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音乐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大学生属于国家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探讨音乐教育目的与价值出发,分析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关键词】
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音乐教育是指通过对音乐旋律进行欣赏,实现人与音乐的交流。大部分高校通过开办音乐课,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实现疏导,以此达到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音乐教育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之一,在心理健康引导上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音乐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目的就是音乐教育对人的作用,达到陶冶情操、开拓思维、启迪人心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培养优秀音乐人才。音乐教育能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通过音乐教育,能使人领会到音乐内涵,与音乐作品阐述的精神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开展音乐教育能开发大学生自身潜力,使其更加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音乐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价值与创造发展价值。音乐能使人心情放松,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对人们智力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有极大作用,任何音乐的产生都离不开音乐家创造力的发挥。其他艺术在生活中往往有可模仿的原型,但音乐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模仿对象。音乐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舞蹈、合奏、合唱等,通过这些表现形式,大学生能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除彼此隔阂,互相团结协作,提高个人交往、沟通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情感世界,起到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作用
音乐是善于激发情感、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则是体验情感的过程。不同的音乐作品使人产生的感受不同。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直接方式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唤起听众情感共鸣。例如聆听《春之歌》《花之圆舞曲》《卡门序曲》等表现积极、明快、愉快的音乐作品时,孤单寂寞的心境得以化解,心理逐渐豁达。
(二)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乐观心态,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主要健康问题表现为价值观的扭曲。当代大学生往往容易从利益与需求来认识、理解价值观念,不利于大学生身心不发展社会进步。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其感人的故事发展、优美的旋律及不断变化的节奏给人深刻启发,与大学生思维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利用音乐疗法帮助大学生宣泄情绪,摆脱心理困惑
音乐疗法也称“心理音乐疗法”,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逐渐将音乐作为一种医疗手段。音乐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医疗性的、发展障碍儿童的音乐治疗以及身心康复的音乐治疗。以大众熟知的音乐为媒介,通过人感情中枢的变化来引起人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心理健康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无严重心理疾病,例如极端性心理状态、强迫性心理疾病等。二是具有良好、积极客观的心态,做事不消极、不颓废。心理健康的人坚韧、能与人很好相处、迅速适应不同环境是心理将康的更高标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高校中自杀人数都有数十人,每5个大学生里有1个心理障碍。大学生出现焦虑、人格障碍、抑郁、强迫等问题情况为15%~27%。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个人因素
大学生经过高中紧张学习,进入大学后需要离开父母独自去读书。需要开始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陌生环境熟悉、适应需要一定时间。高中学多来自老师知道,而大学阶段则更多属于学生自主能力。且大学生还未真正接触到外界,性格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任老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孩子是否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重要影响,例如父母经常吵架,感情不和,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伤害,使其产生暴躁、焦虑、敏感、不自信等。父母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如今父母一味注重考试成绩,忽略对孩子情感上的教育。此外,家庭背景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家庭背景较好的孩子容易因为得到过程过于快速而不懂珍惜,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妄为的性格。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等。
(三)学校因素
大学生从入校开始便要独自开始大学生活,学校师资情况、生活条件、硬件设施等都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学校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教师与学生相处融洽、学生之间团结互助,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较好。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社会因素
大学生毕业后需面临严峻的社会考验,目前大学生面临十分严重的就业压力,就业希望常常的得不到回应。例如工作地点、薪酬、专业是否对口等等都与自身条件及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挫败感逐渐增加,是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消极心理。
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开设音乐欣赏选修课程,引领大学生走进音乐课堂
音乐是情感丰富且细腻的艺术,能准确表达演奏者的内心情感,听众将音乐在神经中枢进行联想、重塑,并与自身思维产生情感通融。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大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强化大学生分辨美丑善恶能力。因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开设音乐选修课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开设音乐基础课程,教授学生掌握识谱、音的属性、音的分类等基础乐理知识,使学生拥有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了解音乐所属风格、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创作原因、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形象。
2.播放简单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程、调式的感觉。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通过大、小调式的变化指引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大调音阶表示积极、乐观、肯定等情绪,而小调则表示对不幸的抗争、悲伤的肯定以及向外的痛苦。
3.当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升时,应引导学生欣赏更深刻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领悟其中表达的至善与友爱、光明与力量、高尚与伟大、和平与友好。例如贝多芬《合唱交响曲》表达了人们争取独立、自由、解放斗争意志和对胜利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世界大同、人间大爱的奋斗境界。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作者利用尖锐、深刻矛盾与热烈、真挚的音乐,表现了对理想的不停追求以及希望破灭、最终走向死亡的悲伤结局。反映了19世纪时期俄国民主思想与进步思想遭到残酷压制的不满,表达了柴可夫斯基希望通过不停斗争改变悲惨命运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大学生分析作品产生社会背景并与实际生活进行对比,教育学生跨出狭窄的个人世界,培养坚强品质,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
(二)开展课外音乐文化活动,形成浓郁音乐文化氛围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音乐氛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环境。例如定期举办校园音乐节,进行舞蹈比赛、合唱比赛、健身操比赛等。发挥校园社团作用,组建音乐社团,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通过集体排练、公益演出等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音乐情感,激发好胜心,培养团队意识。
(三)利用音乐治疗,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1.建立音乐治疗室,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音乐治疗。例如失眠、焦虑、抑郁的学生,选择节奏轻快、坚定,音色饱满,音律活泼的音乐,并调整治疗室灯光色彩,使用暖色调灯有利于情感的激发,冷色调灯能帮助学生稳定情绪。
2.组织大学生观看音乐剧,引导学生缓和心理压力,走出心理误区。音乐剧综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以简单明了、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为框架,以演员丰富表演为基础,使音乐得到充分发挥。音乐剧包含许多与“人”有关的主题,例如命运、尊严、价值、道德、生命等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表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充分重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欣赏音乐、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优秀音乐作品、高雅音乐作品的推广力度,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渴望,排除自私心理,提升个人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作者:丁晶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音乐时空,2014,(11):177-177.
[2]刘鸿艳.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正向作用的实践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81-83.
[3]王美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33-134.
[4]邓荣萍.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百色学院学报,2011,24(4):135-137.
[5]唐慧霞.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音乐时空,2015,(1):101-101.