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分析

摘要:艺术类竞赛作为评价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指标,是高校艺术教育成效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国内外排名的参考指数。综合性高校作为高校中专业丰富、学生体量较大的一类,其对艺术类竞赛的关注度、重视度尚不到位,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因此,探究综合性高校如何对艺术类竞赛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将强化普及艺术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艺术类竞赛作为评价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指标,是高校艺术教育成效的集中体现,也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国内外排名的参考指数。随着近年来艺术类竞赛的逐渐增多,与时俱进地提升其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美育工作建设的必要任务。但通过对当下部分综合性高校的艺术类竞赛管理模式调研发现,不少高校在对待艺术类竞赛的方式上还存在思想不够重视、管理不够规范、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等问题,且竞赛成绩不稳定或不理想。因此,探究综合性高校如何对艺术类竞赛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下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情况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当下的艺术类竞赛主要涵盖非专业类艺术竞赛与专业类艺术竞赛两个大类,覆盖面较为广泛。只要师生愿意参与,均可找到符合自身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的竞赛活动。近年来,综合性高校日益加强了对艺术类竞赛的宣传与推动,并逐步完善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

(一)艺术类竞赛获奖情况。以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以及各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为例,无论是非专业组或专业组,高位次获奖主要还是集中在一流高校、专业艺术类高校、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高校等类型的院校中;地域方面则由沿海省份高校、一二线城市高校占据较多席位。而小规模综合性院校、三线以下城市高校、高职高专等院校则在获奖数量、获奖层次上较前者有一定差距。?

(二)艺术类竞赛的奖励制度。为鼓励师生参与艺术类竞赛,促进高校美育建设,大部分综合性高校在奖励制度上均对竞赛有所侧重。从学生角度,主要体现在奖学金评定、课外学分、就业升学等方面;从教师角度,主要助益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以及岗位晋升等方面。奖励制度通常由高校竞赛管理部门制定。

(三)艺术类竞赛的管理过程。通常对于重要的艺术类竞赛,大部分高校的组织部门将会提前两个月以上开启赛事宣传动员、收集立项等初期工作。由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后,按照申报名额的一定比例进行筛选,继续培养优质项目。申报者在项目申报中将对经费预算、筹备条件等进行申报,不同高校在经费下拨形式上各有差异,分阶段下拨或以实际支出报销为最常见的下拨方式。在项目中后期专家组将会对项目进行二次审查,及时筛选掉未如期筹备或筹备效果不佳的项目,其余项目则保留为参赛重点培养对象,并予以进一步支持保障。但以二线以下城市和艺术类专业较少的院校为主的部分综合性高校,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艺术类竞赛管理体系,竞赛管理较为混乱。

(四)艺术类竞赛的组织管理部门。当前艺术类竞赛常见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有校团委、教务处,部分高校也有学生处参与,以上部门主要负责竞赛初期的宣传动员以及贯穿项目筹备全程的竞赛保障工作;各二级学院则完成参赛人员输送的任务。当下部分综合性高校由于院校规模小、地域资源受限、艺术人才紧缺等因素,尚未明确艺术类竞赛的组织管理部门;还有部分高职类院校的艺术类竞赛尚由师生自主报名参与,缺乏系统竞赛管理机构与机制。?

二、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综合性高校虽对艺术教育逐渐重视并在竞赛中占据席位逐渐增多,但和一些一流高校或重视艺术教育发展的高校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当下综合性高校在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资源较为短缺,统筹使用情况不合理。高质量艺术项目的筹备都需要较充分的资源条件,如舞蹈、声乐、戏剧等,除了花费较长时间训练外,专业的训练场地、练功器械,精美设计的表演服装与道具,先进的科技设备等也是完成一项高质量参赛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部分综合性院校并没有完备的艺术教育资源,如专业训练场地匮乏,仅有的少量场地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能够额外支持艺术类竞赛训练的场地不足;基本练功器械陈旧,更新不及时;定向培育艺术类竞赛项目的经费下拨不足,不能满足中大型艺术表演类项目的包装及电子设备更新需求等。此类资源短缺、统筹使用情况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参演学生缺乏良好的训练条件,指导教师只能依靠私人力量求得其他支持,长此以往较大耗费指导教师参赛积极性。

(二)组织与管理部门间沟通成本较高。近些年由于艺术类专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推广普及艺术教育的影响,艺术类竞赛出现了艺术创作工作坊、艺术科研论文等新兴类别,并获得了部分师生的积极参与。但随着艺术类竞赛类别的多样化,高校在竞赛管理的职能分工与组织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多数高校艺术类竞赛由校团委主要组织与管理,但部分竞赛在类别上与学科竞赛存在交叉,故多由教务处组织与管理,还有部分综合性高校直接将不同类别竞赛组织与管理权限下放至二级学院,因此不同竞赛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由校内多个平级部门进行。这种情况往往导致部门之间在竞赛的组织、管理、统筹的联络协调上存在较大成本,为竞赛筹备人员造成工作障碍。

(三)竞赛宣传渠道不广泛。竞赛对增强高校文化活动氛围、学术氛围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缺乏长期有效的竞赛宣传引导,师生获取竞赛信息渠道窄,将会导致高校失去选拔优质参赛资源的可能以及师生对竞赛的重视程度下降等后果,从而进一步影响高校竞赛项目质量。但由于部分综合性高校校内专业多、规模大,学科竞赛、校园活动等信息纷繁复杂,往往使得艺术类竞赛宣传信息被淹没其中,而高校又未及时采取拓宽宣传渠道的手段,甚至仅仅是以点对点的形式通知到某些艺术类院系,这就导致了艺术类竞赛在综合性院校中参赛人数少,大众化程度低,未能达到普及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长期管理机制不健全,筹备多临时。艺术项目具有专业性强、筹备时间长、细致程度高、创新性强等特点,不论是艺术作品类还是艺术表演类项目的筹备时间,从项目构思、人员筛选、物料筹备、排练打磨到最终的竞赛呈现,短则三四个月,长则以年计。但部分综合性院校由于对艺术类竞赛重视度不高或对竞赛信息缺乏主动的搜索与跟踪,导致长期缺席部分重要竞赛;或因临时动意参赛,导致师生筹备时间较短,项目缺少精心打磨,质量不高。还有些高校虽重视竞赛,但缺乏对艺术类竞赛长期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未能发掘师生竞赛潜力。?

(五)未有效利用二级学院优势。二级学院作为与师生直接联络的机构,对于本学院的大部分信息均有第一手的掌握。学院对于师生情况更了解,可较精准地判断具有获奖潜力的对象,且学院对各自优势专业、专业资源等更为了解,可为参赛者提供更加到位的筹备条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综合性高校对本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竞赛缺乏基本了解,不能有效发挥二级学院吸纳人才、统筹资源的优势,校院两级缺乏联动。

(六)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艺术类竞赛的筹备需要耗费师生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若无奖励机制的推进和激励,师生对竞赛的参与度会大大降低。而部分综合性高校缺乏对其他院校艺术类竞赛奖励机制的调研,自身奖励机制不够健全。例如,尚未将艺术类竞赛纳人学科竞赛范畴,或未将艺术类竞赛比照学科竞赛进行奖励;竞赛奖励文件更新滞后,不能与当下新兴艺术竞赛类别接轨;相同竞赛奖励力度不能比照同层次其他高校,竞赛重视不够;不能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紧密结合,无法切实提升师生参赛积极性和责任感。高校艺术类竞赛奖励机制的长期不健全,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并严重影响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三、推进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下综合性高校在艺术类竞赛组织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建议可供参考。

(一)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建立系统的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为确保对艺术类竞赛各阶段工作精准支持,建议成立以主管美育工作的校领导牵头,校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领导以及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为成员的艺术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内各部门协同为竞赛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同时负责对艺术领域相关学术科研、竞赛工作中存在的未明确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解释。委员会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工作讨论,对艺术相关文件进行制订与修改,完成竞赛项目审查,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方案等,使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更加系统、健全,保证竞赛过程的有序进行,达到普及艺术教育、推进高校美育改革的目的。

(二)拓展艺术类竞赛信息传播渠道。综合性高校专业类别丰富,大部分综合性高校通常不以艺术专业作为主要发展的目标专业、品牌专业,因此,对艺术类竞赛的关注度、重视度相对于艺术类专业院校较低。因此,多渠道、多覆盖的投放竞赛信息将会对院校申报优质项目提供良好基础。除日常以通知形式下发竞赛信息外,组织管理部门还应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公众号、微博、校园论坛等传播竞赛信息,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线下也可通过教学中宣传、建造竞赛成果展厅、开展获奖节目展演等形式对历年来获奖的优质项目进行展示,使师生对竞赛有直观形象的认知。另外,为响应国家普及艺术教育的号召,艺术类竞赛信息的覆盖面应扩大至其他非专业师生,做到全校人人可欣赏、人人可参与。?

(三)加大艺术资源投入和统筹使用力度。艺术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设备和硬件条件,尤其是声乐、影视、摄影等类别,其作品质量与硬件条件的好坏成密切的正相关。以摄影摄像设备来说,一台可以满足参赛需求的基础摄像设备也在万元上下,且还需为此配备不同的光学镜头,这些精密设备造价成本本身就高,售价也自然不菲;再以声乐乐器为例,钢琴作为音乐类相关专业的必备教学实践工具,其售价根据精密程度、品牌类型等不同,在万元至百万元之间,价格区间大,日常养护成本也高。艺术类竞赛若无先进设备和硬件条件的支持,则较大限制了参赛者的水平发挥和项目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成绩。另外,在全面了解竞赛项目特征需求、学校现有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应由竞赛主管部门协同艺术教育委员会全面统筹学校现有资源,合理安排训练场所、训练时间,及时提供设备保障;对于竞赛项目的需求缺口要做到快速汇总研判,调用各方力量满足项目筹备条件,为艺术竞赛提供良好的资源统筹与保障。

(四)挖掘艺术类竞赛培养对象。通过竞赛彰显学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成果,是二级学院参与艺术类竞赛的主要动力。院校应鼓励二级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组建较为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和结构合理的参赛学生队伍,要注意挖掘专业兴趣浓厚、基础较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竞赛的重点培养对象,并定期对竞赛培养对象开展培训。另外,要注意多引导低年级学生了解并参与竞赛,也要重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避免参赛对象断层。?

(五)完善艺术类竞赛奖励政策。竞赛作为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艺术类竞赛奖励政策是保证高校竞赛工作长期运转的“发动机'将艺术类竞赛纳入学科竞赛范畴,或将艺术类竞赛比照学科竞赛对参赛师生进行奖励,是大势所趋,也是激励师生参赛,激发师生创作潜力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定期对奖励政策修改、完善,及时更新竞赛名单,并将竞赛和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关联,制定合情合理的奖励方式、精准的范围界定、明确的奖励细则;对于获奖的集体或个人要进行表彰,对筹备积极、工作突出的集体或个人要在年终考核、奖项评定中有所侧重,满足师生荣誉感,提升师生参与积极性。

四、结语?

艺术类竞赛是学校在创新教育、美育建设方面的成果体现,在国家推进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背景下,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大势所趋。各高校可以从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加调研,提升对美育教育、艺术类竞赛的重视,切实将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审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艺术类竞赛的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只有制度健全、分工明确、部门协同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才能取得理想的竞赛成绩,实现以艺术类竞赛为牵引,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持续改善。

作者:陈东妮 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