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视角下的古代书画艺术市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视角下的古代书画艺术市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会视角下的古代书画艺术市场

摘要:社会消费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得民众的精神需求也与日俱增。书画作品现如今已成为许多人炙手可热的收藏品,中国的书画交易事业方兴未艾。我国的书画市场在宋代逐渐成熟并具有规模,以古鉴今,需要从宋代的书画市场及其运作模式中寻找可供学习、借鉴与反思的地方,也需要完善古代艺术市场研究的理论体系。以宋代的社会背景为视角,分析了由商品经济、政治与人文环境造就的宋代旺盛的书画艺术收藏需求,研究了宋代书画市场的运作模式,探析了由书画市场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及对书画艺术本身的影响。

关键词:书画市场;宋代;艺术市场

道书念风骨,“品画先神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要日益增多,书画作品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无论人们的收藏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书画市场方兴未艾,书画买卖与收藏事业愈来愈火热。但在整个书画行业中,体系化管理制度的缺乏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画市场交易和书画行业的健康发展。梳理和研究古代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历程,即对开展当今的书画艺术市场化道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又能够完善古代艺术市场研究的理论体系。以宋代书画市场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梳理宋代书画市场背景、运作模式及相关市场特点,探析书画市场的社会、经济效应及其对书画艺术本身的影响,为丰富宋代书画市场研究提供帮助。

一、宋代书画市场的形成背景

(一)商品经济发达

宋朝时期,“重农抑商”的思想相对松动,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通过农业技术和工具的改良与开发将农耕者从繁重的土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得以将目光放在商业上;加上社会环境相对和谐,少战争,手工业、农业得以快速发展,共同推动着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交易双方的目的和价值,由此,书画作品以交易物———即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进入开放的流通领域。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宋代的官方货币———“交子”的出现则使书画流通更为便利,交易更为准确。

(二)政治环境和谐

自由与清明的政治环境是经济、艺术、文化高速和谐发展的保障。宋代统治者崇尚“抑武扬文,君臣共治”的治国理念,提高了文人和工匠的社会地位,对言论自由采取一种宽松的态度。画家、书法家、匠人们得以在一个平和的政治环境下进行艺术生产,这对鼓励艺术发展、培养工匠精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北宋初期,便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院异常活跃,更是大大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书画创造、审美鉴赏和交易流通。除此之外,宋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紧密,与周边邻国贸易频繁,同样有利于书画交易的繁荣。

(三)文教大昌的人文环境与逐渐增生的收藏需求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宋代的文官政治环境与书卷气象使艺术的种子充分生长。从文人画中可看出,宋代含蓄内敛、谦卑轻柔、弃艳崇真的艺术作风与人格态度在技法、笔触、构图与意象的共同作用下,被渗透进宋画的精神之中。同时,清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对待艺术的态度。宋代自上而下刮起的收藏之风,为书画市场带来了巨大力量。以尤爱收藏且藏品数量巨大的宋徽宗为例,王国维的《宋代之金石学》曾记载,“及宣和后则咸蒙贮录,且累数至万余[2]”。而宋人们或追求博古通今的雅兴,或为加官封爵,或因心存“回向三代”的复古之志,也钟爱收藏。同时,润书市场也不断扩大,润书按润例收取费用,侧面反映了人们在欣赏书画艺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其经济内涵和商业价值。

(四)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繁盛

书画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书画艺术本身的盛行。宋代文化昌盛,书画艺术得到了巨大的进展,良好的文人环境更促进了书画生产。书法上尊重个性与自由,强调有意无法,孕育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大家;绘画领域中花鸟、山水名家辈出,还形成了“神逸之争”和“形神之辩”两种绘画思辨。所以从书画艺术的本体层面来说,蓬勃发展的书画艺术是书画市场走向成熟的基础和持续繁荣的保障。(五)城市空间拓展,市民阶层崛起北宋时期,打破了坊与市的限制,城市空间得到开拓,店铺林立,取消宵禁,为书画交易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便利。市民意识开始觉醒,逐渐产生了含有群体特性的市民阶层,如包含商人、私人小业主、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这一群体的经济水平富裕、个人思想独立,且有着富有个体性与阶层性特色的审美与价值追求,成为除皇帝和士大夫等传统书画买家之外的新兴群体,扩大了书画市场的消费主体。

二、宋代书画市场的运作模式特点

(一)清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生产主体多元化

宋代良好的人文环境给各阶层的人们都提供了创作与买卖的空间。就社会层面而言,书画生产者主要有三类:一是朝廷御用的宫廷画师和书法家。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设立了翰林御书院,其主要作用是为皇帝起草公文,拟写诏书。“掌皇帝所作诗文与墨迹,并供奉笔札图籍[3]”,久而久之,御书院不仅成为汇聚书法人才的宝地,也成了供皇帝收藏御书及历代书法名作的地方。相同的,翰林图画院也集结了当时最优秀的丹青妙手。二是享誉业界的书法、绘画大家与士大夫,如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南宋“院体”画代表马远、夏圭等。此类艺术家的作品常受到市场追捧,还掀起了书法名家为人题写碑志的风气。三是民间画工,虽不如前二类有名,却构成了宋代书画市场最庞大的生产创作群体。在元代夏文彦所著的《图绘宝鉴》中也可考证,其所收录的北宋及南宋770余位画家资料中,总共包含了皇家宗室、宫廷画院、朝廷官员;绘画大家、士人;民间画工三类书画生产者[4]的作品。可见,宋代书画市场的生产主体得到拓展,不再局限于某一阶层,也为书画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原生动力。

(二)销售中介行业的拓展

书画市场虽自隋唐起便萌芽,但在宋代才真正成熟,一显著原因是宋代牙商的快速扩展,即由牙人进行居间交易。“无市不有牙,凡市皆有牙”,牙人出现在各行各业,且经牙人之手进行中介交易也已成为一种商业习惯和市场行为的秩序规范[5]。在此种交易背景下,书画市场的中介群体———“书侩”和“画侩”得到壮大。此类中间人作为沟通书画艺术家与购买者的纽带,具有敏感的市场嗅觉和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力,帮助创作者宣传、售卖,帮助收藏者购买、竞价,作为销售的中间渠道而赚取佣金。一定意义上,书侩和画侩的出现反映着书画市场从原始的交易模式演变成规范的市场交易模式。

(三)消费与欣赏主体的延展

书画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具有审美性和增值性,其主要需求者虽然来自于皇家贵胄、士大夫等上层阶级,如欧阳修爱好收藏金石书画,家中“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6]”。但宋达的经济水平和清明的人文环境提高了民众的消费和审美。同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开始提升自身的价值追求,种种因素扩大了宋代书画市场的购买群体,使书画艺术的欣赏和消费群体得到了延展。

(四)交易模式逐渐明晰

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全面展示了北宋的街道和生活,从图中可看出有不少摊位出售书画、古董。宋代书画市场的交易模式逐渐明晰,交易的时间和地点得到延伸,售卖摊位增加,书画交易普遍化,买卖对象大众化。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过,宋代常有固定的集市,在固定的地点与时间供书画买卖交易。如东角楼街巷中“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7]”;潘楼东街巷中“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7]”;相国寺内“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7]”,可以看出书画市场的交易颇具规模。交易方式除买卖外,还涵盖书画品租赁。而对于书画的交易用途,除个人收藏、作礼物赠送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还可用作店铺装饰,“巷口宋家生药铺,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7]”。“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文字五十六陌,行市各有长短使用[7]”,明晰的书画交易模式还体现在明确的行价标准上。

(五)书画赝品的增加

宋代,朝廷逐渐放宽对书画市场的限制,从高额的书画交易中获得了大批税收,补充了国库,进而更加鼓励书画经营。在朝廷与社会的作用下,书画需求愈来愈多,相关市场竞争也逐渐加深,优胜劣汰及追逐名气的购买风向使得一些民间画工的生存空间变小,也引发了赝品的增加。但赝品增加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是利益驱动的结果。《画继》卷十记载道,“政和间,有外宅宗室不记名,多蓄珍图。往往王公贵人令其别识,于是遂与常卖交通。凡有奇迹,必用诡计勾致其家,即时临摹,易其真者,其主莫能别也。复以真本厚价易之,至有循环三四者,故当时号曰便宜三[8]”。

三、宋代书画市场的影响

(一)推动书画艺术生产创造

书画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宋代的原始书画作品的生产与创作。一方面,通过书画市场的交易传播可以为艺术家的作品起到宣传和扩大影响力的效果,基于这一点,书画市场也带动了书画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书画市场上流通的作品也为宋代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风格和形式的启发。在书画行业中,艺术家们往往以市场上的古迹为灵感来源,其生产创作常建立在对前人古迹进行观摩、学习、思考与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前人的作品帮助书画家们再创作。以书法为例,书法家们常常通过临摹前人的书法作品,学习其笔法,才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实现自我的突破。北宋书法家米芾就经常在市场上购买书法作品,其目的是为了学习,米芾长子米友仁曾道,“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9]”。

(二)推动书画艺术传播发展

市场上,书画作品交易的过程其实也是书画艺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随着买卖易主,书画作品的所有者在变化,其欣赏群体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而书画市场一定意义上也为散落在民间的书画古迹起到了集聚和归整的作用,通过市场上收藏家和民间书画爱好者的交易,也对这些古迹起到了保护作用,客观上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再传播和再发展。一个好的鉴藏家一般都具有很好的装潢保存技术,如张彦远、米芾那样的一流鉴藏家,可以为书画作品实物延长寿命[10]。

(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在宋代的书画市场中,书画作品的生产者———无论是画家、书法家还是佣书者、画工们,都是按劳取酬,按照劳动的多少与优劣获得相应的收入。即便是有名的书画大家,其作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的时间可能不长,却能获得很高的酬劳,艺术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貌似很短,但由于酬劳不仅是由创作的必要劳动时间构成,还包括艺术家的社会声誉以及作品的附加值,且艺术家的创作受其经验积累以及创作历史的影响,因此总体上艺术创造是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而书侩、画侩等专门从事中间交易的销售者,其收入方式同样是按劳取酬,从每一件书画交易中抽取酬金。除此之外,作为流通货币,交子的出现也规范了书画交易的定价与交易方式。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书画市场上的艺术生产活动、书画作品的中介销售服务与消费活动都被赋予了经济意义,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宋代书画市场的壮大也推动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提升市民阶层审美修养

相对现代而言,作为信息闭塞的宋代,虽然有勾栏瓦舍等表演艺术机构供人们消遣娱乐,但对于视觉艺术如书画艺术而言,人们无法进入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欣赏书画作品,艺术欣赏的渠道十分单一和狭窄,书画市场就成为一个供人们进行艺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书画市场给予了市民阶层进行艺术学习和审美欣赏的便利。同时,书画市场具有影响力和流通价值的多为前人的优秀古迹和宋代当时的好作品,对于提升市民阶层的审美修养能力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汪沛洵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