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河洛大鼓对音乐教育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近些年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下,许多当地的非遗项目纷纷走进了大学课堂。洛阳师范学院将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引入课堂,以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普及这一即将濒灭的古老曲种。这一教育方式,不仅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河洛大鼓演唱者和听众,而且还唤起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情结,产生了教育、传承、发展和弘扬等一系列的文化效应。
关键词:
河洛大鼓;音乐教育;文化效应
在2016年五月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舞台上,一首河洛大鼓《颂洛阳》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他那高亢激情的唱腔,声情并茂的表演,超过了与其同台表演的其他老艺人的演唱。这铿锵有力、韵味十足的唱腔,似春风中一朵盛开的牡丹花一样,温暖了观众的心灵。这位年轻的演唱者是谁呢?原来,他是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2级毛玉杰同学。他的河洛大鼓演唱技能不是依靠传统拜师求艺途径,而是在洛阳师范学院开设的《河洛大鼓》选修课的课堂上学会的。毛玉杰的演唱吸引我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促使我走进洛阳师范学院河洛大鼓选修课的课堂,并针对这一课程教育所产生的文化效应进行了采访调查。
一、教育效应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2年将河洛大鼓引入课堂,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学生普及推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品种,课程开设五年以来,每届都有50多人选修学习。教授此课的艺人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牛小枝和李明治,在他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了一批“好苗子”。能够掌握河洛大鼓唱腔,并具有一定表现力的学生,有2012级的学生毛玉洁,牛俊兰、朱莉莎等。目前,他们已经活跃在河洛大鼓的舞台上,尤其是毛玉杰还在艺人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2016年河南省老城北河洛大鼓争霸赛”,取得了专业组的优秀表演奖,并获得一千元奖金。朱莉莎,在2016年11月30日还参加了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公厅举办的“道德模范巡演”,演唱河洛大鼓《无悔的承诺》。现在,他们虽然已经毕业,但是仍在坚持学习河洛大鼓新曲和尝试唱腔创作。大学生走上了河洛大鼓的舞台,这是艺人完全没有想到的教育效应。艺人说,我们只会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而今天竟然在现代大学的讲台上,带出了优秀的河洛大鼓弟子。再听听大学生怎么说:谁说我们年轻人不喜欢传统音乐。我们喜欢呀,但是平时很难听到这些原滋原味的传统艺术呀!要不是选修课,我们的耳朵还是灌满了现代音乐。是教育的力量,让我们深深感到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今天我们这代人就要用自己的歌喉,使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青春。
二、传承效应
河洛大鼓是发祥于洛阳偃师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已有百年历史,约创于清代光绪年末期,2006年在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中,被文化部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的名录中。一直以来,政府为了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措施。2006年,教育部、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2008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传承传统文化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音乐文化又具有深刻的教育效应。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性的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文化传承,需要的是言传身教,脚踏实地,需要活鲜的思想和生命力。如今的年轻人,鲜少有热衷于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更没有人主动去学习河洛大鼓。然而在笔者调查访谈后发现,并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艺术,孩子们非常喜欢河洛大鼓这样的传统民族艺术。然而如今媒体舆论、社会环境,外来音乐冲击了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成为主流,当代的年轻人很少接触传统艺术、缺乏环境与机会学习传统艺术。而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正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学生接触后普遍认为河洛大鼓能带来跟流行歌曲不一样的感触,韵腔韵调耐人寻味,容易激起民族情结。他们认为学校的河洛大鼓课程的开设非常好。虽然社会在发展进步,要吸取国外的优秀文化,但是我们在吸取别人的文化艺术的同时更要回过头来关注我们国家传统的古老艺术。传统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它是经历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而且没有曲谱,能够流传下来是特别难得的。学生们都希望学校能够一直开设河洛大鼓课程,并表示自己也希望向他人介绍宣传河洛大鼓,以身作则,将河洛大鼓这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三、发展文化效应
主席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河洛大鼓进课堂体现了音乐教育具有发展音乐文化的作用。任何民族文化都在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发展之中。民族音乐文化也是一样,它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带着青少年们理解过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更好地走向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河洛大鼓已经濒临衰灭。近几十年来,老艺人逐渐谢世。鼎盛时期,将近200多艺人的偃师,如今就只剩下20多人,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以上,且大部分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落寞。如今,河洛大鼓传承艺人已经几乎收不到徒弟,没有人再会主动学艺以表演河洛大鼓为事业营生,河洛大鼓的传承岌岌可危。而进课堂的方式,恰恰为河洛大鼓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途径,是使年轻人接触和学习河洛大鼓的有效方式。学校课堂的授课过程中,艺人的传统授课模式得到了改良,与以往的私人个别的拜师学艺不同,现在的河洛大鼓改变了以往的模式,进入到了课堂集体授课;对象和以往的对象不同,以前都是农民而如今是有音乐基础的高校生;与以往没有曲谱只能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不同,为方便学生学习,老师们开始为河洛大鼓作品记谱;与以往作品不同,艺人们对作品进行了创新,除了学习欣赏传统唱段之外,艺人们谱写新的适应时代的作品。由此可见,河洛大鼓进课堂,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听众。不仅将其从濒灭的状态上挽救了回来,并且通过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歌颂当今社会生活与国家文化政策。不但保存其传统文化韵味,并且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交流融汇。对其具有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四、弘扬文化效应
2014年3月主席说:“树立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河洛大鼓进课堂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承载民族情结,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文化为载体流淌在国人心中的。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及生活方式。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情结体现和精神载体,它是一个民族历经起源、坎坷、发展、复兴和强盛的历史见证。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民间文化越来越被人们遗忘,摈弃,甚至逐渐消亡了,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巨大损失。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忘根、忘本。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河洛大鼓进课堂,正式这种精神的一种落实。其产生的这种文化效应是毋庸置疑的。它使逐渐被人们忽视的传统民族文化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得到传递甚至普及,推动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年轻人心系传统文化则中国传统文化永不衰颓。永远怀揣着炙热的民族情结,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永远鲜活,永远流传,走向世界,才能真正实现有中国特色民族情怀的中国梦。河洛大鼓进课堂让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学而知之,丰富了学生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让新一代年轻人肩负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推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
[参考文献]
[1]马春莲.洛阳河洛大鼓音乐调查报告[J].黄钟,2004,04:69-72.
[2]马春莲.“河洛大鼓”传承方式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4,03:23-25.
[3]马春莲.谈河洛大鼓的艺术风格与其文化生态的变迁[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03:44-46.
[4]柳倩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意义.文学教育,2009:122-124.
[5]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6]曹理,何公.学科教育学大系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42-45.
作者:张尹?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