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室内剧电影发展现状与艺术特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室内剧电影产生于20年代初期,具有古典戏剧特征,其投资回报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室内剧电影诞生至今虽然历史不短,但作品数量有限。然事实表明,不少室内剧电影作品能够大概率获得艺术大奖,正因其故事性强、矛盾突出、张力大、门槛高,几乎出品即精。本文将从“经济成本”、“文化市场”、“精神内涵”三个角度探究其发展现状并分析其美学特征和对于其他电影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室内剧电影;发展;特征
近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文化需求的提升,中国电影市场的细分和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进度加快。越来越多人走进电影院除了观看“爆米花式”商业大片之外愿意关注有更深文艺内涵的作品。室内剧电影就是其一,这样一种小众的电影类型,量少但质佳,不少小成本的室内剧电影都获得了高口碑和高票房,可谓是以小博大的典型案例。由于室内剧电影投资成本低,而内容又能兼具艺术电影的思想内涵与商业片的刺激情节,故近年来在市场中有再兴之势。
一、室内剧电影的定义
1920年代初,在德国文学和艺术的“回归内心世界”风潮以及马克思·莱因哈特的室内戏剧的影响下,室内剧电影诞生了。这类电影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反——表现主义电影强调“扩展现实”,追求塑造能表达强烈意志或贴近角色内心本质的事物,例如鬼魅、妖灵等超现实体,角色的表演也通常夸张化。在拍摄手法上,表现主义电影常采用主观镜头、大特写、特殊角度、甚至扭曲的影像来放大表现效果。而室内剧的形式与之相反。“室内剧”来源于先锋主义戏剧,即“小剧场戏剧”,它的剧情通常简单,场景追求真实,结构朴素。室内剧电影是由室内剧的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所以一定程度上和室内剧有相同特点,即遵从“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场景固定,情节为一个事件服务。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室内剧电影在“表达方式”上和表现主义有所区别,它通过大量刻画角色的心理、动作细节、真实的环境等可见形象来传达人物情绪和戏剧内容。
二、当代室内剧电影发展现状及再度兴起原因分析
1.经济成本要求较低
室内剧电影与商业大片不同,它对酷炫场景、巨资特效没有太多要求,相反,它需要更贴近现实、更生活化的场景。且由于室内剧电影的描述对象多是社会中的小人物,是为观众所熟悉的身边人,这对表演技巧的要求就更高,需要演技真实又能接地气的演员。所以导演在演员的选择上可能会直接寻找本身气质与角色相接近的“草根”演员或是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演员。因此,电影成本不必大耗在特效场景搭建和流量明星的片酬上。
2.精英文化与话剧市场的带动作用
伴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应提升,“精英文化”群体的扩大带动了类型电影的发展。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等相对立的文化形态;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1现代社会中,精英分子更加偏爱艺术展、剧场演出、艺术电影这类对文化水平要求较高的娱乐形式。而随着精英人群增多,更多人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这种需求也“正相关”地带动了话剧、影视艺术的发展,这为室内剧电影增加了一批潜在受众。其中,话剧最初的受众是少数的一群高知分子,或者说文艺青年。这一群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在社会中大多扮演着大学生、白领、或骨干精英的角色。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复杂的生存环境会催化人内心感知艺术的敏觉,使得这群人对话剧中常见的“人性的压抑”“处境的荒诞”“梦境的破碎”这类主题更加敏感。话剧市场的发展向好自然而然地带动了室内剧电影的发展,二者甚至可以互为衍生,例如《驴得水》《十二公民》等室内剧电影都由话剧改编而来。于是原本话剧的受众爱屋及乌,成为了室内剧电影的观众。当然,电影和话剧的观感是截然不同的。话剧的建构基于舞台;电影的建构基于镜头。所以原本看话剧的观众能够从室内剧电影观看中获得新的体验。而且,话剧成本较高,室内剧电影成本较低。经典话剧被搬上荧幕更是给了大众一个以低成本欣赏优秀剧作的契机。此外,国家也大力支持发展电影文化:高校开设的影视传媒类专业越来越多,网络媒体打破传播媒介壁垒,电影类节目和传播电影知识的新媒体平台不在少数。有了更多可以从专业角度的品评电影的高素质观众,他们在观赏“爆米花式”的商业电影的同时,也开始寻求丰富多元的观影体验。室内剧电影作为艺术电影的类型之一,它有着艺术电影的独特调性——注重刻画更为露骨的人性、更加荒诞的境遇、更加冷冽的现实,其浓厚的的人文气息,高级的艺术水准,深刻的思想内涵2,无不吸引着更多观众的“青睐”。
3.兼具艺术电影的思想内涵与商业片的刺激情节
人们鲜少能见到艺术电影最后是大团圆结局的,它更多是去表达一种更加敏感、甚至极端、直击人心的主题:去撕碎梦境以带给人反思,去放大人性之恶以反映出冷酷现世……室内剧电影也有同样的特点,倾向于反映当下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直面当下城市青年的心理压力,例如职场纷争,男女关系等,这些表现内容会引起大多人的共鸣。以《驴得水》为例,这部电影的剧情讲述的就是一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它讽刺了所谓知识分子那副道貌岸然的尊容下丑陋贪婪的嘴脸,上层阶级表里不一、以权谋私的强权主义,底层人物的愚昧无知、贪小便宜,不一而足——这无疑是在借古讽今。室内剧电影大多形式小巧,观点伟大。而且由于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对较短,地点集中,所以矛盾集中,节奏紧凑,可以满足观众的寻求刺激的味蕾——而这正好契合商业片的本性。投资商们当然窥见了商机:成本小,情节集中、吸引观众。这满足了电影投资人“以小博大”的心态。例如已经列入2016年的“华语十佳”之一,登顶2016年度最佳喜剧的《驴得水》,其投资和宣发成本加起来不过1500万-2000万,却在六天内取得了票房破亿的成绩;2009年,投资总额8000万典型室内剧电影《风声》也取得了2.25亿的票房佳绩。所以,室内剧电影可以兼具艺术电影的思想内涵与商业片的刺激情节,成为了它在电影市场中兴起的原因之一。
三、室内剧电影的艺术特征
室内剧电影由于是从室内戏剧衍生而来,所以在特征上和室内戏剧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遵循古典戏剧中的“三一律”;和话剧一样通过对话构建情节;但在表演上是与话剧表演有所不同的,室内剧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需要“反程式化”。
1.遵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
古典戏剧的三一律要求故事情节围绕一件事展开,场景固定,且发生在一天之内。而电影不同,它完全可以突破“舞台”的限制,甚至可以自由切换场景和时空。但即使如此,传统的“三一律”在电影作品中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剧本结构更加严谨,情节矛盾更加集中。以《十二怒汉》的美俄两版对比来看,美版的场景几乎全程囿于一个会议室,剧情就被告是否杀人一个事件展开。为了不让观众产生对单一场景的视觉疲劳,导演在演员调度上进行了精心设计——每个人物会出于不同的原因离开座位,而这个座位其实也是设计好的,镜头起于哪个角色离开,落于哪个角色,都为推进情节而服务。如此一来,固定的场景充满“流动的氛围”——始终处于动态的人物,不断更新的对话,时刻抓牢观众的注意力。而俄版在美国原版的框架上做了本土化的处理,导演根据当时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的影响,在影片中加入了政治问题和民族矛盾的因素,影片对时空和事件内容都进行了扩展,长达两个多小时。相较完全遵守“三一律”的美版,俄版的故事矛盾则不够集中,节奏略缓。再如电影《活埋》,场景设定在沙漠的棺材内,这是一个完全封闭狭小的空间,故事的发展基本都是靠外部信息——主角的一部手机,有人通过手机给他下达各种命令,通过拒绝、煎熬、妥协等一系列动作来推动情节。于是逼仄的空间和对信息的未知掌控了观众的肾上腺素,即使没有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场景,紧张的情节也让他们大呼过瘾。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在固定的时空中,观众对表演本身有最直接的反应,这种观感可以类比于“沉浸式话剧”,同样封闭的空间内,观众浸入戏剧氛围,所有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都是被直接“感知”而非“告知”出来的。反观当下很多商业片中以“闪回”的插叙手法来“告知”挂钟人物背景或心结,这种手法不仅导致电影拍摄成本增大,更弱化了编剧技巧,减少了观众对矛盾本身的关注,甚至会打乱叙事。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观看在电影《小时代》这样的电影时会产生一种浏览PPT的错觉。
2.通过对话建构情节
室内剧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是由人物间的对话推动的,人物的立体形象也通过对话被自然地塑造出来。正如世界著名评论家泼拉斯说:“剧作中突出性格的惟一方法是,把人物放到一定的关系中去。仅仅是性格,等于没有性格,只是随意堆砌而已。”在美版《十二怒汉》中,十二怒汉的“怒”也因各人社会身份和人生经历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支撑点,在此起彼伏的争论之间,各人真实的性格和心理就显露无疑。由此可见,单一的事件,连续的时间,在狭窄的空间里,台词对电影叙事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对话可以让观众窥见人物过去的经历,这其实打破了一个电影语言道德规则——即用画面来讲故事。但在室内剧电影里,对话,反而比画面更能表现情节的发展,这对当下的电影编剧的对话设计与推动情节发展方式的创新很有指导意义。
3.“反程式化”表演
室内剧电影在诞生之初是处于表现主义对立面的,注重写实,表现的内容大多都是日常生活,因此室内剧电影的演员需要扎实的表演功底,能把握住普通人真实的反应而要避免夸张的戏剧表演,更加不能直接照搬话剧中表现情绪的套路,例如生气就拍桌子、悲伤就哭泣这种表演程式。此外,室内剧电影拍摄时会使用到现场剪辑,很多时候一场戏从表演、拍摄、到剪辑都是一次性完成,所以表演过程中的即兴发挥是很容易被捕捉到的。而准确的即兴发挥,是基于人物本性由内而外自然发生的,通常能给一场戏画上点睛之笔,这也是室内剧表演的“反程式”特点之一。譬如在电影《驴得水》中,张一曼和铜匠一度春宵后,铜匠动了心,舍不得离开,但人木讷嘴又笨,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张一曼笑笑,没在意。两人告别后,没走多远,铜匠突然转过身来,对着张一曼唱起了蒙古民歌来——一句话都说不利索的铜匠,歌声却异常嘹亮。铜匠唱歌的这一段,原剧本是没有的,是饰演铜匠的演员的即兴表演。但这一段表演的度却刚刚好,营造出的氛围十分动人。这样的反程式化表演,能让观众从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中真实地体会到角色内在性格,比简单从外在上判断角色的情绪喜恶更加细腻和深刻。
四、结语
室内剧电影经过不断的发展流变,如今在电影市场上再度兴起,这得益于其投资成本小、易启用非知名演员,且能兼具文艺片的艺术内涵和商业片的刺激情节,能做到出品即是精品的特点。优秀的室内剧电影是很有对电影创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经过分析其美学特征后我们得出,室内剧电影所遵循的“三一律”和“通过对话构建情节”规则能够更好的集中矛盾,紧凑情节,展现最直观的人物关系和冲突,这是用“闪回”“旁白”“字幕”都代替不了的,但要用好这些方法也十分考验影片导演现场调度的功力和对视听语言的把控。我们期待有更多优秀的电影人能从经典室内剧电影中汲取养分,抱着对艺术作品“较真儿”的态度,打造出更多精彩情节与内涵兼具的作品来开拓中国类型电影市场的蓝海,同时引导我国国民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闫英才.困境·突围·创新:我国电视读书节目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孙向辉.中国艺术院线的出现及其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意义[N].中国电影报,2014-12-17(011).
[3]高年士.《论当代电影剧作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海》,2000(06).
作者:冉崇璟 单位: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