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简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土音乐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富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特性,凸显了当地语言、文化特征,是古代人民的智慧、意识结晶。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基于对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障碍作出分析和论述,就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因而,在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高校音乐教育优势巨大,将引领整个社会音乐发展格局。但是,事实上,很多高校音乐教育价值功能并未得到尽善尽美的发挥,在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障碍重重,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备受社会关注,并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一、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障碍
本土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缘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障碍重重,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淡薄。意识是行为的主导,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奠定了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努力从未止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传承意识不断增强,但在方法择取上却有所欠缺。一方面,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将诸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本土音乐文化相关资料整理、活动宣传上,却忽视了高校这一最直接、最广泛的传承基地。另一方面,由于高校音乐教育长期不受重视,部分高校更愿意将资源放置在专业教育上,对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传承置之不理,导致此项工程建设障碍重重。
(二)师资不足。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导者、实施者,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师素质结构来看,其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认识甚少,相关专业知识匮乏,难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发展引导服务,导致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一再溃败”。有些高校对现行扩招形势认知不清,过度强调规模扩张,忽视了对自身教育承载力的理性考察,加之师资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导致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难以为继。另外,音乐教师对自身功能定位不清,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多以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一,进而影响了学生参与兴趣,即使具备一定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意识,但现实工作实效不尽如人意。
(三)教材单一。教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依据。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各地拥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大量民歌、舞蹈、戏曲等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提供了利好条件。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却很少看到这些痕迹,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应用不足。单一化的教学教材显然不符合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同时也不能承担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重任,其改革创新工作至关重要。这亟需教材编制人员深度探究本土音乐文化的特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结合高校音乐教育需求,重新编制教学教材。而高校音乐教师,也需重新规划课程设置,丰富课堂内容。
二、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策略
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是未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音乐作为特殊的音乐门类,彰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及审美情趣,对引导现代学生发展意义重大。作者结合上述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传承意识,是实现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的首要目标。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政府及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意识不断增长,其存在问题更多体现在观念层次上,缺乏对此项事业发展需求的理性分析。根据国家政策文件规定,“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新时期,政府部门不单单要重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工作,还应意识到高校发挥的阵地作用,制定一系列指导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政策,适度提高支持力度,引导改革传承与发展模式,转变高校教育观念。同时,高校也应积极配合和参与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主张音乐教育模式优化,致力于发挥阵地作用,从而引导社会意识,营造良好的支撑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建立多元化实践机制,包括发展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凝聚各要素力量,推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迈向新的高潮。
(二)加强师资建设。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其发展始终离不开专业师资队伍的有力支撑。新时期,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要求高校必须要尽快加强师资数量及质量建设。具体而言,高校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综合评述自身教育承载力,适度扩张办学规模,同时按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善于通过多种途径补充教师人才,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引导服务,夯实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人力资源基础。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引导其了解音乐教育发展形势及要求,及时丰富其理论知识涵养,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使之成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实施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校还需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给予表现优异者适度奖励,分享成功经验,发挥榜样作用。
(三)优化内容设置。地方课程设置是架通国家课程与学校教育的桥梁,是传承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的关键,更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对此,世界知名教育家、音乐家柯达依、奥尔夫作出了表率。在由其编制的教学教材中,本土音乐占据着较大比重。对此,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有效经验,立足于地方语言及本土音乐,重新整合教学教材编制素材,凸显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支持此项工程开展。另外,高校本身作为音乐教育的前沿阵地,也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简单来讲,要求高校音乐教育教师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注重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延展及渗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重新整合教学素材,丰富知识课堂,引导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形成深刻的认知,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传承与发展事业当中来。基于此,高校音乐教师还需注重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处理好自身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在此过程中终身受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十分重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系统复杂,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更多地关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实践建议,从而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系统完善,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作者:陈峻 单位: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蕴洁.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音乐时空,2016,(03):146-147.
[2]陈宇晖.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几点方法——以广府音乐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95-97.
[3]王珊铭.本土地方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粤北韶关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6,(08):190-191.
[4]闫楠.本土音乐文化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现状及实践构想[J].戏剧之家,2015,(13):204-205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音乐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
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并据此制定适宜的教育策略。在相关教育方式中,音乐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音乐囊括了历史、文化、精神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拥有较为显著的育人功能。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功用,文章从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结合音乐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两方面,对运用音乐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如果学习动机相对明确,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有更积极的行为表现,如注意力更加集中、感知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等,对新知识的理解力也会相对增强。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使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更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不妨借助音乐教育的力量。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表现突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立身处世,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高校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社会阅历相对不足,难以将理论知识完全转换吸收,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而音乐教育可有效地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相对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使在校学生近距离感受社会的多样性,继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音乐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借美传善的作用。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探索,推动大学生将音乐作品中的真、善、美内化为自身美的意识和观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从这个角度出发,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借助音乐教育的力量。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音乐教育具有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强调并落实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必要性。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它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酷爱音乐的当代大学生而言,音乐不仅动听,其内含的正能量思想具有引导他们向善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音乐。而部分青年学生涉世未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可能会不加审视地接受一些不良音乐作品,相对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应把握好音乐教育的方向,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去追寻美、创造美,避免和远离低俗音乐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补充
音乐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的内容。同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相似,音乐教育也有着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其能提升人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同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平和的心态。音乐教育在完善道德品质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道德品质可借助音乐这一载体进行传播,弥补文字传播相对乏味的不足,另一方面,当个人受到音乐触动时,会提高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削弱和转化消极的情绪。从心理层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要想实现这一点,音乐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工具。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紧张的学习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很多学生感到压抑,情感需要释放。音乐教育对缓解心理压力有着明显的优势。科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情感波动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寻求并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优美的旋律和悦耳的声音能够有效调节心情,减轻思想压力,甚至医治心理疾病。
(三)音乐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音乐的情感色彩浓烈,感染力十足。在生产生活中,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激励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如我国传统民歌号子,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极大地促进了劳动活动的进行。直至今日,人们依然能从号子表演中感受到人与自然通过劳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精神与艺术之美。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音乐能够发挥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直接激励作用。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爱国主义歌曲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保卫国家的热情,提升了斗争的勇气,对民族独立起到了应有作用,很多经典抗战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传唱至今。相对于以理服人,音乐教育更偏重以情动人。曾有人感慨,部分现代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与他人交往时少了一份真诚。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内心的感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笔者认为,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音乐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超越了物质层面,热爱音乐的人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能对纯粹的物质利益保持距离。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与魅力所在。音乐教育以音乐为媒介,提升了施教者与受教者沟通的顺畅程度,并使得两者在持续的教育行为中获得心灵上的给养。所以,借助于音乐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将会更加有效,通过创造多元化的音乐审美教学以及举办各类音乐政治相关活动,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革新。
二、音乐教育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晦涩,形式变动较少,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该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欠佳。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学效果,使理论知识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应尽量避免单向、纯理论式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说明某个抽象论点或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同时代、同哲学派系的音乐作品,或者作品中涉及的相关事件与相关人物辅助讲解,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曲,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展现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和同志的领导下掀起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教师对其进行讲解,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以及全国人民跟随共产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这对于理论课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要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并组织好课堂语言,把握好课堂节奏。
(二)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
教师在整个教育阶段处于主导地位,良好的个人素质与文化修养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保障,也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身兼教育工作者与人生理念引导者双重角色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本科阶段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科技的高度发达使现代教育愈发需要生动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引入音乐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教师的音乐素养也应与课程建设水平同步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之后,还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音乐审美教学形式,以音乐的美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较高水准的道德行为。
(三)以音乐作品凸显爱国主义精神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代代延续。在中华民族遇到强敌时,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了革命先辈无尽的抗争力量。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必要组成之一。古往今来,众多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对祖国的浓浓爱意,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一些爱国主义歌曲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音乐讲解爱国主义的内容,通过音乐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结语
综上,音乐教育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效,相比其他教育手段,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生的影响更加长久和持续。通过音乐这个载体,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加顺畅地接受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能更加深入地植入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世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音乐教育努力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刘硕龙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育霖.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乔春霞.试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
[3]赵继伟.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4]李爱丽.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
第三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问题
摘要:
本文从学习者的角度,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师资素质稂莠不齐、教学内容重技轻文,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设备投入的偏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匮乏、教学设备资料不足、实践教学平台少等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稂莠不齐
在素质中,教的师德素质是首位的。中国从古代到现代都一贯重视教师的师德素质,西方许多国家也同样重视。[1]音乐教育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优秀的课程离不开良好的师资,因而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笔者在大学期间有一门音乐教育课程,要求讲课必须做PPT,用普通话,语言标准、语速流畅、课堂气氛活跃。然而一部分音乐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些老师上课应该具备的素质,上课举止随意、不注重选择教学内容及方法,导致教师教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敷衍了事。学生学不到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有的素质和基本表达,以至于难以适应社会,这样的引领和示范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并无益处。同时,笔者通过观察学生上课感受发现,高校的学生对音乐教师进行判定的标准十分一致,有的教师人格高尚、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学生便会对教师形成崇拜感,绝大部分同学上课积极投入,与教师互动活跃。反之,若教师上课敷衍了事、生搬硬套、平淡无奇,课堂便如一潭死水,很少有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蔡兆梅、王娟、宋?谨等通过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素质课程教师达不到预期水平,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学校所投入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评价体系上也出现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无疑会对高校音乐素质课程的建设起到消极作用。
二、教学内容问题
(一)重技轻文
忽视社会科学类知识的重要性,导致音乐教育停留于知识+技术的层面,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不足,综合能力跟不上,就更要求不了学习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再加上,以往教学中的重技轻文现象所产生的技术与音乐文化的脱离,使艺术技巧完全脱离孕育它的文化母体,从而是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音乐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情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如何发挥艺术技能技巧的表情达意功能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问题,在人的多种修养中,文化修养是与艺术修养直接相关的。在笔者的一次与学弟交流和合作一首作品的期间有感,这位学弟并不知道所唱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在按照谱子演绎,心思在意的地方在于是否能唱上这个高音,甚至不在乎唱的技巧对不对,唱的是否自己舒适,别人好听。这样的演绎音乐无疑是片面的,粗糙的,甚至不负责任的。声乐演唱中的字正腔圆是这些生理结构相互协调的结果。字正腔圆是歌唱艺术的评判标准及审美原则,不论是戏曲、民族唱法或是美声唱法,都要求演唱者能注意作品中每个字的正确发音并清晰有力的将其完整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唱者充分调用口腔各部分结构,使其合理的配合发声。但是很多声乐学生对人体的构造都不了解,这就造成在声乐课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困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体会声带、喉头等身体部位,可是学生根本不了解这些器官具体在什么位置,怎样去掌握?学声乐本来就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更无章法。
(二)缺乏对表演培养的重视性
声乐表演给了声乐作品的二次生命,是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欣赏的关键结点。因此,如何声乐教学没有了表演能力的衬托,或根本没有这种意识的培养。可想而知,声乐表演能力在作品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展现声乐表演呢?从以往的优秀作品中得知,声乐以及表演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学声乐缺少不了表演,表演更是可以充分的展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因此,教授学生将表演展现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会对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产生练好的效果,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教授学生提高表演能力呢,是教学老师要注重思考的。音乐专业存在一个特点,就是表演方面的独立性。著名的美国朱丽叶学院,注重师资人才及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史学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表演、语言、形体、演唱部分。也就是说表演技巧是音乐教学的必修课程。音乐表演是艺术性、思想性以及技巧性的高度结合体。表演技巧以及音乐知识音乐艺术教学中的的两大基础。国内音乐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重技轻艺,对音乐学生的学习存在弊端。表演的优劣与学生的音乐才华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是密切联系的。音乐的才艺是靠先天基础结合后天教育、培训形成的。也就是说,音乐方面的才艺和学生的自身修养是靠培养之后形成的。因此,表演实践是培养表演能力的有效途径,表演才华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表演实践练习出来的。声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先唱好了再谈表演,把主要环节放在了演唱技术上面,缺始终忽略了表演的实践和展现,到账培训出来的学生,即使走向社会,也需要很长的实践才能适应舞台表演,形成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在学校的各种考试和比赛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从上台到下台都是笔直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有的同学面部表情僵硬;有的同学眼睛不知道该看向哪里,目光涣散,很没有美感;有的同学弯腰驼背……笔者在台下采访这些同学得知,大家都知道自己的问题,他们也很想做一些符合歌曲表演,那他们为什么不去做呢,因为他们不会。一部分同学表示是因为上台机会少,另一部分同学表示是因为他们不会,学校也没有开设与表演相关的课程,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台上究竟应该如何站位、如何表演。
三、音乐教学手段缺乏改革与创新
培养人才的功利性,致使学习缺乏实质性的学术氛围,学生缺乏研究创新,创造力和自主学习性。在学校每年交上去的人才培养计划表上,老师给安排的课程是高级的,想让学生又快又好的学习到最多知识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初衷。可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的。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并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会造成教学的没有完全对等性。即使是完全按照每堂课这样上下来,依照这样原始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也是流传了很多年的了,有时候并不能完全根据每个同学的需求,给学生以点拨和提醒。这种教学手段缺乏革新,特别突出的一点表现在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后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去,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创新教学手段。
四、高校音乐实践平台少
一不留神,教学就容易与实践脱钩。音乐实践是学习音乐的最佳方式,对音乐美的感知以及音乐表现于创造的乐趣,只有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应该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增加实践呢,这是我们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最值得关注的环节。但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真想做到这些事不容易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仍会出现沉闷的状态。
五、教学设备资料不够完备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需要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备,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些院校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六、结语
高等音乐现代化教学在设备的投入与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思想认识的偏差、设备投入的偏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匮乏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也表明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也揭示了高等音乐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虽说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成绩的背后却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与问题,正确对待取得的成绩,科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将有助我们及时调整相应的策略,改进现有的教学状况,保证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科学发展,作为从事高等音乐教育的每一位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性,自觉地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的新需求,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为实现音乐教育现代化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李旖雯 郭俪雅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
[2]陈海珍.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6).
[3]林田.浅谈高校音乐活动的理论意义和主要实践途径[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基金项目:
1.2015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立项文号:粤教科函[2016]12号;项目编号:2015WTSCX128)
2.2016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声乐》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文号:粤教高函[2016]233号)
3.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5年度质量工程项目:《声乐》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文号:院教务[2016]30号;项目编号:CJ201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