实践技能。所谓“教得好必须唱得好,唱得好才能教得好”这一行内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做到这些,首先要对歌唱艺术的各种唱法形式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应当看到,古今中外,歌唱艺术各种唱法形式和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结构都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审美意识和取向也千差万别。歌唱艺术中的各种唱法,包括通俗的、高雅的、复杂的、简单的各种艺术形式,它之所以存在,必然有一定的社会阶层接受和喜爱。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唱法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同为艺术,应该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这就是歌唱艺术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未知的艺术形式还会层出不穷,应运而生,歌唱艺术各门各类还会更加绚丽多彩,流行唱法这个歌唱艺术的奇葩还将更上一层楼。因此,我们不能以门户之见贬低它、怀疑它,应该用发展创新的眼光正视它、研究它。那种学了美声唱法就自然会流行唱法,不愿甚至不屑探索流行唱法的科学训练方法的认识显然有失偏颇,以此来认识和对待流行唱法教学更是有害无益,其结果是声音非驴非马,误人误己。
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马秋华教授讲过:”歌唱艺术的方法不是唱法,唱法不能代替方法,方法有共通的,也有不同的,唱法是方法的具体运用,方法是为唱法服务的。”歌唱艺术各种唱法形式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相得益彰,这是一种健康的局面。美声唱法所表现的气息均调、起音舒展、音流通畅、音质柔和、位置恰当、吐音自然、咬字清晰、表情真挚等方面与流行唱法有明显的共通性,流行唱法也在发声方法上接受了美声、民族唱法的一些发声原理,但在方法的具体运用上不可能全盘照搬,否则便是把唱法和方法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流行唱法之所以是歌唱艺术的一种形式,它肯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训练学习流行唱法,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美声、民族唱法的全部做法,比如那种把“声音竖起来,高音从后面上去”的美声唱法搬到流行唱法教学中,那就从本质上改变了流行唱法的基本特点———自然。正是一些盲目的认知和实践,导致了一些教育者事实上欠缺内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误人误己。这说明教学流行唱法完全生搬硬套美声和民族唱法的技术技巧并不可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事歌唱艺术不同唱法形式的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不大可能学了一种唱法便能一通百通地教授所有唱法;只有去掉认知上的盲目性,实事求是地认识唱法之间的共性、个性,老老实实地学习,练好内功,切实把握不同唱法的教学规律,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态度;把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二者不可或缺,方能奏效。
作者:李曼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