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非遗传承艺术教育的发展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资源丰厚,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高职院校应成为传承与发展非遗的重要阵地。该文以高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例,分析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举措,以及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艺术教育中的成果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挖掘、整理、分析高职院校中开发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价值,以此探讨高职院校非遗传承艺术教育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提出教育性活态化传承的理念。
关键词:非遗;高职;高师;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
2013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有关部门建立了“百所职业院校示范点”,高职院校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其中一半以上的非遗项目为传统手工艺类,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教育性资源较为丰厚。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应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手工技艺人才、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
一、传承民族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
非遗文化进校园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高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有关人员应在充分开发非遗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将非遗资源融入教学,将民族文化元素引入高师相关专业、课程,从而形成形式多样、全面、长效的传承、创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1]。这不仅可以提高未来教师的传承意识,而且可以在学生心中种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对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能起到共育两代人的作用。作为培养教师基地的高师肩负着重要的传承与创新使命。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专题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工作与措施。如,弘扬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倡导高雅艺术、传统艺术(书法、美术、戏曲)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进校园,强调教育应始终贯穿于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中。由此可见,传承文化和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手工艺人来说,就是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历程中不断探索。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我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现今,人们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囊括传统手工艺的学校教育在实践与探索中也逐渐被人们关注。学校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在开始时出现过理念上的差异,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传统手工艺是心口相传、耳濡目染,学生需要操作与体验才能掌握,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存在差别。值得庆幸的是,对于学校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以及学校教育在振兴和发扬传统手工艺中起到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学者关注。随后,一些专业类的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职业学校相继出现,一些艺术设计学科,以及如教授刺绣、皮影、陶艺等独具地域特色的培训机构、传习基地,都成为传承传统手工艺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已成为推动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重要形式。
二、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艺术教育的具体问题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特色鲜明,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影响颇深,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隐性的文化教育价值,为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但是,尽管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与保护中依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第一,课程资源丰富与开发模式单一的矛盾。传统手工艺类课程资源丰富,但部分高职院校多是沿用开发普通课程资源的模式,难以体现职业教育与非遗结合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出现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
第二,对非遗资源态度不一。这主要表现为对较为出名的传统手艺类项目的热情较高,开发其资源的高职院校趋之若鹜,而对一些相对冷僻但又亟须保护的非遗项目热情度较低,甚至置若罔闻。
第三,非遗教学力度不足。首先是宣传机制的不足,这往往会影响高职院校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质量。如,一些高职院校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不到位,未能及时展示已经获得成果的非遗项目,以致部分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认知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其次是硬件设施和实训机制的不足,如,部分高职院校在引进非遗专家与非遗传承人授课、非遗工作坊的建设方面相对滞后,非遗项目未能真正深入校园,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非遗技能发展水平,由此导致非遗实训质量较差。由以上问题可见,切实做到非遗文化进校园,是非遗传承获得有利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高师及教师应提升对非遗课程的开发意识,凸显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特点。高师及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我国非遗资源丰富的这一特点,创新开发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校企合作与开发工作,以此为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2]。在此过程中,高师和教师应避免对手工艺类非遗资源的开发停留在技艺层面,非遗资源中蕴含的优秀文化部分对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抓住这一特点,可以使非遗更好地服务于当代职业教育。其次,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正确的非遗课程资源观,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具有指导性作用,能够有效解决对非遗资源理解片面、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从观念入手,高师不能以市场为导向片面选择热门的非遗项目进行开发,而是应以地方资源的开发为重点,寻求地域特色明显或是一些濒临灭绝、急需传承的项目进行开发,由此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真正体现出发掘、保护、传承非遗的价值。最后,加大实施非遗教学的力度。高师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依托,以传统手工艺术为载体,通过非遗场馆建设、工作坊建设、师资建设、举办非遗学徒班、建设第二课堂、打造非遗文化社团活动等方式,创新发展融合“学、传、研、创”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将非遗文化与高师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创意、普及研发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宣教相结合,共同探讨继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三、在高师中开发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优势与价值
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培养各类信息技术型人才,适应与满足当前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院校,集科研、传承、培养、服务多种责任于一身[3]。高职院校特别是高师对非遗传承身负重任,这是因为其在传承非遗方面独具优势。
1.政策上的优势
政策上的优势体现在,有关部门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视,社会各界对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空前高涨。2014年9月,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成立,有效促进了江苏省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弘扬,其中,传统手工艺项目占一半以上。中国传统手工艺中蕴含丰富的非遗教育资源,国家政策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职院校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2.资源上的优势
资源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以及硬件设施资源上。首先,在师资方面,高师拥有大量的专家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以及教学骨干,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有能力结合地方优秀文化特色、围绕非遗教育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其次,高师可以通过组织教育专家、邀请民间艺人等形式,建立更专业的非遗教学模式,丰富的校企合作学习资源是高职教育院校的一大发展优势,项目教学、学徒教学、大师工作室等都推动了非遗项目的开展;最后,高师由于专业教学的需要配备了专门的实训室、非遗大师工作室、文创工作室,构建了全程实践的教学体系,形成了教学实践内容全程化、实践场所多元化的教学特色,学校有较完备的文献资料支持,同时完善了对数字化图书馆的改造,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优势
传承与创新并举,“学、传、研、创”有机组合。高师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并非将非遗传承止于简单的、平实的继承,而是追求对于非遗的创新,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为其注入现代文化精神,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传统手工艺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高师构建非遗艺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发挥地域优势,有效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传承形式,搭建非遗传承平台,通过研、学全面提高校内外美术与艺术设计类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此重燃当代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亲近之情,使其自发地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高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转向非遗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具有纯朴、自然、率真、稚拙的艺术情趣和夸张的艺术呈现、圆满吉祥的审美观,其色彩浓烈、造型质朴,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淳朴本真与艺术生活融为一体[4]。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保护、发展与弘扬传统手工艺,就是对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的最好传承。在高师中开展传统手工艺非遗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高师课程资源体系的内容,而且为高师加入了更多形式独特、操作性强的非遗课程资源。同时,构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手工艺课程文化,优化课程资源的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对高师的发展尤为有益。高师应发展地方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以此既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又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注入活力与动力。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将非遗引入课程,对于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民族自豪感都极具深意。随着高师课程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扩展,开展校企合作,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是指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传统手工艺发展、延续的一种维护,可以在生产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保护传统手工艺。这种形式和理念更具发展意义,可以使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许多非遗得以流传,由此更能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结语
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力量源于校园阵地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耕耘,民间艺术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惊喜,传统手工艺是先民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需要人们加以继承、创新、发展。启智慧于潜移默化间,塑心灵于润物无声中,笔者相信,优秀传统手工艺术终将会获得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发展。
作者:邵雪原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