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理念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致使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也加快了。从当前来看,课业教育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的线上教育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种新形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是大学生们比较欢迎的,运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微课程理念在这种教育的发展状况下也得到了完善。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应该有机地结合微课程理念,从而使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得以有效地推动。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理念;重要性
从当前来看,高等院校运用互联网线上学习的学生在不断地增加,这种新式的教育方法在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广泛应用。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得以普及,微课程理念也因此而诞生了,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有效地促进,学习的可选性得以增加,运用简短且精细的课程,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得以提升[1]。
一、简述微课程理念
微课程理念是由美国先兴起的,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微课程理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微课程的特点及优势:其一,微课程具有简短且精细的课业内容。一节课只需要10分钟就能够完成,能够将课程的精髓运用新颖的模式和结构的精细设计,在很短的学习时间内体现出来,无论对于学生学习收获的程度,还是综合时间的利用,都非常有利。其二,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终端得以普及的前提下,实现了微课程。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电脑,学生都已经广泛地应用,学生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可以登录网站或者APP就能够获得,学习的课程也能够自主选择,将学生在学习中地点和时间因素的制约,直接地解决了[2]。其三,微课程将多样化和定制化的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微课程网站学习时,可以选择自主学习,可以直接在线学习,也可以将所需要的课程视频和学习资料下载到网络的终端进行学习,可以多次观看学习,针对于难点和重点的课程,学习的效果比较显著,从而使定制化的学习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
二、微课程理念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推动大学音乐教育水平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的先进思想得以有效传播的窗口就是教育,教育也是引进先进技术的平台,因此,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改变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针对于大学音乐教育而言,微课程可谓是全新的启示,将一个良好的平台提供给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将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地在学习中发挥,从而使学生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大学音乐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二)优化了大学音乐的教学资源
科学技术和网络环境,是微课程理念的主要依靠,大学音乐教师在设计微课程的内容时,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将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例如,国外的经典音乐类型和我国的传统音乐种类以及现代的流行音乐范围,音乐工作者都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对其进行查询和搜索,将综合的经典案例运用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播放,再将音乐课堂中介绍的音乐类型进行配合,学生们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会对认识音乐的类型加深了,从而使大学音乐的教学资源得以丰富。
(三)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改革
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微课程的作用下,三者进行了完美的整合,把新颖的音乐教学内容运用快捷的传播速度和强大的传播功能展现在受教育者的视野中,从而使资源共享得以强化。其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起来,学生的角色转变得以有效地实现;其二,对于先进的音乐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地进行整合,致使提高实践音乐教学的水平得以有效地促进,因此,在大学的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理念,能够加快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3]。
(四)培养大学音乐教师的创造性,完善大学的音乐教育
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理念,设计的每一项,都与大学音乐教师的构建和构思分不开,微课程是利用精细且简短的形式进行体现的,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在微课程内的设计上,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大学生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在微课程中,就是创新提炼精华的内容,这些精华的音乐知识怎样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现给学生,大学音乐教师就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创新设计。在大学音乐教育的微课程理念上,还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一节微课程结束以后,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薄弱环节,教师也能够尽快地了解和掌握,对于完善大学音乐教育非常有帮助。
(五)有效应对微课程理念的挑战
针对于大学音乐教育而言,传统模式优势比较大,能够将有效的学习气氛给学生营造出来,但是,局限性也非常大,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要求。从当前来看,传统教学受网络教学的冲击相对比较大,在大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微课程理念,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不但能够将自身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还能够将时代变迁精神有效地体现出来,从而使大学音乐教育对于网络教学的挑战,能够有力地进行应对。
三、构建微课程理念下的大学音乐的教育方法
(一)构建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
其一,构建教学资源。构建微课程体系,既需要软件支持,又需要硬件支持,作为相关高等院校,必须要将投入的资金增加,将微课程的网络平台构建起来,此外,规范微课程的格式和制作流程,在标准的状况下,提高微课程。同时,运用有效公开征集的方式,在高等院校的音乐微课的教学体系中,融入最新的技术和资源以及想法,从而使微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和整合性得以有效地保证[4]。其二,构建教师团队。当今是一个发展的网络时代,对于各学科教师的要求都很高,大学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有效整合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和微课程上,高等院校首先应该将培训音乐教师的力度加强加大,使大学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理念能够尽快地转变,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方法。此外,作为大学音乐教师,在主观上,对于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和特征,应该意识到,并且重视起来。
(二)加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性,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高等院校的音乐工作者,应该正确地认识微课程理念,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下,对于微课程理念的需要必须要把握好,教师在大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微课程与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有机地进行结合,致使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性更强。例如,在设置一个学期的音乐课程中,设置网络微课程自学应该占1/3,在课堂上,将学生学习音乐的成果统一进行验收,对于学生有问题和疑惑的地方,教师再进行引导和帮助。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理念,必须要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自我学习和个性发展得以促进。
(三)整合音乐教育的资源,提供最佳的音乐学习空间
在大学音乐教育的体系中,应用微课程,既要有相关的硬件支持,互联网技术也必须要完善,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有关的高等院校投入的经费必须要加大,使微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发展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大学音乐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潮流。在大学微课程的平台上,为了规范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必须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制度制定出来。对于比较先进的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应该有专人负责进行整合,在大学音乐专业的范围内,征集好的教师和资源以及方式,在微课程的应用中融入与学生学习音乐发展相适合的方法,从而将最佳的音乐学习空间提供给学生。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从当前来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微课程理念,许多新型教学的技术性和互动性的问题都会出现,这就需要在大学音乐的教学中,将强有力的大学音乐教师队伍进行培养。这支大学音乐的教师队伍,必须要熟练和灵活地掌握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相关的互联网终端,在微课程的平台上,优质的音乐教学信息,学生在主动挑选音乐学习课程的同时,音乐教师的说明和引导也能够了解到。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不断地深入和推广,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果。大学音乐教学在应用微课程理念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与发展的方向相适应,将留言和讨论板块在微课程理论的平台上开设,致使学生学习音乐的讨论和交流得以有效地促进,对于学习成果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评选出来。利用团队性学习音乐的讨论方式,来对学生下个阶段的音乐学习进行促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五)分析具体对象,制订个人学习方案
微课程是互联网的一种教学工具,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无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像专业音乐教师一样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学,所以,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微课程,就需要具体地分析其中的问题。从学生方面而言,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事物接受的程度都有所不同,在应用微课程教学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将不同层次学习网课的方案制订出来,在微课程的学习平台上,也应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音乐的方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还应该将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的板块进行设计,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音乐。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微课程理念在大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得以有效地实现,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突破了,而且,大学音乐教学中各类的教学资源也得以丰富,将自由而快乐的音乐学习空间提供给了学生。在对音乐教师创造性课堂设计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大学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得以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美.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20):165—166.
[2]王莎莎.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10):75—76,69.
[3]王祖君.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分析[J].好家长,2015(51):244.
[4]李婧雅.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62—65.
作者:高雅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