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发展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非艺术专业学生获取一定的艺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提高审美能力。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出发,论述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异化特点及原因,提出形成意义层面共识、提高课堂质量、拓展第二课堂、结合中华文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关键词:学生发展;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
艺术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发展中的宝贵财富,自改革开放以来,公众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视野转移到人的精神层面发展,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一种逐渐备受关注。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通过舞蹈、音乐等八大类艺术形式开展的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以发展和完善,为新时代画像、为新时代立传、为新时代明德。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历史进程
为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在不同形势背景下国家多次下发公共艺术教育相关文件。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首次提出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强调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高校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06年教育部3号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方案,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公共艺术课程开始走进高职课堂,教师资源和场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014年教育部1号文《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诞生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育的重要标志,国家层面进入从义务教育开始全面重视艺术教育的新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7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的概念,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美育教育范畴,强调美育教育地位就是和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首次提出构建课程体系的三条建议、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的六大措施、统筹资源的四项方案、保障美育发展的五大内容。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长期致力于高校美育提升工作,2017年首次组织召开全国高职美育学术研讨会,2018年研讨会强调高校美育教育教学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美育教育的重点改进内容,从形式和内容上更加贴近时代要求。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覆盖学生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是教育的追求和目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从1996年明确提出学生选修“大学音乐鉴赏”“大学美术鉴赏”“大学影视鉴赏”“大学美育概论”等课程到如今的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多样化,教材由国家教委委托编写出版到如今的教材种类多样,学生的艺术学习路径选择和方式越来越多。师资发展从1996年明确建议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为宜,到如今师资结构种类以专兼职为主,融合校外聘任专家、合作导师等多类别形式共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异化
1.学生评价标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异化。如何评价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是社会热点话题,随着社会发展,多元的成才观渐渐被许多院校提出,评价高职学生的科学模式从唯学习论或唯技能论转移到学生发展论观点,社会逐渐提倡只要个体存在某个方面能力或表现超出其他同龄人,或个体某项能力得以发展和进步,那么个体就是发展的,就是成功的,如杨军通过研究提出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个体全面同步发展似乎是一项比较难以实现和完成的任务,反之追求个体专项发展似乎更加贴合社会分工细化下的就业和创业环境的评价体系,扬长教育、长板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2.招生政策格局导致学生群体特点异化。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与本科不同,包含自主招生、对口单招、3+3合作、高考招生、注册入学等多种方式,高职招生更像是本科教育招生后续的“补充”,在高招录取次序和批次上自然存在先天的不足,社会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在对学生家庭教育而言,在能选择本科高校的前提下自然不会选择高职院校,学生进入高职往往不是自身的意愿,而是成绩使然的无可奈何,成绩的背后往往包括智力、学习力、自制力、逻辑力、思考力等多方面比拼。必须承认,高职院校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明显存在不足。适合的教育理念是在这种招生格局变化下产生的,高职教育强调“适合”,是基于课程适合、环境适合、专业适合、就业适合、行业适合、产业适合、发展适合等多种情景的结果。3.技术革新改变了学生课堂的知识需求。高职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课堂,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方式,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充斥海量的知识信息,纵然网络知识信息有良弊之分,但是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体系的唯一渠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成长的,人具有强烈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各类虚拟环境,技术只有为人所用才能发挥价值和意义,现阶段高职院校提倡的翻转课堂、云课堂、慕课等多种授课途径,就是技术革新带来的课堂革命。4.传播媒介造就了不同场域空间的异化。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学生个体在交友、生活、学习等空间被划分成无数个单独的场域,不同的场域拥有不同的环境、角色、资本特点,唯一不变的是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学习场域他们是知识的接收者,交友场域他们与兴趣、爱好相同的个体进行互动,网络场域他们和虚拟世界通过游戏、直播等产生连接和互动。不同的场域个体产生不同的交流方式,在不同场域中融合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间发展呈现动态式的交融、博弈、变化过程。可以说,学生交往空间依旧多样化、不固定化,临时性的社会动作即会产生临时场域,学生的角色在不同场域中产生变化。
三、学生发展异化的成因
宏观上受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这是“90后”“00后”等划分的标志,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异化始终是跟随社会变革、产业发展、经济变化而变化的,世界改变了,环境就会改变,环境中的个体就会产生变化,这是永恒的。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种世界发展都是根植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宏观上的社会发展是塑造一代人独有特点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行业发展越来越需求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中观上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性依然存在。受学校制度、师资配备、专业建设、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间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也有差别,经济发达地区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师资建设较强、校园文化浓厚、艺术教育形式丰富,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则注重学校的招生就业、校园建设等现实因素,缺乏师资、场地、氛围等构建和完善。从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前缺乏系统的人文和艺术教育,入学后课程安排多以专业技能实训为主,重专业技能轻人文和艺术素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邹宏秋通过职业成长轨迹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和职业素质,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人文和职业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2]。微观上个体的成长经历、态度决定了学生个体对艺术教育的热衷和喜好度。认知包括个体对艺术教育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只有当学生个体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意义时,艺术教育才能开展。情感包括个体对艺术教育的情感体验,只有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艺术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和实现教育价值。行为倾向指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的反映,个体接受认可艺术教育价值意义,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追求美、审视美。笔者在自己工作的学校进行了一项“高职院校学生艺术教育意愿调查”发现,73.6%的调查对象未曾有过系统的艺术教育经历,84.6%的调查对象拥有艺术教育学习的需求,79.8%的有艺术教育经历的对象期望在高职院校获得进一步的指导和学习。由此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学习渴求是存在的,而且是大量的。
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路径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范畴,主要包括公共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公共艺术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公共艺术学以致用的再创造。所以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路径必须以学生课堂为基础,辅以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注重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全人教育的结合,积极开发适合本校专业特点、课程特点、信息化特点和学生特点的特殊教育模式,立足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形成意义层面共识。说过: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在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即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只有学生、教师、学校都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一是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积极反映,艺术又高于生活,给人美好的期待。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依靠人文类课程学习和活动进行,艺术是在文化、历史、时展基础上积淀和产生的,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具有时代烙印,叙说一定的故事情节,所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学者研究以艺术为主的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欣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研究表明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情商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促进感情世界的活动。刘晓红认为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特殊的价值与作用,必须用精致的艺术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教益和向上的力量。三是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对技术的认真精神、对技能的钻研精神、对产品的追求完美,公共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对于产品而言就是追求产品的精和美,艺术教育中的开拓进取、追求完美与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保持一致的。艺术教育是改变职业教育中重技艺轻人文现象的重要手段,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多年来,职业教育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力求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技能性、专业性,忽略学生的人文培育。
2.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注重课程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是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全面改革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建立拥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的完整课程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引进,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扩大兼职艺术教育师资。促进艺术师资培养成长体系的建立,发挥教师艺术造诣、艺术创作和实践的同时弥补其人文素养的不足。共建地方文化课程,引进尔雅、慕课等形式的网络课程,实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类教学,面向不同专业群体开设不同类的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实践的作用发挥,落实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开展系统科学的课程评价,完善课程质量建设评价体系。探索艺术课程到课程艺术的转变,积极培育更多的专业教师拥有艺术教育思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艺术性,培育学生美的体验、美的追求和美的实践。
3.建立双“1+N”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拓展第二课堂教育阵地。管理上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主管部门,其他行政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等协助,队伍上牢牢把握大学生艺术团这个抓手,多元化、多途径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生通识教育体系范畴,设置艺术必修课课程学分,其他行政职教辅等单位积极开设辅助性的艺术类课程、讲座、培训等活动。大学生艺术团对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设和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艺术团指导教师配备,以节目为导向,突出思想政治性,结合传统文化融入,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发展。重视艺术团训练过程的指导性,制度上保障艺术团训练、参赛、展演的序化,注重学生过程的接受性和教育意义。重视共青团主导下的公共艺术教育社团建设,扩大社团覆盖延伸面,积极开设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八大类社团,加强艺术团和社团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艺术项目,促使学生在校感受到高水平的艺术活动,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4.坚定走中华文化结合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道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杨潘升研究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传承培育工匠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点[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坚定走中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青年大学生中树立文化自信理念毫不动摇,加强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工作,使青年一代耳濡目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志说:“中华文化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教育要突出艺术的思想性、逻辑性和价值取向,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要培养具有美的感受、美的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就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艺术教育的因子,探索文化育人路径。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注定离不开技艺,作为技艺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熏陶和培育学生的特性,充分发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积极加大地方性文化机构工作对接进课堂、进社团、进活动。李燮认为传统文化是我国艺术教育的核心,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力量的支持,艺术教育的发展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孕育[4]。要鼓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激发他们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的中华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高职院校承担为国家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的重任,艺术教育关乎学生成长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方能产生成效。新时代的高职教育注重的是高质量的发展,其中包括学生高质量,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必然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好公共艺术教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应然,为时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洁,杨先艺.重视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1).
[2]邹宏秋.构建“双融合”教学模式加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
[3]杨潘升.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职教论坛,2017(05).
[4]李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简析[J].四川戏剧,2016(01).
作者:孙津津 孟影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