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教育与小学学科教学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国家对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意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教育各界人士坚持继承创新,“五育并举”教育倡议以新的面貌重新站在了历史舞台之上。美育作为五育的一部分,其作用举足轻重,而作为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应为实施更好的美育发挥其巨大价值。学科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形式,将二者融合,既有助于艺术教育的展开,也能够挖掘学科教学的最大潜力,充盈课堂形式,进而促进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协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学科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们对受到初秋寒夜冻着了的西红柿感到惊讶的时候,这将唤醒孩子灵魂深处对有生命的和美的东西的爱抚、善良和关心的态度[1]。美是人类心灵深处的吐纳,它并非真实存在,却又无处不在,而作为教育者,要做的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论证
古代教育家孔子是“礼乐并重”教育思想的代表。他非常重视乐教的育人作用,并将“乐”与规范社会制度与人文素养的“礼”视为同等地位。他认为,音乐是建立崇尚人格、提高品格素养的有力手段[2]。而乐教,体现的是审美教育,即美育,且治国理政教以“礼乐”,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便发现了美育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国家面临危难、中西文化融合、百姓思想病态的大背景下,提出改变中国人思想现状急需美育的号召,自此蔡元培着眼于“以美代宗教”以及以美育为内容之一的“五育并举”[3]。他指出,人都是有感情的,但并不是每个人拥有感情的人都拥有高尚而伟大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感情推动力薄弱。若想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需予以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4]。如今的中国与过去相比,时代大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中国对内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对外提高国家影响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之气魄。尤其在这个中外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要在借鉴国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中国特色,美育的作用不减只增。从时代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民的审美、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各项影响力的标志。它是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而且可能更是未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的独特性和优势所在[5]。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国民整体审美水平不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美育环节薄弱,因此审美教育亟待改进。2015年,国务院针对美育薄弱这一状况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美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在提升人审美素养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6]。我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美是纯洁道德和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建立中小学美育课程刚性管理机制,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把学校美育工作情况以及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7]。陈宝生提出,应将重点放在长期以来对品德疏忽、美育、体育薄弱、缺乏劳动教育等问题上,换脑筋、换思路、换办法,改环境、改途径、改习惯,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由此可见政府对美育的重视和改革美育的决心,以及对学校美育改革的大力支持。因此,教育工作者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改革美育,让中国美育事业得以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除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外[7],更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美育的核心为美感教育,包括了对艺术美的认知、感悟、欣赏与创造的教育,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将美学原则落实至学科学习和生活中去,也离不开艺术教育[8]。艺术教育为美育的主要路径、手段和中心环节,其本质意义乃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广义的艺术教育着重于人们对艺术的初级掌握,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与审美品格,从而完善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学校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并将艺术教育融入至学科中有利于发挥艺术教育的巨大作用,挖掘艺术教育的巨大价值,从而使美育在学校中得到有效实施。
二、艺术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辅助作用:入学适应
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在生活环境、课程设置、教师对儿童的关注度、儿童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新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等问题,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将有可能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9],幼儿园与小学合理过渡的必要性便得以体现。不过幼小衔接并不能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小学方面应是儿童从幼儿园平缓过渡至小学的主要力量[10]。小学要做好衔接工作,需要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更加贴近学前阶段生活。而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活动之一,因其趣味性、愉悦性广受儿童喜爱。此外,艺术教育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11]。因此,开好开足艺术教育课程、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对儿童入学适应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维护作用:心理健康
教育焦虑是绝大多数家长当下广泛存在的现象,加之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共享,诸多因素使得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艺术教育作为作业少、广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愉悦的教育内容,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艺术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生生交流的促进有一定的帮助。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教育各方正在为此付出努力,但唯分数之风依然盛行。因此,对于主科成绩相对较差,艺术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来说,艺术教育的开展能够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艺术教育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渠道,这对不善交流或缺乏交流自信的学生来说是锻炼的好机会。
(三)促进作用:道德水平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全面发展”。认为,国无德不兴,无德不立,青少年要从小学习做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品德、价值观形成阶段,品德、价值观可塑性较强,因此这一时期的德育培养是重中之重,只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剩下的扣子才会扣好[12]。通过对中西方教育史的分析发现,诸多教育家、政治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予以重视,承认其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健全高尚人格和高尚品质的重要形式。显然,道德教育功能是艺术教育功能的一部分,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小学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与内化,养成道德操守与艺术情怀[13],可以促进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陶冶情操,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研究,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传承作用:文化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艺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和主要形式,也是广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15],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至每一个公民以及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上的创新,当前,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意见》中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融入学校审美教育全过程,培养出具有深厚民族情感与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实质是精神层面的升华,艺术教育的功能便是对情操与心灵的塑造。
三、艺术教育融入小学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利用艺术等人文学科独特育人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理科课程的教育价值作为主要任务,通过学科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15]。蔡元培对美育的宏观理解,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艺术教育的美育[16]。艺术教育是学校发展美育的中心环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基于学科的整合是以学科教学为目标,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课程整合;基于模块的整合是以美育为主题,各学科围绕主题进行教学。本文主要对基于学科整合进行论述,通过艺术教育促成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学校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艺术教育本身的学科性质使之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增加。并且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都具有共同的作用,即育人作用,二者均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共同的教育目的,使艺术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成为可能。艺术教育能够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学科知识通常相对枯燥,单一的授课形式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将艺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学科本身具有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艺术教育辅助学科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四、艺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策略
(一)政府施策:保障
近年来,政府下发了大量有关艺术教育和学科融合的文件,但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实施情况以及师资情况。因此,政府可明确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任务,加大艺术教育、学科融合的督导力度。此外,加大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以及学科教学专业建设力度,加大教师职前与在职培训力度,使教师队伍强大,教师业务能力强大。政府还可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二者的优势。同时,政府也可开展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主题座谈活动,针对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发动集体力量,共谋方案,最终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坚实的保护屏障。
(二)学校执行:后盾
小学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鼓励课程形式多样化,为教师采取更好的教育方法做坚实的后盾。学校应经常性组织小学教师在职学习,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了解新政策。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展示优秀艺术教育学科融合课程,以供教师研讨、学习。学校也可定期面向教师及家长组织艺术教育宣传活动,使二者了解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使二者科学认识艺术教育作为“非主科”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科学育人。教师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能力,多钻研艺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法,不断研磨,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融合教学成果展示,更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利用钻研、合作等形式,用艺术教育呈现学科知识,锻炼其各方面能力。
(三)家长支持:桥梁
家长应对学校实施艺术教育与学科融合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了解此教学形式的优势,承认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益处。父母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一座桥梁,家长应认识到学校教育侧重于“教”,家庭教育侧重于“育”,家长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之一,应正确看待艺术教育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育并非单纯指代艺术技能的育,而是培养孩子日常发现美、感受美的习惯。家长无须成为艺术专家,而是成为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同路人,应承认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育人的共同初衷,摒弃唯分数观念[17],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同政府、学校形成合力,三全育人,保障孩子更健全的发展,并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助力艺术教育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林楚乔 单位:喀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