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探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从文化保护与发展角度看,有必要在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培养中小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承担起保护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担。为此,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及音乐教材等方面构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模式。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民间音乐
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教育部关于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下,新业态加强艺术教育力度,并保证艺术教育品质。”其中,要求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但是就当前中小音乐教育现状来看,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虽有涉及,但并不理想。在文件下发后,引发了教育体系内各机构对传统音乐文化根基缺失的教育思考。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不同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不同人们孕育出了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它们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华丽绽放、熠熠生辉,是我国民族的文化瑰宝。生活中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应将它们遗留在历史长河中,而是通过继承和创新来使它们迸发出新的色彩,持续着的发光发热,给子孙后代留下瑰丽的艺术财富。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在九年义务基础教育中,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并未受到重视,被边缘化、被冲击,若持续这样下去,迟早走上消亡的道路。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音乐教师,应当认清楚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教师队伍为支撑、以音乐教材为基础,在九年义务期间建立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及创新的教学模式,做好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继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是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有益开发与利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战略性措施,不仅利于推进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创新,更能丰富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和特色课程,完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如何传承与保护好祖先遗留下来的财产是困扰现代人的一个重大难题。将民族民进音乐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是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必然选择,能逐步改善民族民间音乐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使民族民间音乐的光芒持续暂放。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模式构建
(一)课程体系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课程一般分为独立性课程、活动性课程、渗透性课程、环境性课程。针对以上四类音乐课程,分别构建适合于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课程内容。
1.独立性课程
在独立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民族民间音乐曲目教学及赏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及鉴赏能力,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一定认识和敏感度。
2.活动性课程
在活动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社会上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参与民间艺术节,向民间艺术学习民歌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歌,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
3.渗透性课程
在渗透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寻找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各学科内容、语言、手段等方面可以与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相结合的点,通过这些点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各学科结合起来,拓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范围,实现跨学科教学。比如,利用语文课程中的诗文、小说等所蕴藏的审美意境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达到遥相呼应的教学效果。
4.环境性课程
在环境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小学生熟悉的环境进行教学,如学习环境、校园环境,将民族民间音乐内容融入到这些环境中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达到深化理解与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予以支持,否则难以承担起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重担。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学生特点等情况,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方法,即“引导”—“体验”—“发现”一脉相承和“欣赏”—“技能”—“情感”三位一体。
1.“引导”—“体验”—“发现”一脉相承
这一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逻辑起点,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迸发出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亲身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设计与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的问题,如来源、发展历程、内在价值、演唱技巧等。教师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反应,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顺势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参与者身份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唤醒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便于激发学生了解与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动。强调学生的体验,但这种体验不是依赖任何强制手段让学生被迫受教,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积极主动的去体验知识获得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分形特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一个师生平等、良好沟通的教学氛围下动脑、动手、动口、动眼,提升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效应,使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特别是教师设计的诱发性问题可以激发与鼓舞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产生一系列遐想,围绕遐想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
2.“欣赏”—“技能”—“情感”三位一体
这一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技能、情感三个方面,要求欣赏面要宽、技能训练要深、情感要融入教学过程中,强调欣赏、技能与情感在教学中融为一体,从整体上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鉴赏力。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合这种教学方法并达到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效果呢?为完成教学任务,应当注意以下工作:第一,中小学音乐课要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欣赏,不能形式化、过程化,切实结合当前中小学生特点及现有的知识背景,将学生引导到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深刻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欣赏教学中,教师不应采用“一刀切”教学方法,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基础上采用分层或分组教学法,让每层、每组学生赏析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拓展欣赏面。第二,正视音乐欣赏的地位,将其看作是学生获得音乐技能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形成一定的审美感受力。同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点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技能,掌握演唱方法等,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第三,在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欣赏与技能训练中融入情感,让学生增加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投入,投入的越多,越有感情,有助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师队伍建设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音乐教师的参与。为此,必须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这一工作高效展开并具有较好的持续性。
1.认清自身定位,转变角色
在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创新工作中,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名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为了做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教师就不能局限在以往工作的桎梏中,勇于承担自身所面临的责任,成为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者和传递者。
2.增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提高音乐素质
中小学校在响应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号召下,加大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大力开展在职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增强音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提升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适应民族民间音乐在教育工作中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上,教学定期组织短期培训工作,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对音乐教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有计划培养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和教学能力。培训应以短期培训为主,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四)音乐教材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实施、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也是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根据新课程要求,中小学应当开发建设本土化音乐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更多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让学生从小就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熏陶,形成一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提示。在教材改编上,国家教育部可以统一规划部署,也可以各地区根据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编写音乐教材,建设特色化教材。在教材编写上,要求所在在市、县、乡镇各级文化部门及民间艺人参加,不应闭门造书,充分考虑各方意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是新课程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了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圆满完成新课程教育理念,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让学生走进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与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助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在今后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继承与创新民族民进音乐的模式,使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师资力量日渐强大、音乐教材满足于民族民间音乐教育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创新工作。
作者:鄂妮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海.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模式构建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73-75+80.
[2]刘瑞芝.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07):232-234.
[3]董雪.怎样在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J].黄河之声,2015,(09):19.
[4]任佳.民间音乐传承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思考[J].当代音乐,2016,(15):27-28+31.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学生情感培养
摘要:
音乐学习需要情感投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突出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融入,学生的音乐情感才能有效培养。本文从教学氛围营造、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确立、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提出了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小学;音乐;情感;主体;教学;习惯
音乐是具有生命力的。通过音乐的交流,人与人可以到达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小学是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这样可以实现更为突出的音乐审美情趣。因此,音乐教学中需要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
一、和谐学习氛围是音乐情感教育的前提
音乐情感教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情况,进一步构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在音乐课上实施一些小游戏,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进行猜字谜的游戏:“是猫不捕鼠,墨镜不离眼,要问最爱啥,最爱鲜竹叶。”从这一游戏中引出《快乐的小熊猫》这首歌曲的欣赏。这些游戏式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实现更为突出的音乐学习效果。另外教师需要与学生实现沟通交流,实现情感上互通,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归结为天赋不强,没有将自己的问题归因于努力不足,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音乐的努力程度提升,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实现音乐情感的有效提升。
二、学生主体地位是音乐情感教学的决定因素
音乐教学不仅需要对相关的作品进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教会学生使用乐器、练唱歌曲等能力,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实现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转变成音乐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这是实现学生音乐情感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首先,通过互动式教学,不断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在进行《奥运会会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进行这一歌曲的教学教学之后,组织一场关于奥运会的主题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自己了解到关于奥运会的信息在主题讨论中讲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树立他们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导学法。在进行《美丽的夏牧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哈萨克族的交流,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些关于哈萨克族音乐方面的问题,让小学生上网去找相关资料,在歌曲教授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这样使得学生进一步得到了学习这一歌曲的兴趣,不断提升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最后,教师需要树立自己的标杆作用,因为学生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对音乐的学习,最为直接的就是教师在音乐领域的造诣,教师需要在学生前面展示出自己的音乐功底,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深信不疑。
三、现代教育技术烘托音乐情感教学的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音乐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录制,让教师在规定的十几分钟时间内将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介绍等展示清楚,说明白。有效构建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讲授平台,这样一个平台经过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收集(不仅包括了其他教师的音乐教学录像,乐器的练习技巧等),可以实现进一步实现因材施教。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接受乐理知识、乐器演奏技巧上是存在差异性的,需要我们开展有效的分类教学,在实际课堂上这种分层次的教学难以实现,利用现代信息化平台教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他们参与音乐教学的主动性,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学生在一些乐器的演奏上存在困难,他们对相关的演奏技巧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鼓励,启发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化的交流,不断提升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音乐情感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音乐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
音乐情感水平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的形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施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兴趣激发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音乐学习习惯,一旦将音乐学习作为自己一种生活习惯,不断体会音乐中深藏的丰富情感就变得十分容易,音乐情感教学也变得更加容易。
五、结语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其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不断提升他们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性,在学生在愉悦的心情里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实现我们在音乐教学的质量提升,培养孩子们更为突出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音乐情感的培养,需要从教学氛围营造、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确立、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悟。
作者:管敏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十家堡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段蕾暘.怒放的生命———音乐教学与家庭环境对小学中年级儿童音乐能力的重要影响[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2011.
[2]于亮.谈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A].2015[3]董菡.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4,(08).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育情感教育渗透
【摘要】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因此情感教育自然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进行全面渗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情感渗透做到润物无声,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启迪心灵,受到思想的触动和品质的熏陶,继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基。笔者希望通过个人平时在音乐教育中情感的渗透来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一点可供借鉴的体验,让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渗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
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而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根本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手段,对于学生的情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及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于音乐艺术独有的审美感受、表达以及创造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阵地。音乐教育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将情感寓于其中,发挥情感因素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毋庸置疑,音乐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在道德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心灵上得到一定的启迪。它不仅能够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也举足轻重。音乐教育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是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取代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在音乐课堂教学以及各种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既深刻同时也有力度,并且是非常必要的。
一、音乐教育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纵观世界上的国家以及各个民族,从古至今,对于音乐教育都是很重视的。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将说过“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德国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也曾经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他们所要表达的一个最为主要的意思便是音乐是从人的内心情感出发的,然后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是一们情感的艺术,它较之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能够更为直接地诉诸于人的情感。对于学生的教育,最为主要的就是情,正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情,指的就是人的情感。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字,字母,音符。”这句名言是对音乐教育在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一种最好的诠释。通过音乐教育,让所有的教育对象能够在音乐声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不断提高他们在艺术方面的素质以及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并且不断培养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美育教育是关键,而音乐教育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基于此,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并且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使其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奠基,让所有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在音乐中享受美、欣赏美、继而创造美,提高整个民族的艺术修养。
二、音乐教育中情感渗透的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
首先是情感与活动,二者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对于学生而言,学生们对于音乐都比较喜欢,也喜欢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所以教师可以从活动着手,来不断激发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其次是情感与语言。毋庸置疑,美的语言是情感最为主要的一个载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情感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风趣幽默和富于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其实就是在体验快乐。
(二)体验情感
在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之后,便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使其体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音乐教学的深度。任何情感活动都必须要有亲身的体验,这是至关重要的,体验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中情感渗透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内容,无论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还是在进行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都要切切实实将人的情感来作为自己的情感来进行体验。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所创作音乐时的那种情感体验,继而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最终实现情感教育的一条最为有效地途径。对于音乐教育而言,是通过审美对象来不断激发人的审美情感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受教育者通过个人的这种亲身体验继而获得了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所以,体验情感对于音乐教育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三)情感内化
这里的情感内化指的是作为受教育者在进行了情感体验之后,内心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毋庸置疑,情感是所有人所必需的,但是它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鼓舞斗志、丰富精神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过来,它也能够起到一些消极甚至是一些破坏作用,例如感情用事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情感是必须要进行调节的,同时也是可以进行调节的。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恰好就具备了这样的情感调节的功能。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音乐艺术虽然是诉诸于人的情感的,但是却又没有终止于情感,在这其中还包含着大量的认知以及伦理方面的相关因素,而这些因素在情感的生化以及调节方面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二,音乐艺术虽然是对人的情感的一种表现,但是却又不完全是情感,它是情感的形式化,它并不是情感的一种宣泄,而是情感的一种真切的表达。
(四)表达情感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当他的情感体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度之后,便会同个人的心灵产生一种碰撞、继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也就是那种既兴奋异常、同时又有一种想要迫切表达的情感的需求,也就是说想要将这种情感从个人的身上传达给其他的人的急切的冲动,这便是情感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最高的境界。情感作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体验,不仅是可以进行传达的,而且是必须要进行传达的。即当任何一个人深切体验到个人的那种强烈的情感之时,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迫切的冲动,想要将自己的这种情感传递给别人。当然,要想传达这种情感还需要有一种媒介来帮助个人实现,而音乐艺术作用无疑就是一种最为恰当的媒介。无论是任何的艺术作品,其创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来进行欣赏,欣赏就意味着创作者要与欣赏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便让欣赏者体验到了同创作者同样的情感。甚至于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欣赏者来观赏同一个作品的时候也会产生共鸣,这个时候,其情感也是在进行一种充分的表达和交流。
三、音乐教育中情感渗透的几点做法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相关的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于音乐都是非常喜欢的,因此他们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音乐课上,音乐课也是广大小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仔细分析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会发现他们活泼好动,而音乐课正好能够使他们的心灵获得宁静,并且使他们的思想能够得到放松。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时一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这种营造。首先,从教师的表情上来看,不能够过于严肃。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始终非常严肃,那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自然会产生对于教师的这种畏惧情绪。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教师一定要将姿态放低,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就会更加高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也会较之以前大大提高,与之相辅相成的自然就是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环节设置来进行。例如在授课伊始,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参与本节音乐课学习的这种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他们感兴趣的音乐视频、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一些民族歌曲,例如蒙古族歌曲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展现蒙古草原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场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蒙古草原产生一种向往,从而在演唱的时候更能够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实现情感的对接
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所以,所选内容包含着充沛的情感因素,而这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地挖掘。在不同的时代之中都会有不同的音乐形式,而在相同的时代之中,不同的人群对于音乐形式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即欣赏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个性追求,而这正是音乐自身所特有的魅力所造成的。音乐情感与其他的情感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有的音乐构成要素,不同的人群对于音乐在情感方面所产生的敏感度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的。基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来对他们进行音乐情感渗透教育,而不能够根据教师对于音乐的这种情感体验来进行,因为毕竟孩子与成人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作品中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尽可能地实现无缝对接。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还相对比较少,对于音乐情感的认知自然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才能够使得情感渗透落到实处。从教材所选内容来看,情感因素是呈现不同纬度的。作为音乐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对于作品接受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挖掘。尤其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作品创作的时代性要特别注意,对于作品的解读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学习读书郎这首歌曲的时候,学生只是感觉这首歌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歌曲的创作背景却了解不多,这样一来对歌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自然就会出现一些障碍。所以,教师就要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进行作品的初步解读,让学生明白歌曲的创作背景,继而能够了解作为创作这首作品时所蕴含的情感,并且要与学生目前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到位,能够明白所唱的不仅仅是一首歌,还能够明白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肩膀上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样一来,情感教育的目的自然而言地就达到了。
(三)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感,强化实践学习体验
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圣桑曾经说过,音乐绝对不是一种生理满足的工具,它是人在精神层面的最为精致的产物之一。我们在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它们都具有自己所独有的一种美感,同时也是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对学生音乐情感进行渗透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之一,音乐不仅能够满足其所带来的一种生理快感,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得欣赏者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在每一首音乐作品之中,其情感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多维度的,绝对不能够仅仅以轻快或者是抒情等简答的词语来进行概括,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一种深入地感受,也就是说要从内心深处有感而发的那种美感才是最有效的。要想对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行培养,需要学生的这种深切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从目前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是比较缺乏的,小学生则更甚,他们对于流行音乐却比较热爱,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追星,这与学生的阅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作为教师,自然明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够强迫学生来喜欢,或者是强行让学生拒绝欣赏流行音乐,而是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慢慢让学生学会欣赏高压音乐。针对于小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这样一个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来进行情感教育。例如一些流行歌曲虽然歌词不适合小学生演唱,但是旋律却是很强的,教师不妨将歌词进行一些改编,换成适合学生演唱的歌词,这样一来,孩子们对于旋律比较喜欢,而且歌词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这已经成为了所有音乐教师达成的一种共识。作为教师,必须要正确地认识音乐情感因素,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专业技能深挖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的情感感知渗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方面的一种升华,使其品质得到熏陶,继而达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最终目的。
作者:庞谨译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吉林省洮南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田静.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音乐时空,2013,(08).
[2]缪艳.试论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成功,2015,(10).
[3]孙冠宇.论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4]马春玲.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音乐时空,2013,(09).
[5]谢丽娟.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艺术科技,2015,(12).
第四篇: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调查研究
0.引言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和随意的现状,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的师资潜力,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善于合理布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要不断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例如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同时在教育集团和校际之间实施音乐教师的双向流动。再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一来中小学要尽量为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交流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使其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结合现状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朱男 单位:海门市汤家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