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融合

摘要:音乐教育既拥有审美功能也拥有德育功能,如何更好地结合两者,综合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在德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审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新青年青春、活泼、健康发展,即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审美功能;融合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是青少年学生学习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双功能的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又使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积极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一、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一)音乐教育审美价值存在的必然性

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基础性,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小学低年级主要让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快慢,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并且能够演唱简单的歌曲,使之先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到高年级和中学以后,教授简单的乐理知识,分析简单歌曲的和声、曲式,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了解各种音乐风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核心是审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艺术能力的坚实基础。”[1]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将来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绘画、雕塑、造型、设计、建筑等,拥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学习其他艺术专业会比没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学习效率更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态度会有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决定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并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已经迫在眉睫。

(二)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实现

新课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居于首位,这说明审美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中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时,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会,做到以欣赏感受为主,以教唱歌曲为辅。“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教唱歌曲越多音乐课效果越好,虽然歌唱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一定帮助,但中小学音乐教育毕竟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而是让所有学生了解音乐,陶冶情操,以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事实表明,一味的教唱歌曲而不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看似唱会了很多歌曲,但学生很难融入音乐本身,这样也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会的歌曲经常是一节课学会,过两节课就忘掉的情况。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把握,为音乐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积极主动的去唱、去听,甚至达到终身艺术学习的目的岂不是事半功倍。在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学生又轻松愉快、自觉自愿地学习歌曲和相关的音乐知识,并由此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达到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德育功能能够提升音乐教育的地位

音乐课在中小学课时较少是众所周知的现状,而且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普遍认为音乐课是“副课”,是休闲和娱乐的课程,多数学校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强,这大大限制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能否借助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提升音乐教育的地位呢?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而音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情操,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培养方向也大相径庭,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二者却是紧密联系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开始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子把音乐列为了“六艺”课程中的第二位;荀子认为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到普普通通的学生,音乐教育与德育都存在内在的联系。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音乐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音乐相对于其他学科,承担了更多的德育任务,而通过音乐来提高德育宣传效果也往往是大多数学校的普遍做法,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德育教育中的比重逐渐加强,二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二)审美改进德育功能的实现

“通过音乐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任务。因此不能把音乐课变成政治课,音乐课中实施德育教育要有它自己独特的手段和方式。”[2]在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音乐课仍是一节以审美教育为主、实现音乐审美价值的课程。一节课究竟该如何去上,在与德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审美作用,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开展审美教育。如:在教授《长江之歌》这首歌时,第一,教师弹奏全曲,让学生聆听并联想情境,感受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引用诗篇或者自己创作;第二,教师边弹奏全曲,学生边朗读自己所写的诗句;第三,朗读歌词,介绍歌曲以及创作背景,对比学生自己的理解,讲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一首歌曲,学生通过听、想、创作,会对歌曲表现出浓浓的兴趣,从而主动了解歌曲的美,从学生创作的诗句中能知道学生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整节课不仅实现了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学生主动探索而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甚至比一节思想品德课效果还好。

三、音乐教育双功能实现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热爱艺术、思想健康积极的学生,它所强调的是普遍性,即大众教育。“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3]音乐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审美育人,它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需要学生理解、感受其过程,通过欣赏其中的美来提高学生的情操。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也是音乐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以审美为基础,毕竟音乐教育从属于艺术范畴。

(二)“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

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外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有效地采用“第二课堂”的方式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家庭与社会也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障。比如:通过欣赏音乐剧和音乐节目,学生无形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三)教师审美能力提升

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课堂教学中,随着教材的更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逐步增高。如果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能力是能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随着更多音乐形式的出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始终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不但要有专业、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底,还要有理论的高度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要走在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郭声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0,(06).

[2]张媛媛,李焱.试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德育功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顾志成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