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路径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非艺术类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路径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路径探讨

摘要: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美育教育的核心及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育人功能。根据新时期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要,文章主要对我国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有效的实现路径:一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二是“一+二”“内+外”双结合,拓宽艺术教育新内涵;三是突出“思政+艺术”特色,增强文化自信,承担中华文化振兴工程新任务。

关键词: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文化自信;人才培养

新时代的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应该包含真、善、美,应该实现个人内涵修养和道德感悟的“并举”,并最终树立起关于美的终极信仰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当前,艺术教育仍然是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挖掘。为此,本文将从三方面对新时代非艺术类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路径进行探讨,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一、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道德是人之根本、社会之基。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的论述中,都对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促进“艺术—德育”一体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情感,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唤起人对万物的认识,净化心灵,完善道德修养。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各类、各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比如起源于明代、流行于中国西北部的甘、青、宁三省(区),并由汉、回、藏、土、保安、撒拉、东乡、裕固等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花儿》,其中就有很多关于劝人向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曲艺作品,到今天仍然在民众中传唱,甚至衍生创作出歌颂祖国、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新作品,也颇受民众的欢迎。孔子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除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外,还具有道德认知和引导的功能。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艺术教育通常以开设选修课为主,主要是作品鉴赏类课程。以音乐为例,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多以介绍欧洲古典音乐为主,介绍本民族音乐的较少,特别是涉及较为高深领域的理论知识,学生很容易因基础薄弱而无法跟上课程进度,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其次是课程编排较为单调,一些教师单向输出式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达不到艺术教育应达到的效果。导致以上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程度不高,课程没有根据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开设,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原因之二是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缺少艺术课程教师,艺术教育课程缺乏创新,与实践脱节,无法达到“美育启智”的效果,更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审美性和道德性的统一。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于其没有艺术类专业设置,特长生少,相比之下,学生更渴望也更需要这样的知识。为了保证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可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

1.学校方面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构建完整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加大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按照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从必修、限修、任修三种方式递进,推进艺术教育全方位覆盖;系统凝练艺术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引育措施,依托“一院一品牌、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等文化艺术活动,完善社团与艺术实践活动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校园影响力,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

2.教师方面

艺术课程教师除了要具备宽口径知识储备和技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具有社会价值、既“博”又“活”的育人活动,还要积极挖掘各学科教育教学的美育因素、德育因素,充实艺术文化教育内容,围绕满足学生审美情感体验、表演与创作、交流与合作等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推进艺术技能的提升和德育目标要求的有序衔接。

二、“一+二”“内+外”双结合,拓宽艺术教育新内涵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开展的第一阵线是“第一课堂”,因此要立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办学定位,加强育人方式改革创新,探索符合艺术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持续推进艺术教育内涵式发展。“以美育人,以美启智”,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教育要积极寻求符合在校学生特征的教育路径,构建多元化艺术类课程,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综合来看,教学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教育规律、艺术规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学习和实践活动,淡化单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技能训练转变为审美训练,强调学生审美和感知能力的培养。二是遵循艺术类学科发展的现实性、创新性,通过视觉、听觉、空间、形态以及肢体等感知活动,将抽象化教学转变为更加形象化的教学,强调学生直觉把握能力的培养。三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由纵横分离式教学转变为纵横交互式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思考方式的培养,以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第二课堂”是以“第一课堂”为拓展和延伸,鼓励艺术课程教师大力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的覆盖面。首先,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在本校组建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扶持发展学生艺术社团。其次,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尝试与兄弟院校建立艺术教育的合作。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着力推进文教结合体制机制改革,与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拓展艺术人才选拔机制。如通过开设艺术大讲堂、举办专题艺术设计展览、互学互访等形式,运用社会文化资源为学生艺术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再次,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艺术类教师的人文教育和德育建设,注重艺术学科德育培养与研究的经验总结,从德育一体化出发,探索出台有利于推进“艺术—德育”一体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深化艺术教学改革,并建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保障措施。最后,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组织艺术类社团“送歌到基层”,推进“大学生下社区”建设,加强与社区志愿活动结合,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突出“思政+艺术”特色,增强文化自信,承担中华文化振兴工程新任务

高职高专教育不仅涉及相关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而且是推进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让教师通过了解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手法、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还要让教师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使其成为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以及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媒介和路径。

1.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不断调适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而在艺术教育中,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在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和审美趋势的基础上,挖掘本校特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艺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以此提高学生的普遍接受度。不同于艺术类院校具有的先天优势,一些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只重视职业培养的教育模式,单一化培养目标与“一专多能”复合型培养要求存在差距,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如何挖掘贴近生活且能触动学生兴趣点的思政教育题材,将思政与艺术内容融会贯通,是艺术课程教师需要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思政+艺术”在学校层层落地并实施,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鼓励艺术课程教师将艺术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结合、与创作实践和学生的设计相结合,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开展教学研究实践,包括实习环节等。以上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能让思政理念始终贯穿于专业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艺术观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课后实践中,增添思政课的“声”与“色”。

2.艺术教育地方“本土化”教学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意义

艺术教育能够通过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等,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区域特色“非遗”走进大学校园是艺术教育地方“本土化”教学的实践和尝试,不仅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还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举措,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本土认同感。艺术课程教师要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的引领,促进学生在“非遗”传承中的文化创新。一方面,“非遗”中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艺术修养、精神继承等可以纳入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成为“非遗”教育传承的场所,并作为艺术教育地方“本土化”教学实践的主力。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引入了奉贤当地的特色“滚灯”艺术,邀请传承人在学校内开设讲座,不仅让学生可以看到“滚灯”的制作过程,了解“滚灯”艺术的由来,而且在艺术课程教师的带领下,能亲身体验“滚灯”的表演技法。经过一段时间后,这项艺术表演已成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品牌。因此,作为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教育教学中。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及“本土化”教学实践等,将长期被忽视的民间文化资源融入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中,开拓出一条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新途径,促进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化办学,进而促进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结语

总之,在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坚守“德”“艺”精神,在当下仍然有着突出的、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智慧的开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推进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因此,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方针,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抓手,在教育教学中融入艺术教育,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艺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展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作者:刘丹宁 刘丹青 单位: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外语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