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公共艺术教育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剧院公共艺术教育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剧院公共艺术教育策略

内容摘要:剧院不仅是一个城市表演艺术的载体,更肩负着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和标记城市思想高地的社会责任。传统的教育普及方式尚未有效地将剧院的艺术资源价值发挥出来,不能充分为大众提供艺术滋养。文章以场景理论为依托,从三个维度为剧院重构公共艺术教育的策略,提出理性建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剧院艺术教育与城市的互联以及突破门类壁垒还原艺术本质美感三条路径,以期待为剧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剧院;艺术教育;场景理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民众对剧院在城市中的定位和功能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剧院作为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一架社会大众走近艺术的桥梁,还是城市的文化艺术思想高地,因此,剧院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城市文化艺术教育者和普及者的角色。但剧院在承担此项职能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剧院的专业性资源与受众匹配不精准,如专家、艺术家的大师讲座面向大众;教师资源不稳定,教师的聘用机制与所制定艺术教育规划体系间存在矛盾;剧院已有艺术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率低、转化方法难的问题;艺术教育活动的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异,如一场名家读剧活动,观众并不投入剧目本身,反而只对出场的明星感兴趣,导致现场演变成了一场明星见面会;以及剧院内部艺术教育职能的微观行政管理问题。基于以上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场景理论,结合城市文化创新的生活场景体验与多元链接的综合发展理念,探索剧院开展艺术教育的可行之路。

一、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以及应用价值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大量传统产业从城市的中心区域搬离,高新科技、金融服务、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休闲文旅、娱乐产业等工业时代新兴产业随之而来,导致城市的各个有形、无形要素,包括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空间布置方式、社会分层规律、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特色皆呈现了不同的态势,并且从生产型城市逐渐向消费型城市转变。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发生,以往以工业社会为导向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无法完全解释与指导城市的发展,亟待以消费为导向的新学术语法体系对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进行诠释[1]。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场景理论(TheTheoryofScenes)应运而生。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NClark)分析以上现象,并带领新芝加哥学派将场景理论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当中。该理论提出,生活娱乐设施的组合作为场景的构成,传递着其构成分布中的各种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现,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并传递给不同的人群。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现所表现出的场景,吸引着更高级人力资本的聚集,催生出新兴产业,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更新与转型。该理论把场景称作城市发展的新舵手以及城市更新与转型的驱动力,并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即文化作为城市增长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被聚焦,尤其是在公共艺术活动、市民文化参与、文化消费与娱乐等方面对传统产业的激活。该理论强调,由场景中的公共艺术设施、文化创意产品集合形成的行为,以及空间和行为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创意阶层等人力资本繁荣流动与聚集、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2]。根据场景理论的观点,要想提高居民的创造性和文化表达,在本区域内形成文化艺术设施组合不失为有效的回应。而剧院本身便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综合体,剧院的文化行为可以有力地引导与辐射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和适应,对城市起到推动文化复兴、产业复兴,激发文化社会价值的作用。落到微观实践层面,剧院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对于聚焦城市文化认同、社会创新以及辐射带动其他行业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可应用场景理论帮助人们构建一个实践模型,从目标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剧院艺术教育策略。

二、我国剧院开展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剧院的基础服务之一,从提供内容的类别角度审视,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普及性的高雅艺术公共教育活动为主,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二是聚焦艺术门类的盈利性艺术培训为主,以广州大剧院为代表。而两类服务形式通常体现在同一所剧院上,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各有重点。作为开展艺术教育服务的剧院来说,并非单纯只采用某一种服务方式,而是以一种方式主导、侧重。

(一)活动主导的普及性教育形式

剧院主要以公益或较低价门票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面向人群为最广大的社会大众或剧院会员等观剧群体,活动形式囊括讲座、大师课、导赏、论坛、工作坊、公益音乐会等。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达上千万元,多年来开展了大师访谈、经典艺术讲堂、公益演出、公开排练欣赏等类型的活动,打造的品牌有面向大众的“经典艺术讲堂”、面向青少年的“青少年普及音乐会和青少年艺术周”“周末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另外,剧院与当地文化艺术资源的紧密合作,同样体现在艺术普及活动的重要内容里,联手当地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画廊等,共同开展诸如字画展、艺术品展览、当代艺术展、雕塑展、甚至绘画与手工体验式课堂、工作坊等,如江苏大剧院先后策划开展了“音乐巨匠手稿展”“桃花盛开·2018首届中国版画作品展”等,不仅将艺术教育内容加以丰富,还增强了艺术普及的体验感。

(二)培训主导的少儿艺术教育

有剧院开设体系相对严谨的艺术培训课程,主要以舞台表演艺术门类为主,聘请授课教师面向特定的受训人群(通常为儿童、青少年),开展启蒙性、专业性的艺术培训项目。以广州大剧院为例,广州大剧院分别与广州芭蕾舞团、星海音乐学院、李飚打击乐团等机构合作,建立了童声合唱团、少儿芭蕾舞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等,以艺术团针对青少年的艺术培训形式,将剧院的艺术资源激活,并发展出了艺术教育衍生品,涉及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兼备的艺术学习文创商品。珠海大剧院建立起了涵盖钢琴、芭蕾、打击乐以及合唱的少儿培训教育体系,招收200余名学生,并与比赛、考级、展演结合在一起。天津大剧院也建立了以少儿艺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品牌,内容囊括少儿童声合唱团、音乐素养课、少儿芭蕾舞团、成人舞蹈培训及器乐培训,天津大剧院还邀请了国内知名舞蹈艺术家王亚彬做舞蹈培训艺术指导,以艺术家的平台和眼界为培训板块扩容,更以名人效应为剧院的艺术培训加持。

三、从场景理论三维度探究剧院艺术教育

场景理论作为将文化和美学融入社会学的理论范式,研究体系建立在主观认识和客观结构两大体系上。客观结构由被研究区域中的生活娱乐设施构成,主观认识体系是指文化价值观场景的3个主维度和15个次维度[3]。其中,主维度分别为真实性、合法性和戏剧性。真实性是对社会个体身份内涵和意义的鉴别,其下包含理性、本土、国家、社团、种族5个次维度;合法性体现了人们为某些社会存在所进行的对错的判断,其下包含传统主义、自我表现、实用主义、超凡魅力、平等主义5个次维度;戏剧性涉及人们看待别人以及被人看待的方式,其下包含亲善、正式、展示、时尚、违规5个次维度(表1)。因此,处于后工业时代中的剧院开展艺术教育,可从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三个角度进行理论化阐释。

(一)保证真实性,理性建构教育评价标准(第一个维度:真实性)

1.受众参与策划环节

一般来说,受众是没有参与剧院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的,剧院协同主办方凭借演出资料、背景知识、参与群体等信息开展,受众只在活动或教育产品展现与使用阶段参与,这样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不能有效利用艺术资源。笔者建议,可以建立一个观众正反馈和多方参与策划的机制,一方面可使受众与活动主题精准匹配,另一方面可扩展活动策划内容的思路,让珍贵的艺术资源得到效益最大的利用。

2.将教育成果转化为艺术资源,形成大众和市场检验教育成果的闭环

对艺术产品的检验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观众和市场。对非大众普及性质的艺术教育成果,除传统的评价标准如考级、比赛以外,将学生角色转化为演员不失为一个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以深圳保利剧院为例,其于2017年开展艺术教育以来,侧重艺术教育与剧院演出相结合、与剧目原创相结合的思路,采取以青少年弦乐团、朗诵表演艺术团、童声合唱团以及芭蕾舞团作为艺术资源蓄水池的模式,让学生在剧院原创的室内乐音乐会、诗文朗诵会、歌剧《卡门》、音乐剧《素敌小魔女》(中文版)中亮相表演。对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演出过程既是一种检验,也是一种教育的形式。

3.构建剧院艺术教育评估体系

评估方面,根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可使用的有效测量工具有量表、问卷、访谈等。量表的使用以任务为单位、时间为节点,在任务开始时进行前测,任务结束时进行后测,以达到数值上的可操作和可测量;也可采用目标达成量表,在任务的计划阶段对整个项目进行目标的具体设定,任务过程中进行一次符合情况测量、任务结束后进行一次目标完成情况测量;问卷和访谈则是针对艺术教育的对象,是相对主观的收获体验。

(二)合法实用,建立教育与城市的互联(第二个维度:合法性)

1.将剧院艺术资源请进来

剧院的艺术教育不仅致力于提供资源培养艺术人才、鼓励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庭不断实践,并且肩负着为培养对象与当地艺术研究机构、专家、国内外专业艺术团体之间搭建桥梁的职责。如英国皇家歌剧院在艺术教育上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让青少年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艺术知识、技能:一是降低学生学习艺术的成本,为鼓励学生走进剧院,特别为学生设计后台观摩+演出票的联票,与学校联动,统一组织学生参与剧院的艺术教育项目;对专业学习艺术的学生,剧院则提供相应领域的就业信息,让有志于从事艺术事业的学生有更多机会。二是与教育机构联合,举办艺术类教师的专业培训,该类课程按照高专业化标准设计,并且与国内外其他剧院联合,为参与培训项目的教师提供表演和创作的机会。将剧院内艺术资源推向社会的优秀做法还有我国台湾的“宅急配”品牌,所谓“宅急配”就是艺术教育内容可订制上门配送,此举将剧院与社会机构紧密连接,涵盖了各大学校、社区组织、企业组织,在登记过程中根据人数、内容需求向剧院提出申请,剧院则会将培训、大师课、讲座、工作坊等资源送货上门。在台湾的剧院艺术教育中,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体现在“艺术进校园”,并非仅孤立地演出和“艺术进校园”,而是直接在中小学课程大纲中设置艺术门类必修课,让艺术教育成为每个中小学生都能够获得的资源。此外,台湾的剧院与教育系统深度合作,设置面向教师的艺术培训课,所谓抓住教育的源头力量将剧院艺术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2.用互联网打破剧院与其他行业的资源壁垒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剧院的艺术资源再也不是关起门来的独享艺术,世界各大表演艺术机构皆先后建立数字化的艺术传播平台,有效利用起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技术,让优秀的艺术资源走入千家万户,得到最广泛的传播。拥有无数老牌剧院的英国,开发了数字“直播影院”,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开创性的项目——“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旨在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英国以及全球呈现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该放映系列的首部作品是曾获封奥斯卡影后的海伦·米兰主演的舞台剧《费德尔》(Phedre),当时向全球影院直播之时,5万余名观众同时观看了这场演出的直播。截至2017年,通过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向全球播放的舞台剧作品已经将近50部,“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已成为全球最大戏剧放映平台,已经有300万忠实观众,遍布英国、美国、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印度、中国等45个国家的1500多家影院和剧院[4]。在我国,国家大剧院在2007年建立之时即配备了12讯道高清演出系统,专门将在国家大剧院内上演的舞台作品进行摄制播放,其不仅支持多机位的录制,还可以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呈现于多个剧场。国家大剧院于2011年上线了移动线上音乐平台“古典音乐频道”,旨在为全国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专注于高雅艺术传播的权威数字平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高雅艺术传播平台之一,网站日均独立访客(UV)达13.8万人次,客户端下载量超过109万次,已音视频节目总时长超过8万分钟[5]。

(三)突破门类壁垒,还原艺术本质美感(第三个维度:戏剧性)

艺术是一个具有精神实质、精神内核的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如若只教授技艺,则缺少了艺术的本质。剧院作为一个城市的思想文化高地,更应注重艺术的文化内涵。如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对意志产生影响依靠三种方式:激励行动、强健体魄和心灵、中断正常的意志力量。所以音乐教育不仅是教授演奏技艺,更多的是基于社会背景之上的意志表达。如舞剧《孔子》,这一综合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典籍的多感官表达,其中蕴含《诗经》的诗词文化之美、中华礼仪之美、服饰之美,以及显而易见的舞蹈与音乐之美,浓缩了一个民族思想、情感、审美的多种内涵,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可贵的内容。又如中国戏曲,由于经历了上千年发展历史,学习戏曲的含义代表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规律,了解艺术文化所处时代的观念基础、民俗风情、语言文化,戏曲的学习还肩负着对以上内容传承、发扬的使命。戏剧的教育价值更加综合,不仅具有强大的文学价值,戏剧的感受方式更让受教育者设身处地、从多角度观察和体味整个人类世界。深圳保利剧院尝试将戏剧教育与舞台展演、艺术作品展览结合在一起,多维度地将艺术精神内核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发挥:2018年暑假,剧院的“打开艺术之门”暑假艺术节,将同一时间段剧场上演的昆剧《牡丹亭》《等待戈多》等多部话剧,结合少儿戏剧培训课程《第十二夜》《哈利波特》,并在剧院的物理空间中设立了“从汤显祖到莎士比亚”戏剧史艺术展,以形式现代的展览呈现了戏服、舞美模型、戏剧发展脉络展示图,将同时代的剧作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比,让观众从历史观、社会观的角度认识戏剧、认识舞台艺术。在学科门类的触类旁通上,美国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有其重要理念,在与哈佛大学合作的“零点项目”上强调:逻辑是艺术思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学过程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大脑处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并且《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早在1994年经由美国国会通过,这是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

四、结语

后工业时代的剧院不再是属于少数人阶层的表演艺术场所,时代赋予了它更多的价值和职责。这种转变是在整个社会产业发展的洪流之中的大势所趋,而时代所需求的价值取向、文化氛围、创造性,以及文化表达,则是剧院在营造城市文化艺术空间场景上独具的优势。

作者:鞠博 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