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建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建构

【摘要】

当今,钢琴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乐器,也是众多音乐爱好者的首选。钢琴音乐跟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其文化传播途径是钢琴课程,它是我们钢琴音乐教育的根基。本文首先以文化的角度对钢琴课程进行剖析,追求其文化内涵,其次介绍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面临的问题,最后解析钢琴课程在中国的建构

【关键词】

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阐释;建构

钢琴课程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它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日俱增,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放松心情[1]。钢琴音乐的价值就是对文化价值的阐述,通过对钢琴课程的构建来诠释中国文化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伟大工程。关于如何构建钢琴课程,如何诠释中国文化的问题,笔者结合平时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钢琴课程教育的文化剖析

(一)钢琴的缘起。

钢琴最早出现在西方,于19世纪传入我国,到了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呈几何式增长,它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乐器。钢琴课程得以诞生,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懂得欣赏音乐,欣赏钢琴文化。钢琴课程教育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学校学习,通过钢琴音乐老师传授的方法学习,一种是团队式教育,将爱好钢琴的人集合在一起,一起欣赏与学习[2]。这两种方法取得的成效都非常显著,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钢琴艺术家,如李云迪、郎朗等。

(二)钢琴课程教育的文化诠释。

钢琴课程是通过钢琴与音乐以及音乐与文化等关系来阐述的,钢琴课程从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来阐述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具有多元性。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哪种文化更优秀这一说法,通过多元化来进行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发挥音乐文化的价值。

二、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钢琴教学的偏离。

钢琴教育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钢琴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其本质发生扭曲,很多家长逼迫着子女学习钢琴,为的都是攀比成绩、取得证书、有利于读名牌大学等功利性的目的,每一个都脱离了其最原始的意义,也降低了钢琴文化的价值,而最后需要面临的是更多的问题[3]。

(二)传统钢琴课程与大众钢琴文化的冲突。

传统钢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成功的钢琴艺术家和专业的钢琴人才,并已形成了较为严格的教育方式。而大众钢琴文化主要是出于对钢琴音乐的兴趣去学习,既充实了自己也丰富了业余时间,陶冶情操[4]。但这些都只适用于成人,而现在很多儿童因家长原因正在接受这种成人式教育,花费大量的财力与精力,而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达到预期[5]。

三、钢琴课程在中国的构建

中国是实施钢琴课程教育的大国,传统的精英模式教育及大众化钢琴教育都在提示我们构建完美的钢琴课程是多么重要,无论拥有多少钢琴艺术家还是拥有多少专业的钢琴人才,都要了解学钢琴最根本的目的,那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充实和提升自己[6]。钢琴课程主要是给人以完美的生活理念,要更加完善传统的精英化钢琴教育和大众化钢琴教育,体会真正的音乐内涵[7]。钢琴音乐传播的是一种社会文化,在不同的历史价段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的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存在,文化研究是在各个领域进行的,通过汲取各个阶段的精华来建立一种完善的钢琴课程,让群众能理解和认知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8],也对社会音乐教育课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钢琴教育文化。

作者:李玉峰 郑春雪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小珈.“”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题材简析[J].乐府新声,2015,33(2):158-161.

[2]闭秋霖.壮族音乐元素在歌曲钢琴声部中的衍展——以歌曲《壮族大歌》为例[J].大众文艺,2015,16(4):139-141.

[3]刘洋钢琴演奏教学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回归”[J].北方音乐,2014,3(18):82-84.

[4]马长芹.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J].儿童音乐,2014,8(10):64-67.

[5]王新力.知识与能力——“国内乐理”与“英皇乐理”考级比较研究[J].人民音乐,2014,9(3):82-84.

[6]李梦媛.中国当代钢琴立体教育探微[J].大众文艺,2013,10(22):252-253.

[7]孙英.《谈话》中的音乐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J].飞天,2010,9(18):95-97.

[8]曹涛.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J].兰台世界,2015,16(1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